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优质4篇)
【导言】此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第一篇】
喇叭、唢呐的吹奏响彻浮云,揉碎了一地的泥泞。身披红色嫁衣的人儿,弃了望乡的古镜和相思木梳,带着的,唯有一颗破碎凋零的心。
艳丽的七彩霞帔,遮不住我枯瘦如叶的身;珠辉碧耀的凤冠,掩不住我冰冷成灰的容颜;锣鼓声声的鸣响,唤不回我决然归去的心。
萧瑟的一丘青冢,孤立于凄凄的路旁。唤住轿夫,轻挑垂帘,低笑,无语,泪却潸然而下。
山伯,你要英台印证明月亭台的誓言是么?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爱胜于你我的生命,更胜于摆放眼前的荣华富贵。
生不能同衾,死则同穴。在那暗黑的墓冢里,只要我们柔韧的发丝纠缠一起,就会将一切冷凛的世俗偏见隔开。生不能共连理,就在死后比翼双飞,双双飞。
此刻,我有泪,却无悲,那缠绵亘古的痴情,已如同麻木了的群山一般渐渐死寂,心头唯一存活、唯一慰藉的,是你幻真幻灭的笑容和我们三年相守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那个杏花烟雨、莺飞草长的三月么,远离高墙深院、烟锁清闺的我,解下腰间摇曳的珠环玉佩,脱去千丝重缕紧裹着的绮罗素裙,换上清风盈袖、儒衫方巾,摺扇轻挥的少年男装,盈盈含笑,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喜的目光和敦厚的笑容,温润了我久不曾有过的眼泪。
无数清风朗空,花前月下,我们吟诗作画,抚琴低唱,游戏于山水白云之间。与你相处的每一天,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散发着醉人的温柔。在你眼里,我是至亲至爱的小英台,小贤弟,而你,又是我的什么呢?
其实我也无法说清,为何刹那相望的眼神,便已相信三生石上,情缘早已注定。对你是那么熟悉,依稀似曾相识,仿佛从未分离,尘封多年的情愫,尽在这一刻开启。可是,我心动的痕迹,却不愿被你察觉,或许,你已经见了,在我盈盈的笑意之间……
三年的同窗伴读,我们是无话不谈的知已,只是你不曾明白我纤柔的心思,不曾困惑我坚持独居的矜持,不曾怜惜我单薄瘦弱的身躯,不曾凝视我憨直腼腆的神情,也不曾细品我轻声慢语的言语。枕间平放的一碗清水,照出你无邪的内心和你看不到的娇羞容颜。
无数花开花落、日月更迭,持卷伴读,吟诗对句,蕴藏了我无尽的相思。袅袅燃香前,是你誓为盟兄的挚诚和我隐隐为私的女儿情怀,水中的鸳鸯,也在笑你的愚钝。山伯,我不要做你的结拜兄弟,我要做你一生一世,白头不离的妻子。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你我即将离别,十八里长亭依依相送,你却看不懂我泪湿双眸的凄然。充诺许配于你的小九妹,就是你眼前白衣翩翩的少年,请你一定记清她的貌,她的颜,来日,再仔细端祥你娇美的新娘。
白驹飞驰,春去秋至,我倚栏相望,穿了秋水,也未盼到你的身影,等待我的,唯有父母订好的攀贵之姻。
你匆匆赶来,带着一脸的惊喜,懊恼迟未参透的玄机。私自的楼台相会,你我两两相望,却无语凝噎。无言,无言是别离的笙箫啊!良缘错过,误的,岂只是一年半载的相思迷离。尽管我心怀愤懑,决议抗婚私逃,而你的懦弱却是那样的让我凄切、哀惋和无奈。
是的,我无力抗婚,正如你无法从容带我私奔,祝府势利的眼光层层剥落你的贫穷,也剥去了你唯有的自信与尊严。你愤然挥袖离去,留我苦守这望月的寒窗,等候墙外飞来裹纸的石块,击落心中牵挂;期待纸上的语言,约定相厮相守的诺言;更期待能够沿着月亮的轨迹,避开拥挤的屋舍,寻找容纳感情的乐土。
只是,没有想到,等待会是这样漫长。不见你的消息,相思已弯成消瘦的冷月,残照我憔悴的容颜,在这寂寥深寒的楼台。
每夜,风铃在我窗前鸣响心的呼唤,你可听见?也许,我只能把渴望与虔诚插进祈愿的香炉,自冥色里一一点燃,其实,我只愿,我只愿天不老!祈愿,我与你,能够长相厮守。
雨恨云愁,相思寒灰,你郁郁而终的噩浩再次击碎我所有的梦想,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茫然等待再也唤不回你远去的身影。
如今,你已逝去,我的魂魄就快散了,生命如此脆弱,还能爱,还能恨么?
今天,我踏上娶亲的花桥,不是贪图马家的富贵,只为永远逃离命运的桎梏。
山伯,我来看你,身着红色的嫁衣。
今天,我是你的新娘。遥遥的,我已听见迎娶的鼓乐从云端、从天际传来。而此刻,那潇潇的雨,正柔柔的抚过我的肌肤,为我做最后的出嫁洗礼,我知道,你一定会如期而至;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你冥冥中的安排。
摘去沉重的凤冠,脱去华丽的嫁衣,白衣镐衫的我,沧然离轿奔向你青青的坟茔,清泪漫起,凝成我欲碎的情结。脆弱的我逃不出这悲莫悲兮的惆怅,却早已没有了恸哭的情肠……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第二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是一个人间大美遭到毁灭而又永生的大悲剧。故事情节既单纯又奇妙,既现实又浪漫。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途中巧遇梁山伯,两人结拜为兄弟,在书馆同窗共读,三载相伴。因父催促归家,英台提前离馆,钟情山伯,以蝴蝶玉扇坠为凭,拜请师母为媒。送别途中,英台又托言为妹做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而祝员外已逼迫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思念成疾而亡。英台得知,初衷不改,誓与共穴。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英台墓前哭祭,电闪雷鸣,坟墓巨裂。英台纵身跳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翩翩起舞。
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恋,本是人之常情,可谓平凡的心动,人皆可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自然也是出自平凡的心动。但上海豫剧院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平中见奇,有着非凡的魅力。他们情深似海,至情至性,生死不渝,“在世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同坟台”,可谓人间难得,并非人人之所能。在封建礼教统治的社会,梁祝的爱情必然是悲剧性的,是封建制度冷酷的坟墓埋葬了他们亮丽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人民对封建主义的罪恶无比痛恨,对梁祝爱情的悲剧给予无比的同情,并以丰富的想像创造出双双化蝶的生动形象,象征着他们的再生,把他们当作追求自由理想和人性解放的化身。这是何等的神奇;这是何等的浪漫。《梁山伯与祝英台》既是现实土壤中开放的悲剧艺术之花,又是人民理想中追求的自由生命之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是十分美丽动人的。他们的外表是美的,翩翩少年,容光焕发,充满青春的亮丽。而他们的内心更是美的结晶,真诚、纯洁,向往平等自由的人间大爱。在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梁山伯和祝英台是藐视流俗的真正知音。英台立志成才,求知若渴;山伯立言“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儿也该读书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年)求学问。”两人志同道合,义结金茅威涛、陈晓红主演兰,情重如山深如海,同窗共读两无猜;一旦爱情萌生,便春潮澎湃,急流勇进,追求理想,矢志不移,具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无比勇气和博大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本质要求和普遍愿望。
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英台机灵活泼,山伯纯朴敦厚。
请看梁祝“十八相送”的场面吧:
祝英台 (唱)出了城,过了关,
但只见山上樵夫将柴砍。
梁山伯 (唱)起早落夜多辛苦,
打柴度日也艰难。
祝英台 (唱)他为何人把柴打?
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山伯 (唱)他为妻子把柴打,
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英台 (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山伯 (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英台 (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山伯 (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英台 (唱)梁兄若是爱牡丹,
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
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 (唱)你家牡丹虽然好,
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英台 (唱)青青荷叶清水塘,
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呀,英台若是女红妆,
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山伯 (唱)配鸳鸯、配鸳鸯,
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 心 (唱)前面到了一条河,
四 九 (唱)飘来一对大白鹅,
祝英台 (唱)雄的就在前面走,
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山伯 (唱)未曾看见鹅开口,
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英台 (唱)你不见雌鹅叫雄鹅!
他笑你梁兄真象呆头鹅!
梁山伯 (唱)既然我是呆头鹅,
从此莫叫我梁哥哥。
一问一答,情真意切,情随景移,情景交融。一个语藏玄机,一个心无虚幻,两人性格,对比鲜明,相映成趣,耐人寻味。
后来,师母说媒,山伯顿悟,如梦初醒,惊喜万状,思祝下山,回忆当初,自嘲自解,别有情趣,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回忆》一场,俗称“回十八”,亦极受观众赞赏。
这两场戏,人物性格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不仅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真挚纯洁的感情和青春的活力,而且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对后面“楼台会”的悲剧气氛也是有力的衬托,并使全剧的悲剧精神更加强烈,震撼人心。
《楼台会》是全剧情节的转折点,美好的爱情惨遭扼杀。两人抒发了一往情深、难分难舍的满怀悲愤。英台“送兄”时,更表达了“肠欲断,心欲碎”,同生共死的坚定意志。接着山伯因思成疾,为情而死;英台抗婚不成,祷祭跳坟,在戏剧高潮中彰显了人物精神境界的极致,完成了悲剧崇高美的升华。
新版《梁祝》将原版13场减为8场,演出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是“用现代越剧人的语汇重新诠释这份引入越剧记忆中的浪漫和美丽”,既尊重传统经典,保留基本结构和核心唱腔,而且更加完美,将其魅力发挥到极致;又将传统经典溶入现代时尚,注入新的人文内涵,吸纳现代元素,拓展全新的形式美。
西方人称《梁祝》为“蝴蝶情侣”。新版增写《蝶颂》:“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灵,云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作为序曲和尾声,以蝴蝶穿引全剧,两人相识是蝴蝶飞引,两人结拜是蝴蝶作证,连手中道具扇子也成了蝴蝶形象的载体――向往生命自由的象征,大大强化了原版“雪白蝴蝶玉扇坠”和结尾双双化蝶的意蕴意境,呼唤人间真情至爱,并使整个演出更具浓郁的民间色彩,更抒情,更浪漫,更美丽。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比较异同;中西方悲剧
一、引言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同都会使悲剧表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它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因为家族宿仇,两人的爱情无法顺利的前进,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想方设法,终是给人们留下多少遗憾。
《梁祝》与《罗朱》两部著都作表现了封建与反封建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赞扬了男女主人公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悲剧情节
《梁祝》故事相传发生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女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不知英台是女性,一直以兄弟相称,而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后来,经师母提醒,山伯才明白英台的真实身份,悔恨不已而去提亲,只因祝家对门户的要求,不满意梁家的贫困而拒绝梁山伯的求婚,执意将女儿嫁给太守之子马文才。在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封建社会,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会成为悲剧。
《罗朱》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城,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其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他们都知道彼此是仇人之子,这样的爱情是危险而无法结合的,但是他们仍大胆相爱,仍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他们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他们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所以注定无法结合。
黑格尔认为,悲剧中相互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中国悲剧在表现悲剧冲突时,常常将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在一起。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统一的,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完成统一的。中国悲剧因为人物自身完美,所以对悲剧的发生不承担什么责任,往往容易一概倭过于外在的邪恶势力。没有两种合理伦理力量的冲突,是正反力量的斗争。
在《梁祝》中矛盾冲突的动力和内容都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斗争。情节中安排了两次戏剧冲突来写梁祝的爱情命运。第一次是梁山泊的提亲,代表了平民百姓与封建贵族的矛盾。祝员外代表着封建势力,梁山泊与祝员外的矛盾是两个阶级的矛盾,面对强大势力,梁山泊选择屈服,最后相思而死;第二次戏剧冲突,是英台与父亲的斗争,代表了封建社会妇女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当父亲强迫她嫁给马文才时,英台开始不从,当她听到山伯病死的消息看后,万念俱灭,心如死水。同意嫁给马文才,但要求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的坟地祭拜。这时的矛盾冲突升级为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将整出戏推向高潮。
在《罗朱》中,悲剧冲突的动力和内容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以双方家族为代表的顽固的封建势力冲突。《罗朱》的爱情悲剧在于,罗朱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的合情性与各自的封建家族为了捍卫家族的尊严,巩固家族利益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两种伦理力量,就本身而言都是合理的。而罗朱以身试法,违反了游戏规则,这是对封建家族权威的挑战。当发生冲突时,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又使各自陷入罪过和不义中,他们确实都有理由,却都无法做出让步。这样必然会引起悲剧的结局。这种悲剧显得壮烈和伟大。
三、悲剧主人公的身份性格
西方的悲剧一般都是伟人的悲剧,就是说,戏剧的主人公都是身份高贵的人物。西方悲剧人物一般都是进攻型的,具有一个明确的意志,整部剧作通常是主人公的意志扩张和实现,悲剧之所以出现,一般不是由于主人公无法生存,而是他想主动去挑战极限;而中国悲剧从它一开始就与西方的悲剧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它主要描述的是平民百姓的遭遇,剧中绝大多数是市井、田庄中的小人物,处于被打击或被欺凌的位置,是一种平民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时代的新生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他们身上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朱丽叶和罗密欧在舞会上相遇后,就恋恋不忘,看她的对白:“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1]。从这里我们看出,朱丽叶深深的被罗密欧吸引,她愿意不顾一切的和他在一起,只要罗密欧表个态或许不要也会勇敢向前。很喜剧,罗密欧正站在角落偷看心上人朱丽叶,在听到她的独白时说出了:“那么我就听你的话……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2] 。面对罗密欧的情话,朱丽叶不断抒发对罗的爱意,她说“……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3]他们不顾一切,尽管舞会前朱丽叶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4]但是热恋中的他们在窗口以身相许,共订鸳盟,决心冲破家族的仇恨,结成百年鸾凤。所以,第二天的下午,竟自到教堂举行婚礼。当因偶然的事件发生,罗米欧被逐时,他们难舍难分。正是这纯洁、真挚的爱情,使他们一方罹难,另一方不愿贪生,双双殉情,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他们大胆,敢爱敢和礼教家族做斗争,他们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他们是值得人赞颂的。
相比之下,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不同了,他们三年同窗攻读,对彼此甚是了解,只是由于英台的女拌男装的特殊处境,使她局于男女之限而没有道破。但是,从她的十八相送的唱词可以看出她对梁的深情。祝英台唱:“梁兄情意实难忘,亲身送弟下山岗,兄攻书伯母在家谁奉养?为何不娶一妻房?”[5]“一句话问得我无言讲,他怎知我是女红妆,本该把终身事儿对他讲,猛想起临行时父命有三桩,事要三思休鲁莽,话到舌尖暂隐藏。”[6]欲言又止的她,我们可以想得出英台心理斗争的厉害,只怪山伯不懂她女儿身。请看下面一节唱词:
梁:贤弟,你为什么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你看。
梁:微风吹动水汤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配鸳鸯,配鸳鸳,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7]。
这里英台是有心思,而山伯却是无心思只为唱和,所以英台常常叹息,后面说:“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8]这句话也许就为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英台是女儿身,在那时代是不能去学堂上课,但因祝家无男儿,英台扮男装亦无破绽,所以祝父才会答应,临行前也告诫英台三桩事,其中就有不外诉女儿身。如果,祝英台是朱丽叶,那么她和山伯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凄故事。也许,他们会私定终身。其实,他们算是私定终身了的,“祝九妹”就是一跟红线。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英台终究无法违背父命告诉山伯实情。以致后来山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匆忙上路,日夜兼程,一心赶回去和自己的意中人相会。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当场忧愤成疾,不久离开人世。英台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也生不能成夫妻,死也要同坟台,最后以死相报。他们的爱情故事与罗米欧与祝丽叶一样,传为美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寻求自由幸福的爱情。
四、悲剧结局
西方悲剧的高潮在结尾,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彻底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的印记,一般都是毁灭型的,以逆境作结。悲剧的结尾十分轰烈,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悲剧总能给观者以深思。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在过程当中,悲剧最后大多只是一个收场和交代;中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讲究“有团圆之趣”,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祝》中,山伯死后,英台含恨被迫出嫁时,执意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的哀恸感动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墓中,墓复而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双双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入舞,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生前的苦苦相恋,最后终于“如愿”在一起了,化作很有寓意的一双蝴蝶。这是最理想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很赋有神话色彩,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结局的“团圆美”。这种“团圆”的结局很符合我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罗朱》中罗朱的双双殉情,却让人觉得心有不甘。其实,这样的结局是早已注定了的。虽然他们的死亡带有偶然性,但世代冤仇决定了他们悲剧的必然性,正如莎士比亚学家莫洛左夫所指出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古老的封建家族,这两个年轻人的纯真爱情与两大家族的世仇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之间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两大家族之间的世仇注定了罗米欧与朱丽叶要遭到厄运――以死殉情是他们的必然结局。他们的痛苦与灾难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使人震惊、叹惜,同时,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民族的性质是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8] 。
五、结语
尽管中西方悲剧悲剧人物有着本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各自的文化紧密相连。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通过任何一部悲剧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所折射的精神以及精神背后的强大的历史动力。一个时代文化背景又决定了悲剧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我们只有认真考察文化背景,才能对中西方的悲剧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参考文献:
[1]《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在花园的独白
[2]《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在花园里偷看心上人,回复朱丽叶的独白
[3]《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的对白
[4]《罗密欧与朱丽叶》舞会前,朱丽叶的独白
[5]《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祝英台的唱词
[6]《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祝英台内心独白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第四篇】
古时候有个祝家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小女儿,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从小在家识字读书,年复一年,长到了十六岁。
见到同龄的男子纷纷带着书僮,出门到杭州城的书院读书,祝英台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员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学。”
祝员外一听这话,十分生气:“人家男子读书求功名,你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好好听着:你在家里做针线,学习三从四德的道理——出门读书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话不能违抗,祝英台只好走上阁楼,站在窗前观望,花园里花红柳绿,一对蝴蝶在花丛中翩跹飞舞,飞着飞着,飞到围墙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
当天夜晚,祝英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装,把自己扮成书生模样,把丫环银心扮作书僮。趁花匠睡熟,祝英台打开后花园的小门,带着银心,偷偷出了祝家庄,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祝英台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鸟鸟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桥亭,天下起大雨,祝英台招呼银心说:“咱俩到这草桥亭歇一会儿,等雨停了再赶路。”
亭子里有位书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书生身旁有个书僮,他见到银心,热情地上前拉她的。手:“这位小哥,我挑担子,你也挑担子,一路辛苦了,过来我身边坐!”
银心见陌生男子拉自己,连忙后退,转头唤祝英台:“**——”
眼见就要露馅,祝英台急中生智:“**好端端在家里,你唤她做什么?”
没等银心回答,祝英台转过头对那位书生说:“这位兄台见笑了,我家中有个九妹,见我出门读书,也要到杭州城求学,无耐爹爹顽固,死活不让她出来,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书生说:“世间不许女子读书,这实在不公*。其实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养,让女儿读书明理,也是天经地义。”
祝英台听了这话,心想,我本以为天下男子一个样,难得他为女子抱不*,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书生深深作了一揖:“贤兄的见解正与我相同。我叫祝英台,要去杭州城万松书院读书,不知贤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万松书院。”
祝英台拍手笑起来:“哈哈,梁公子,我俩走在同一条路上,遇上同一场雨,来到这同一个草桥亭,又要去同一座万松书院求学,这不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么?”
“正是,正是!我母亲常说,‘有缘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今日与祝公子有缘,不如插柳为香,结拜为兄弟。”
两个人折下亭边的柳枝,插在地上当作香烛。梁山伯十七岁,祝英台叫他“梁兄”,祝英台十六岁,梁山伯唤他“祝弟”。两人相对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约定从此同生同死,要像亲兄弟一样互助互爱。
雨停了,主仆四人结伴同行,有说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几天,来到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建在山脚下,山上有万棵松树,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万松书院夏日荷花飘香,冬天松树常青,两人在一起读书写字,谈诗论文,感情渐渐深厚。祝英台伤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亲自煲药,照顾她直到她完全康复。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台一针一线为他缝补。
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年光阴。
有一日,祝英台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英台,你离家求学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鸟语花香也不欢喜。如今父母亲忧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台速归,回家来安慰父母心怀。”
祝英台离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离开梁山伯。她找到师母,告诉师母说:“师母,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儿身。”
没想到,师母笑起来:“这个,我早就看出来了。”
“我爹爹写信催我归去,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这三年来,我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感情深厚,希望师母成全,为我们做媒。”
说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为信物,拜托师母转交给梁山伯。
祝英台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门,两人依依难舍,走呀走,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凤凰山,祝英台说:“凤凰山上凤求凰,梁兄你是凤来我的凰。”
“贤弟,夫妻才能配凤凰,我们俩是好兄弟,你这个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片垂杨柳,前面有个清水塘,祝英台说:“水里鸳鸯成双对,梁兄你是鸳来我是鸯。”
“贤弟,夫妻才能配鸳鸯,我们俩是好兄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座独木桥,祝英台说:“我俩走到木桥上,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贤弟,牛郎织女是夫妻,我是兄来你是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头鹅!”走到分别的长亭,祝英台停下脚步,叹息说,“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没有钟情的女子?”
“因为家境贫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头说道,“我母亲一直为这件事操心。”
“这样正好。梁兄,我来给你作个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许配给你。九妹是英台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样,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听很高兴:“如果人品相貌与贤弟一样,九妹定然是聪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穷,祝家富,我怕贫富悬殊,难成婚配。”
“梁兄不要担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台约好,七夕到祝家庄求亲。约了相见的日期,两个人依依惜别,祝英台回家去,梁山伯回到万松书院。
一回到书院,师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给他:“祝英台临走前把这块玉佩交给我,央求我为你们俩做媒。”
梁山伯满心欢喜:“多谢师母,刚才与英台贤弟离别前,他把祝家九妹许配于我,让我七夕节到祝家庄求亲。”
师母笑了:“山伯,你真是个书呆子,难道你没有看出来,英台是扮成男妆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刚才在长亭送别,祝英台又说凤凰,又说鸳鸯,又说牛郎织女,恍然大悟:“哦,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祝英台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台!”
师母说:“既然你俩人订了婚姻,就应该尽早去求亲。山伯,你下山寻英台去吧!”
梁山伯谢过师母,拜别师友,回到家中,禀明母亲,便去祝家庄求亲。
再说祝英台,她回到家中,父亲从病榻坐起身:“英台,父亲催你回家,一来因为你爹娘身体有病;二来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我为你订了一门好亲事,只等你回来就成亲。这三年,你读书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为。”
听了这话,祝英台顿时感觉晴天霹雳:“爹爹,你,你把女儿许配何人?”
“我为你选择的好夫君,是马太守的好儿郎马文才。”
“爹爹,你把这门亲事退了吧!”
“什么?马太守家有钱有势,难道还配不上你?”
“爹爹,这三年来,英台与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经请师母做媒,定了终身。我不能再与别的男子结为夫妇。”
祝员外一听,“啪”一声拍烂了书桌:“我容你出外读书,你竟与外头男子私定终身,你与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能退婚。从今日起,你乖乖在闺中待嫁,再不得出门半步。”
祝员外十分愤怒,他把祝英台关在家里,让人日夜看守,再不许她出门了。
到了七夕节,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可是祝员外对他说:“英台其实是我家女儿,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亲,你们两人不便相见!”
梁山伯急了:“我与英台同窗共读,三年来亲如兄弟,分别后我才得知英台是女儿身,师母为我俩做媒,嘱咐我早日来祝家庄,向祝伯父提亲。”
祝员外告诉他:“我已将女儿许配马家了,英台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寻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门外,又抬头去看祝家的楼台,却看见英台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阁楼上,流着泪望着他。
两个人一个在阁楼上,一个在墙跟下,只是相对望着流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梁山伯回到客栈,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的心碎了,当晚感染了风寒,没过几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怜他,把他埋在路边的荒郊,为他造了一座土坟。
祝英台出嫁那天,她穿上红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轿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就好了。”
当花轿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台推开轿门,跳出轿子,她甩掉绣花鞋,赤脚朝墓前奔去。一时间,四下里风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台跑到坟墓前,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坟墓裂开一道缝,祝英台从裂缝跳入墓中,坟墓马上合拢了。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青,天上出现一道彩虹,坟墓里飞出来一对蝴蝶。
两只蝴蝶**地飞,快活地飞,它们一会儿飞到花间,一会儿飞到湖上,无论飞到哪里,它们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