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86371

【导言】此例“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范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第一篇】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兴起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能够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将成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各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网站也不断出现,这些网站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帮助,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过度的依赖和沉迷网络,网络安全问题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就要科学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

1转变观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主要是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很多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青少年自身和工作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不准确,将心理健康认为是一种疾病,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这也使得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外,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为青少年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过于形式化,没有意识到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尽量降低网络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开展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降低网络心理问题形成的概率,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提高素质,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工作者做好了科学的指导,青少年树立了健康的网络心理,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才是成功的。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角色扮演,以朋友的身份与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交流,不能给这类青少年过多的压力,还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网络知识和心理辅导的知识,引导青少年对自己产生信任,然后在为青少年提供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第二,对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这类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这类青少年普遍自闭,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工作者就可以建议青少年通过匿名咨询、网络平台咨询等,为青少年提供最贴心的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3利用健康的网络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随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网站层出不穷,这些网站都是具有一定网络心理健康研究经验的,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健康的网络资源,为青少年普及网络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实际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心理问题的弊端,树立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学校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网络信息来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通过健康的网络资源降低网络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不能只是形式化的提供服务,严格规范服务机构的人员水平,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素质,服务机构的人员要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成功案例开展研究,并根据本学校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普查,研究出最适合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4做好校园网络的规范,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校园网络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网络,校园网络的规范和净化是降低网络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对校园网络的规范,可以通过部门责任制的方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然后互相监督,共同规范校园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公开性,导致很多不良的网络信息屡治不止,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对校园网中出现的违法、暴力等有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信息及时的过滤、处理,严格控制好校园网络环境。另外,学校还要和家长一起做好青少年的用网规范,避免青少年到社会中违法上网,尽最大可能避免消极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结束语:综上所述,网络有利有弊,在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有所区分,既要利用好网络资源的优势,又要坚决抵制网络资源的负面影响。在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就要充分将有利的网络资源用于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降低消极网络资源对青少年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第二篇】

关键词: 师爱 青少年 心理健康发展

1.师爱的概述

著名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教师对青少年的爱应该是一种无私的、无偏见的。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青少年学生,把欣赏鼓励的目光投向每一位青少年学生,让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师德的最高标准是对青少年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本条件是平等。在青少年学生看来,温婉和善,民主平等,才是他们认为的“好教师”。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青少年,力争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被人为地划分等级,尤其是那些被归类为“坏孩子”的,他们内心特别自卑,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

所以,教师对青少年要倾注全部的热情,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青少年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在青少年心理的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对青少年的爱,唤回了青少年对教师的爱,对教师的依恋,对教师无条件地支持与服从。同时,这股力量促成了青少年心理的良好健康积极发展,是他们人格健全的不可或缺的动力。

师爱,就如同天边那一片璀璨夺目的阳光,暖意融融,注入青少年的心田。他们在爱的照耀下,成长得更茁壮,更正直,更令人心喜……

2.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作为个体的心理过渡期,心理活动显得剧烈动荡。这段时期是青少年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然而,青少年时期,心理的发展往往滞后于身体的发展。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身体上的发展给他们一定的自信与对于独立的追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阅历不丰富,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蛊惑,不知是非,偏离方向,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不够坚定。思维逐渐呈现批判性和独立性,但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不客观,从而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

基于当下的实际状况,用师爱引导青少年学生,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教师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要用深入人心的师爱教育青少年学生,时刻关注他们的自尊心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坚定信念,自我反思,不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最终成为祖国未来的坚韧栋梁。

3.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崇高的师爱,具有伟大的力量。它是教好青少年的感情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源。

师爱创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

教师只有拥有热爱学生的情感,才会耐心地教育学生,热情地关心学生,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教育的良好心理氛围。

很多事实证明:一些被教师爱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肯定、赞扬,他们不仅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优秀学生和小干部们如此,中间层次的学生也是如此,后进生则更敏感。老师爱他,肯定他,关心他,他的信心就来了;老师对他冷漠、讨厌,他就泄气,甚至自暴自弃,越变越坏。可见师爱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影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爱是教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启迪和示范

教师连续不断地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爱生如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启迪,一种行为的示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习中,潜移默化之下,青少年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爱,更会回赠爱。教师爱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就以教师为榜样,学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和爱人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之一。

总之,师爱不仅能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启迪和示范作用。

4.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攻略

人都渴望被爱,正在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更需要爱的阳光和雨露。一个教师以自己崇高的师爱温暖和滋润学生的心田,满足他们心理上对爱的需要,就可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丰硕的成果。怎样把教师之爱,有效地、正确地传导给青少年学生,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呢?

传导条件

恰当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师爱的传导首先要有恰当的时机,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案例一: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之际,学生疲劳,教室沉闷。这时,教师说一些简短的鼓励和表扬的话,再加上几句幽默风趣的话,就能提神助兴,使气氛活跃起来。如果再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教师主动和青少年学生痛痛快快玩一会儿,让大家暂时放松一下,学生也就自然体会到老师的一片爱心。相反,教师不停地增加作业量,拼命追求高分,学生怎可能体会到教师的爱呢?

良好的环境。青少年学生在心情愉快之时,即使被老师批评,也容易接受;而在心情沮丧之时,即使玩耍娱乐也会无精打采,这就是情绪的作用。师爱的传导,也应创造良好的环境,使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师的爱。

案例二: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找他们谈话的地点最好不要选在办公室。教师可以和学生在校园内散步,一边走,一边交谈,气氛就会平和很多,不仅能健身,而且学生觉得老师把自己当朋友一样,更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而且能增进师生情意。

不同的对象。首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待小学生,老师可以摸摸头,拉拉手。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就像妈妈一样,他们就会认为“老师很喜欢我”。对待中学生,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他们会觉得幼稚,乃至反感。

其次,考虑学生的性别特征。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女生观察比较细致,自尊心强,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很敏感。而男生就比较大大咧咧,不拘泥于一件小事,有时善意的批评就随风而散。

再次,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讲礼貌,有的较随意;有的好强,有的平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文静;有的兴趣广泛,有的喜欢宅在家里,等等。教师应根据每个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特点,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爱心。

案例三:学校安排了一期黑板报,老师就要挑选书法好,画画好,有创新设计思维的学生担任这样的工作。这样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他们得到赞扬,心中就会感谢老师,并且会暗暗发誓,下一期的板报要做得更好。所以,全班分组出板报的这种做法,应慎重。

传导方法

语言表述法。用语言表述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刚柔,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等等,都可以传导师爱。

案例四:初一学生张亮被校长批评后,消息迅速传开,非常难过。课上,班主任关切地说:“犯了错误不要紧,就怕不认识、不改正。张亮同学今天的认识很深刻,很有诚意,我们相信他一定会改正,我提议为他的进步鼓掌!”全班同学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教师的几句话,就像兴奋剂一样,犯了错误的学生很快振奋起来。

行为示范法。青少年学生从老师爱的行为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无形之中,也有了自己处世的态度。

案例五:有一位全校人人知晓的差生,在班主任第一天点名时,他以一种挑衅的眼光瞪着班主任。当班主任宣布值日工作,再次点到他的名字,他猛地张大了嘴,睁大了眼睛。下课后,班主任找到了他,耐心地告诉了他值日生的职责,勉励他把值日做好。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对他信任和尊重。后来他在值日时特别卖力,各方面也随之有很大进步。

雪中送炭法。遇到困难时,得到帮助;身处逆境时,得到过关怀,这往往会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青少年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此时,他们对爱的渴求更迫切。如果教师将爱无私地奉献,那么他们将铭记终身。

案例六:在一次期末考场上,王明才思敏捷,复习充分,答题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可是在答最后一题时,手里的笔突然没墨水了,而偏偏他又只带一支笔进考场。他心里可着急了,一来这是自己会的题,眼睁睁看着失分;二来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大考,将来的一场家长会,如何面对?此时监考老师及时借给他一支笔,他会万分感激,瞬间就拉近和老师的距离。

接触沟通法。教师只在上课时和学生见面,深厚的情意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只有与学生充分接触,彼此间才能互相理解,从而加深感情。

案例七:小李是位后进生,每次张老师看他的作业就头疼。纸张褶皱多,而且错误率高,课堂上,经常心不在焉。张老师感觉小李不太对劲,放学后悄悄地留下了他。张老师舍弃下班时间,陪小李把作业做完,还给他讲解了难题。之后,因为天都黑了,张老师就送小李回家。路途中,张老师了解到小李的父母经常在家吵架,导致小李心情低落。张老师不仅安慰了小李,顺便家访,和小李的父母及时沟通。第二天后,家里总算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小李的脸上也常常挂起笑容。

掌握师爱攻略,教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施展自己的爱。寓教于爱,爱满人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重要[2]。

5.师爱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前苏联的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在“国培计划”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提出了“师爱是师德之魂,没有师爱就没有师德,没有师德的就没教育”。

教育中没有爱是万万不行的,教师的一句关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无疑也会给学生的心田带来一丝温暖。

当每一位教师都带着浓浓的师爱走进课堂,走向学生时,春天就来了,沐浴在和煦的春风、灿烂的阳光、温暖的雨露般的师爱里,哪一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能够健康成长呢?让每一个当老师的发挥师爱的重要性,做富有师爱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意]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著。夏D尊,译。爱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原序。

[2]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2.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第三篇】

关键词:舞蹈教育;青少年;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舞蹈作为一种美妙的艺术,在教育传统中以“美育”为教育目的,通过对青少年进行舞蹈教育,以期达到“肢体美、心灵美”的功效。由此可见,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释放压力、克服自卑、改善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的辅导,而且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也有很大裨益。本文将从舞蹈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实践出发,探讨舞蹈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用所在。

一、舞蹈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具体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心理脆弱、缺乏自信等问题。在行为上具体表现出:容易冲动、厌学、甚至伤人。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舞蹈教育也是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错选择。舞蹈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释放压力。舞蹈自古以来就是情感表达、情感宣泄的一种表达方式。关于舞蹈能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作用,有两种来源可以考证。一是在远古人类,人们将疾病归结于邪魔附体,通过舞蹈方式,以明快、紧张的节奏,带动全身,帮助人们驱魔去病;二是古人说人们无论表达何种情感,动作是表达的终极方式。连贯流畅的动作即组成了基础性的舞蹈,帮助人们舒缓压力。当代青少年面临的激烈的竞争,肩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学业压力大,又因为心智不成熟,无法正确释放压力,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二)克服自卑。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所以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指责子女。据青少年心理专家研究指出,经常性的指责孩子,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无法增强自信心,尤其在青少年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而舞蹈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自卑,提升自信心。舞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基础性的舞蹈就可以帮助青少年。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孩子们把一个一个舞蹈动作展现出美感,哪个动作不到位,老师会进行指导、鼓励,帮助孩子们克服挫折、战胜沮丧。当孩子们把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串成一套完美的舞蹈,他们自己会发现:原来我可以做到,原来我是这么的美。舞蹈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帮助他们重拾积极向上的信心。

(三)改善人际关系。当前的青少年多为家中独生子女,父母多溺爱,易于形成以自我中心的意识。加上部分青少年沉迷互联网,喜欢“宅”,成为“宅男”“宅女”。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在与同学、老师,甚至父母交往时,往往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具体表现为:(1)舞蹈要求舞者敞开心扉,用心灵去感受音乐、拥抱舞蹈;(2)舞蹈需要与观众交流、需要舞者之间交流。舞者之间需要默契、信任。在舞蹈编排时,舞者们需要一起面对挫折、一起交流;当舞者共同完成舞蹈时,合作意识也就产生了。通过舞蹈,青少年会觉得和大家在一起是多么开心愉悦的一件事,不知不觉中培养了青少年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

(四)心理治疗案例。现阶段青少年学生抑郁症患者屡见不鲜,这多因为缺少关爱等多重因素导致。案例如下,萍萍从小就在自闭中长大,没有朋友陪伴,没有亲人关心,几次自杀都幸亏发现及时而侥幸抢救成功。在一次偶然路过艺术学校时,她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循声看见一群美丽的少女在舞蹈。她回忆道,当时她深深迷上了舞蹈。之后她开始进行舞蹈训练,训练过程中她慢慢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情感,逐渐享受舞蹈。萍萍从此爱上舞蹈,热爱生命,她觉得是舞蹈给了她一个全新的自我,“使她得以重生”。

二、舞蹈教育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舞蹈有助于人体骨骼发育。舞者需经常性进行形体训练,达到体态优美,帮助舞者保持优美的体型和姿态。舞者还须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虽然人的形体和机能由先天决定,但是研究表明,后天的锻炼也会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舞蹈可以帮组他们的骨骼更好发育、塑造更美身形。系统化、科学化的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增长身高及身体的均衡发展。据研究表明,在同龄的青少年中,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高,平均高出5-9厘米,身体的发育状态也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青少年要更显优美、匀称。

(二)舞蹈有助于人体内脏健康。舞蹈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的健康发展,尤其对内脏健康发展尤为明显。经常性运动,可使心肌发育健康、搏动力增强、心跳有力;舞蹈时经常需要抬头挺胸,可使胸部得以扩展、增大吸氧,保证机体氧气的充足;腰腹动作能对肝、脾、肾、大小肠等诸多器官起到按摩作用,促进器官血液循环,提高肠胃消化能力,加速体内新陈代谢;经常性的腰腹运动,还能消耗多余的脂肪。通过舞蹈,可以锻炼肌肉,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促进肌肉健康发展。总之,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可以活跃人体的四肢、五脏六腑,达到强身健体之奇效。

(三)舞蹈有助于实现精神升华。当人体的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时候,不仅能给舞者带来精神上的快感,还伴有生理上的愉悦,这就是灵魂与身体的结合,两者交融在一起,使舞者身心共同置于极度快乐、极度兴奋的快感中,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舞者随着音乐舞动四肢,这些动作不断刺激着肌肉,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输到大脑,引起美感意识,舞者完全沉浸在音乐、律动中,如痴如醉,充分释放着自我的情感,精神获得极大满足。

(四)舞蹈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舞蹈不仅能帮助青少年的身体恢复。对弯腰驼背现象加以改善,还能对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道德素养等加强培养。舞蹈训练多涉及教学、排练、表演等多方面,在每一次的努力后,学生都能体会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思想品格,同时舞蹈的创意激发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舞蹈的编排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可或缺。

三、结束语

在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上,舞蹈教育越来越多的发挥着作用,也越来越多的被人所重视。让我们一起来普及青少年舞蹈教育,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身心能够健康发展,让美在青少年间永远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汇源。普及舞蹈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用[J].大舞台。2010(11)

[2]杨冠楠。转变舞蹈教育理念,普及舞蹈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1(02)

[3]董敏。舞蹈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健康[J].科技资讯。2013(18)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第四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7]叶一驼。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25(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8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