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医学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22944

【导言】此例“医学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医学类论文【第一篇】

?P键词:文献类型 描述性文献 分析性文献 临床医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9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y studying the document type of clinical medical thesis. Methods:18778 pieces of writing of Guilin and Liuzhou and nanning Guangxi in CBM and Core Journals from 2006-2015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he local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re mainly base the analytical literature(χ2=,P

Key Words: Document type; Descriptive literature; Analytical literature; Clinical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医学论文是研究疾病发生、病理及转归的总结。大多属于临床应用研究。常分为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1-3]。尽管文献类型因素只是文献标引的辅助标准,但对读者选择和利用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该文论文分类是基于CBM数据库的临床论文分类方法。即按期刊栏目将临床医学文献分为综述、讲座、译文、病历报告、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及多中心研究等八类[5]。文献类型分布的统计是本地临床科研现状和走向的一组重要数据信息。开展对临床医学论文类型的比较分析,则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掌握本地临床科研特征,做好信息服务及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该文以该校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为检索工具,以2006―2015年间桂林、柳州和南宁三发表的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将这些论文按其写作特点再归类为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名下。计数并统计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为临床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以桂林医学院校园网数据库CBM本地版收录的2006―2015年间作者单位为桂林、柳州和南宁的临床类核心期刊论文为统计源。

方法

检索策略

应用CBM本地版的高级检索路径构建基本检索式:(桂林or柳州or南宁)[作者单位]and2006-2015[年代]and(综述or讲座or译文or病例报告or临床实验or随机对照实验or Meta分析or多中心研究)[文献类型]。再分别选择第一作者为桂林或柳州或南宁医疗单位的核心期刊论文18 778篇。

文献整理

将检索出的18 778篇文献分别归组到描述性论文、分析性论文及其他类论文三类。分析类论文含临床实验、随机对照实验、及多中心研究,描述性论文含综述、病历报告,其他类论文含讲座、译文、及Meta分析。然后分组进行χ2检验。多中心研究是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划归在分析性论文类,综述划归描述性论文是其为对某一专题的综合描述[6]。

2 结果

共整理出表1~表6。该文设置表1是为了比较桂林论文数量在广西主要城市之间的地位。其余表格重点分析桂林论文的分组比较的具体情况。

3 讨论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类型的一般概况

表1显示,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介于南宁和柳州之间。较南宁少,较柳州多,属于中游水平(χ2= ,P

2006―2015年间,桂林临床医学研究文献大致情况是分析性论文占67%,描述性论文占31%,其他论文占百分比不足2%(见表2)。在2010―2015年间,分析性论文比2006―2010年间的分析性论文增加了10%,描述性论文则降低了10%。(表3,χ2=,P

分析性研究论文一般具有目的、方法、材料、结果及结论等结构要素。可较直观反映临床科研成果,体现科研水平和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的严谨科学态度。分析类文献数量大,所占比例高,除了有临床学科的应用研究性质因素外,尚与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大有关。有研究认为[7],分析类文献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率为%,为所有类型文献之最。分析类文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参考价值大,是能够产生较高下载和较高被引的文献类型[8]。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不同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有各自作用,应注意体现不同的文献类型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应有的功能。

临床?验论文在分析性论文中所占比例大

无论在2006―2010年间,还是在2011―2015年间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均大于随机对照实验的文献(表4,χ2=,P

描述性论文类型以综述文献为主

综述有增加的趋势。2006―2010年间综述类文献占68%,而在2011―2015年间综述占75%(表5,χ2=,P

其他文献类型变化

近10年来,Meta分析、讲座及译文始终较少,但它们的数量间差异不大(表6,χ2=,P>,差别无显著性)。Meta分析为一种统计方法,用该方法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而整理出的文章形式。是循证医学的需要。讲座是医学杂志上经常刊登的一种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知识的一种文章形式[12]。具有培养新人普及知识的目的。值得加强引导。此外,鼓励译文也具有扩宽眼界,发现创新的增长点的价值,应引起业内应有的关注。

医学论文【第二篇】

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滥用抗生素

养殖者为减轻疫病带来的损失,不得不大量投入抗菌兽药与病原微生物抗衡,有的甚至是陪伴终生,如肉鸡生产。抗生素在使用的时候,因根据家禽的疾病而进行用药,在用药的剂量和疗程的长短上也是有控制的。但是,现在的许多的畜主,由于对这方面的医疗知识不够,所以在使用是、抗生素的时候,盲目的增加药物的剂量,治疗的时间;不管家禽的病是哪方面的,就胡乱用药。从而使家禽的免疫力大大的降低。

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及休药期

现在很多的畜主由于其专业技术知识不足,滥用、误用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一味的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不顾及他人的身体健康,用药不规范,或者在休药期间就使用畜产品等。在1997年农业部了《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停药期[2]。但有的养殖户没有一个相应的停药期。由于操作使用不规范,造成他人的身体健康。例如:奶牛在患乳房炎的时候,由于乳房呈现红、肿、热、痛,排乳不畅,乳房里的奶子呈现块状,带浓汁呈黄色等,此时,应该对症治疗,补液、消炎、促进坏死物体的排出;但是在治疗的同时,病奶牛的奶子绝不能使用,因为此时的奶子中不仅含有腐败因子,更有更多的药物残留;即使是过了治疗期,但是还有一段时间的休药期,在这期间,奶牛的代谢能力较弱,排泄相对较慢,所以在这期间,奶牛的体内储存了较多的药物残留。因此不可使用休药期间奶牛奶子。

违禁动物药品的使用及添加剂超标

目前很多兽药、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为了抢占市场,违法向饲养户出售违禁药物或合有违禁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此追求高额利润,养殖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违禁药品。比如:在水产品中使用的氯霉素、呋喃酮和甲硝唑等;前两种药事广谱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场被用于防治细菌性传染病,后一种药主要用于治疗几种滴虫感染;但由于氯霉素存在抑制造血功能的毒副作用,呋喃唑酮和甲硝唑存在致癌性和致遗传变异等毒副作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常有添加剂中毒事件的发生;如:市场常出现的苏丹红、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3]。也有的养殖户为追求高额利润,超标使用饲料添加剂,造成残留。如:微量元素铜的超标使用,适量的铜会促进猪,牛等家禽的生长,但是铜使用过多,致动物蓄积性的中毒;通常表现为过多的铜在肝脏蓄积,导致严重的贫血和黄疸;而且还进一步刺激肾而引起病变;铜还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炎等。

兽药产品质量差

近年来,伪劣兽药的存在既影响了动物疾病的治疗,又因加大了用药量,使药物残留的机会增多;而且市场上一半的兽药使用商品名,其标签上并未注明药品的化学名称和含量,还有生产单位、经营单位不负责任,产品的宣传和标识存在着违规现象,致使畜主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误用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了家禽的代谢紊乱,导致药物残留。

动物性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兽医卫生检察和有关行政部门通常只对畜禽产品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外观是否卫生和是否注水等较为关注[4],而对药物残留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药物残留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而且药物残留的检测在全国亦属刚刚起步,对饲养、屠宰流通的畜禽产品监测还停留在只检疫不检残留的阶段,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力度还不够。

2应对措施

加强兽药的立法和执法

畜禽肉产品中药物残留与使用药物的种类、剂量、时间及动物品种、生长期有关。为了保证畜牧业的正常发展及畜产品品质,发达国家规定了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休药期。我国农业部也已相继颁布了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一系列法规,公布了一部分药物在畜禽组织中的最高残留限量及休药期,同时也明文规定了禁止使用如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做饲料添加剂。此外,对不规范用药的单位及个人施以重罚,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残留,使兽药残留量控制在不影响人体健康的限量内。通过加强兽药的立法和执行,严格规范兽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加强对药物生产和使用的管理

对兽药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制订药物(包括药物添加剂)管理条例,确实做好兽药的具体管理工作。规定兽药、饲料添加剂、农药等化学物质均需检验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而且必须在取得食品动物组织中药物残留方面的有关资料后,再考虑批准生产。生产实践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甚为重要,所以应该限制常用医用抗菌药物或容易产生耐药菌株的抗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上的使用范围,不能任意将这些药物用作饲料药物添加剂。提倡一些畜禽用的抗生素,如:弗吉尼亚霉素、越霉素A、潮霉素B、莫能菌素、盐霉素、拉沙里菌素、马杜霉素、伊维菌素B、黄霉素等。这些不作医用的抗生素除具特有的抗菌和抗寄生虫作用外,对动物有刺激生长的作用,而且药物不易吸收,因而不易在动物的肉、蛋和乳中残留。

淘汰不安全的兽药品种,严格限制饲料药物添加剂品种

淘汰经实践证明不安全的兽药品种,并设计高效安全的化学药品取代之,这是防止药物对动物产生直接危害,并控制兽药和其他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畜禽体内残留,通过动物性食品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以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加强动物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检测

我国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均已设立了动物食品中化学物质检测、监察机构,除检测动物食品中药物残留量外,同时还要对源头饲料生产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不允许投放不该使用的药品,不允许随意提高药物浓度。凡违规或超标的,可终止其生产,停止其市场销售。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

依靠备级政府机构开展广泛的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通过广播、电视、书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多方面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性,自觉遵守“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同时让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成为自发行为。还应加大推广合理使用兽药配套技术的力度,提高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和用药水平,加强饲料厂及养殖场(户)对药物和其它添加物的使用管理培训,严格规定必须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及休药期,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的药物,限制或禁止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

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兽药残留的监控,对保证畜产品质量、维护人体健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兽药残留监测工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上市产品仍没有开展药物残留监控,发达国家将有可能拒绝进口我国畜禽等农副产品,这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加大兽药残留监控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加快部级、部级及省地兽药残留机构的建立和建设,形成中央至地方完整的兽药残留检测网络,以便于开展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常规检测。组织兽药安全评价,及时淘汰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产品,完善禁用兽药清单。大力推行兽药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加快残留检测和限量标准制订工作。统一国家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同时,应广泛开展兽药残留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兽药残留研究与监控的整体水平[5]。

大力发展集约化畜牧业

积极推进集约化畜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质量检测中心,从源头上根本解决粗放型畜牧业存在的滥用、误用和恶意使用兽药的不良行为;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如动物疫病检疫制度、药物使用登录制度、药物使用检查制度、停药期制度、屠宰加工药检制度、动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制度等。大力推广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建立畜禽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组织实施无规定疫病区县的建设工程,减少特定疫病和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兽药的使用。

医学生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医学生;公关素养;人文教育;医患关系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策略落到实处,而医患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关系具有公共关系的属性。因此,医学生的公共关系素质教育问题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密切关系,成为医学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医学生公关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可见,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整个医学活动中最显性和最本质的关系。医患关系本应该是一对共同面对疾病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然而近年来一系列杀医、辱医案的频发,凸显出当前医疗体制下的医患关系错位,导致我国医患矛盾的持续恶化。这也进一步让人们反思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资料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立在前苏联模式上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机制、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最显著的在于过于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人文修养的培育,从而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自我认知和协调能力不强,大部分医学生在公众意识、沟通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随着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也不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而公关教育正是基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科学。医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良好的公关教育,提高其对于社会关系的认知、公众关系的管理、组织形象的塑造等全方位能力。

二、医学生公关素质的内涵

公关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以公关意识为根本,以基础文明为基础,以公关知识和公关能力为主线的的一种内在构造。公关素质的高低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谓的医学生公关素质,是指医学生在其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应具备的公共关系意识、公共关系知识和公共关系能力三个层面的综合体现。

1.公关意识层面。这是整个公关素质的核心层面。公关意识是公关主体的一种自觉状态,即公关主体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保持在一种能够主动遵循公共关系原则、适应和协调各种环境变化的状态,这种具有开放、能动、创造性的状态有助于从事公共关系相关工作。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主要包括塑造医务人员个人和医疗机构组织形象的意识、服务患者和社会的意识、真诚沟通交流的意识、创新审美的意识和守护健康生命的意识。

2.公关知识层面。知识结构是公关素质的基础内容,是基于公共关系基本职能所需要的学科基础知识、行业相关知识以及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决策咨询、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所具备的服务的管理知识。而医学生的公共关系知识,除了基本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知识之外,还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特别是能够从社会学角度认知医学,对自我角色的判断将更具科学性。

3.公关能力层面。公关能力是公关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与传播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创造策划与管理能力等。医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媒介关系处理、危机处理能力、服务创新能力。

三、以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公共关系素质的培养

医学院校的公共关系教育应基于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公关素质的培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公关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正在发生变化,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环境的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合作、随机交流,运用观察、调查、讨论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正确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氛围,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环境在联接课堂教学与大学生人生规划中的桥梁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进行社会角色定位的能力。这对医学生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正确地处理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2.倡导学生注重个人形象。个人形象既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个人形象可以体现出健康、品味、自信心、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程度。医生无论是从学识还是从职业的角度,都应该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然而,我们的医学院校在培养未来的医生过程中,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使广大医学生在校期间,就缺乏关于礼仪、审美、沟通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对复杂繁重的医疗服务,不知所措,疲于应对,暴露诸多问题。在公关教育中,个人的形态、举止、言行都是训练的重点,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一名会看病的医生,而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活生生的人是有高情商的并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科学地对待患者和疾病。

3.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医学生在学校、规培、临床三个阶段都面临着繁重而持续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当前医疗行业负面的舆论环境对在校的医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大学是人生中非常美好而特殊的阶段,大学生群体生活、集体学习,建立起一种局域网络关系,但相对于整个社会大网络,又比较封闭。因此,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趋于成型,若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将会对其学习、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封闭自卑,不善交往;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理心缺乏;有的大学生不会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失调;也有的大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独来独往,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高度。公共关系的平等诚信、共享共赢、双向沟通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广结人缘、发展友谊创造人和的环境,有利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4.注重沟通能力的培育。不少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医患矛盾、纠纷、冲突并不是因为医疗技术和医疗结果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于医疗服务的我过程中医患双方缺乏正确、必要、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由于医疗技术相对专业,医生和患者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状态。虽然患方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毕竟拥有信息优势的医方才是医患沟通的主体。我国医学教育实践中是以业务技术训练为核心,极少向医学院校的学生传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仅有良好的医德不足以保证医生会沟通、能沟通、善沟通,沟通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得以提高。公共关系强调用双向沟通手段来实现个人、组织、社会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询问、倾听、解答、面对面的沟通是医务工作中必要的一环。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善于利用社会化媒体,发挥社交网络较强的实效性和现场感的优势,搭建医患沟通新平台,积极改善医患关系。

5.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不同阶段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舆论环境相对被动,媒体、公众认同度低,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关系意识和能力存在短板。应该承认,医疗卫生行业的公共关系整体处于不良状态,知名度高、美誉度低。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资源,医学生将来都是医疗服务实践者、医疗机构管理者、医学科学研究者的主力军,他们的思维将会决定行业的发展与走势。公关教育强调管理的创新战略,公关策划活动更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性,这些都有利于打破医学生相对封闭、保守的思维局限,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力 余苏珍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伟红。认识医患关系的公共关系属性维护医院良好形象和声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2):4-5.

[2]牛磊磊。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及其教学[J].检验医学教育,2012(3):1-2.

医学类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脉经性质医经

《脉经》魏·王叔和撰。就该书的性质而言,日·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将其著录于“诊法”类。中医学界多承此说,认为《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著作。然该书自序曰:“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因此,该书系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本文拟从七个方面论述《脉经》当属医经类著作的性质。

一、从历史看

1.秦汉为医经与经方分立时期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方技略”著录的是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其中房中、神仙两种,章学诚在《校讐通义·汉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医学图籍主要分列为医经、经方。其中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类著作共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其小序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指出,医经是记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类书籍。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类著作共计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小序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指出经方是记述利用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方剂的一类书籍。医经与经方分立,体现了当时学术发展的状况。

2.汉末为医经与经方融合时期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晋·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张仲景参考《素问》六经分类理论,又禀承《汤液经法》之方剂,开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伤寒杂病论》改变了长期以来医学理论与临床技术相对独立的局面,是医经与经方相融合的划时代的经典著作。

3.魏晋为医经、经方与针灸融合时期

《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何谓聚?皇甫谧曰:“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因此,叔和“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脉经》一书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经典医籍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该书首次将医经、经方、针灸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临床治疗从单一的方药,发展到方药与针灸相结合。如《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圆,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从这种意义上分析,将《脉经》定位于脉学专书,实谬矣。

二、从命名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脉,衇,或从肉。”“衇,血理分衺行体中者。”段玉裁注:“理分犹分理……衺行体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也。会意。”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人相应的观点,体现了中医学的鲜明特色。自然界的水系,对应于人体,则是人体中条条经脉。“脉”指血分理斜行于体中的分支经脉。可以说,《脉经》之“脉”即指人体内的经脉。

叔和认为,脉学理论精深微妙,脉体难以辨别。切脉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误。以此名书,并非只言脉,而只是为了强调经脉的重要性。正如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指出:“详此文,其书虽曰《脉经》,不仅言脉而已。唯因‘脉理难精’,故特以此命名,示持重耳。”

三、从书目著录看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脉经》著录于“明堂经脉类”。《通志·艺文略》则将其著录于“脉经”类,而《通志·艺文略》的“脉经”一类,实际上是继承《汉书·艺文志》中的“医经”类,收录理论性医学著作。《国史·经籍志》则将《脉经》著录于“经论”类目之下。据此可知,早期书目将《脉经》作为医学理论性著作,属“医经”之范畴。

四、从撰写原因看

据《脉经·自序》,王叔和编写《脉经》一书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叔和认为,脉学理论精深微妙,脉体难以辨别。切脉的错误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误。其二,“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叔和认为,医药是性命攸关之事,不能有一毫之疑。其三,“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叔和认为,前代遗留下的医学文献难以利用,且流传不广。“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鉴于上述三个原因,王叔和乃“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著成《脉经》一书,庶使末学“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这一目的,这不是一部诊断学专书可以做到的。

五、从成书基础看

叔和《脉经》,除根据《黄帝内经》及扁鹊、张仲景、华佗诸家所撰医籍外,还广泛参考了多种前代医学著作。今从其具体内容中可见者有。

(1)《素问》、《针经》,见卷三及卷六引经文。

(2)《四时经》,见卷三。

(3)“扁鹊曰”、“岐伯曰”等,见卷四第五。今皆不见于别书,盖当时均有单篇别行之书。

(4)《张仲景论脉》,见卷五第一。

(5)《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等,均见卷五。

(6)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条文,则分别见于卷

七、卷

八、卷九中。

(7)医律、热病阴阳交部、热病并阴阳部、少、厥逆部、阴阳竭尽部、重实重虚部、阴阳相附部。以上诸名,见于卷七小字注文,皆不见别书著录。然其内容,大都见于今本《伤寒论》中,亦或仲景弟子所撰《四逆三部厥经》,所收乃师《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条文,今亦别无所据,尚待考。

(8)《仲景评脉论要》,见卷七。详此部分条文,大都不见于别书,疑系张仲景别有论脉之书,亦或系原《伤寒杂病论》中部分内容。

(9)《手检图》,见卷十。

考上述所载之书的性质,大多归属于“医经”类。叔和之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文献整理工作,即在吸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进行的整理工作,就其性质讲,亦当属“医经”类。

六、从编撰体例看

“类书”者,将多种文献分类汇编以供查寻之书。《旧唐书·经籍志》标以“类事”,宋《崇文总目》始名“类书”。类书具有收录内容广博,以杂见称;片断摘取原文,内容不完整;分门别类编排,便于检索等特点。

详王叔和《脉经》,均是以多种别家之书为素材,以分类编排为体例,打破原书编次,重定部居,汇为一书。虽然与唐宋以后之纯工具性标准类书相较,尚不尽合,但此种编辑体例,当是受秦汉三国时期初期类书性图书编辑体例及编纂方法的影响,故亦医学中之早期类书型书籍。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称:“该书收集晋初及晋以前有关文献,‘各以类例相从’之体例,编纂而成,实则亦一类书型医书。”

七、从内容看

《脉经》全书十卷,一百零4篇,亦宋·林亿等校定本。其中卷

一、卷二及卷四论脉;卷三论脏腑;卷五载张仲景、扁鹊、华佗等论脉及察声色;卷六论五脏六腑病证;卷七载张仲景等论伤寒;卷八及卷九载张仲景论杂病;卷十为手检图。

该书述二十四脉之体象、辨三关阴阳、奇经八脉病、三部九候、脏腑病候及察声色等,内容颇详,特别是收载仲景遗论,尤为详尽。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该书“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当属“医经”类著作。宋·林亿盛赞此书曰:“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以举五藏六府、三焦、四时之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为至详悉,咸可按用。其文约、其事详者,独何哉。”

因此,将《脉经》一书定位为一部脉学专书,不能全面揭示其学术价值的所在。《脉经》是一部汇集魏以前医籍之大成的经典著作,当属“医经”类。

参考文献

1王叔和。脉经[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3.

2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83.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6.

4张灿玾。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

5王凤兰。汉末六朝医经和经方的融合[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93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2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