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1544

【导言】此例“矿山环境保护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1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生态恢复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主要从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 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

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四)水土流失加剧。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使水土更易移动,冲刷加剧。

(五)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与污染、水土流失,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二、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一)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1.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投资少,对环境扰动也少,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具体包括:(1)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这样虽破坏了植被,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2)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直接固定地表土层,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3)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4)土壤pH值改良:对于p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改善土壤结构。(5)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二)矿区植被的恢复。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兼顾其长期优势,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三)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坡面排水工程。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并配以防护林草带,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3.边坡防护工程。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4.土地整治工程。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排水拦渣,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加速植被恢复。

三、结语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矿区植被的恢复,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997,18(3):72~76.

[2]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38~4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矿山环境保护论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论文的相关认知。

矿山环境污染及其综合治理2

2005年,全省从事矿业活动人员共万人,矿山开采总量万吨,总产值万元,矿产品销售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

湖北省已发现的矿种有十一类143种。其中,已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98种,包括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7种,有色金属矿种11种,贵金属矿产4种,稀有金属矿产7种,稀土金属矿产3种,稀有元素矿产8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5种,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29种,地下水资源2种,它们共有矿产地1406处,形成矿床801个。

湖北省不同类型矿山企业数量为:能源矿产659家、黑色金属矿产71家、有色金属矿产48家、贵金属矿产25家、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31家、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76家、特种非金属矿产28家、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3932家。

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湖北省矿业活动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坑突水)、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侵占土地)、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水均衡破坏)、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土壤污染、尾矿库溃坝、水土流失、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等四大类。

矿山地质灾害

(1)崩塌。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68处,与开采煤矿、磷矿和采石有关,主要分布于夷陵区、兴山县等19个县(市)。崩塌规模最大1440×104m3,最小×104m3。其中,巨型10处、大型28处、中型14处、小型16处,造成328人死亡,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2)滑坡。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滑坡52处,多发生于采石场、铜矿、煤矿、磷矿矿山,主要分布于南漳县、阳新县、兴山县、黄石市等地。滑坡最大规模1620×104m3,最小规模×104m3。其中,巨型2处、大型3处、中型21处、小型26处。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死亡24人。

(3)泥石流。

湖北省泥石流共发生14次,主要为磷矿、铜矿、采石场、绿松石、煤矿等矿山,主要分布于夷陵区、大冶市、郧西县等地。最大规模1160×104m3,最小规模2×104m3。其中,巨型4处、中型10处。

(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井下开采矿山比较普遍存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尤其是煤炭矿山最为严重。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冶、阳新、鄂州、巴东、建始、咸丰、秭归、竹山、南漳、荆门、应城、通山等地,且主要为煤矿开采区,其次为磷矿、铜矿、铁矿、石膏以及岩盐开采区。

近年来,全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171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25处、小型143处。

依据地面塌陷成因关系,由于井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诱发地面塌陷129处;由于抽、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塌陷42处。

地面塌陷单坑面积最大者为磷矿,即荆襄磷矿朱堡埠矿区,面积达×104m2。

(5)地面沉降。

湖北省发生地面沉降72处,鄂州市最多,达11处,其次是黄石市、宜都市、夷陵区、大冶市和阳新县等地区。地面沉降发生在煤矿的有36处,铁矿18处,磷矿10处,石膏矿、岩盐矿各2处,另在铜矿区发生3处,萤石矿区1处。其中,应城市、大冶市地面沉降面积,占全省地面沉降总面积76%。

武钢程潮铁矿在岩溶塌陷产生的同时,伴随有大规模的地面沉降,历年地面沉降总面积达。

松宜煤矿地面沉降分布于陈家河、鸽子滩、潭子口、猴子洞、朱家湾、田家坝等井田,面积。区内岩溶发育,采矿规模大,以及矿床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位降落均较大,在采矿和地下水综合作用下,地面沉降普遍较发育,其面密度平均为个/km2。

(6)地裂缝。

湖北省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裂缝45条,多为煤矿、磷矿矿山,主要发生于保康县、巴东县、钟祥市、夷陵区等地。其中大型6条,中型7条,小型32条,影响范围公顷,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7月~2005年3月,发生大型地裂缝2条、小型1条,影响范围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宜昌中孚化工有限公司(桃坪河磷矿),2003年8月20日发生中型地裂缝,影响范围1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7)矿坑突水。

全省共发现矿坑突水矿区37处。矿坑突水主要发生在鄂东南金属矿山和鄂西煤矿。矿坑突水有四种情况,即溶洞突水、冒落塌陷突水、老窿突水以及水仓破坏突水。以溶洞突水为主,其它三种情况少见。按最大突水量分,大于2000m3/h有12个矿区,占1/3,最大达23976m3/h;2000~1000m3/h有8个矿区;小于1000m3/h有14个矿区;另有3个矿区无记载或不明。

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全省采矿场占用破坏土地:公顷,固体废料场占用破坏土地:公顷,尾矿库占用破坏土地公顷,地面塌陷区破坏土地:公顷;破坏耕地:公顷,林地:公顷,草地:公顷,其它类型土地:公顷。

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

全省固体矿产开采疏排地下水产生水均衡破坏的矿山企业46家,其中典型矿区17处,疏干漏斗面积达。黄石市、大冶市、鄂州市、阳新县的铁矿、铜矿和煤矿,宜昌市的磷矿区,钟祥市荆襄磷矿,松宜煤矿等大中型矿山企业集中地区尤为严重。

矿山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

(1)土壤污染。

矿山“三废”的排放,致使矿山及矿山周围地区的土壤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应城市卤水公司王井采卤区的生产废水排放,因其氯化物、硫化物等含量高,导致土壤中氯化物、硫化物等含量分别高达%和%,(而土壤中氯化物含量大于%,即为盐渍土,而大于%时为盐土。)使其周围大约300亩耕地次生盐碱化,农作物无法生长,造成土地荒芜。

(2)尾矿库溃坝。

湖北省曾经发生过2起矿山尾矿库溃坝事件,分别发生于大冶市和大悟县的铜矿开采区。其中大冶市新冶铜矿龙角山尾矿坝溃坝灾害最为严重,尾矿库在封库废弃后,于1994年7月大暴雨期间,大水浸漫,引起库坝溃决,溃口宽约30m,洪水夹带尾砂以的落差倾泻而下,下泻尾砂和水总计4000万m3,造成大坝下游金湖乡的李德贤村大半个村庄倾刻间夷为一片废墟,致使28人死亡,80多人受伤,房屋554间倒塌,公路和桥梁被毁,万亩农田被掩埋、毁坏等。

(3)水土流失。

矿山开采活动,尤其是露天采矿场常大量破坏植被和山体,还有废石、废渣等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松散固体物质,极易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据襄樊市地矿局对全市26家矿山企业抽样调查统计,襄樊市年水土流失面积为万m2。

(4)地表水污染。

矿山企业附近的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其废水废液(矿坑水、选矿废水、堆浸废水、洗煤水)、废渣(尾矿、废石、煤矸石)淋滤水的排放场所,成为纳污水体,而遭受污染。我省有较多的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直接遭受其污染,河流有府河、文峪河和尖岩河等,湖泊有大冶湖、磁湖等,其污染程度与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联。总体上,湖泊受污染的程度比流动性河流严重,大型湖泊比小型湖泊污染程度低。

(5)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的污染,一般多发生于矿山周围地区。其污染的原因,主要由废水、废渣和尾矿堆经淋滤水下渗或污染的地表水下渗所致,全省大多数矿山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引起地下水的污染。

2防治对策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现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活动,而且威胁着矿区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采矿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一些受害单位和个人不得不把矿山企业推向法庭,一些村民集体到上级部门上访告状,形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矿山环境问题,使得矿山与矿山之间、矿山与村民之间、矿山与当地政府之间矛盾和纠纷重重。

湖北省近年来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专门针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国家扶持资金

国家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主体因历史原因灭失或不明,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以及重点矿山历史遗留问题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3]530号)的有关规定,以及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鄂财建发[2004]27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国务院的关怀与部署、中央财政的支持下,2003年至2008年度,湖北省组织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共41项,治理经费13780万元。其中,2003年度3项,治理经费700万元;2004年度6项,治理经费1520万元;2005年度2项,治理经费900万元;2006年度10项,治理经费3100万元;2007年度10项,治理经费3600万元;2008年度10项,治理经费3960万元。

地方自筹资金

地方自筹资金主要用于矿山土地复垦工程。

湖北省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开始于1999年。首先在我省鄂东南黄石、大冶、阳新等地的铁矿、煤矿矿山开展,直到2005年才在宜昌市的磷矿矿区以及其它矿区逐步推广。

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资金来源于矿山企业自筹,主要工程手段有: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水利工程(涵管、沟渠)、其它工程(植树造林、配套服务设施)等,其工程实施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善矿区自然环境以及以新增耕地为目的,实现当地的耕地占补平衡。武钢大冶铁矿洪山溪尾矿坝土地复垦项目、大冶市还地桥镇太平山铁矿土地复垦工程等5项工程累计投资万元,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防治对策措施分析

综观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现状,以往防治重点主要放在:矿山地质灾害(危岩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治理恢复、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面塌陷区等)复垦绿化或综合开发利用、矿区地下水系统水均衡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

(1)通过对矿区内危岩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的恢复治理工程,保障了矿区及周边交通设施安全与通畅,避免可能发生的意外伤亡事故,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2)通过对固体废弃物堆放场、地面塌陷区等占用破坏土地的恢复治理工程,复垦或综合开发利用土地,防止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有效地解决当地人民群众耕地较为紧张的矛盾,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如房地产、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的繁荣和发展。

(3)通过矿坑水排水管网改造、水质处理,有效控制矿区水均衡破坏影响范围,缓解当地人、畜用水问题。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科学规范开采相结合,延长了矿山企业服务年限,提高矿山经济效益。

(5)通过城市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营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的景观工程,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对策

一直以来,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得到了湖北省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政府立法、行政管理、技术保障、恢复治理以及综合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加强法制、法规建设,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备用金制度。

(2)开展全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查明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3)积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有效遏制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局面。

(4)加大矿山“三废”综合利用研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5)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

3结语

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科学技术水平又相对落后。此前,大中型国有矿山均设立了矿山环境保护机构,但一般仅进行“三废”量和质的监测,隶属矿山管理,缺乏行政监督的职能。矿山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矿山尾矿坝及废石堆稳定、地面塌陷等问题非常突出,对其动态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加强矿业“三废”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研究;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试验与研究,并根据宜景、宜林、宜草、宜渔等不同情况具体灵活运用,通过示范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

下一步工作建议如下。

(1)针对湖北省矿业集中区以及典型矿区,开展高精度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防治规划制订工作。

(2)根据湖北省已有治理项目的治理经验,结合其它省、市的成熟经验,开展矿山治理方法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治理水平。

(3)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延伸矿山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对矿山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金林,许彦平,蒋卫萍,等。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06.

[2] 张金林,朱洵。2006~2015年湖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R].武汉: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06.

矿山环境保护论文范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治理

Abstract: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is very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ground subsidenc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water pollution, mine earthquake and other improper mining, to the state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endanger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Do a good job of min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由此可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措施

近几十年的矿业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通过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化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监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治理区内环境。借鉴外国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比如日本菱刈金矿矿山开发复耕绿化,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说明.高度机械化开采矿石,不仅节约人力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利用矿渣回填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真正实现矿区乃至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加强矿山开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3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政策创新

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思路,应该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明确以企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首先,矿山企业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者。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该成为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的主体。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谁污染,谁治理”是一个经济原则,而不是技术原则,因为有些污染问题不是单个企业能够从技术上治理的,而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第二,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企业清楚环境治理的成本与收益,以排污收费为例,理想的费率要求政府知道企业的边际环境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而企业显然没有积极性将收益曲线告诉给政府,而政府要了解边际外部成本也非常复杂,因此,考虑到企业的负担,制定的排污费率比较低,也就导致一些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从表面上看,矿山企业为环境成本买单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从长远和综合效益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强。矿山企业不仅是生产者,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明确企业的治理主体责任,企业没有积极性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技术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只有当企业意识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成本时,才是合理的。

尽快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研究和实践。2005年底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作为四个试点领域之一。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具有破坏主体明确、责任具体等明显不同于其他领域生态补偿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讲,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体就是矿山企业,应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第二,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是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为此,应加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甚至协商的方法进行确定。第三,创新生态补偿的形式。在开展生态补偿的过程中,其补偿形式应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货币的方式对周边居民进行补偿,也可以通过土地复垦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货币请政府或专业部门对环境进行恢复。

矿区生态治理调研报告4

文献标识码:A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及矿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矿山开采造成大规模的土地破坏和植被破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十分严重且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很贡献,但也引发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环境问题。采矿活动所形成的废弃地具有众多极端理化性质,对矿区土地资源、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均产生巨大影响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项目概况项目区位于淮南市主城区南部,由于历史采石原因,老龙眼水库及其周边的刘家山、张家山一带区域,于上世纪70 ~ 80年代大量开采山石资源,导致区内地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留下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该区域的建制划归淮南市后,市政府已对该区域实施了山石禁采。项目区属于舜耕山山脉,面积约。2、治理前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山石开采造成地貌景观的破坏整个老龙眼矿区由于多年开采山石而废弃的采石场面积达到了约,占项目区总用地的83%。开采山石造成的石土裸露、沟谷消失或断流、沟谷雨林消失,生态环境和景观受到严重破坏。整治区内密布大小不等的采石坑,深度1 ~ 3m,周长5 ~ 30m。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区内存在大量取土时留下的土坑,这也增加了整治工程的工作量。山石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项目区内植被类型相对单一,乔木林几乎全部为人工栽植,主要以侧柏、水杉为主,部分呈现明显的人为修建痕迹,树龄一致,缺少更新层,林下二层乔木和灌草层植被稀缺,主要由于人工栽植的树木密度间距较小,透光性差所致,不利于林下植被生长。采石场区植物中仅有少量小灌木和草本植物。这种地域上的植被分布差异,主要是因为山体的采石活动频繁,导致一系列的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增高。山石开采造成水土流失与土壤环境的破坏采石场周边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由于长期的开采,造成地面起伏较大,形成的石壁、台阶使地表倾斜、坡度改变。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冲刷量也越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也越严重。采石过程中土石堆积及碾压,增加土壤密实度,导致土壤重度加大的现象。采石活动改变了土壤的质地结构,增大了土壤的导水率,持水力降低,土壤所含水分减少。因此土壤湿度大幅下降,植被难以生长,再加上不断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地表坑洼不平造成的水土流失都是植被稀少的限制因素。山石开采诱发不良地质现象项目区内高陡边坡已经发生了较多的局部破坏,此类破坏在治理之前将继续发展。根据局部破坏形式和边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以下不良地质现象随时可能被诱发的潜在威胁。(1)崩塌。坡顶处平面滑塌和组合型弧面滑塌破坏,由于风化强烈,风化裂隙极发育,岩体强度相对较低,因而破坏规模较大。除结构面发育因素外,边坡坡度过陡是坡顶部位的滑塌主要诱发因素,爆破松动是边坡中部及以下楔形崩塌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破坏多发生于雨季,尤其时暴雨时,雨水下渗对边坡稳定影响严重。(2)坠落与掉块。边坡表面上零星分布着崩塌或崩塌形成的碎石夹土松散堆积物,边坡坡度普遍陡峻,局部可达80°左右,坡体节理裂隙发育,在爆破松动作用下岩体破碎或较破碎,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块体或块石,随时有产生坠落或掉块的可能。3、设计原则治理方案设计原则项目的治理遵循重点突出、因地制宜,并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废弃矿山的治理,不只是简单的绿化,更重要的是生态重建,应充分考虑修复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长久性。4、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清除危岩技术通过降低边坡高度或放缓边坡角,从而提高稳定性,并清除坡体表面松动的岩体和崩塌堆积物,消除崩塌、滑坡等安全隐患。爆破采用裸露药包方式,根据危岩体积的大小,将药包放在危岩体表面或深度小于的浅穴处,爆破使危岩破碎并飞移,一部分碎石直接落入采坑,另一部分碎石经人工清理,并移至采坑。为减少地表水渗入边坡体内,在坡顶设置截水沟,坡面和坡角处设置地表排水系统。 PMS植生基材喷射技术主要由植生基材、锚杆(钉)

CONSTRUCTION勘 察 测 绘利用植生基质专用喷射装置将搅拌均匀的植生基质按设计厚度喷射到岩石坡面上,在岩石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生长的功能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活动和其他辅助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固坡迅速;适用范围广;基材抗旱耐寒性强;易进行施工管理和竣工养护等特点。生态棒防护技术生态棒采用不可降解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棒体内填充植生基质材料(多孔性材料为主,富含有机质、无机矿物质、保水剂等。

引用本文格式:丁畅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以淮南老龙眼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4) )

2014(34)

矿区生态治理调研报告5

一、前言

近些年来环境一直是比较敏感的字眼:20xx年年初,中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空气污染;2月28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浮尘,空气颜色由灰白转为土黄,进而北京全境出现沙尘污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从“求温饱”转向“盼环保”、从“谋生计”变为“要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据此,我们小组针对“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做了调查。本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设计15道选择题,内容涉及环保知识、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环保意识等方面。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有50人参与此次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25日至5月2日。

二、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参与对象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公民,共50人。

2.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设计了15道选择题,涉及到公民对

生态低碳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对此的关注实践行为等方面。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当前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生态环保知识方面

通过《关于公民环境生态意识的调查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公民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对环境的基本价值换是正确的。对生态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对第4题世界环保日是几月几号的调查中74%的人不清楚具体的日期,只有10%回答正确是6月5日。说明大家只是平时有意无意地听到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サ却没有引起重视。而在第7题对于不可回收垃圾的调查中有46%选出了正确答案—塑料,另外54%的人对此不能判断。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环保常识都无法判断的情况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第9题中关于低碳的概念,4%的人选择了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使用量,20%选择了单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70%的人选择了降低所有有害含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6%的人选择了降低所有含碳物质的使用量、排放量。这些问题的正确率均未超过70%,由此可见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迫在眉睫!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2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