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汇聚【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0894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汇聚【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一篇】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四)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五)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六)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七)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二篇】

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目标,并为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要毫无吸引力。学习计划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得到孩子的认同才会更容易执行。督促孩子执行学习计划,每一天都不放松。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让他勇敢面对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2.必要的课前预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

3.听好45分钟的课: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想听听听教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一样不一样的愿望。教师讲课,比孩子知道的深入。要告诉孩子上课跟着教师的教学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需要做练习时马上动手。要明确地记住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定义、定理要进行强制记忆,要掌握例题的解答步骤、方法。如遇卡壳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弄懂。

4.提高作业质量:做作业的要求是,看清题,抄准题,理清思路,一次做对,认真检查。有的孩子只顾快点完成作业,题目没看清楚,有时抄错题,不是先想好了再动笔,而是写一步想一步。这样,作业质量肯定不会好。家长应教育孩子,做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技能的过程,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作业时要在旁边预备草稿本或草稿纸,有的作业步骤需要先打草稿准确了再抄在作业本上。作业本上尽量减少或没有涂改的痕迹。作业要自己检查,不能依赖家长,家长也不要越俎代庖。老师要求家长检查、签字,家长在检查作业后,发现错误,不宜直接告诉孩子哪儿错了,而应让孩子自己复查。比如说:“这两题有一题错了,你自己查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如果哪儿错了就告诉他,甚至帮孩子改错,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5.及时纠正错题:孩子做错题是经常发生的事,从纠正错误入手也是辅导孩子的好方式。给孩子一个专用的本子。和孩子一起给它取个名字,“错题大家庭”、“拦路虎乐园”都是不错的选题。孩子每次作业或考试出现错误,就让孩子在专用的本子上将题目抄下。然后按正确的方法重做一遍。之后分析错误原因,是不会审题,还是粗心大意;是没有掌握这部分内容,还是不会正确分析。用红笔将错误的内容标出。过一段时间,与孩子一起整理错题,将错误的类型汇总,看一看哪部分错的最多,哪种错误原因最为常见。这样你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辅导孩子了。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三篇】

摘要:历经寒窗苦读,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是所有学子的目标,然而从高中迈入大学,突然面对崭新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一时间难以适应。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新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适应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对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如何应对提出了对策。

(一)对新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据问卷调查表明1,高达56%的大一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有极强的不适应心理。从高中迈入大学的门槛,意味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大学教育环境,偏重于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相对高中紧张的生活很多新生难以适应自由的学习环境,导致他们没有压力,无所适从。

(二)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新生不能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一般在自我评价时出现自卑、自负的心理状态。有些新生自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不屑于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在学习方面更是自以为是。同时,与自负心理相反的是自卑心理。据专家调查显示2,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部分同学家庭贫困、无特长等因素,使得其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转为自卑。

(三)人际关系处理有困难现在的大一新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在家过惯了众星捧月,习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里,首次脱离固定的家庭、同学——朋友关系的大学新生们往往失去了稳定联盟感和指引,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惯例被打破了,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没有人去捧他,更没有人以他为中心。面对这种相对平等的交往模式,好多新生心态失衡了,有的新生在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时选择了自我逃避,自我封闭,时间久了,会产生抑郁的心理反应;还有的新生在与人交往中由于焦虑而导致人格障碍3。

(四)学习、各种竞选、就业带来的压力感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大学的学习没有人督促和管理,更多的是靠自觉,于是,大一新生担心自己管不住自己,害怕挂科,害怕拿不到学分影响毕业,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将来就业问题,因此产生了心理压力。

(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为了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他们入学之初,应及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如,“介绍校情校史”、“优秀教师专业介绍”、“新老生交流会”使新生对学校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了解大学特征,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大一新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4,高校应基于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定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使新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缩短适应期,使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尽快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消除与新生间的距离感。多深入课堂与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解决困难。同时发现和关注问题学生与贫困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督、评价和预警。

(四)引导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确立奋斗目标对新生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是帮助大一新生排解心理困惑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成长历程的调查5,我们发现大学期间的目标确立,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乃至毕业后的前途。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样化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启发学生对“我为何上大学”、“我在大学做什么”、“我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大学、认识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

(五)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学会正确运用心理调适完善自己首先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别人之长,去己之短。其次,在与人交往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学会正确运用心理调适,宽待自己,接纳别人。总之,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要不断加强学习,把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工作当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时发现大一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新生解决这些问题,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冯雪.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应对及冲突[j].世纪桥,2011,(17).

[2]姚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3]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4]何未薇.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5]杨博,彭建章.如何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j].法治与社会,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四篇】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与我们所提倡的现代人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背离的。

一、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

“中等生”的概念,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象很少有人。

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和范围。“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

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给与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长期如此,必然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以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活动的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人的“秉性”、“脾气”不同,有人急躁、有人稳重、有人活泼、有人沉静,这是气质的不同。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粗心马虎、有人细致认真、有人意志坚强、有人害怕困难,这是性格方面的差异。有人感知灵敏、记忆力好,有人长于想象、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这些特征的综合,形成了人与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如教育条件、环境条件、家庭条件、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条件相同,由于主观努力的缘故,也会导致不同的个性。

1、“中等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在情绪方面:他们的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但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弱,进而不良的、消极的心境产生。

在意志方面:由于不愉快的心境,将使其做事缺乏自信,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从而会降低活动效率,也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会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在能力方面:由于消极的情绪和做事的优柔寡断,使所做之事往往成少败多。这必将更加动摇其做事的信心,导致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缓慢,总觉做事不如别人做得完美。

在性格方面:由于以上种种情况,长久下去,使其性格更加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冥思苦想,自问自答。

由于教师长期缺乏对其关注,“中等生”这种消极心理长久循环下去,会使他们在了解情况、判断问题、形成见解时,出现偏颇,所遇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更加不愉快的心境之中,性格更加内向,过于敏感,甚至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

2、“中等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颜观色,他们有追求和向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做事很认真,很自觉,很懂事,甚至循规蹈矩,他们不调皮,不捣蛋,不惹麻烦,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优点和缺点,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有: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理想、抱负要求过高,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性,会使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产生距离。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口齿清楚地把问题答好,但又战战兢兢、目光游移不安、结结巴巴,盼望老师尽快让其坐下。希望自己豁达乐观,却时不时要为一时的小事而生闷气。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想参与进来,却又担心别人嘲笑。这种心理易导致自悲、害怕,由退缩失望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不是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通过教育的开展,将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塑造成一个社会状态的人,将一个混沌未开的自然人塑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履行其教师的职责呢?

第一、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人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访谈能力。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家访。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例如,我班有8位学生在周一至周五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周末回家看望父母。这给教育管理学生带来难度。家长会时是学生的父母到校,但是日常照顾孩子们的却是他们的爷爷奶奶。虽然,在家长会上,也教给家长们一些教育、管理、督促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实施起来却与教师的要求有距离,学生们的爷爷奶奶从中打了折扣。家访可以使我了解学生在爷爷奶奶面前的真实状态。

我告诉奶奶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让奶奶用耳听、用眼看,要求学生每天完成1小时的复习,背单词、背课文、读书时要出声,让奶奶听得到,并且当天学的`知识当天复习,不能只完成笔头作业。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

李峰的学习成绩有提高,英语默写合格率上升了,学生脸上也有了从容的笑容。

2、观察分析能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映。例如,冷静有时却缺乏热情;爱出风头却又勇于创新。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奠定基础。

我班的牛薇同学,是单亲家庭,她跟随父亲,家里还有奶奶、伯父、姑姑一家,同住一套三居室。在班里,她独来独往,不爱说笑,眼神暗淡,学习基础差,但很努力。我感觉到这个学生如此压抑,会严重影响她的心理健康。从小学老师对她的鉴定上,我知道她喜欢唱歌。在年级主题会上,我鼓励她表演拿手的节目――唱歌。此后,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卡拉ok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去观看比赛的同学,回来很激动,是他们跑着回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这件事后,牛薇的学习更加努力了,虽然她在学习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但她从不抄作业,从没有放弃努力。而且,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神采。

3、理解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

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象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象演员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懊丧”或“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记得那是一个中午,外班的两个学生在国旗下,绕着旗杆互相滋水玩,一个学生的上衣已经湿了大半,我叫住他们说了两句,高鹏(我任课班级的学生)把书和雪碧瓶子用力扔在地上,那样子分明告诉我:“你又不是我的班主任,管得着吗?”当时我很生气,但理智告诉我不能发脾气。于是,我让他们站在国旗下呆一会儿。虽不情愿,但他们还是站在那里了。我告诉他们,我用5分钟办过事之后会回来。当我回来时,高鹏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头歪呆着。我问他:“假如你是老师,愿意看到学生向你发脾气吗?”高鹏的头不歪了。然后,我提到“百分评比”、提到“他们在政教处窗前”、提到“班级荣誉”,高鹏爽快而真诚地说:“老师,我错了。”那一刻,我又一次体会到“心理换位”这个方法的效用有多神奇。

4、赏识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在班级管理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做事。对做事认真心细的学生,可以委以重任,明确表示老师信任他们,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协助老师做些班级工作,如班务记录、公务保管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悲感。

例如,在暑期军训时,通过观察,我发现周健做事心细而认真,不计较个人得失,很难得。在组建班集体时,我选择了周健做班长。家长问我:“老师,她行吗?她在小学只是小队长。”我很有信心地说:“她行。”在以后的学习中,她的成绩一直是中上等,在80-85分处徘徊。家长与我见面时说:“老师,我们的孩子在家学习比以前用功了。”此时,我更相信,她的成绩迟早有一天会达到全优。我要做的只是鼓励与等待。果然,她在改选班委时,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而且,她的学习成绩成为班里进步最大的学生,实现了全科优秀的目标,并且,所有成绩均达到90以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待与信任,是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在班里,我还对张卫、孙博、高菲、王然、樊志强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与同等的关注,在他们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只是周健的事例最突出、最显著。

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对低年级学生就可以摸摸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用微笑、用目光做短暂的交流,给与学生以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自信。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周记中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我们处于竞争的时代,要使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适应时代的需要,身心健康的发展,追根求源是要使学生有自信心,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寻找自信的支点,正确认识自我。

可以开展“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

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虚心听取父母、师长、同学的劝告,发扬优点长处,纠正缺点短处,避免对自己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使学生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以正确的定位参与竞争。

从学生画的板报、从语文课代表王然给同学的测验、从赵仕杰要求同学默写的单词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甚至会超过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在班里,学习差的学生,在说话做事时是缺少自信的,甚至认为自己一点优点都没有,其他同学也看不到他们的优点。

有一次班会,在“找优点”的活动中,我问:“谁来说说樊志强的优点?”没有人呼应,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樊志强的头低下了,不敢抬起头来。这时,我开始说起来:“樊志强同学,很爱劳动,值日时从不偷懒;他拿钥匙给值日生开门,从不迟到;他学习基础差,但从没有放弃学习;他很诚实……”当我说完之后,大家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樊志强的眼光尤其特殊,是激动、是感激、是承诺……对于樊志强来说,他能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业,每次期末成绩突破60分,就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放弃学习”,是我对他最大的期望。这一年,他做到了“不放弃学习”这一点。虽然,并非所有的科目都突破60分,但也没有出现低于55分的科目。我想让学生们知道,教师不仅仅看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努力学习的状态――进取的状态。

2、创造成功的记录。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

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每周安排一节课来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

竞赛、劳动技术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技能竞赛、小知识竞赛、课文评议、热点分析、小制作、小设计竞赛以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的环境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感召下,胆怯的学生也经常参与到活动中来。对某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提前让他们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成功的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逐步建立信心。

例如,在我校每班教室都设有宣传栏,那是除了板报以外的很好的宣传阵地。怎样用它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呢?我在班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硬笔书法展览、暑期记事随感、英文书写展示、个人风采小制作、美术作品展示、劳技编织成果展、周记展示等等。每次展示活动,都有意外的收获。全班36人,许多同学在展示活动中都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张卫的周记从板面设计到内容,丰富多彩,显示了男孩子与众不同的文思;袁林的周记是那么独具匠心,我能看出她是用心在与我交流,显示了女孩子特有的文静、纤细的性格;周健的周记,不知从哪儿剪下来的刊头设计,与文章的内容是那么贴切,显示了洁静、清雅的特点。马月的艳丽周记、樊志强的美术作品、王晋阳的书法、刘静的《暑期随感》、胡子薇的《军训生活》、王紫薇的工艺制做、陈超(男生)的编织、刘晨的英文书写……让我从不同角度了解了这些可爱。

的孩子们。胆怯的学生――耿燕玲、刘佳、李雪等同学都先后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我了解她们心灵思索的痕迹。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选准目标,使目标与个人的能力相符,不好高骛远,要量力而行,积小胜为大胜。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勇敢行动,就可以获得成功。

例如,在体育节比赛时,学生夺胜心切,这易导致恢心的心态产生。在比赛来临之际,我告诉学生们,体育比赛重在参与,1500米比赛,只要跑下来,就是最后一名,也是光荣的。因为他有勇气跑完全程,我为他喝彩。学习也贵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一次测试的失误,不能代表永远,我相信他能再次崛起。

教师借助竞赛活动可以扩大奖励范围,让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如,我在班里设立了这些奖项:最佳班委、最佳组长、最佳课代表、最佳学科带头人、最佳劳动标兵、最佳文体特长生、周记一、二、三等奖、艺术节参与奖、摄影奖、百分评比优胜奖、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等。

3、利用周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建立信心。

周记是学生采集知识,进行师生沟通的很好的方法。例如,胡子薇是个有男孩性。

格的女孩,偏爱理科,酷爱运动。从来写周记写得很少,不愿与我交流,学习成绩很出色,个性极强。我利用她所写周记的内容,进行诚恳的评价,终于她能与我谈心了。有一次,她在周记中这样写到:“老师,真不好意思,您的评语比我的周记还多,我决心,以后一定认真对待周记。”果然,她跟我探讨了许多问题。如:“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父母的唠叨都对吗?”等等。我发现她很有思想,而且办事并非粗糙,也是个心细的姑娘。

另外,还可以利用周记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让部分“中等生”可以。

进行一日四问四答的训练。一问自己今天“做什么”,二问自己“怎么做”,三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四问自己明天“怎么办”,以提高自我导向能力使做事有计划,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计划能落实,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使行动有总结,提高自我体验能力进行自我补救。

如我班陈超,学习缺少自觉性,贪玩,基础不扎实,聪明,少目标。为了改变他的现状,我决定用一日四问方法训练他。让他每天用周记进行总结,每隔三天,我看一次他的周记,督促他养成自我总结自我教育的习惯。经过两个学期的四次考试,他都在自己的基础上,持续几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实践证明,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对周记进行点评,认真诚恳的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学生的信心与能力均会有所提高。以期末考试学习成绩的优秀率来说:

95。

90。

85。

80。

70。

60。

60以下。

入学人数。

1

3

6

3

11。

5

7

第一学期。

5

9

1

13。

5

3

第二学期。

2

8

7

5

6

4

4

由此表,可以看出,我班优秀率提高很多,中等生比例大,而且中等生提高人数明显。目前,班内没有出现心理严重障碍的学生。

总之,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要多读书,多学习,勤思考,善观察,重实践。“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与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就会树立起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五篇】

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大学毕业生出现焦虑、忧郁、强迫等心理问题。近日,记者从多家心理门诊了解到,今年大学毕业生因求职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要比往年翻两番,且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提前。

案例实录:狂投简历却不肯去面试

无论是否看中这份工作,他都要投简历,但始终不肯去面试。

小朱(化名)也是一名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小朱觉得自己无法和面试官沟通,没办法在面试中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于是,小朱更加努力地修改自己的简历,并通过邮寄、邮件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发放出去。小朱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招聘信息,无论是否看中这份工作,他都要投简历,但始终不肯去面试。

“由于面试不理想,小朱就无法再面对考官,一味地通过美化简历来推销自己,出现了强迫症状。”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高玉梅说。

过度依赖:父母陪同应聘

开始找工作后,都是父母陪着她去招聘会,由父母介绍小丽的情况。

小丽(化名)是个内向的女孩,在学校一直注重学习,没有更多地接触社会,平时父母也很少给她独立成长的空间。开始找工作后,都是父母陪着她去招聘会,由父母介绍小丽的情况,结果不但没找到工作,小丽也开始出现抑郁的情况,连门都不愿意出,话也越来越少。

“父母平时太大包大揽,管得太多,孩子没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而到了必须面对社会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高玉梅说。

专家解惑:放低心态从容面对就业

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最好放平心态,不要过分苛求。

高玉梅提醒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不要刻意寻找好的工作,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自尊心强,觉得读了大学就应该有好工作。但社会是残酷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对社会估计不足,都会为求职带来障碍。

生活充满变化与挑战,沉着应对挑战的积极途径,就是维持健康的精神态度 “在求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毕业生求职时最好放平心态,不要过分苛求,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中国精神健康网心理专家说,如果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各种优势把握不住,可以前往正规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职业测评,把握就业机会。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学生自主创业本身存在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自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但还需要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创业艰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少涉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创新精神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协作、沟通、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及解决方法》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六篇】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17年已增至495万,2017年达到559万,而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

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七篇】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平与竞争力的体现,质量管理可以分解到不同阶段与不同方面,将信息收集起来,就能形成工程档案资料。工程档案是建筑活动开展的总结,是企业建筑经验的积累。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企业效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利益追求,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后期工作中予以重视,并科学管理,发挥档案资料应有的作用。

1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涉及到的环节多、领域广、施工程序复杂,如果未能对其活动进行详细的资料保存记录,工作开展就会混乱无序。建筑工程施工会产生大量资料,这些资料既是活动开展的体现,又能为质量与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帮助,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体现企业内控管理水平。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于建筑施工档案管理有相应规定,工程建设必须严格管理档案资料,如果资料不符合要求,则可以认定为工程不合格,规范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科学性、严谨性。从质量控制工作来看,质量控制需要达成相关标准,而标准达成则需要项目施工过程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通过资料对作业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为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提升项目质量水平。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资料是最原始的资料,包含项目全部信息,既是施工的依据,也是后期检修工作的依据。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档案包括的资料十分丰富,其原因就在于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环节多、工艺多、人员多、材料多、施工环节多。资料包括安装土建等文件资料、项目竣工图和综合性资料。其中文件资料包括图纸设计、技术交底、设计变更、开工报告、竣工报告、项目监理规划、例会记录、工程组织设计、建筑材料、质量文件、相关实验资料、实验报告、工程验收资料、工程监测资料、质量评估文件、质量检测资料、事故处理与记录资料技术总结等。项目竣工图,该部分主要包括了建筑、通风管线、平面布置、电路、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工程图。综合性资料,包括了工程报批相关文件、施工区域环境资料,如地质水文气象、项目任务书、拆迁安置、工程设计与变更、项目规划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消防文件、中标与监理施工文件、项目合同、与施工相关协议、施工竣工验收、工程审计结算资料等。从资料的形式来分,又可以分为纸质资料,电子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

3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管理意识问题。

建筑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忙于抢占市场,扩大规模,未能意识到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管理意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需重视,对建筑工作开展意义不大。部分企业虽然对档案进行了管理,但是在方法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不高,而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档案资料并未能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实际工作中效率低下,档案资料轻管理而重建设,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工程档案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投入,工作开展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工程质量与档案资料二者间的密切联系,管理工作长期存在不规范不科学问题,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注重对质量的追求,工作开展未能进行有效监督,施工监理工作不到位,管理环节存在缺失。

人员问题。

虽然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但是档案管理人才无法跟上发展需要,由于许多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导致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并且企业对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多是由非专业人员担任,非专业人员缺乏对工作的必要认识、专业知识储备和支撑工作开展的必备技能。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对管理工作的要求标准逐渐提升,现代化管理技术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部分现代化设施因为技术,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操作与应用,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提升效率与质量。

档案管理工作投入不足。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信息资料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档案资料管理对于提升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要求,还是管理技术水准都在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未能得到重视,导致资源投入不足,管理工作水平低下,无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工作效果得不到体现,就无法引起管理者重视,进而又导致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形成了恶性循环。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第八篇】

据北师大心理学学院院长许燕介绍,准备进入大学的新生一般不了解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习方式有着质的区别,入校后有可能出现诸多的不适应。首先是对大学学习方式不了解。形象地说,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是被“老师抱着走”,教学是满堂灌,更多的是记、背、考的学习。而大学强调学习动机和主动性,老师只是对难点、重点、国际前沿和实践应用等进行引导,不再照本宣科,课堂教学中有60%的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其次,大学教育不是等待老师提供答案,更多的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去汲取知识,去发现尚需求解的未知。这才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真谛。其三,在许多重点高校,由于“尖子碰尖子”,过去的一些优秀学生的成绩排位会产生巨大落差,并随之产生心理失衡,引发对自信心的挑战。部分新生因学习成绩下降而引发自卑、悲观,甚至出现逃课、退学等现象。这是大学新生进校普遍需要接受的心理考验。

难题一、去食堂。

走进大学食堂,很多新同学看着一样样的饭菜,不知如何选择:西红柿还是黄瓜?面条还是米饭?馒头要买几个……不少同学都会被这些“难”住,还有的同学倒是方便,看着喜欢的就买,一顿晚饭要买三、四种菜,吃不完都浪费掉。

还有的同学习惯了在家中安静地吃饭,坐在学校大餐厅里,怎么也吃不下去,惟恐别人看到自己的“吃相”,这种难题在女生中比较普遍。

难题二、打开水。

大学里每人发一个暖水瓶,每天定时供应热水,大一新生打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摔了暖水瓶烫伤人。有的新同学看到打水要做出如此大“牺牲”,提到打水就紧张,其实打水之前先检查一下暖水瓶底部是否牢固,打水时先将陈水倒出,再接开水,基本可以避开危险。

难题三、穿衣服。

从来没有为穿衣发愁的学生,刚入学也遇到了难题:有的同学发现天气没个准儿,不知道该穿些啥,不是冷了、就是热了。这样的同学可以从报纸或电视上提前了解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服。

难题四、买东西。

虽然很多大一新生都是花钱高手,可是到了学校却遇到了问题:手里有钱,可不知该去哪里买?结果经常有新同学被上门推销的狠骗一把,这主要是因为初来乍到,不熟悉环境。同学们可以跟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咨询,他们会告诉你哪里东西便宜,哪个小店东西全。

调整心态融进大学生活。

新生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影响到同学关系—这是新生从憧憬到成熟的一个必经阶段。

许多新生缺乏学习原动力:有的中学时代为高考而学目标很明确,一旦进入大学,就不知道为何要学习;有的因迫于家长压力选择热门专业,或是服从调剂等原因,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有的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成绩的好坏不能决定未来;有的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可到了大学优秀者更多,不免自暴自弃……考上大学只是人生马拉松的一个阶段性起点,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与不学完全在于学生自己,不能再像高中那样等、靠、要,学生应该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主动向老师请教,同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看待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把心态放平和。

读大学是很多人独立生活的起点,建立健康的群体意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一味地抱怨别人和慨叹世态并不能帮助找到建立人际关系的捷径,大学生应该把时间花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上面。在宿舍、班级、社团……等人际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宽容、忍让、关心,学会求同存异,不以个人的好恶为评价标准,更不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在生活方面,应努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从小事做起,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合理开支,勤俭节约,在生活中避免互相攀比。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认识几名学长学姐,多向他们请教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能对更快更好融入新的生活起到催化剂作用。

似曾相识,却又全然不同,大学新生需要适应和面对的,远远超过曾经的预想。机遇和挑战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只有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学新生才能尽快为自己的新角色做好准备,在大学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508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