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行业前景精彩4篇
【导言】此例“商业银行行业前景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第一篇】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国家不再针对银行混业经营行为提出过度限制,从而使得证券,保险以及基金市场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之间产生了交集和冲突,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当下,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仍然占据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在进入21世纪以来,理论界关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①有以下几种观点:1、混业经营。从业务范围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电子银行网络和代客理财形式,实际上已经在其业务中融合了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买卖、保险、各种社会服务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成为了实际的全能银行。2、国际化改造。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外行交流与业务往来日渐频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吸引外资入股,加强与与外资银行合作,在经营模式和人才管理上与国际接轨,经营逐步走向国际化。3、IPO 和两个市场上市。根据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PO 成为大多数银行融资的选择。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形成两个资本市场,这样使上市更具吸引力,加之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早期上市后取得成功的案例使得选择在两个市场上市成为商业银行融资的选择。4、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变。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本成功,加之分业经营的硬性规定,这样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代替混业经营以及股份制的有效选择。虽然金融控股公司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影响其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最优选择。5、业务处理自动化和网络化。这个趋势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个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之影响。
在上述的五个发展趋势中,与国际化接轨和融合的过程势在必行,而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服务,是由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所催生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通过科学技术来更新服务和管理。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更侧重于改变其经营战略,调整功能和业务范围,发展的重点就在混业经营全能银行的模式和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变两个方向。
全能银行同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等,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能使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和证券承销的风险,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创新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银行效益,并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目前,我国进行全能银行模式,存在着法律限制,监管制约,风险隔离,创新不足等缺点。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控股权作用,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利用不同子公司税负差异进行合理避税;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信誉外溢;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整个金融资源得以集约化利用。
笔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和全球金融资源的共享,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日益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服务交叉重叠造成充分竞争,最终会因兼并重组形成新的更强大的金融机构。因此,单单从我国国内情况去分析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的。下面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自然的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的资本市场的完善,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资本市场融资所体现出的灵活性,低成本,以及其较强的流动性,日益侵蚀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根基,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交易量的上升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银行业现有存款的减少以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更多的大型企业倾向于通过股票、债券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导致银行业的贷款减少。如此的存款和贷款双方面的减少,势必影响以存贷利息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资本市场越完善,对于银行业的冲击越大,因为投资者都更倾向于在同风险条件下获得更高的收益,作为市场无风险收益参考的银行利率,或许未来主要功能会变为无风险收益率的参考。近年恚处于对市场的健全和经济发展的考虑,监管政策要求有所放缓,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的发展不断挤占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占比,同时它们所开展的业务中,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的交叉范围不断加大,也加剧了商业银行同这些行业的竞争。
商业银行行业前景【第二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基金;参股型并购基金
一、引言
并购基金于2000年之后在中国兴起,但初期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在2010年后并购基金才进入高速增长期。国务院27号文提出积极探索设立专门的并购基金等兼并重组融资新模式,证监会、国资委、发改委等部委也积极推动政策型并购基金的设立,证监会明确提出支持包括设立并购基金等并购融资模式的探索,并拟与国家发改委联手牵头共同推动控股型并购基金和参股型并购基金的组建,丰富并购支付的方式和工具。自2006至2015年国内并购基金共有418支,其中披露募集金额的基金327支,募资规模为亿元。2015年185支新募资基金数创历史新高。从投资来看,2007年至2015年并购基金在中国市场共完成131起并购投资,其中披露金额的案例有126起,投资金额达到亿元。2015年投资案例55起,投资金额亿元,投资笔数和金额较往年相比均实现了较高涨幅。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对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做出部署。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购基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在市场变革的驱动下,我国的并购基金将进入多重利好时期。
二、参股型并购基金的基本模式
并购基金(Buyout Fund)属于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并购基金是专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基金,其投资手法是,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持有一定时期后再出售。相比较其他风险投资而言,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成熟型企业,旨在获取企业的控制权进而在提升企业价值后退出。并购基金作为特殊的并购主体,相对于一般的并购而言,主要不同在于其在并购中担当的角色。首先并购基金是作为一种金融资本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增值,主要方式是通过投资于成熟型的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对其进行并购重组,在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后再从被投资企业退出以获利;其次是作为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机构,协助被并购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业绩,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成功的并购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短期的经营状况而且能够从长远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
但限于我国金融市场、企业家理念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尚不成熟,国外以PE为主导的控股型并购基金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本土。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并购基金采取了与产业资本深度合作的参股型并购模式。即对于PE而言,并不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是利用财务性融资、对资本市场的精确判断及资源整合等优势,协助产业资本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再择机选择合理方式退出;对于整体并购交易而言,仍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为目的。如果说控股型并购基金是实施以PE为主导的收购重组,那么参股型并购基金则实施以产业资本(多为上市公司)为主导、以PE为辅助的收购重组,其中PE往往发挥着财务顾问、辅助融资和增值服务的作用。
三、商业银行充当PE机构设立并购基金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客户资源广泛、融资产品丰富、具有较高公信力等优势,并且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一系列进程的加剧,商业银行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纷纷成立非银行金融平台,拓展自身的经营领域,旨在发挥协同效应,保持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借助子公司的专业牌照和制度优势,银行不仅可以参与并购基金的设立,而且还可以发挥投贷联动功能,满足并购方在并购中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以建设银行为例,自股改以来,建行积极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大力拓展非银行金融平台、延伸综合服务功能,现已覆盖租赁、信托、投行、期货、寿险、基金和专业银行等行业和领域,持有的非银行金融牌照领先同业,综合性银行集团架构基本搭建,为推动全行战略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几年的发展,子公司在所属行业确立一定竞争优势,产品线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市场位次跻身行业前列。2014年末,建信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跃居全行业第二,建信人寿保费收入保持银行系第一,建信基金公募基金规模名列行业前九,建信租赁新增租赁资产规模进入行业前三,建银国际IPO承销项目数量在香港全部投行中名列第一。随着母子公司业务联动不断深入,协同效应不断提升,2014年,协同业务量达到2492亿元,同比增长87%;子公司通过集合信托、融资租赁、债券承销、公开募股、直接投资等手段,为集团客户提供综合投融资规模新增1785亿元,成为建行传统信贷业务的重要补充,对维护客户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5月26日,建设银行投贷联动金融中心在苏州落户。该中心由建设银行与子公司建银国际联合经营,将建设银行传统专业信贷服务于建银国际投行产品链相结合,协调建行集团股权资金与信贷资源,为客户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投贷结合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参与并购基金的设立及运营过程中,通过提供相关的债权、股权等多类型投融资服务以及相应的财务顾问等融智型服务,凸显其价值创造本质,充分发挥其在金融工具及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打造资源平台,以市场化方式将具有经济价值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机、科学的配置,建立高效的并购资本生态系统,并使之产生的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银行业务全面稳健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三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建议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状态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5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趋势图是由快转成偏热,特别是消费品零售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收入处于偏热的状态①。不过,在我国衡量通货膨胀率主要是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一般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其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讲,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官方统计,2007年我国CPI增长率是%,而且CPI指标从去年以来一直呈现向上的趋势,特别是今年的头几个月,1月份CPI涨幅达到%的11年历史高位,2月、3月、4月份更是连续超过8%②。显然,我国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时期。虽然这里面存在一些灾难方面的原因。与国外相比,我国的CPI统计中不仅食品价格比重过大,居住、医疗、教育的比重过小,而且在居住类指标中只考虑了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销售价格。这样一来,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显然弱于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所以,如果加上住宅的价格变化,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08年央行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比较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际市场价格传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向依赖度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从不足30%猛升至70%以上,因此,中国经济已经离不开“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的任何波动,特别是价格波动将无所阻挡地影响国内经济。国际市场价格的传导主要是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对国内的影响。食品业形成的产业链成本价格变动通常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独立变量,加上我国CPI计算中食品的权重比较大,所以食品价格上涨对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两年来,由于全球能源供给的有限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农作物中提炼能源,国际石油价格从2007年初的50美元/桶上升到现在接近15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可做燃料的玉米等价格的上涨,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出口,并由此引起农业行业价格的全面上涨。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可耕地的大量占用,中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2007年已降至亿公顷(18亿亩)的警戒线,农产品供给出现较大缺口。入世后,农业的开放使小农经济无法抵御来自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竞争,迅速丧失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如大豆和小麦)③。这些因素都引起国内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和其他相关行业成本的增加,进而推动国内的通货膨胀。
2.重工轻农的发展理念影响。2003年以来,钢铁、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部门的投资获得了极大的增长,我国每年平均20%增速的固定投资基本上都是投入在这些行业上。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奥运会概念炒作,但大部分是因为政府GDP工程建设、银行资金的贷款偏好、私营企业资金从自己企业抽出投入到这些行业和外国资本的流入。国内二元经济结构历史悠久,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得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在国有垄断部门,甚至愿意为它们承担大量的“坏账”。而增长最快的房地产业的畸形膨胀源于中国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短缺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给地方政府造成的负面激励。官方数据认为,5年来,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④。这些过热部门的投资直接推高了相关行业的价格水平,诱发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外汇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迅速积累的外汇储备,确实为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起到巨大作用,但其反作用力同样巨大。由于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力量,美元的持续贬值已经诱使其出逃到亚洲等新兴国家中去,外资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出笼更多的基础货币来稀释美元的进入。这样基础货币变的比以前多出了许多,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我们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很快,到2007年底,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万亿元,同比增长了%,狭义货币M1的余额是万亿元,增长21%,流通中的货币M0的余额是亿元,增长%。通过这三组数字,可见M2、M1、M0的整个增长幅度比上一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同时,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到2007年末,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比2006年多增加4482亿元。通过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货币投放是过多过快,也就是“流通性过剩”。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在不变的流通速度下,货币量供应的增加,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发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风险管理增加。此次CPI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粮食等食品的因素,由于粮食是肉禽蛋、水产品生产的基础性原料,粮食价格上涨导致肉禽蛋、水产品价格上涨;原油、煤炭、钢铁、水泥等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工业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房地产、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基础性原材料需求强劲,拉动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竞争压力加大,使得行业和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加。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包括资产业务在内的业务结构的调整,但信贷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可能会调整,资产业务规模可能会缩小,资产业务盈利能力对利润的贡献率可能会下降。
2.实际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减少。通货膨胀的发生导致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较低的实际利率必然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走低,社会资金流向发生新的变化,股票一级市场的供给量将显著增加,二级市场的调整将告一段落,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状况仍将继续,“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增强,投机性资金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1—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少增3333亿元,上半年增幅同比下降2.3% ,2007年上半年同比少增5938亿元。在全社会资金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从流动性过剩转为流动性均衡甚至不足的趋势,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将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⑤
3.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面对当前国际收支失衡加剧、流动性偏多、物价上涨压力,为了防止出现经济过热和全面性通货膨胀,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是头寸减少,信贷增速减缓。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导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贷头寸减少,放款和投资能力减弱。按照当前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存款准备率每调整50个基点,收回货币大约1500亿人民币。货币政策从宏观上看有利于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减缓信贷过快增长,但从微观上看不利于商业银行短期内扩大贷款利息收入和增加盈利,而且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这样就会对贷款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高盈利的贷款类资产占比将有所下降;最后,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预期下,银行将主动调整资产结构,通过降低贷款占比和投资中以短期债券等方式保证流动性的需求,从而降低生息资产的收益水平。⑥
三、通胀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加快业务调整步伐,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1.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风险防范。要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考虑宏观调控对行业内各企业的“洗牌”效应,区别对待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贷款的日常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如果贷款企业资信良好,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稳定增长,且投资行业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重点营销。如果忽视了通货膨胀的特殊环境,没有有效地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价,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呆账、坏账。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业务。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现金流可靠、产业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考核力度,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融资产品,改进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占比。灵活进行贷款定价,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定价原则,用好贷款的浮动权,合理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主动为优质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外向型企业开发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具。
2.优化业务结构,协调发展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其收入结构更趋合理,使收益和风险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客户与资金融通相关的实际需求,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紧紧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新型的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客户双赢。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经确立,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已经并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证券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从而也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商业银行一是应当颠覆性地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功能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二是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重点发展证券承销、资产托管、资金清算、产品代销和依托证券市场的理财业务与融资业务等等,打造证券市场业务的品牌。
3.推进业务多元化战略,从根本上实现业务战略转型。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下,商业银行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资金融通服务为主要业务内容,加快业务创新。加大结构性产品开发力度,推出一系列规避利率结构风险的产品;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可以运用量化分析工具,提高资产负债期限缺口分析能力和利率敏感性分析能力,在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基础上,有效预测利率长期走势,识别、测量和管理控制利率风险。近期内,应努力缩小银行利率敏感性负缺口,扩大利率敏感性正缺口,促进净利息收入的持续增加。同时,应建立和完善流动性监测的量化模型,针对流动性短期波动和中长期发展的趋势研究相关应对措施。积极扩大高收益资金的运用渠道,主动应对企业短期融资证券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票据融资等业务,积极稳妥地开拓外汇信贷市场。
注释:
① _
② 国家统计局近两年的CPI月份数据。
③ 李昌平。中国农民正在失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N].南方周末,2008-1-16.
④
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及通货膨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建议商业银行进行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通货膨胀状态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5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趋势图是由快转成偏热,特别是消费品零售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收入处于偏热的状态①。不过,在我国衡量通货膨胀率主要是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一般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其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一般来讲,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官方统计,2007年我国CPI增长率是%,而且CPI指标从去年以来一直呈现向上的趋势,特别是今年的头几个月,1月份CPI涨幅达到%的11年历史高位,2月、3月、4月份更是连续超过8%②。显然,我国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时期。虽然这里面存在一些灾难方面的原因。与国外相比,我国的CPI统计中不仅食品价格比重过大,居住、医疗、教育的比重过小,而且在居住类指标中只考虑了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销售价格。这样一来,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显然弱于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所以,如果加上住宅的价格变化,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我们预期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2008年央行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科学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
转贴于
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比较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际市场价格传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向依赖度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从不足30%猛升至70%以上,因此,中国经济已经离不开“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的任何波动,特别是价格波动将无所阻挡地影响国内经济。国际市场价格的传导主要是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对国内的影响。食品业形成的产业链成本价格变动通常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独立变量,加上我国CPI计算中食品的权重比较大,所以食品价格上涨对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两年来,由于全球能源供给的有限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农作物中提炼能源,国际石油价格从2007年初的50美元/桶上升到现在接近15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可做燃料的玉米等价格的上涨,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出口,并由此引起农业行业价格的全面上涨。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可耕地的大量占用,中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2007年已降至亿公顷(18亿亩)的警戒线,农产品供给出现较大缺口。入世后,农业的开放使小农经济无法抵御来自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竞争,迅速丧失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如大豆和小麦)③。这些因素都引起国内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和其他相关行业成本的增加,进而推动国内的通货膨胀。
2.重工轻农的发展理念影响。2003年以来,钢铁、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部门的投资获得了极大的增长,我国每年平均20%增速的固定投资基本上都是投入在这些行业上。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奥运会概念炒作,但大部分是因为政府GDP工程建设、银行资金的贷款偏好、私营企业资金从自己企业抽出投入到这些行业和外国资本的流入。国内二元经济结构历史悠久,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得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在国有垄断部门,甚至愿意为它们承担大量的“坏账”。而增长最快的房地产业的畸形膨胀源于中国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短缺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给地方政府造成的负面激励。官方数据认为,5年来,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④。这些过热部门的投资直接推高了相关行业的价格水平,诱发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外汇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迅速积累的外汇储备,确实为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起到巨大作用,但其反作用力同样巨大。由于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力量,美元的持续贬值已经诱使其出逃到亚洲等新兴国家中去,外资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出笼更多的基础货币来稀释美元的进入。这样基础货币变的比以前多出了许多,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我们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很快,到2007年底,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万亿元,同比增长了%,狭义货币M1的余额是万亿元,增长21%,流通中的货币M0的余额是亿元,增长%。通过这三组数字,可见M2、M1、M0的整个增长幅度比上一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同时,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到2007年末,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比2006年多增加4482亿元。通过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货币投放是过多过快,也就是“流通性过剩”。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在不变的流通速度下,货币量供应的增加,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发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风险管理增加。此次CPI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粮食等食品的因素,由于粮食是肉禽蛋、水产品生产的基础性原料,粮食价格上涨导致肉禽蛋、水产品价格上涨;原油、煤炭、钢铁、水泥等价格大幅上涨,推动工业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房地产、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基础性原材料需求强劲,拉动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竞争压力加大,使得行业和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增加。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包括资产业务在内的业务结构的调整,但信贷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可能会调整,资产业务规模可能会缩小,资产业务盈利能力对利润的贡献率可能会下降。
2.实际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减少。通货膨胀的发生导致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利率。较低的实际利率必然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走低,社会资金流向发生新的变化,股票一级市场的供给量将显著增加,二级市场的调整将告一段落,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状况仍将继续,“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增强,投机性资金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1—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少增3333亿元,上半年增幅同比下降2.3% ,2007年上半年同比少增5938亿元。在全社会资金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从流动性过剩转为流动性均衡甚至不足的趋势,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将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问题。⑤
3.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面对当前国际收支失衡加剧、流动性偏多、物价上涨压力,为了防止出现经济过热和全面性通货膨胀,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是头寸减少,信贷增速减缓。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导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贷头寸减少,放款和投资能力减弱。按照当前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存款准备率每调整50个基点,收回货币大约1500亿人民币。货币政策从宏观上看有利于抑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减缓信贷过快增长,但从微观上看不利于商业银行短期内扩大贷款利息收入和增加盈利,而且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这样就会对贷款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高盈利的贷款类资产占比将有所下降;最后,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预期下,银行将主动调整资产结构,通过降低贷款占比和投资中以短期债券等方式保证流动性的需求,从而降低生息资产的收益水平。⑥
三、通胀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加快业务调整步伐,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1.优化贷款结构,加强风险防范。要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考虑宏观调控对行业内各企业的“洗牌”效应,区别对待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贷款的日常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如果贷款企业资信良好,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稳定增长,且投资行业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重点营销。如果忽视了通货膨胀的特殊环境,没有有效地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价,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呆账、坏账。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业务。在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现金流可靠、产业前景好、风险可控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考核力度,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融资产品,改进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占比。灵活进行贷款定价,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定价原则,用好贷款的浮动权,合理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主动为优质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外向型企业开发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具。
2.优化业务结构,协调发展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其收入结构更趋合理,使收益和风险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客户与资金融通相关的实际需求,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紧紧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新型的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客户双赢。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经确立,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已经并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证券市场将成为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从而也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商业银行一是应当颠覆性地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功能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二是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重点发展证券承销、资产托管、资金清算、产品代销和依托证券市场的理财业务与融资业务等等,打造证券市场业务的品牌。
3.推进业务多元化战略,从根本上实现业务战略转型。在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下,商业银行要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资金融通服务为主要业务内容,加快业务创新。加大结构性产品开发力度,推出一系列规避利率结构风险的产品;进一步强化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可以运用量化分析工具,提高资产负债期限缺口分析能力和利率敏感性分析能力,在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基础上,有效预测利率长期走势,识别、测量和管理控制利率风险。近期内,应努力缩小银行利率敏感性负缺口,扩大利率敏感性正缺口,促进净利息收入的持续增加。同时,应建立和完善流动性监测的量化模型,针对流动性短期波动和中长期发展的趋势研究相关应对措施。积极扩大高收益资金的运用渠道,主动应对企业短期融资证券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票据融资等业务,积极稳妥地开拓外汇信贷市场。
注释:
① _
② 国家统计局近两年的CPI月份数据。
③ 李昌平。中国农民正在失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N].南方周末,2008-1-16.
④ http://fin
⑤ 新浪财经。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2007-07-25.
⑥ 胡妍斌.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N].金融时报,2007-06-18-7.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第四篇】
关键字:商业银行;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瓶颈
海外资产缩水
自2007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不断下调。尽管减持海外资产有利于缓解海外金融环境恶劣带来的影响,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扩大投资范围,优化业务比例,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的发展目标,对于我国银行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企业风险陡增,不良资产增加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不断,整体经济环境恶化,消费市场萎靡,购买力大幅下跌。因此沿海地区大量外向型中小型企业不得不面临销售额度下滑,运营成本升高,资金回笼困难,企业风险上升,偿债能力下降的残酷现实。除此之外,美联储连续几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走低,由此导致国际上诸如石油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于原材料依赖进口的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银行业盈利能力下滑
自2008年10月9日起,央行开始落实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个百分,随后也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压缩银行利润空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居民消费投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012年6月和7月连续进行不对称降息,加大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的比例,进一步削弱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在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贷款规模增长速度的下滑无疑会拉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规模。
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流动性风险控制工具有限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较晚,规模较小,交易主体较少,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获取负债的能力较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和使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由各项存款构成,票据市场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发展不足,银行间债券品种较少,金融债券2011年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比重仅为%。这就使得商业银行无法灵活调整其自身的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体现在商业银行本身和我国居民两个主体上。由于长期享有强大的国家信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利用方面更加激进,流动性风险管理始终没有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的自觉行为,并且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以来是靠外力(法律法规等)推动,银行本身缺乏管理的主动性。直到2008年,银监局才将流动性相关数据进行官方统计和披露。
2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势
国家政策支持,货币供应增加
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增加速度呈现滞缓状态,但%的GDP增速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并且过去几年超过8%的GDP增加速度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证明。
银行业根基扎实,基础稳定
次贷危机后,我国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因,宏观经济层面(尤其是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国家及时提高对投资和消费另外两架马车的重视,相应出台四万亿等基础项目建设的政策,刺激我国经济的复苏。与此同时,银监局和央行也加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中间业务逐渐起步,理财产品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以中间业务委员会制度为主体,以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分工负责为主要内容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及运行制度。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投资意识增强,但又面临着国内投资市场发展不充分,居民投资手段有限的现实,理财产品的应运而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策略研究
优化资产负债配置
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配置优化包括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首先,要在风险及收益兼顾的前提下,根据存款数量和期限,以及市场环境、企业背景等多方因素合理调整贷款规模,避免过度负债经营。其次,要保证银行贷款的流动性,优化信贷资产存量结构;推动贷款创新,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信贷服务。除此之外,信贷资产的比列要逐渐降低,积极推动银行投资业务的比重,改善商业银行总资产结构。
寻求金融创新,推行资产证券化
金融创新对于我国银行流动性、收益性的促进作用明显,商业银行既要继续巩固和推广现有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项目,又要不断扩大、租赁、委托、理财和信息咨询等低风险的中介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混业经营趋势的逐步形成,还应该逐步开发投资银行、期权、金融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长期以来,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对于国外比较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单纯依靠国家信用并不能真正有效应对潜在的挤兑风险,并会放松对贷款质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浩英。 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经营问题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