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957866

【导言】此例“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作了深刻而明确的阐述,并针对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积极、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功能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协调身体品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由于我国中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体育的附属功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往往重生理功能而轻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因没有摆正位置而缺乏相应的重视、研究、开发与拓展,也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损害的同时面临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严峻挑战。综上所述,摆正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与身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观念,探索融理论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二、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蕴涵丰富的育人内涵,开展和实施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三)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四)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三、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中学学校体育中开展和实施以青少年学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元化,同时把握作为生活经验型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谐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的实施操作与检验,使体育的“心灵”与“生理”两大本质功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统合有序。

(一)自我概念的树立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树立旨在协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证明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养成健康、理性的自尊。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依赖性贡献因素。总的来说,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培养和获得包括良好的社会隶属、适时的心理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角色、理性的爱好与理想追求及其建设性的自我统合等是最为重要的几项建设内容。基本途径有:

1、学校要计划并创造一个全校性整体的集体环境氛围与支持保障措施。

2、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社会体育明星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观、利益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3、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校性、班际、班级以及专门性运动团队、兴趣中组等集体性体育活动、团队建设、协会活动诸如此类的实证性机会。

4、结合中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学习目标或课堂学练主题,围绕一定的情景、情节、背景,采用自我陈述、班级讨论、中组交流、个别辅导、合作学习、教师总结等多元化的途径手段,所包涵的一般方法有:环境建设法、讲授法、自我陈述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总结法、服务体验法、自我反省法、合作学习法、奖赏法等。

(二)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社会化意识的培养旨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生态体育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有意识的开发和培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要设立包括以体育为首的促使学生良性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利用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体育运动优化人社会化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社会”的作用和效应,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见习服务、教学竞赛,体育节、课间体育、综合性运动会、集体性课余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协会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生态体育、野外体育、校际体育交流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陈述讨论、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纪律教育、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生态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社会化的意识和观念。

(三)自信心的培养

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旨在让中学生通过品评体育成功,失败轮回的永恒中培养和形成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达成从事任何事时下意识的自信与坚定。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后自我效能感都获得了提高,从而对以能力为基础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的迁移效应。就自信心的获取与培养而言,主要从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感、情感保障、自我认识、社会归属、能力感和使命感六个基本方面着手。基本途径有:

1、通过合理、科学的场地布置和设施布局、严密的组织教学、保护帮助的制度化、加强场地器械的维护与保养等为体育教学、锻炼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2、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教学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协助学生根据自身体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实际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所赋有的使命感。

4、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组织形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能让中学生张扬个性、能力、交往的不同舞台。基本方法有:目标设置法、环境优化法、表象训练法、心理激励法、心理调控法、自我暗示法、个人特长展示法、提供舞台法、合作学习法、成功体验法等。

(四)进取精神的培养

中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与锻炼中频繁、自然地品尝失败这种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结果,激发和挖掘“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体育学习具有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的同时会想到下一次更加努力达成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对于他们的人生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主要的途径、方法有:

1、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

2、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调学生达成学习与运动目标时要尽力而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自我挑战法、竞赛法、心理激励法、榜样法、反馈表扬法等。

3、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满足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4、挖掘和开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注入课堂的学练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开拓、坚持努力的行为习惯。方法有:目标竞赛法、极限运动体验法、耐挫力训练法、擂台挑战法、独立学练法等。

(五)意志力的培养

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旨在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基本的教育途径有:

1、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具体化品质类型的陶冶。

2、教师要结合体育文化、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目标的解释、示范的讲解、说明练习要求、练习的提示与刺激言语等的同时内化意志的教育。

3、在日常的课余体育活动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说服解释法、活动锻炼法、日常教育法、生态体育适应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

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的主要干预手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正常成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教育途径有:

(一)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

(二)寓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之中,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与体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体化。

(三)结合体育教材特点,或面向全体学生,或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2

论文摘要: 从全国有代表性的几个省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质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学生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动员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继2007年首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之后,于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全国各类学校继热情高涨的2007年之后,在2008年更是把阳光体育演绎得如火如荼。

1.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2005年10月对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中医学院、沈阳化工学院的部分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055名学生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了测试。正常体重的学生仅占%,而超重、肥胖学生则占%;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及格率达%,但其中有%的学生仅处于及格水平,优秀率仅为%;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测试分析该项测试实际上是测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及格者所占比重达%。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选择了2004级2978名、2005级33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标准》的测试对象,结果显示:身高标准体重方面正常人数04级为%,05级为%;超重或肥胖人数占%,05级占12%;身体机能(肺活量)04级优秀率为%,05级为%。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高校学生在身高和标准体重方面正常标准的基本上不能达到半数,低年级不如高年级,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指数偏低。2006年9月,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2.“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学生身心健康,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各学校要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课上要阳光,课下更要阳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课上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教师要对班主任和相关教师进行体育方面的必要专业培训,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有科学的指导,发挥群体作用,使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借机,造势。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善于利用机会,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多组织活动或者院系之间的比赛,活动或者比赛层次要多、形式要广,要因地制宜、要有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3.一些问题

单纯的长跑是很枯燥的,在训练中可穿插些趣味项目,如2人3足跑、运球跳绳跑、加速跑、时代列车等。在长跑中,可进行50m、100m、200m等短跑冲刺训练。

对于不适合长跑训练的学生应该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如慢走、做广播体操、太极拳等。

在场地设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要尽力加大投入,统筹资源,一方面要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例如跑遍校园活动。

4.结论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更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还需要有效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传播作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关注更多的体育栏目,接受先进的体育文化,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还需要增加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保障学生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进行,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下去。

总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不是一种途径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抓好相关体育设施、器材器械等配套设置的建设等途径来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http:///.

[2]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新闻中心—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zt/xwzt/gnjyzt/2007/ygty/.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4]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

[5]毛振明。阳光体育卡在哪儿。热点透视,2007,5.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范文3

摘 要 通过阐述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对比分析国内外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演变,为正确、合理地进行国民体质健康测试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质 健康 标准演变

一、国内外关于体质健康及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日本和美国是世界上学生体质研究开展较好的国家,本文主要从日本、美国和我国三个国家体质健康概念内涵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关于体质

1.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质”定义为:体质即人体质量是先天遗传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1]。

2.日本一般将体质通称为“体力”,他们所谓的“体力”是指人们为了正常生活工作和应付意外事件而经常保持较强的行动能力和抵抗能力。一般认为,日本的体力大体上相当于我国的体质 ,英译文大多为physical fitness。

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现代生产方式使人身体运动的机会减少。“现代文明综合症”肆虐以及肥胖症增加。在此背景下,身体素质定义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意味着能够安全从事体力活动,意味着健康,意味着能预防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体质最终与健康紧密结合。从美国体育界对于体质健康的界定来看,他们认为运动对体质健康影响较大[2]。

4.在我国体育界对体质的定义是在 1982 年由体质研究分会所认定的: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3]。何仲恺在比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对体质健康的概念后认为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两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4]。

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认为体质的范畴,主要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见表1)。

体质的强弱,通常表现为人体在某一发展时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因此,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阶段性[5]。

(二)关于健康

健康的概念是随着人类对自身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不断深化的,在远古时代,人们意识到身体没有疾病和创伤是非常安全和无痛苦的,这种本能的意识就是对健康的朦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健康”的英文health源于公元1000年英国,其主要含义是安全的、完美的、结实的。中国《辞海》中健康概念的表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表述比“健康就是没有病”的提法更为完善,但仍然片面地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看待,把定义定格在人体生理功能没有缺陷上[6]。

2005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健康的新概念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推进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这种健康观突破了传统健康模式和医学范畴,形成了三维健康观。此观点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认同,但由于对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表达比较模糊,无法提出一个全面评估健康和疾病的可操作方案,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

体质与健康的关系。体质和健康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范畴来看待人体状况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健康要大于体质的范畴。从体质的范畴来看,它更趋向于人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心理发展、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从健康的范畴看,它除了包括体质的范畴以外,还强调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卫生、对疾 病的预防、卫生保健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等。

图1

二、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综述

(一)国外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

1.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国家,在1880—1990年期间,美国曾盛行体力测验法。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指出:“体质是一种期望可以换回最多东西的投资”。在美国,每年的五月份被定为“健康月”,布什总统曾亲自参加1990年5月1日在白宫举行的“美国体育活动”;为推动“健康体力测验”的开展,美国还与前苏联进行过交换互测[7]。1958年,美国健康体育和娱乐协会(AAHPER)为儿童开发了“青少年体质测验”,评价指标包括:俯卧撑、折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和50米跑。在1975年的美国体质普查中取消了垒球掷远与往返跑;1985年立定跳远和50米也被删除了,还增加了1英里跑(反映心血管功能)、坐位体前屈(腰背柔韧性)[8]。198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AAHPERD)开发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1988年对该测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命名为“最佳身体测验”。

从上述指标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对体质的认识已由单纯的身体素质指标过渡到素质与身体形态、机能相结合,综合评价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

2.日本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更加关注。1996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关于体力调查方法研究委员会”,对现行体力测定指标进行了研究,1998年制定了新的体力测定指标,经过两年的修改,于2000年正式施行。表3是日本新旧青少年体质测试指标。新的指标在实施时不需特殊器材,既省时、省力、又省钱。日本从小学到中学的测试项目基本一致,保持了连贯性,既能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又比较全面[9]。

(二)国内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

1951年8月,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有健康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10]。”1954年在中央统一颁发并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由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普遍下降,为了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于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修改。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验和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并于1990年和1992年分别颁发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1]。

1975年到2002年间,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没有做大的调整,这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1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在认真总结《标准》试行方案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要求自之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自200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各地实施《标准》情况的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13]。表4反应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颁发的各种条文。从测试内容和评价领域来看,测试的内容更加丰富、合理,评价也更加的全面,对学校的体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标准名称 测试内容 评价领域

劳卫制

1950年 或60米跑;或800米跑或1500、3000米跑(男);3.跳远或跳高;4.爬杆(竿)或俯卧撑(女)或举重(男)或引体向上(男);5.射击或手榴弹掷远或垒球掷远或行军;6.游泳、体操、滑冰(少年级除外,各省规定项目) 1.速度运动素质;

2.速度耐力运动素质;

3.爆发力运动素质;

4.力量素质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75年 或100米或25米往返跑;米(女)1000米(男)跑;3.跳远或跳高或立定跳远;4.掷实心球或推铅球;5.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 1.速度运动素质;

2.速度耐力运动素质;

3.爆发力运动素质;

4.力量素质运动技能;

5.力量素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2年 1.身高标准体重;2.台阶试验或耐久跑(男1000、女800);3.肺活量体重指数;米跑或立定跳远;5.坐位体前屈或握力体重指数或屈腿仰卧起坐(女) 1.身体成分;

2.心血管系统机能;

3.呼吸系统机能;

4.速度素质、爆发力运动素质;

5.柔韧、力量耐力素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7年 1.身高标准体重;2.台阶试验或耐久跑(男1000、女800);3.肺活量体重指数;4.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 1.身体成分;

2.心血管系统机能;

3.呼吸系统机能;

4.柔韧、力量耐力素质;

5.速度素质、爆发力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 吴谋林。苏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张占平。对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

[3]《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何仲恺。体质概念及其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22):37-38.

[5] 孙庆祝,容仕霖。人体体质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

[6] 肖夕君。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146-148.

[7]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8] 崔晓明。中、美、日三国青少年健康标准指标的比较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

[9] 傅纪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1.

[10] 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编。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M].天津: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5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