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6690

【导言】此例“儿童心理学论文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1

1998年1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弗勒和西卡共同讨论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此后,积极心理学开始了雨后春笋般的发展。

在国内,从2003年开始有学者陆续涉及积极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还相当薄弱。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一系列简单的理论介绍,其价值无非是告诉大家积极心理学是什么、有什么用而己。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影响力,但对积极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第二,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通过对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理论渊源等方面的分析来概括出积极心理学的性质等。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实证研究也不可或缺。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中国的研究者或许更应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换句话说,也就是应该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的特点、成长规律等。积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色彩相当浓厚的概念,其内涵受文化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话委婉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良品质,但在西方文化中,这却不是一种积极品质。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应该是当代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第三,中国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人数较少,中国有很多人关注积极心理学,但真正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却很少,这一现象可以从中国学者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上看出。

在国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己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老年养老疗养领域,积极心理学己经扮演了帮助老年人重塑健康愉快生活的角色;在企业管理领域,积极心理学被用来帮助企业员工塑造快乐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在儿童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也在健康情绪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还尚无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案例,处于一片研究空白。

二、儿童活动中心相关研究

从国内的儿童活动中心相关研究来看,理论研究较少,设计实践较多。

理论研究方面,根据CNKI数据库资料显示,到2015年上半年截止,我国学者专门针对儿童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其士论文尚无,硕士论文2篇,期刊论文巧篇(其中重复5篇),著作尚无。两篇硕士论文分别为:韩晓馨在2013年发表的《可实现的乌托邦一一社区儿童公益活动中心设计初探》中,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公益活动中心进行研究,提出在社区建立儿童公益活动中心,以实现乌托邦式的幸福社区;刘磊在2014年发表的《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中,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少年活动中心的研究,提出少年活动中心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儿童提供交往和活动空间的场所,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空间,让儿童在此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巧篇期刊论文均是针对儿童活动中心实际案例所作的解析,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著作方面,胡仁禄先生在《体闲娱乐建筑设计》一书中提到儿童活动中心属于公益性的文化馆类建筑,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设计方法分析。熊剑锐先生在《谈少儿馆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一书中提到少儿馆室内空间设计的重点是人性化设计,并在实例讨论中确定了人性化设计的诸多要素。黄薇先生在《北京市新少年宫》一书中提到少年宫建筑在体现最基本的功能要求的同时,要有形式上的“意味”和艺术美感,并且体现最新的科学和社会价值观。现将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献呈现如下。

实践方面,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缘故,我国的儿童活动中心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辅导培训的“校外教学楼”。换言之,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辅导班聚集地。但是,在诸多良劳不齐的儿童活动中心设计实践当中,也有少数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但这种“人文关怀”比起国外的设计还有较大差距。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有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海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等。

长沙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1-1)位于长沙体育新城月光山下,北边是城市主要道路劳动东路,西侧是还未动工的宾馆,东南方向为生态体育公园。用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2. 63万平米,包含了妇女儿童活动、办公用房、儿童剧场、群众艺术馆等四大功能。3000平米的“撒野大草坪”(儿童活动广场)位于建主入口前部,是因地势而建的倾斜大草坪,形成了一片天然的建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撒野大草坪”内设涂鸦区、滑板区和表演区三个供儿童玩耍的区域。一条溪水将观赏区域与活动区域分野。于是家长可以坐在溪水的另一端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激情的玩耍嬉戏,却又不用担心会干扰到他们。细心的建筑师用动感的手法来呼应好动的儿童。于是,三角窗、倾斜的三角墙、圆球这些动感的元素就出现在了建筑的各个面上。另外,建筑的平面有一个矩形和一个折形呈45度相交组成,看起来不稳定,也是为了呼应儿童好动的天性。建筑一层架空,似浮游的飞行器,从绿色大地上浮游起来,通过与自然的对峙,创造出建筑与自然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关系,显示出独特的存在意识。预示着无限而又不确定的潜在希望,但永远不会着陆。

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与沈阳市图书馆连为一体,总建筑面积打6. 2万平米,建于同一基地之上。基地介于现存的若干独生独长、离群索居的大体量建筑之间,形状不规则,也不宽裕。新建筑群内的这两个新建筑要求动、静兼有。从规划的角度来看,要怎样从无规律中发现规律,从紧张的对峙中寻找轻松的形态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首要课题。要在众多制约的矛盾中求得合理的存在、反客为主、并融入其中也是规划设计的使命。图书馆的展览空间与儿童活动中心的中庭空间共同环抱着因保留大树而形成的圆形小广场,这是建筑的露天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的枢纽空间(室内中庭)在此得以延伸。因此,图书馆与儿童中心也因此得以进行一段富有表情的对话。儿童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靠近青年大街的主体建筑,另一部分是位于科普公园一侧覆土式低龄儿童潜能开发区域。“大容器”状的主体建筑将剧场和活动区中间的中庭裂变为两个部分,强化了建筑外部的表皮化意象。

建筑的内部空间类似一个容纳各种儿童活动的“空间装盆”:一层的自由式布局、二层的中庭空间以及若干树干式廊道,使其内部具有更多的可想像空间。

在国外,关于儿童活动中心的研究较为成熟,更倾向于考虑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相对于国内更加生动。尤其是在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在儿童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个性,本着自然性法则,在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美国中心协会对儿童中心的定义为“社会大家庭中所有儿童成员的中心”,是集合了生活、体育运动、娱乐交往、心理咨询疗伤、教育学习等多种功能的“大空间”,让儿童在一种没有局限、拘束和束缚的状态下自由的生活、娱乐与交流。其中,儿童博物馆、儿童图书馆、儿童俱乐部、儿童之家、儿童公园都是儿童活动中心的具体细分形式。而在以日本、泰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儿童活动中心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具体形式可分为儿童文化中心、少年自然之家、儿童馆等。因为其文化与中国有较高的相似度,故可借鉴性较强。

从期刊文献来看:Jemmy Wilson在《Trench window of Children' s ActivitiesCenter》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活动中心建筑空间中落地窗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从照度、光线色彩、落地窗触感、通透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设计。此外,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生理高度、视线范围、行为模式四个因素。Henry Bell在《Declaration of victory: Stair in Children's Park》一文中,通过对多种楼梯的比较,筛选出最适合儿童公园的室内楼梯一一木质、平缓、宽、具有一定的视线渗透。并详细阐述了在使用中楼梯过程中,儿童如何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

国外的儿童活动中心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国儿童生态活动中心、法国Pierrelaye儿童活动中心等。

泰国儿童生态活动中心(图1-3)位于泰国的苏梅沽岛,是一个建筑面积165平方米的小型建筑。该建筑的主要用途是为来这里观光的儿童提供娱乐活动场所。这座小屋由一个可以播放电影、演讲或戏剧表演的礼堂、一间保存本地传统文化和书籍的图书馆,一间画室,一间音乐室和时尚客房组成。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玩耍。小屋位于临海的岩石坡地上,位置较高,能很方便的欣赏到周边的风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建筑师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适应潮湿而炎热的环境。整个建筑结构都是由来自泰国当地的竹子搭建而成。站在远处看,整个建筑物的屋顶像将一把大伞撑起在8米高的空中,能为里面的使用者遮风挡雨。建筑的竹弯顶造型来源于一种身体扁平的深海鱼,寓意能够潜入海湾。在小屋旁边设有一个供幼儿休息的睡舱、一个卫生间和带菜园的烹饪屋,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为自己准备一份特别的午餐。另外,半透明的升起的屋顶和退进的地板,这种开放式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节省了建筑的能耗。

法国Pierrelaye儿童活动中心(图1-4 )位于一个小乡间城镇里,具体位置是在农业仓库中间。建筑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场地的特殊布局特征:建筑物只能由一个狭窄的小路进入。建筑主结构遵从并强化了城市形式,成为城镇与儿童场地间的结合点或缓冲区。从街道看去,主体建筑由于是单一体量并完全被细致的瓦片所覆盖,它与其他建筑物彼此相处。另一方面,面向花园一侧还为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彩色小房子。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穿行在各个彩色小房子中间,尽情的玩耍嬉戏、释放天真。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对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的研究发展较晚,在设计上除了个别像沈阳市儿童活动中心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之外,其余多是从常规的建筑设计角度进行考虑的。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较多,实际工程项目也较为完善。他们通常将儿童的心理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因此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亮点出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5篇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孩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儿童认知发展;父母教育素质;角色差距;持证上岗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素质,而这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过去的经验就能获得的,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 在21世纪这个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学习与实践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教育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本文是通过对父母教育素质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差距的分析,以及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论证父母持证上岗有其必然性。

1 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相关理论

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心理学家潜心研究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其中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最权威的理论。

图式是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实。他依据认知图式不断建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每当小孩子碰到新鲜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自己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如果小孩子能高理解,内在的认识机制达到暂时的平衡。反之,小孩子认识机制就作出调整,不断地建立能接受新鲜事物的新图式,直至在认识上能接受新鲜事物。儿童认识发展成阶段性,儿童在每个阶段都得完成本阶段的任务, 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心理学领域还有其他心理学家致力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研究。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儿童认知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特点。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要广泛、深入的学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 父母的素质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应该具备的素质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早期性、潜移默化行,对儿童一生发展影响最大、最深刻。父母的素质会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才有希望把孩子教育好。那么父母的素质包括哪些?它主要包括父母的身体素质;父母的心理素质;父母的文化素质;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四项基本素质和一项重要的特殊素质——父母的教育素质。这些素质,特别是父母的教育素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心理认知发展。

父母教育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儿童心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身上特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方式更不容忽视。

1、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在研究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影响时,提出划分家庭教育方式类型的观点。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家庭教育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权放纵型。民主型的父母一般会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经常与孩子沟通各种各样事情的看法。

专制型的父母一般强调父母的权威形象,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权威,没有商量的余地,只有孩子听父母的,父母从不听孩子的。专制型的父母一般会用武力来保证他的想法得到有力的实施。

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对孩子一般采取放任的态度。这样的教育方式一般使孩子性格孤僻、冷漠,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具体帮助,也很容易染上不良习气。

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父母教育孩子时态度粗暴容易在孩子内心留下愤怒的种子,比较容易形成任性、固执的性格;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友好,孩子就比较乐观、活跃开朗;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孤独症。

2、父母的情绪具有传导作用。

家长的情感奠定了孩子情感生活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最初的生活经验,父母及祖辈如何相互对待,正是孩子认识社会的开始。

许多研究证明,父母的情绪状况主导着家庭的情绪氛围,并且通过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有些家庭由于父母自身情绪欠佳,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害怕受到惩罚,会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父母情绪状态比较好,往往会采取亲切和蔼、富有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在这种温暖、轻松、快乐、积极上进的氛围,会有一种愉悦感、安全感、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育。在这样的情感下背景,孩子才会接受父母传递给他的东西,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3、父母的行为规范具有示范作用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父母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在对孩子产生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只是父母的言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行为举止。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样板。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确,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童稚的心就好像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这个播种的不是别人,正是孩子的父母。父母会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让孩子懂得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素质对儿童成长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录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充分说明了父母教育素质在家庭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3 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差距

“角色”(role)一词原是戏剧和电影中的名词,指的是由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先将它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之中,逐渐地形成了角色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围绕其地位的权利义务系统和行为模式而活动的,但每个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人,并不都能按这个角色的要求尽善地表现自己的角色行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满足社会对他的期望的。由于每个人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理解不同,实践起来也就不同,这样就发生了差距,这种差距就是角色差距。而弥补角色差距就需要进行角色学习。

多数人在做父母之前角色准备不足

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从事不同工作的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医生,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办企业,没有哪一样是天生就干得了的。可以说世界上有上千种职业,不仅人们要在干中学,而且很多工作是需要进行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的,否则就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但是唯独做父母这个几乎世界上第一神圣而复杂的职业,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上岗前的岗位培训,也不需要领什么资格证书。许许多多的父母往往凭着自己长辈的地位,凭着自己的想当然去教育孩子,而对于父母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社会问题。

多数父母角色错位

在社会学看来,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角色规范。父母的角色规范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技巧,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许多父母的角色已经错位。俨然成为孩子在家里的“补习老师”,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例如,有些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不到三岁,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这些行为严重的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小学生的父母,每天忙着上孩子班里的qq群,去看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辅导孩子功课。正式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步步紧逼,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许多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相当反感,甚至“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

多数父母角色行为偏颇

有一些父母往往感概自己上学的条件不好,没有考上大学,有没完成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和父母角色榜样性的特点,把培养孩子作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有着强烈的“替代成就感”。不仅在家里一切为了孩子,带孩子学琴,带孩子上课,就是上班的精神、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有一些妈妈们为了孩子毅然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牺牲了自己,为了孩子。这样的父母渴望孩子成名成家弥补自己的缺憾,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父母们用其他手段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一旦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对孩子施加压力,动辄打骂孩子。这些偏颇的角色行为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综上所述,父母有没有教育意识,是积极的教育意识,还是消极的教育意识,是系统教育意识,还是零碎的教育冲动,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与义务教育相比,父母的教育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未来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持证上岗。

参考文献

[1]《社会学基础》赵孟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2]《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关颖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儿童心理学论文3

关键词:儿童公园;建设理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 A

儿童公园是一个融知识性、休闲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型主题公园,是一个风格独特、内容新奇有趣、互动性高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自然的、生态的、富有趣味的场所。儿童是未来的主人,同时也是整个社会中最脆弱、最需要关怀、可塑性最大的一个群体,儿童最初的思考和内心的感知都与环境影响有着紧密联系,儿童活动空间是影响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公园是儿童除了校园之外重要的生活空间,是儿童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缓解儿童的精神压力,激发儿童创造力,提高儿童交往能力的综合性文娱场所。儿童公园活动场地设计合理与否,关系着儿童日常活动数量与逗留时间的长短,创造一个自然、亲切、和谐的高质量的儿童活动空间,是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的。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的活动内容、激发儿童的兴趣,创造安全有趣的游戏环境。本研究试以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探讨如何创造一系列符合他们心理行为特征的儿童公园主题空间。

一、儿童公园发展新背景

1.适应“少年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数量将越来越多,他们的成长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关系到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健康聪明、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是全人类的目标。但是,城市在为儿童提供现代、便利的生活同时,也使他们暴露于城市水泥森林环境中的交通、污染等危险中。因此,国外许多国家都在为“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把儿童的需要和权利列入政策中,特别是城市规划政策的中心地位。“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案从1996年开始实施,旨在响应联合国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议(UN 2nd Conference on Human Settle-ments, Habitat II)决议:把城市建设为适合所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会议提出少年儿童的健康程度是衡量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最终标准。而儿童公园作为儿童户外游乐的重要场所,要能满足儿童对娱乐的复杂需求,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不是只符合成人口味“好看”的东西和使用模式。

2.积极探讨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也是儿童早期学习和发育的主要手段,通过游戏启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着自己的世界,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游戏中通过模仿也学会了一些成人生活中的初步技能,并且体验着成年人各种角色的情感,这都是在学习。可以说游戏对于儿童发展起着一个非凡的作用,也许对儿童一生的艺术培养、事业方向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儿童公园中游戏内容和承载游戏的空间也是如此,如何为儿童营造一个游戏的乐园,如何使儿童在乐园中得到快乐、幻想、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设计者的重点所在。

二、儿童公园建设原则分析

儿童公园主题空间的设计原则,可以从心理行为的差异性、主题空间的创意性和成人休憩空间生理融入性等几个方面采取优化措施实施建设。

1.充分考虑儿童年龄分组的心理行为差异性

深入儿童心理学,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有哪些差异,相对而言,六岁以下的婴幼儿期倾向于有监护人陪伴的户外娱乐休闲活动;幼儿期开始喜爱创造性的手工及活动型游戏等;童年期则更喜欢具有竞技性和创造力发挥的游戏,户外需求量大;青春少年期更加倾向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独立性也增强。婴儿期儿童所占的比例也不少。这个时期的儿童活动能力不强,大多数是成人抱着或借助手推车带他们游览公园,与监护人有着亲密的依恋关系,但婴儿也开始以抓、握、爬、行的方式探索世界,设计中应适当设置能够锻炼儿童初级感知的主题空间,如以水、泥、沙、草等要素组成的公共互动性的主题感知空间,且应该离主入口、管理房、厕所等设施比较近,同时应结合座椅等设施设置换尿布操作平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设置简易的哺乳室。儿童公园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特征,配置相应的主题空间内容,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公园中都可以体验与其他游戏场地不同的游戏内容,启迪心智,激发想象,勇于创造。

2.加强主题空间创意性

目前,国内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儿童公园往往由于是以成人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爱好确定儿童公园的主题,在主体创意缺乏新意。且往往受规划、用地等条件制约,儿童公园空间较少,难以同时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如广州市儿童公园,其公园面积太小,难以消化吸收庞大的目标人群,儿童在其中难觅活动场所。 整个园区规划由“阿里山小火车”贯穿整个园区,其他游乐区项目的规划密布其中,排列相当紧密。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进行游行设计及场地划分,活动设施材料单一,活动设施与儿童比例失调,儿童不能够充分开展游戏活动。同时也缺乏儿童活动场地的配套设施,儿童活动场地有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而且大部分设计是依照设计者等成人的观点以及他们假定好的儿童锻炼程式设计而成;真正符合各年龄段儿童行为安全性、心理需求、价值需求、特点需求等的活动场所较少;设计元素较低龄化,缺乏创意;没有根据时代及儿童的不同需要进行场景更新设计;绿化较单一,乔灌草的搭配不合理,园区中可供休息的空间较少;没有可以让儿童自由活动的场地及空间;整个园区缺少及时的维护管理,多处游乐设施破旧不堪。而且该主题在公园空间中如何创意性地诠释,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各子主题空间的创意性、艺术性也比较薄弱。求新、求奇、充满幻想是儿童心理的显著特点。

因此,不管是从整体空间布局上还是各个子主题空间的具体设计上,儿童公园应适当添加激发儿童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的主题空间,并且力求趣味、艺术地把创意主题内容诠释出来。

3.合理融入成人休憩空间

儿童公园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但儿童基本上是在节假日或周末由父母陪伴而来,一般一个儿童都有两个成人陪伴,也有少部分是一个人陪伴。而在国内很多儿童公园的游戏设施旁,缺乏必需的成人休息座椅,因此成人基本上是处于站立状态,有的场地设置过于狭小,甚至连站立的空间都不够,大部分成人只能站在草坪上。可见,在儿童公园中合理融入成人休憩空间也是建设中应该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学龄前儿童的游戏空间中,由于儿童对监护人的依恋更强,成人人数比例更高,成人休憩、看护空间的设置更应该得到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公园的建设应着重围绕儿童心理、儿童需求、成人休憩为重点,进行设计和建设。一是要以服务儿童为中心开展公园设计和建设。儿童公园的服务主体为儿童,儿童喜欢色彩鲜明、主题突出、新奇古怪的东西,儿童有爱跑爱玩和无穷的求知欲等天性。因此,在儿童公园建设时应有鲜明的主题,游乐设施设置和园区布局应尽量用孩子的眼光去考虑,甚至可以邀请孩子为公园建设提意见,建设孩子心目中最想要的儿童公园。二是要充分考虑公园内的各个细节,确保园区安全。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身保护能力较弱,因此在公园植物配置和设施建设时,应选用无毒、无刺的植物,设施要环保无毒、安全系数高,避免伤害儿童。三是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除了提供儿童游乐、成人游憩,公园内应考虑建设保健房和完善的播音系统,便于处理儿童游玩时可能出现的擦伤、走失等情况。

由于儿童的行为、心理、不同年龄的要求,儿童公园的建设与其他公园存在很多的不同,如何把握要点,打造出与儿童心理行为相符合的公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以上只是从公园设计发展的方面进行了肤浅的探讨,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和建设者们共同探讨,为未来新兴的儿童公园发展建设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身心成长、能够锻炼他们未来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快乐天地。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

[4]徐磊青。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5]石洋,闫红伟。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儿童心理学论文4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实践课程 高师院校

儿童文学在中小学教学和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小学的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据统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占80%;就幼儿园教育而言,在幼儿的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乃至游戏活动中,都涉及大量的儿童文学内容。儿童文学以其浅显生动的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活泼明快的风格吸引着儿童,对他们身心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儿童文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人才为宗旨的高师院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对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以及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等问题达成共识,儿童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有了很大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及教学体系。然而,在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中,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儿童文学教学现状

纵观当前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学,重点还是在理论学习上,注重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一)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通行的、使用率较高的儿童文学教材主要有: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浦漫汀、张美妮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方卫平、王昆健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首都师大出版社,2008年)。这些教材普遍以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为主,重点阐释儿童文学的本质论、文体论、接受论等,有的教材加入了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及文学作品的选读。

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多数高校形成了以论、史、文三者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是对其自身规律的揭示,是对儿童文学创作规律、阅读规律的探讨,对基本理论的讲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理论素养,因而,理论居核心地位;文学史是对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回顾,了解文学史,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儿童文学发展的概况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文学精品,这是学科发展的脉络;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标志着儿童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学意义。这三者在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儿童文学学科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般说来,儿童文学学科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底蕴、深厚的儿童文学素养、执著的探索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具体来看,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扩大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提高儿童文学素养;掌握儿童文学常见文体的特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等。培养儿童文学感悟能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今后从事小学或幼儿园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尽管各高校普遍提出将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儿童文学实践、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然而,更多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诸如引入幼儿园或小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像儿歌、儿童诗、童话、故事,进行分析、印证,效果还不够明显。

二、儿童文学实践课程的阐释

所谓实践课程是以获取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为主旨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并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课程。实践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激发与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想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和实践来达到学习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儿童文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儿童文学理论、文学史及文学作品的学习,还应该开设适当的实践课程。儿童文学实践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儿童文学素养的多个层面,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宗旨开设的,它可以拓宽学生的儿童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儿童文学实践课程,一方面是培养、提高学生儿童文学领悟能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如儿童文学欣赏、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表演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另一方面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儿童文学教育实践。

三、儿童文学实践课程建设的探讨

确立科学系统的儿童文学实践课程体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探讨,不同的实践课程有不同的特性。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1.儿童文学欣赏实践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欣赏能力,更要具有引导学生儿童文学欣赏的能力。

儿童文学欣赏课程主要讲授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兼顾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因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及其创作过程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儿童文学欣赏的重点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儿童文学欣赏的重点是品味作品中独特的“童趣”、找到作品中的“共鸣”。

2.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文学理论学习,特别是儿童文学文体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以儿童文学基本题材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熟悉的儿童生活场景进行的写作实践,包括创编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等。如果说儿童文学欣赏是侧重于培养感悟文学美的能力和提高内在修养水平的话,那么创作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培养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将来从事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与儿童密切接触,共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熟悉他们的生活,可以为创作积累素材。他们又有儿童生理、心理知识,是最适合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群体,因此在理论学习和作品阅读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儿童文学创作要求和技巧进行创作实践,并在老师指导下领悟儿童文学创作真谛,这对发展学生的兴趣,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儿童文学作品表演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节奏、通畅的语言、浓郁的情趣天然具有表演因素,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现,如儿歌、童诗、散文诗的诵读,儿童故事、童话的讲述,儿童戏剧文学的舞台演出,等等。将一定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表现,能使儿童文学作品由平面变为立体。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地体会作品的情感,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使作品的情节和形象更加鲜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阅读欣赏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表演水平。在表演过程中,综合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儿童文学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教育教学实践包括在校内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和到小学参加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要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儿童文学意识,巩固和体现儿童文学的学习效果。

儿童文学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和文学素养,以及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倾听、故事教学、儿歌教学、木偶剧、童话剧表演(包括情景表演)、幼儿图画书创作、儿童文学活动环境创设等,都是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学生发改编、上演课本剧,还可创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儿歌、故事等,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提高教学效率。

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儿童文学理论,而且可以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能提供很好的基础和经验,增强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能力。

以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互相协调、配合,能总体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并能使学生有儿童文学特长,在语言表达、写作水平、表现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讨、共同提高。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实践课程,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欣赏课程既可以采取教师引导欣赏作品,又可以由学生合作讨论;而那些优美的儿童诗歌、儿童散文,则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进行欣赏,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音乐、画面结合欣赏;对于经典的童话、小说作品还可以先改编成舞台剧,再由学生表演,将欣赏、创作、表演结合在一起,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儿童心理学论文5

关键词: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

一、研究背景

2009年初,由上海文广集团出品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自1月16日首映以来,创造了国产动画影片的票房神话。“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抓住了孩子的心,就等于抓住了一个家庭的心。”央视新闻联播在1月21日对该片进行了超过1分钟的报道,这也是《新闻联播》首次以如此大的篇幅关注一部国产动画电影。现在幼儿园里随处可见幼儿使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产品,幼儿对其爱不释手。幼儿为什么如此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如何创造票房神话?对之后的国产动画有何启示?基于以上思考,笔者确定了“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研究”的论文方向。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充实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有关幼儿观看动画片的问题探讨将涉及到幼儿心理特点、学习兴趣、注意力等问题,对它们的研讨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学前儿童的心理,丰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充实其理论知识。

(2)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现象,一是对学前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包括带给幼儿教师的启示和带给家庭教育的启示。二是为优秀国产动画的创作提供典范。给动画创作者带来的启示: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动画创作者从教育理性的高度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出于对孩子们的深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爱,将这种理性与情感融会到艺术想象中去,创造出美妙的动画形象,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动画世界中获得知识,在喜爱和欢乐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净化和提升,这要比我们传统的教条式教育更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接受。

三、研究内容

(一)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现状分析

随着电视网络的不断普及,动画片走进了幼儿的生活中,并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然而自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出现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管是孩子们还是大人们对其产生观看的热情。在一部一部的根据每年的属相出现的不同作品,也让孩子们对其感到新鲜和好奇,尤其里面还有很多的新鲜、潮流的词语的出现,让这部动画片变的更加精彩,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趣味性。

(二)幼儿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原因探讨

美国学者伯格提出:“所有文化产品都包括两种因素的混合物:传统手法与创造。传统手法是创作者和观众事先都知道的因素―其中包括最受喜爱的情节、定型的人物、大家都接受的观点、众所周知的暗喻和其他手段等等。另一方面,创造是由创作者独一无二地想象出来的因素,例如新类型的人物、观点或语言形式。”他同时指出,“公式化的作品也经常包括很多创造因素,反之亦然。”如何在类型中出新,《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出新想象力丰富,符合儿童心理需求

我国原有的动画片取材相对固定, 大多集中于神话、传说、寓言、成语、童话故事等,诸如《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西游记》等,笔者在儿童时代所观看过的动画人物及题材至今仍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 此类作品过多并不符合我们当代儿童的审美情趣―追求好玩、新奇、轻松快乐,而反对说教。这势必要求我们的动画作品在内容及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喜羊羊》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它摆脱了现有取材的局限性,题材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性急勤劳的喜羊羊、贪吃贪睡的懒羊羊、爱美漂亮的美羊羊、强壮鲁莽的沸羊羊……当然还有聪明搞笑倒霉的灰太狼,他们性格各异,有着很多普通儿童的小毛病:不想做作业、劳动时偷懒、喜欢睡懒觉等,拟人化的动物被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与惹人喜爱的个性,不再是儿童们仰视不可企及的“好孩子”“小英雄”,小观众们似乎在这些极具亲和力的动画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共通的性格与缺点,并与之产生共鸣。

2.语言词汇风趣幽默,音乐节奏欢快

动画片应该在使用语言词汇时考虑到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纯朴、自然的口语,是儿童最亲近最容易接受的语言,表现儿童内心,富有童真、童稚、童趣的风趣幽默更会博得儿童喜爱。《喜羊羊》中动画人物的命名大多采取“ABB式”词语,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记忆犹新。还有类似于澎恰恰说:“有什么了不起!来, 有本事和我猜拳啊! ”尽显诙谐的儿童情趣。其次是这部片子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慢羊羊,软绵绵,红太狼,灰太狼。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绿草因为我变得更香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羊儿的聪明难以想象”,曲调旋律优美轻松,并别具创意地将动画人物的名字插入进去, 以至于播放这首歌的时候,儿童耳熟能详,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哼唱这些羊儿的名字。在电影版《喜羊羊》放映前,孩子们就像在举办一次盛大的宴会,开一场欢愉的party一样,一起合唱这首他们熟悉的动画歌曲。

(三)《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来的启示

幼儿尤其是托小班的幼儿一般无法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在这种情况下,动画片是一种可以采用的辅教育工具,因此我们相对重视动画片的教育功能,强调教育意义。例如《大耳朵图图》《新三字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就是完全针对少年儿童的动画片。它们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并且每一集故事都浓缩出一定的道理,让幼儿可以从中学语言、学生活、学知识,初步明白好坏之分、是非之分,其教育意义明显。教师在选择动画片给幼儿欣赏时,需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例如选择观寓教于乐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及动画电影,非常适合幼儿观看的。

参考文献:

[1]马力。童话学通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8)

[2]蒋风。幼儿文学概论。太原:希望出版社,2005(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5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