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分数的再认识【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11743

【导言】此例“分数的再认识【通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分数再认识【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导入

师:咱们以前学习过分数,谁来说几个你知道的分数 ?生:½,¼等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1/2,1/2表示什么啊?谁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生:把一个长方形、西瓜、正方形等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1/2。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以前咱们分的只是一个物体,今天咱们来分多个物体,再次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生:苹果 师:有几个生:有四个,师:你能得到它的1/4么?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师: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圈把这4个苹果圈起来,表示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一起读一遍

师:在练习纸上先用虚线分一分,再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出这些苹果的1/4

汇报生上来展示: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生: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谁做对了,举手,做错的同学说说你错在哪了?

小结:我们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些苹果的1/4 师: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生:平均分成了4分。师:1呢?生:其中的1份。如果取2份呢?用哪个分数表示?三份呢?4份呢?生:就是1,代表一个整体

2、改变苹果的个数,再次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师:刚才我们分的是4个苹果,现在苹果的数量改变了,我这有8个苹果,你能得到它的1/4么?

师:我们把这8个苹果也用一个圈把它圈起来。表示把这8个苹果看作?生:一个整体在练习纸上试着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8个苹果的1/4

师:谁来到前边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生1 :我们把这8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4份中的1份就是这些苹果的1/43、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师:刚才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用1/4表示,现在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还是用1/4表示,那我就有点不明白了,这1个苹果和2个苹果怎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生:个数不同师:什么个数不同生:苹果的总个数不同。师:苹果的总个数不同就是什么不同?生:整体不同。但都是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这些苹果的1/4

师:如果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16个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00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不知道多少个一大堆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你有什么发现?生:不管有多少个苹果只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板书: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件)下边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 我这有一些小棒,你们猜猜一共有几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1份是1根,6份就是6根,三次都是六分之一但数量不同。

4、改变学生的人数,深入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师:想一想,如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生:1/2

师:那我又点不明白了,同样是4个苹果,为什么上面的每份用1/4表示,下面每份用1/2表示呢?

小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

巩固练习(课件)

1、填一填,说一说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3、在每个图里图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生展示 师:为什么分的不一样,却都是这些图形的1/24、教师出示两盒外包装一样的铅笔

师:“这里有两盒笔芯,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拿出这两盒笔芯的1/3.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生:“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3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3

师: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讲台前的两位学生打开铅笔盒,认真地数着,其中一位学生举着3支铅笔,另一位学生举着4支铅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不一样。”“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

师:谁拿得是正确的?

生: “会不会有人数错了。”一位学生一副疑惑的样子。

师:“数错了?这也有可能,你能上来帮助数一数吗?”这位学生上来把两盒铅笔数了一下,判断两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师:“看来,没有数错。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3,拿出的铅笔支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生汇报: “我们认为两盒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他们两盒铅笔的数量是不同的,我猜一盒是9支,另外一盒是12支。”

师“这两位同学的意见认为是总支数不一样,大家都同意么?

师:请台上的两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3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谢谢你们两个,大家说的都很好

师:这里我们把总支数看成一个什么?生:整体 师:那整体不同,它的1/3就?生:不同(板书)

5、(课件)师出示一幅图文型的情境图师:观察这幅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两个小孩各拿一本书并有对话,小林:我看了这本书的1/2,小明说:我也看了一本书的1/2。图中的问题是: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师:“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想一想,小林和小明看的页数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一本书厚,另外一本书薄,两本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它们的1/2也不一样多。”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在这个情境中,‘书的总页数不一样多’这个信息是通过图的形式告诉我们的,你很善于从图中找出这样的数学信息。”

6一个图形的1/4是 一个长方形,请你画出它原来的样子。师:为什么这么多种画法都可以呢?

师:同学们的作品非常精彩精彩,能从其中看出你们的智慧,现在增加点难度。还是这个长方形,如果它表示的是一个图形的2/5,你能画出它原来的样子么? 生展示,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先把2/5分成1/5,再画出五个这样的形状就行了。

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平均分 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整体不同它的1/3就不同

教学流程

1、平均分4个苹果 板书 一个整体

2、平均分8个苹果,16个,20个,100个,不知道多少个一大堆 板书 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3、猜一猜4、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板书 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5、练习 到第3题涂颜色

6、猜笔芯

7、猜图书

8、画图形

分数的再认识【第二篇】

《分数的再认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师生互动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2.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对应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自学交流,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整合学生学习的愿望,优化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巧设学习问题,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氛围。

师: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播放课件,出示1/4),你认识这个数吗?

师: 关于分数,你知道它各部分都表示什么吗?

生:分子,分母,分数线。

师:谁能举例说说,1/4表示什么呢?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一份,就是1/4。

(师强调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你还可以把什么平均分成四份,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一个蛋糕……

二、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树立快乐学习的心态

要坚持问题设计层次化,既有面向全体学生较简单的基础性问题,也有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完成的注重能力的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分数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画图表示出1/4呢?

(学生试着画出1/4的图形)

师:对,一个图形、一个东西等等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这么多同学都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的1/4,有没有相同地方?(板书: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师:说一说怎样表示下面各图的1/4?(理解两幅图,重点领会1/4的意义)

师:第一幅图是把4个圆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假设有12个图形,它的1/4该如何表示呢?16个图形呢?20个?……

生:不管是什么东西,也不管是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都能用1/4表示。

师:对,不管是几个,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单位“1”(板书单位“1”)。(追问)为什么它加上双引号?

生:因为“1”不但表示一个物体,还表示一些物体。

师:谁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

生:一个苹果。

师:他说的是一个物体,谁能说一说一些物体呢?

生:一个班级、一车货物。

师: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1/4,谁能概括地说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板书完整)

师: 如果用b/a(a≠0)表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a份,表示这样的b份,就用b/a表示。

师:表示出这么多分数,到底什么叫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要注重学生的生成,为尖子生设计较难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1.在数轴上表示分数:观察1/2、2/4、4/8,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口口”,请你画出这个图形。

3.现场找分数: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但他表现得最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认识一下好吗?你叫什么名字?全班有多少人,他占几分之几?

课后反思课堂首先是学生的课堂,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本课是一节师生、生生情感碰撞的课堂,是从尊重学生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和合作学习的课堂。

本节课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体验、获取新知;教师不再包办代替,不再唱独角戏,学生参与了课堂发言,增加了动脑、动口、动笔的时间;做到了当堂训练、当堂纠错、当堂巩固;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师生的情感互动为主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能力发展为主攻,以实践训练为主线,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做到了把讲台让给学生,把黑板让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把讲授让给训练,把被动地听和看让给主动地说和写。

分数的再认识【第三篇】

关键词:感悟;体验;反思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10-02

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一、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废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1.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及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让学生体验变抽象为形象。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

3.让学生领略数学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后,便可让学生围绕“在唱歌等评比活动中,各个评委给同一参赛者打的分不一样,怎样确定其最后综合得分?”等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味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二、让学生体验知识再创过程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因为这种能让学生大脑和双手真正动起来的学习,不仅能让每个学生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在这种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并增强了自信。

1.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方法时,先让每个学生想办法把三排分别为6个、5个和4个的棋子变成每排同样多,学生凭直觉很快就从第一排移一个棋子放到第三排使之变得相等,即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分一分的活动,即把四包颗数不等的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直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四包糖先合并再分,也有的学生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很烦琐,而重新改用把四包糖合起来再平均分的方法。像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感悟而获得的新知是最清晰、最深刻和最难忘的。

2.先猜想后验证。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想怎样求其表面积?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提出猜想: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再来计算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验证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验证的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更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矩形的。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可求出其表面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再次感悟到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种重要方法。

3.在自主探索中创新。教学中若能经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必将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出示例题(王伟买一个讲义夹24元,李春买一个铅笔盒18元。王伟比李春多用多少元?)让学生读懂题意后,就让学生想办法设计一个方案表明题意,设计的方案要求能清楚、方便地比出谁比谁多多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于是构建出各种各样的方案。这些方案的构建,既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又强化了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第四篇】

《认识几分之一》

常河镇中心小学 周晓英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8__100页“认识几分之一”。

学情分析: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多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2、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难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

教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质疑引导

(1)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和一枝水彩笔。(2)每人一张圆片(由教师设计好大小),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知,初步认识

1、故事引入:由熊大、熊二分苹果引入新课。(课件演示)学生指出苹果的一半在哪里。

师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

⑶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实验操作,全面认识几分之一

1、自主探索,认识1/2。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课件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谈话:这一半苹果是这个苹果 的1/2,那么,另一半苹果又是这个苹果 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读1/2)

小结: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说)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1/2 涂上颜色。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

(3)学写分数

谈话:你想写一写1/2吗?该怎样写呢?(“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苹果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标出自己折出的12。(4)认识各部分名称

师:这个2叫做什么?1叫做什么?这条线叫做什么呢?请打开书9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分母2表示什么意思?分子1呢?(5)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 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设计意图:1/2是最简单的分数,学生也最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因此,本节课首先通过各种活动丰富1/2的表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1/2。)

2、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⑴联想:师:刚才我们用折的方法表示这张纸的1/2,请同学们想一想:用折的方法除了可以表示这张纸的1/2 外,还可以表示这张的纸的几分之一呢?

⑵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⑶交流: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⑷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1/4)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 表示?

3、深入探究,比较分数大小(1)听故事,比较分数大小。

究竟是谁吃的多一些呢,熊大还是熊二?(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课件出示同样大小的圆的1/2和1/4,学生比较验证。

你有什么想对熊大熊二说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认识1/

2、1/4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其它分数的含义,进而认识新的分数。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争论、交流,进一步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提升。

1、练习,判断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

(1)、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如何? 看谁判断的准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适当的练习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是促使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必要进行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内化新知。)

4、生活中的分数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课件出示)

师:《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2)我们身边有分数吗?学生找一找自己的身上、教室里的分数。

(设计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本环节搜集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六、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能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两个人一个苹果,怎么分呢?”这样一个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蕴含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巧妙的在“一半”这一生活经验和“1/2”这一数学知识间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1/2。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的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2、关注教学过程,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牢

牢记住这一点,以1/2为突破口,开展了三次动手实践的数学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并充实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认识。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学会了探索的方法。让“理解分数意义”这一教学难点在动手实践这一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得以轻松突破。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第五篇】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7—89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2、理解只有平均分产生分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冲突,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野餐活动分食品的场景,呈现“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只各分得多少?”这一现实问题。生:两只羊分得一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1)引导完整表述“平均分”食品的情况:如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只羊分得(2)个 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只羊分得(1)瓶

师:蛋糕只有1个怎么办?还能平均分给俩只羊吗? 生:切开,1人半个

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只羊分得(半)个(2)引发冲突:蛋糕每人平均分得“半个”,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怎么办?

师:这半个蛋糕是咱们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1/2。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3)揭示课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2、各部分表示什么

师:同学们,请看看这个分数,中间这条 “-”表示什么?

师:-表示平均分 师:“2”又表示什么呢? 生: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师:“1”又表示什么呢?

生:半个蛋糕(也就是这两份中的一份)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得到这1/2的?同桌之间说一说。

小结:我们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师:这个“它”指的是?

生:一个蛋糕

师:那我们把这句话完整的读一遍。

师:其实这个分数也有他们各自的名称,想知道吗?好,陈老师来告诉你。1/2(“/”是分数线,“2”是分母,“1”是分子,)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他们? 3、读写二分之一

师:认识了分数,那你们会写分数吗?现在拿出你们的手和陈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2,最后写分子1,再来写一遍。

师:左边这一半是这个蛋糕的1/2,那右边一半也可以用1/2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只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4、折一折、涂一涂(1)折出二分之一

师:瞧,老师这有一张正方形纸,那它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用正方形纸折一折,给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并标上1/2。)学生动手折,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老师发现,有的孩子是这么表示的(课件呈现折纸结果),跟这种方法一样的请举手。说说你的想法。

师:还有孩子是这么表示的。

问: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表示这个正方形的1/2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平均分成2份,那每份都是它的1/2。(2)创造分数

师:如果我想要创造三分之一,应该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呢?

生:将它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3.十分之一呢?一百分之一呢?

小结:学以致用,好样的。看来啊,要表示几分之一,关键是(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再把其中的一份用斜线涂上颜色,并写上几分之一。

师:你能用老师给你的纸张,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请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 5、比较分数大小

使用学生创造出的同一个圆的1/2 1/4和1/8,通过直观观察,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板书:1/2>1/4>1/8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很多分数,还学会了比较他们的大小,现在陈老师要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看看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通过魔术墙,激起学生的兴趣,依次呈现图形,让学生判断:

2、判断与估计

(1)呈现彩带条,依次判断

师:瞧,竟是一条彩带,一条彩带我们可以用数“1”表示,瞧,(出示第二条彩带)这条彩带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1/2)(出示第三条彩带)这又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1/4,1/8)(2)估计几分之一

师:这涂色部分占整条彩带的几分之一呢?(1/3)是这样吗?咱们来一看究竟

师:这涂色部分又是整条彩带的几分之一呢? 师:咱们来看看究竟是多少。刚才估对的孩子请举手,估计的这么准确,你能说说有什么技巧吗?

师:不仅会判断几分之一,还能对照上下图形进行估计,真是太了不起了。(3)对比发现

师:同学请仔细观察这几条彩带,你发现了什么?(同样大小的彩带,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师:这条彩带还能继续往下分吗?那么涂色部分将会越来越?(少)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发现了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图形还是一个物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四、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其实生活中也藏着许多的分数,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一起来看看。你找到了几分之一? 五、分数的发展史 师: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你们知道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吗? 视频播放“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师:咱们的先人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收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