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4819

【导言】此例“犯罪心理学论文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犯罪心理学论文1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设计图———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培养目标的根本体现。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刑事警察学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①为例,探讨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并结合大陆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两者之异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完善对策。

一、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目的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成立于1957年,设有行政警察学系、刑事警察学系、公安安全学系、犯罪防治学系、消防安全学系、交通学系、外事警察学系、行政管理学系、法律系等系部,是培养台湾地区警察高级人才的最高学府。其中,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刑事警察学系,与大陆地区警察院校的侦查系相类似,现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是培养台湾地区刑事侦查人才的地方。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下列专业能力与素养:刑事侦查能力,刑事鉴识能力,刑事法学素养,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治安对策分析能力。

二、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情况

以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为例,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分为侦查原理、侦查科技、侦查法学、现场侦查四大领域,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术内涵。

(一)侦查原理侦查原理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犯罪侦查学、犯罪模式分析、犯罪剖绘、犯罪侦查案例研究、组织犯罪侦查、窃盗(盗窃)犯罪侦查、性犯罪侦查、谈判与危机处理、刑事警察业务、刑事警察勤务、行为科学、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侦讯与社会心理学、侦讯实务与笔录制作等课程。台湾警察大学设置侦查原理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全面分析台湾社会面临的多种犯罪类型,运用比较全面、系统的犯罪数据库,分析各类犯罪模式及犯案手法,并寻求最佳的侦查对策;2.深化特殊重大刑案侦查管理的探讨,强化侦查原理研究;3.研发人力、知识、装备、侦查思维之间的转化,提升刑事业务与侦查勤务的统合规划,以推动犯罪侦查与防范机制。

(二)侦查科技侦查科技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计算机犯罪侦查、通讯犯罪侦查、治安信息系统概论、网络通讯概论、科技犯罪侦查、计算机化鉴识、电子电路设计、法医学、验枪学、指纹学、刑事化学、文书鉴定、微量物证分析等课程。台湾警察院校设置侦查科技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科学侦查及数字侦查人才;2.研究网络、通讯分析、数据库应用及鉴识科技等知识,强化侦查专业学生的科学技术侦查能力。

(三)侦查法学侦查法学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比较刑法专题研究、特种刑事法令、信息法、警察法规、侦查科技法专题研究等课程。台湾警察院校设置侦查法学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加强学生研究并掌握侦办各类刑事案件的法律基础及法定规范;2.培育兼含法律知识与侦查科技的刑事侦查人员,在提升侦查人员技术层面的同时,降低这些未来侦查人员误触法网(执法违法)的可能性。

(四)现场侦查现场侦查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刑事摄影学、刑案现场处理、现场重建、科学办案实作、侦查实务、刑事昆虫学及犯罪侦查案例研讨等课程。台湾警察院校开设现场侦查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刑案现场搜证与证据处理的专门人才;2.培养学生运用新科学器材与基础科学原理、研发新应用技术、强化刑事鉴识鉴定证物的能力,以达“现场重建”、“科学办案”的目的。

三、大陆与台湾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之比较

(一)大陆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大陆地区警察院校本科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专业必修课,包括刑事侦查学总论、现场勘查、侦查措施、案件侦查;专业选修课,包括侦查讯问、国内安全保卫学、经济犯罪侦查、痕迹学、刑法、刑诉法、犯罪学、公安应用文写作等。

(二)大陆与台湾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之异同因课程较多,本文采用图表的形式表明大陆与台湾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课程之异同②(见113页图表)。

四、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多元性首先,台湾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包含侦查过程中所涉及法律层面的基本程序问题(其中以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证据法为主)。其次,包含侦查过程所涉及的各项侦办技巧与侦查管理等内容,其中以侦查原理、刑案现场处理、各类犯罪模式、侦查科技与侦查组织管理为主。再次,涉及为讲究证据力所涉及的刑事鉴识的层面(如物理鉴识、化学鉴识与生物鉴识等)的内容。综合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多元性,学生所必须修读的科目涵盖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范畴,专业性强且十分广泛。

(二)课程内容设置比较细化从大陆和台湾地区课程对比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侦查学专业课程,大陆警察大学侦查专业绝大多数也开设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同样的课程内容,台湾地区可能是专门的、独立的一门课,在大陆警察院校则属于一门课程内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如台湾警察大学分别开设的“性犯罪侦查”、“组织犯罪侦查”、“窃盗(盗窃)犯罪侦查”、“计算机犯罪侦查”等几门课程,在大陆警察院校的侦查学专业则统属于一门课程“刑事案件侦查”。也就是说,大陆警察大学需要在“刑事案件侦查”这一门课程中既讲授“性犯罪侦查”,又讲授“组织犯罪侦查”、“盗窃犯罪侦查”、“计算机犯罪侦查”,而且要讲授如“抢劫犯罪侦查”、“绑架人质犯罪侦查”等内容。因此,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陆地区课程相对课时较少,教学过程中只能相对较为粗略、相对笼统地介绍,而台湾地区因为分属不同的课程,课时充裕,讲授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细化,教与学相对比较充分。

(三)比较强调心理学在侦查领域的应用台湾地区侦查学课程开设了“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侦讯与社会心理学”课程。其中,“刑事心理学”是以刑事办案的角度来教授普通心理学,对各种办案时可能碰见的问题以心理学的观点解析。例如,面对被害人,在采用其证人证言时的真实性,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的技巧引导被害人重建现场等。“犯罪心理学”课程,是运用心理学较专门的领域知识加上犯罪学知识来剖析犯罪者的心理,对犯罪者的罪行、现场、犯罪过程、犯罪动机作评估及推测,帮助重建现场及确定罪嫌。“变态心理学”课程,是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为何及如何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让准刑警的学生可以模拟变态犯罪者的心理,去推估其犯罪动机及犯罪模式。“侦讯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是以心理学的角度,了解社会脉动和现今社会大部分犯罪者的心理,以及社会的诱发犯罪因子,将这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实务侦查上,以犯罪者的心理作假想,在侦查时增加破案的几率。大陆地区侦查学课程,则没有专门的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课程,其中相关的内容也只是散落在犯罪学、侦查学的一些课程中。由此可见,台湾地区课程比较强调心理学研究成果在侦查领域的广泛应用。#p#分页标题#e#

(四)注重最新科学技术发展在侦查中的应用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课程中“通讯犯罪侦查”、“计算机化鉴识”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台湾警察大学特别提出,近年来随着侦查技术的发展,除现场勘查、跟踪等传统侦查技术之外,几乎绝大多数案件都会涉及电话单分析、通讯监察技术、电脑犯罪侦查等技术,而且因其效果明显,越来越成为警方办案的首要利器。因此,台湾警察大学迅速地将研究成果引用并推及侦查学专业的教学中,使学生走上社会能够迅速适应当前侦查形势的发展。

(五)强调“犯罪模式分析”与“犯罪剖绘”“犯罪剖绘”的方法是利用统计资料和心理学来协助确定侦查方向,类似于大陆地区的“犯罪心理画像”。“犯罪模式分析”主要是讲授犯罪特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犯罪剖绘”、“犯罪模式分析”在欧美国家刑事警察侦查实践中非常流行并效果明显。台湾警察大学亦属于较早开设这两门课程的学校。

(六)注重侦查执法的合法性以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课程“侦查科技法专题研究”为例,该课程专门讲授侦查办案中侦查人员在借用各种科技的办案技巧过程中,如监听票的申请、通联(手机等通讯信息)的追踪等,都有可能侵害个人隐私权等法律问题。因此,该课程重点讲授各个侦查案例中的各种可能状况,教授学生在将来办案中如何使用侦查科技而不触法。此外,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还有专门的“警察法规”课程,专门教授与警察有关之法令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未来执勤执法时的法规,以及警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依据此法规行使警察的权限等。

五、启示

目前,大陆地区警察院校正面临改制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而迫切的问题就是课程的设置问题。大陆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培养既有较强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又有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刑事侦查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实践中从事刑事侦查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大陆地区侦查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大陆警察院校的侦查学专业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手段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科学、完善。考察台湾地区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大陆地区警察院校的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大陆和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情况来看,两者大多数课程内容相同,主要区别在课时设置上。如台湾地区分别为几门课程的内容,在大陆则属于一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专业课时量少,讲授中无法充分、具体。考虑当前警察院校改制特别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建议在压缩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引进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随着网络的普及,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刑事案件中使用电子信息侦查破案的情况越来越多。基层侦查部门也不断探索出许多应用通讯(手机)信息、智能卡信息、图像监控设施、计算机网络信息等侦查破案的经验和模式。大陆地区警察院校应及时开设“电子信息侦查”课程,专门讲授电子信息的分类、电子信息的分布情况、电子信息的搜集、电子信息的分析、电子信息的运用,以及个案中电子信息应用的重点。这既是侦查实践的需要,又是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的必然要求。

(三)引进国外先进侦查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犯罪地理画像”技术、“犯罪情报分析”技术等技术在国外近年发展迅猛,其应用领域及应用效果也有目共睹。大陆地区虽对这些成果亦有引进,但主要局限于部分论文、书籍的翻译和情况介绍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此,大陆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设置课程时应及时引进这些先进的侦查技术,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开设适合大陆地区警情的专门技术课程,而不仅仅是一种零星的、蜻蜓点水式的介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5篇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犯罪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犯罪心理论文2

论文关键词 有组织犯罪 犯罪组织 犯罪心理 犯罪群体

作者简介:陈威仪,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2012级监狱学专业;田一夫,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部2013级刑法学专业。

当前全球范围内有组织犯罪愈演愈烈,由于其严密的组织结构、深刻的政治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社会危害,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原因众多,而犯罪心理是有组织犯罪形成的重要因素,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同样也包含诸多方面。犯罪分子结合以往的犯罪经验,有意识地向团伙作)山草香●(案靠拢,以更小的犯罪代价的行为方式谋求更大的犯罪利益。犯罪组织在犯罪过程中,不断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作案经验,逐步严密其组织规则、纪律,致使其犯罪的手段、方式日益改进,犯罪的心理素质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有组织犯罪的活动和危害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和整体冲击性,因而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司法机关和刑法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中形成的具有形成组织犯罪心理的群体存在于不同阶层中,包括最令社会担忧的青少年群体,“农民工第二代”群体,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利用自身职务便利的国家工作人员群体以及人数庞大的无业失业人员群体。

一、有组织犯罪群体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有组织犯罪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有组织犯罪重新泛滥所处时代的独特性,使得我国有组织犯罪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当前有组织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有组织犯罪国际化,进行跨国犯罪;犯罪团伙的组织种类和有组织犯罪的犯罪种类呈多样化趋势,犯罪组织内部结构趋于严密,通过组织内部逐步培养职业化的犯罪成员;受犯罪团伙领导的影响,组织成员的心理素质普遍提高;犯罪组织实施犯罪的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借助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手段更加现代化;犯罪组织积极向黑社会组织演化,并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寻求政治势力的庇佑作为其生存的保护伞。有组织犯罪的现状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破坏,而打击有组织犯罪的难度也在日益提高。

二、不同犯罪组织群体产生的心理原因

(一)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犯罪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发展的不完全、不成熟是他们不能有效控制自身行动、辨认自身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且向低龄化、成熟化、智能化、暴力型、团伙犯罪转变。

青少年群体的犯罪同样也是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在青少年犯罪现象低龄化的趋势下,很多未到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加入到了犯罪群体当中。由于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心理普遍早熟,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理解,但又不具备完全的控制和辨认能力,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不服管教,寻求刺激的心理,使得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终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的群体转化性同样值得重视。我国现代教育体制并不平衡,这就导致了众多适龄青少年不能得到正常的素质教育进而辍学,降低其今后的社会竞争力。他们在受到自己身边人的排斥后更加剧心理的畸形发展,对未来生活的持悲观态度,并且在自身的心理上降低了自身的社会认可度——这逐步扩大了该类青少年群体同社会群体的心理距离,成年后进而向无业游民群体犯罪组织转化。

(二)农民工第二代群体

“农民工第二代的际遇表明,尽管在城市出生、在城市成长,他们也未能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平等枷锁”。这类群体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使得他们缺乏及时的管束和教育,养成了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他们会感受到自己与城市人的不同,并从内心渴望获得社会的尊重,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城市人的歧视会从一定程度上加剧这种不平衡的心理。在此驱动下,他们通过对抗社会甚至组织犯罪的暴力方式来发泄,藉以谋求心理平衡。

(三)国家工作人员群体

社会中有组织犯罪群体的危害巨大,其本身不仅作为犯罪组织实施犯罪,而且还通过自身影响力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伙同其共同犯罪。为了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某些人便寻求通过利用国家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诱发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与犯罪组织勾结的国家工作人员得到了这一群体为其带来的利益,也就会渐渐地伙同犯罪组织共同实施犯罪。

(四)无业人员群体

无业人员犯罪近年来比较突出,其危害性很大,成为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无业游民群体深知自身的境况处遇,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无法与社会普通民众一样生活,逐渐地这种无奈与羡慕的心理转化为仇视与嫉妒。这一类群体又往往因闲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便于广结人脉,通过组织参与团体活动拉拢彼此间的关系。再加上其本身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满无法得到宣泄,形成犯罪组织实施犯罪便成为其最终的选择。

三、有组织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有组织犯罪与个人实施犯罪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共同犯罪的缘故,犯罪组织实施犯罪的能力一般来说远远强于个人,因此犯罪组织借助心理上的群体工作效应去完成许多由个体很难完成的犯罪,并且在事后担心刑事惩罚的忧虑感也远远弱于个人实施犯罪行为后的心理恐惧。

首先,集体行动和细致的分工给了犯罪组织成员树立了实施犯罪行为的强大自信,从心理上减弱了负担的犯罪风险感,使得犯罪组织成员认为在犯罪组织领导下的集体行动必定会万无一失,于是在犯罪时更倾向于疯狂和暴力。

其次,犯罪组织的集体行动会使得他们从心理上认同自身的犯罪行为,将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合理化,以减轻心理上的犯罪忧虑感和害怕刑罚的恐惧感。犯罪组织成员在实施犯罪的同时,由于有着同伙的共同承担,也会从心理上弱化自身将要承担的罪责感,实施犯罪行为时也往往由于个人负罪感的弱化而实施超出犯罪组织

计划的犯罪。

最后,受中国古代传统的帮派思想影响,犯罪组织内形成严密的分工和强烈的内部等级观念一方面形成一套有体系的犯罪模式,提高犯罪组织实施犯罪的效率;另一方面这种由等级观衍生的服从心理构建了犯罪组织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支柱。

四、有组织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

我国理论界对有组织犯罪的定义存在分歧是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不利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预防措施的实施不仅应该从犯罪组织群体的内部着手,对于社会这个外部影响因素同样也应重视其对有组织犯罪形成的作用。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社会对于群体的需求心理不加以关注,那么群体在实施犯罪后同样也就对社会秩序造成了破坏。

(一)对待青少年应加强引导,做好青少年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工作

青少年犯罪大部分是由于阶段成长中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因此,矫治的关键在于研究其心理特征。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习惯培养,以培养出人格、心理健全的人才为重要目的。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帮扶,积极妥善解决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积极通过物质条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应该增加对城市农民工的补贴力度,降低其劳动强度,明确其教育子女的义务。同时加大对农民工后代的教育帮扶力度,重视农民工二代这一群体的存在,对其加强心理的引导教育,在生活、学习、工作上使其享受和普通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其次,农民工二代群体类似于另一个青少年群体,在对其进行心理引导方面应当使用结合适应该群体特点的方法,避免把农民工二代群体过度成人化,借以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扫清犯罪组织的政治庇护势力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治理是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学习,明确自身的定位;其次,应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重点是党风廉政建设,从经济层面切断国家工作人员群体同社会犯罪组织的联系,打击犯罪组织庇护伞的形成。

(四)保障社会无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就业引导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引导。另一方面,立法机关可以立法保障社会无业人员的个人权益,避免该群体因为个人利益的损失而产生对社会及社会其他群体的仇恨心理。企业应当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定期面向无业群体展开招聘会,对其进行岗位培训,稳定且可观的收入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犯罪的产生。

首先,从根本上说对有组织犯罪还应当以预防为主,包括社会政策的调整、整治腐败、加强精神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和发挥社区功能等。重视青少年群体的组织犯罪是预防有组织犯罪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其本身年龄条件和青春期心理的影响,不能将青少年群体(包括部分农民工二代群体)的主观恶性同其他犯罪组织群体的主观心理一概而论。对待这一类群体应以说服教育,加强心理疏导为主。

其次,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各个群体进行犯罪风险评估,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把预防犯罪放在工作首位。在经济视角下关注社会各个群体对于当然社会经济现状的评价同样也是预防形成犯罪组织实施犯罪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积极根据社会现实调节对于各阶层的相关政策,以经济发展带动防止犯罪活动。

再次,吸取在打击有组织犯罪过程中的教训,借鉴国外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研究如何提高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效率,进一步改进打击犯罪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犯罪心理学论文3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刑事侦查 应用

1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心理学的原理,针对犯罪嫌疑人异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通过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各方面的特点,从而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成员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近几年,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渐渐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刑事侦查手段。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产生。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兴起是侦查领域里的一次重大的变革。也许,自从有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天起,心理学就一直被类侦查人员或侦查人员应用于他们所遇到的各种与刑事侦查有关的工作中。但无论如何,由于这类侦查手段未广泛应用,这还不被认为是一种专门的刑事侦查技术的手段。但是,有人试图将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知识应用于司法方面得益于犯罪心理学、行为科学、犯罪学等这类学科的慢慢兴起,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也由此产生。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定义。通俗的来讲,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根据犯罪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进行心理分析,是全面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依据犯罪心理学原理并涉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寻找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破案的一种刑事侦查手段。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有人将其定义为“建立在其所实施的犯罪分析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要行为和人格特征”。这一定义不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结果入手定义了犯罪心理画像,强调了犯罪心理画像的任务在于辨认犯罪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而且还指出了犯罪分析――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基础。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中国的出现。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专门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部门正式成立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果。在美国,澳大利亚的州立联邦机构和执法机构大都设立了这样的心理画像的部门。北美洲加拿大,欧洲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执法部门也设有专门的画像部门,有专门从事心理画像工作的工作人员。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们已经逐渐掌握了一套根据犯罪现场痕迹,来探究分析罪犯嫌疑人的心理,从而勾画处案犯外貌及形象的方法。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性格和行为特征之间关系数据库的逐渐成型,这门技术就会成为真正的刑事侦查科学技术。而随着中美两国执法机构交流的逐渐加深,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的“心理画像”技术,在我国得到推广运用并极大促进了我国刑事侦查技术的发展。

2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

人们起初对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运用的看法。一种新的技术,一门新的科学,当它还不成熟时,人们对它难免产生各种疑虑。而且,犯罪刑事侦查领域对指纹、足迹等痕迹的检验测试来不得半点含糊的,是必须用科技手段进行实证的,用于刑事侦查的技术手段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人们会这样怀疑,这种可以被称为艺术的方法是否能在刑事侦查的领域上派上用场呢?所以人们对当时刚刚产生的尚在襁褓中的“轮廓描绘的艺术”的新生儿,当然不会达成共识。但随后的事实证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具有很大作为,并且很好地推动了刑事侦查手段的不断进步。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应用。顾名思义,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与犯罪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样,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刑事侦查。可以这样说,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是随着刑事侦查手段的发展而产生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并不是犯罪心理学家的主观臆断,而是犯罪心理学工作者在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它是科学的,客观的,不是凭空杜撰的。

二十世纪末,对犯罪嫌疑人讯问,搜索痕迹进行追踪,一直是一种很重要的刑事侦查的手段。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发展使刑事侦查又多了一种侦查手段。犯罪个性心理特征是犯罪分子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犯罪经历中渐渐形成的,与他的工作、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心理特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并成为了一种行为定势。在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时,这种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会通过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东西表现出来,从而留下心理痕迹。这构成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心理画像技术依据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其进行了新的拓展。从思维过程上,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心理,反之从犯罪心理分析犯罪人的所处环境而达到从犯罪行为认定犯罪人的研究思路。

因此,对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加以分析,描绘出犯罪心理特征,对提高侦查人员的侦查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犯罪心理画像对侦查而言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其研究并扩展刑事侦查能力的问题,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该技术采取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从犯罪心理分析犯罪人的外部生活环境从而达到从犯罪行为来认定犯罪人的研究思路。心理画像技术改变了过去研究罪犯原因的侧重点心理痕迹因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所影响和制约,利用倒置的犯罪心理学的原因论,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心理痕迹理论与现场物质痕迹进行联系分析,再狡猾再顽固的犯罪分子也抹不去自己的心理痕迹,就能突破传统侦查手段的瓶颈,就能够非常传神地勾勒出罪犯的心理画像,提高打击犯罪的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准确地认识与评价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价值非常重要,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不仅将使刑事侦查对犯罪嫌疑人的分析更趋于完整并科学化,也是刑事侦查可支配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1] 于文菲。犯罪心理画像中的行为分析对象及方法[J].[期刊论文]-金卡工程,2010

[2] 刘杰。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

犯罪心理学论文4

[关键词] 人物;性格;畸形;社会

随着小小羔羊声声令人心悸的惨叫,人们在颤栗中开始接受并喜欢上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系列。这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系列作品,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正如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畸形性格特征的人物群象,深刻揭示出美国现代社会病态的社会现实。

一、灵魂失衡的天才和吃人狂

汉尼拔从小就受到了贵族式的教育,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亲是一位男爵,一个庄园主,母亲出身意大利子爵家庭。1944年,父母死于二战炮火,农庄被毁,他和妹妹米沙被一群操持着各种语言、没有组织性的溃兵关了起来。这群饥饿的溃兵在吃完所有能够找到的食物之后靠吃儿童等到了战争结束,其间米沙不幸遇难。幼时惨痛的经历在汉尼拔心灵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心理障碍由此而生并折磨他一生。

这也是汉尼拔吃人及研究生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动因,他幻想时间的倒流和米沙的复活。汉尼拔在自己内心里构造了一个庞大的殿堂,把他由惊人记忆力收集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收藏。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尔德、米勒等的“挫邸―攻击说”认为,人遇挫折后必继之于攻击反应。

汉尼拔在艺术和心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艺术上的造诣使他轻易获得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波尼博物馆的馆长一职,他心理学上的造诣使他能在狱中指导心理学的学生,帮助心理学专家,他可以利用心理暗示使他的病人自杀、自残。他对一切都充满了诡异的魅力。犯罪对于汉尼拔来说简直就是一门艺术。从受挫的孤儿到犯罪的天才,其实汉尼拔走过的是所有犯罪人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人是社会的人,犯罪人也是如此。他的心理和行为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由于主体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外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而产生的。他们都会因为某种原因(就汉尼拔来说是妹妹被同类吃掉)而产生心理失衡,但是解决心理失衡的方式是不同的,或者说心理反映机制是不同的。犯罪行为是有害于社会的行为,而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因而犯罪心理同样是有害于社会的。犯罪心理不仅是危害社会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心理危害。犯罪人在形成犯罪心理,及其形成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心理都是处于紧张、焦虑、剧烈的冲突,严重的挫折感、恐惧、自责等消极情绪状态中,这是有害于其身心健康的,不少犯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态,说明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所带来的心理危害是较为严重的。汉尼拔幼年的悲惨遭遇在其内心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隐性的犯罪心理,他一直在紧张、焦虑、恐惧中深受身、心两方面的危害。犯罪心理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以后,必然会以思想、态度、行为等表现出来。这帮助我们理解了汉尼拔怪异的犯罪行为。

有人说艺术家都是疯子,更有人说精神病学家都是精神病,而汉尼拔兼二者而有之的身份造成他更深的偏执性格。他仇视社会,漠视权贵而又钟爱美食,同情弱小女性,他视人的生命如草芥却又幻想着所爱的人能复活。汉尼拔从史达琳的身上看到了妹妹米沙的影子,都是从小失去了父母,无助地面对杀戮,这激发了他没能给予米沙的兄长之爱。他无论是在囚笼之中还是在自由之时都在关注着史达琳,他一直对史达琳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史达琳解开了一直深深困扰着她的心理障碍。他使史达琳明白了法律的无意义,使她再也不用假借执法人员的身份去保护脆弱的心理。

尽管对于这个社会制度来说汉尼拔是一个恶魔和疯子,但他给读者的印象却比代表法律和权利的克伦德勒[3]、帕齐[4]和梅森[5]更正义甚至可爱。他游离于法律和国家制度之外却可以做出二者不能做到的事情,他的存在简直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莫大嘲讽。

二、从惨叫到沉默的羔羊

作为一部描写变态心理犯罪的作品,再加上一些令人恐怖的故事情节,《沉默的羔羊》非常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小说中的“羔羊”――史达琳[1]那双机灵而又忧郁的大眼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史达琳出生于美国的一个荒僻的小镇,父亲是镇里的一名守夜人,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史达琳8岁的时候,父亲巡夜时被两个夜盗杀害,两年后母亲把她送到史达琳的表姨家生活。这一经历使史达琳在10岁时就失去了父母之爱和家庭的温暖,她的生活也进入了无助、孤独和阴郁。年幼失父的经历在她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是她潜意识里恋父情结的根源。

在蒙大拿表姨家,史达琳对于生命之脆弱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这个农场里,大量她亲手喂养的牲畜被屠宰。史达琳更忍受不了尤其是马匹被杀后拿去做狗食,羔羊被杀前的惨叫从此留在了她的梦里。

史达琳幼年的经历形成了她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处在无助环境中寻求解脱、寻求依靠的模式。史达琳幼年无助的经历促使她寻求自我保护的方式,她认识事物一直停留在8岁,她认为父亲如果是一个真正的警察,拥有真正警察的装备就不会遇难,这也是她为何要加入FBI的主要原因。

史达琳的经历使她更容易关注与她相似处境的人或动物。这也说明了她为何要解救她的马――汉娜和野牛比尔的最后一个受害人――凯瑟琳。凯瑟琳和汉娜的获救可以淡化她幼年无助的经历带来的伤痛。

史达琳追捕汉尼拔[2]的过程不如说是她寻找自我的过程。史达琳在和汉尼拔交往之初,对汉尼拔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非常反感。但通过汉尼拔博士给予史达琳一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史达琳渐渐地和汉尼拔产生了移情,缺陷的东西总需要被满足。在某种意义上,史达琳在和汉尼拔之间出现了亲密的关系,这一潜在的亲密性被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汉尼拔所感受到,他认为这一女孩出现了需要帮助的情感。于是,在这里,史达琳内心问题开始浮现了。当我们在童年丧失我们的亲人时,我们和所亲密的客体的过早分离会产生力比多的未完全释放。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内心有可能反映出她内心有问题需要被关注。史达琳对于那件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案件的执著其实投射了她内心那没有完成的情结。那只羔羊其实象征那些被“野牛比尔”所威胁生命的女孩子。因为这正是沉默的羔羊的象征。许多年前,史达琳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直接导致她现在要解救现在的羔羊――那一个可能被害的女孩。这一冲动直接出现在她的行动中,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冲动。当然她最后完成了这件事,而从心理和感受两方面成功地释放了自己力比多的固着。从而使被害人获救以及自己获得痊愈。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上我们可以看见另一种象征意义,她可能和《圣经〉亚伯拉罕为了感谢上帝而试图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以供献给上帝有关。那个孩子据说最后由于上帝的慈爱而获得没有被杀死的幸运结果。要使羔羊不再惨叫,只有让它脱离无助的环境,史达琳做到了这一点,羔羊终于沉默了。

三、畸境滋生的“野牛比尔”和梅森•韦尔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个人之所以形成犯罪心理,首先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野牛比尔”――连环杀人狂,真名詹姆•甘伯。甘伯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童年,他10岁以前生活在一家养护中心,后来祖父母退休后领回他,两年后因杀死祖父母被监禁于精神病院。甘伯童年的经历造成了他的畸形心理,他自认为是一个性倒错者,先后与几名男子同居并杀害了其中一人,但变性中心因为他的犯罪记录和性格测试否决了他的变性申请。于是甘伯决定自己实现变性,他杀害女性剥取皮肤制造衣服穿着以达到目的。

甘伯智商不低,善于制造圈套诱使受害人上当,可见他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疯子,他只是被禁锢于变性这一心理障碍不能自拔才先后杀害数名女性。正是这些消极因素导致了甘伯的变态心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被动、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人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时,总是带着自己的主观色彩,与自己的经历、个性、文化、兴趣等有着密切关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人形成了犯罪心理,有的人却没有,是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所选择的结果。甘伯选择了犯罪,尽管如此,这个社会对他仍然应负很大责任,社会对于孤儿的养护不应仅限于吃饱、穿暖和受教育,更要对他们受到创伤的幼小心灵进行治疗,只有解开儿童心理的死结,才能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可以说,正是社会造就了“野牛比尔”这样的人。

此外,作者还塑造了像梅森•韦尔热一类典型的罪犯人物,进一步揭露了美国社会中人们的信仰危机、拜金主义以及追求享乐的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梅森•韦尔热属于美国典型的“被宠坏的一代”,梅森出身资本家家庭,从小就被宠坏了,到了青少年时代更是凭借家中的地位横行不法。由于犯了法,被法院命令到汉尼拔处进行精神治疗。汉尼拔因为梅森伙同朋友对妹妹玛戈进行待,就运用药物和心理暗示诱使梅森割下脸上的肉喂了狗,还吃掉了自己的鼻子。梅森家庞大的财力救了他的性命,被严重毁容的梅森对汉尼拔恨之入骨,打算训练野猪吃掉汉尼拔。梅森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教给的只是金钱万能和尔虞我诈,即使他遇到的精神治疗师不是汉尼拔,他的家庭教育也会把任何正面教育消弭于无形。对于梅森来说,金钱就意味着一切:女人,权力,收买打手追杀仇人……甚至还包括折磨儿童以喝到混有儿童眼泪的酒。梅森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金钱至上、权力至上思想的产物,让他在痛苦中不遂愿地死去正符合读者的心愿,作者托马斯•哈里斯借汉尼拔之手实现了读者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哈里斯。沉默的羔羊[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

[2] [美]托马斯•哈里斯。汉尼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 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6.

[4] [美]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5]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徐光兴。临床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 [印]S•K曼格尔。变态人格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犯罪心理学论文5

娇妻婚前约法三章

1982年,陈建飞在老家浙江富阳市一所中学任教,他现在的妻子李华菁在同一所学校里教英语。李华菁出生在杭州,是典型的江南美女,一颦一笑尽显青春女孩的万千柔情与妩媚。在她的众多追求者中,陈建飞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李华菁一度对出身农村、貌不惊人的他不屑一顾。

李华菁的高傲和冷漠并没有将陈建飞击退,他寻找一切机会想要征服这位冷艳的公主。工作第二年,市教育局举行教学论文比赛,李华菁课教得好,但写论文是弱项,1篇文章怎么也写不下去。陈建飞知道后,挑灯夜战了两个通宵,帮李华菁完成了1篇论文,并在评比中获得了市一等奖。李华菁顿时对陈建飞刮目相看。

此后,李华菁不再拒陈建飞于千里之外,陈建飞看到了爱情的曙光,加快了追求的步伐,想方设法讨李华菁的欢心。一次陈建飞在食堂吃饭偶然听见李华菁与女同事们说她宿舍的门锁坏了,风一吹门咣当作响,吓得她晚上睡不着觉。饭后,陈建飞不声不响地带着锤子和新买的锁来到李华菁宿舍,麻利地换上……

就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架起了陈建飞与李华菁爱的桥梁。当陈建飞向李华菁求婚时,李华菁认真地对他说:“你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一,对我绝对忠诚;二,必须绝对服从我,对我言听计从。”陈建飞爽快地应承下来。

自此,在家里,李华菁就是“女皇”,陈建飞心甘情愿做她的“臣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家务活,都被陈建飞包揽了。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后,李华菁让儿子随她姓李,陈建飞尽管有些不快,也只得忍声吞气。每天下班后,陈建飞手忙脚乱地照顾孩子、做饭、收拾家务,而李华菁心安理得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但时间一长,李华菁又不满足了。看到大学同学的老公有的升官,有的成了大老板,而自己买一件200块钱的衣服都要掂量半天,她越发觉得陈建飞平庸无能。

心气很高的李华菁不甘心一辈子过清贫的生活。1990年5月,李华菁辞掉工作参加中国银行富阳支行的招聘考试,并顺利地被录用。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业绩优秀,李华菁被作为副行长人选培养,然而,她最终在竞聘中落选。遭遇当头一棒,李华菁把委屈和愤怒全部发泄到陈建飞身上,埋怨他没有任何背景。面对妻子的无理取闹,陈建飞一句话也不敢说,他发誓要混出个人样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妻子过上好日子。

1991年,陈建飞经过一年多的苦读,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李华菁这位挑剔的“家庭女皇”也露出了难得的一笑……

控制欲疯狂膨胀

陈建飞去北京上学后,李华菁看着自己忙乱的生活,才明白自己还是离不开丈夫的。这年寒假,陈建飞回到家里,李华菁一改往日的强悍,对他嘘寒问暖。

1994年6月,陈建飞研究生毕业后,因为成绩突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陈建飞留校任教,李华菁来北京探望丈夫,行走在恢弘大气的校园里,看着身边戴着金边眼镜、风度翩翩的丈夫,几年书海熏陶和大都市生活的洗礼,让他变得睿智、自信、沉稳,39岁的他彰显出成熟男人的魅力。与丈夫走在一起,李华菁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土气,这位“家庭女皇”感到了一丝惶恐。

离开北京时,李华菁话里有话地警告陈建飞:“你现在咸鱼翻身了,可别忘了当初求婚时答应我的两个条件。不管你以后有多辉煌,你都要服我管。”陈建飞笑着说:“你放心,你永远都是我的领导。”

回到富阳,李华菁的心越来越不踏实,她在电话里与丈夫“约法三章”:陈建飞每天晚上8点必须给她打电话;必须每两个月回一次家;他每月的工资除留下生活费外,必须悉数上交。

陈建飞哭笑不得,为了息事宁人,他只有老老实实地照章办事。要是他的电话晚了几分钟,都少不了挨顿数落。有一次,陈建飞和同事们在做课题,忙得焦头烂额的他忘了给李华菁打电话,李华菁打来电话,盛气凌人地问他在干什么,和哪些人在一起,陈建飞解释说正在做课题,李华菁不相信,直到陈建飞让同事与她通了话,她才罢休。

1999年,陈建飞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学校授予博士生导师。在他带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刘芳菲的女孩和他是老乡,刘芳菲出身农村,虽家境贫寒但好学上进。作为老乡和师长,陈建飞给予刘芳菲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学业上也对她格外关照。为了感谢导师,刘芳菲经常过来帮助陈建飞收拾房间,清洗衣服。

这年10月,陈建飞出差,没有按规定时间回老家,三天后,他刚回到北京,李华菁也赶来了。见丈夫一向凌乱的房间被收拾得干净整洁,李华菁逼问陈建飞:“你和谁好上了?怪不得连家都不回了。”陈建飞如实相告。李华菁哪里相信,哭闹着向陈建飞的系领导“告状”。

尽管学校经过调查认定陈建飞与刘芳菲没有任何不正当行为,但李华菁对这件事仍耿耿于怀。为了监控丈夫,李华菁来到北京,从此,她成了陈建飞的影子,连陈建飞去外地讲课她也跟去,对陈建飞的手机、电话、电脑一律严格审查。

几个月后,由于李华菁无故旷工,被单位除名。妻子的“高压政策”让陈建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2000年5月,他拿出10万元注册了芳草贸易有限公司,让妻子管理,并不指望妻子挣多少钱,而是给她找点事做,免得她对自己日夜紧逼。

能管理公司让李华菁很兴奋,对陈建飞的控制有所放松。这使陈建飞能集中精力做学问,他的犯罪心理学著作频频问世,成为我国青年学术带头人。

这年7月,李华菁无意中得知一位同学靠炒股发迹,李华菁开始不平衡,也对炒股动了心。陈建飞极力反对,李华菁又使出了“杀手锏”:“你忘了当年的承诺?”妻子的强硬让陈建飞软了下来,他拿出一万元钱给她做股金。

不堪苦苦相逼挪用公款

李华菁把这一万元钱投进股市,一个星期内净挣了500元。钱来得如此之快,极大地吊起了李华菁的胃口,她想加大投入。

因公司的流动资金有限,李华菁又把目光盯上了丈夫。她知道,丈夫负责操作学校外地大专院校合办研究生课程班,每年经手的学费和教材费多达数百万元。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陈建飞非常清楚挪用公款是什么后果,一向对妻子言听计从的他,这次说出的话斩钉截铁:“你这不是把我往监狱里推吗?”这一次,李华菁这个“家庭女皇”没有发威,而是温言软语地说:“反正学费里有一部分是你的教材费,你让合作办班的学校把款先打到我公司的账上,我把教材费扣出来,剩下的钱再交给学校,不就行了吗?”

李华菁的话乍听似乎有点道理,但陈建飞知道,这样做是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有侥幸的成分。他在专著中无数次精辟地论述过犯罪侥幸心理带来的危害,知道这样做无异于玩火,因此,他强硬地拒绝了妻子的要求。李华菁无助地哭了起来:“我好歹也跟了你这么多年,帮你把孩子抚养大。不管你有钱没钱,我都没有嫌弃过你,我这点要求难道你都不答应吗?”一向强硬的妻子哭诉和哀求起来,反而让陈建飞心里升腾起怜悯和感动,心软了下来,指使一所学校将34万元的合作费用打到了芳草公司的账上。

李华菁并没有像事先承诺的那样,将教材费以外的钱交给学校,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进了股市,很快挣了3万元。此后一年里,李华菁又软硬兼施,逼迫陈建飞分几次将50万元合作费用打到公司的账上,她全部拿去炒股。2002年,李华菁遭遇股市熊市,50万股金一夜之间缩水15万,手里的股票被牢牢套住。就在这时,有一笔费用要作为授课费发给老师,李华菁拿不出钱来,陈建飞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拆东墙补西墙地把老师的授课费补上后,陈建飞让合作方不再将费用打到芳草公司。

丈夫的“无情”,又让李华菁恢复了“家庭女皇”飞扬跋扈的本来面目,她强行收缴了丈夫的工资卡,让他的口袋里平时不超过200元钱,并在夫妻生活上长时间冷淡丈夫。见丈夫还不肯就范,她向他提出离婚,要求孩子归她抚养。陈建飞被缠得苦不堪言,只得再次妥协,安排合作方又把钱打到妻子公司的账上。就这样,陈建飞成了妻子的提款机,此后两年里,从合作方那里流向李华菁公司的钱高达200多万元,李华菁把这些钱全部投进了股市。

李华菁成了一个疯狂的股民,买了5台电脑放在家里,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电脑前关注股市行情。她每隔三天才下一次楼,简单买点青菜。

2004年10月5日凌晨两点,陈建飞起来上卫生间,看见妻子裹着一床毯子坐在电脑前,头发蓬乱,双眼发红,陈建飞又着急又心疼,劝她休息。李华菁头也不回:“不把股市行情摸清楚,我睡不着。”

陈建飞与妻子吵过、闹过,但妻子根本不把他的话当一回事。这位声名赫赫、能在数千人的大礼堂里侃侃而谈的学者,在家里却对走火入魔的妻子束手无策。

2005年,股市出现前所未有的低潮,李华菁购买的几支股票全线崩溃,缩水100多万元。李华菁焦头烂额,陈建飞更是如坐针毡,婚后第一次扇了妻子一记耳光,然后烂泥一样瘫坐在沙发上:“完了……”陈建飞能为别人解剖犯罪心理和动机,对自己和妻子的犯罪心魔却无能为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0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