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语文妈妈睡了教案精编

网友发表时间 71819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语文妈妈睡了教案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妈妈睡了教案篇1

1、在导入时,我让学生齐读课题,简单的一句“你们这样的声音妈妈会醒的”学生能马上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读,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2、一个问题“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清晰明确妈妈的三个样子“真美丽、好温柔、好嘞”,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带着问题进行倾听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3、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

1、课堂的时间结构掌控的不好,导致前松后紧。前面有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课堂时间了,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和写字教学很仓促,同时没有完成课堂小结。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练。

1、教师备课时候应该自己再无学生状态下,试讲一下,能够更好的掌握好时间。

2、教师再备教案时再精练自己的语言。

语文妈妈睡了教案篇2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这是我执教的第二节校级公开课,首先,特别感谢唐老师在磨课中给我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也特别感谢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们为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了他们的帮助才呈现出我的课堂。在磨课与行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出现困惑,也使得我不断思考。

这篇课文生字较少,共七个四会字“哄、先、闭、脸、沉、发、窗”。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个性,在教学设计时我抓住特点,各有侧重。如“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妈妈会怎么哄我睡觉,有的孩子说妈妈会给我讲故事,有的孩子说妈妈会为我唱摇篮曲,这样就从孩子的真实体会自然引到“哄”的字形上:讲故事、唱摇篮曲这些都是口头表达的,所以“哄”是口字旁。将汉字的识记放入孩子们的生活情境中,无疑更加深刻。

除了生活情境外,我还从汉字的字理入手,比如“闭”和“窗”,在教学时我出示这两个字的古文字,学生观察,“闭”外面是门,中间是门闩,门闩闩着门,就是关门的意思,本义就是关闭、闭上。“窗”字理解起来略有难度,但出现古文字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上面的穴宝盖表示洞穴,下面的“囱”,想象力强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小口,联合起来就表示“墙壁上透光、换气的孔穴”。学生观察古文字,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种汉字的溯源,能在古文字里找到先祖造字的依据,理解这个字最本初的意思,从而产生文化上的理解与共鸣,这是不用刻意就流在血脉中的文化传承。但是在教学“窗”字时,我只是利用古文字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和字义,却没有更深入地通过这个字丰富学生对窗的认识。我可以让学生指指窗的每个部分代表什么,有窗口、窗帘、窗台等,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材质、不同用处认识窗,有纱窗、铁窗、天窗、边窗、气窗等等。我想这样能更有效地放大古文字的价值,也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

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有一题,让学生说说还有“()的眼睛、()的头发”。在设计教案时我想到了很多形容眼睛的词语,我把我想到的全都罗列在纸上,我问自己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想到这么多吗?以二年级学生的词汇水平显然困难,但是有困难有挑战才有教的意义。记得之前薛辉主任在讲座时说,学生写话时大部分都写“他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但是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写得千篇1律只是因为在他的词语库中找不到其他形容眼睛的词语。语料的匮乏导致表达的单一,语用无法精彩,所以语料的积累是语用的关键。

我静下心来梳理那些形容眼睛的词语,找到了教学突破口:归类。我不能将这些词语杂乱无章地堆到学生面前,但我可以帮他们指出思维的方向。在哲学和逻辑上,类是一种命题结构,我们把具有某些共同性质的对象称为一类。我预设出三类:颜色、形状、质感。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同桌间互相交流,在他们充分思考后再给出思维的方向:①不同的人种和物种眼睛颜色不一样,学生积累到“乌黑、碧蓝、红宝石般”的眼睛;②眼睛还有不同的形状,学生积累到“大大、小小、圆溜溜”的眼睛;③不同的人眼睛的质感也不一样,学生积累到“水灵灵、干涩、明亮、浑浊、炯炯有神”的眼睛。归类呈现不仅让学生积累了丰富语料,更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思维殿堂里有路可循,有物可取。

整体与部分是相统一的,1篇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妈妈睡了》这篇文章板块清晰,在教学时我以大问题“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为线贯穿课堂,从“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三方面进行文本解读。“你看见妈妈美在哪里?”我抛出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读书,找出“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三个短语,反复朗读,带入段落中读,又去掉形容词“明亮的、弯弯的、红润的”,直接将“眼睛、眉毛、脸”放入段落中,让学生比较再读,从而体会形容词的作用,感悟词语对整段文字情感表达的效果,即生动具体地表达出妈妈的美丽。

解读第四自然段“妈妈好累”,一开始设计教案时我也是按照上面的思路,问“你从哪里看出妈妈好累”,预设学生找出四句话:“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真该好好睡一觉”。当我和唐老师交流想法后,她认为第四段很长,学生很难把握每一句话,她建议我还是抓住词语,出示词串,由词到句,再由句至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我听取了她的建议,设置了三个词语关,前鼻音、的字短语和轻声,小老师领读,带着全班学生读准字音,再放到句子中读通句子。学生流利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理解文本的过程,由词到段,以读促识,在读中悟,体会妈妈的劳累。

(1)“发”教学片段

师:你能给“发”组组词吗?

生:毛发、理发、头发、发芽、发现

(分两组写在黑板上)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它们都和毛发有关。

生2:我发现它这些词都是我们生活中的。

师:读一读,都是同一个字,读音却不一样。

生:我发现它是多音字!

因为我提出的问题指向不够明确,所以学生一开始也云里雾里,说不到关键,学生组词后,我应该直接问“看看发的字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不会说其他,而能抓到关键处“多音字”。

(2)第三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请两位学生比赛读,看看谁更温柔。

(两名学生读,一名读得不够流畅,一名读漏字。)

师:小评委评一评。

生1:我建议陈笑读流利,毛雨欣不要漏字。

师:你欣赏谁呢?

生2:我欣赏毛雨欣声音响亮。

师:她朗读的时候声音是响亮的吗?你也觉得她声音响亮吗?

生3:我也觉得她声音响亮。

师:请她再读一读。(生读)其实她朗读的时候语调是轻的。

生4:她读得很轻,很慢。

师:是啊,她读得很轻很慢,我们像她一样轻轻缓缓地读出妈妈的温柔。

显而易见,我介入时的评价语不够明确,学生的评价单一且在同一问题上把握不准,我不应该再问其他学生她声音响亮吗,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评价,语调怎么样,是轻是重?语速怎么样,是缓是急?给明学生评价要点,学生才能反馈出准确的评价,从而体悟到只有轻柔缓慢地读,才能表现出妈妈的温柔。

在归类积累短语“()的头发”时,有学生说“又黑又长的头发”,这是一个极好的词,但当时我只是口头表扬他会思考,没有抓住这一资源进行教学。“又黑又长”形容头发的两个方面,而我预设给学生积累的词都只形容事物的一个方面。再思考时我想,学生难能可贵的教学见解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所谓教学相长也正在于此,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再设计时,我不仅要教给学生归类的思维方式,还应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同时从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去思考怎样的眼睛、怎样的头发,如又大又圆、又黑又亮、又短又硬、既黑且长还直等等,这样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反思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可以多积累经验,多储备知识能力,更有智慧地着眼学生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