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范例(精彩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2114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范例(精彩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一篇】

学习公文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是可以先从通知、公告、大事记等相对来说内容单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体学起,逐步向工作意见、工作规划、工作汇报等相对复杂的文体拓展。二是可以先从办法、规定、条例等相对来说规范性较强、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学起,逐步向领导讲话、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文体拓展。三是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写起,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二、照猫画虎。

所谓照猫画虎,就是套写和模仿。套写和模仿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适用于相对简单和模式化程度较高的文体。二是适用于相同的文体。三是适用于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文稿。套用和模仿,通常情况下主要着眼于文章的体例和结构,有时也套用文中的一些观点、素材和语言。但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学者的入门之道或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写作。

三、熟中取巧。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熟能生巧”。就公文写作而言,由生而熟、由熟而巧的媒介和桥梁就是多写多练。为此,要注意四点:一要有计划地练,不要盲目地练。对先练什么文体、后练什么文体,什么时候练什么文体,要有安排、有路数,不能随心所欲。二要集中地练,不要分散地练。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然后再转入新的文体。三要思考着练,不要无所用心地练。每篇文章,从立意到结构,从选材到语言,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力求最佳,不能胡乱挥洒,潦草从事。四要有目标地练,不要单纯地为练而练。比如,信息类、经验类、调研类的材料,可以把目标定在供内部刊物选用或向新闻媒体投稿上。文稿一旦被选用,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写作的热情。这比漫无目的的练习,效果往往会好得多。

四、改中求精。

修改,改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构成1篇文章的所有要素都在修改的范围之内。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斟酌主题,看是否正确、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结构,看前后是否衔接,整体是否协调,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应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三是检查素材,看是否真实、典型、新鲜、生动,是否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题;四是推敲文字,看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是否得当。

修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静思默改法。就是初稿写成后,自己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让整个文稿从头至尾、从大到小在头脑中过过“电影”,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毛病。二是边读边改法。就是对写成的文稿,从头至尾读上一遍甚至几遍,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修改。这对发现不妥当的词、不通顺的句子极其有效。三是冷却修改法。就是把写成的文稿先放一放,自己则先读一些有关的文章,翻一些相关的资料,开阔一下思路,冷静一下头脑,然后回过头来再对文稿进行思考和修改。这样,即使比较成熟的文稿,也会发现毛病。

五、比较鉴别。

比较,是知好坏、晓优劣、见长短的有效方法。一是拿自己写的'初稿同领导修改后或报刊发表后的定稿进行比较,看一看领导和编辑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后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从中体会出—些门道,以供今后借鉴。二是拿自己的习作同别人起草的大家公认比较成熟的相同主题、相同体裁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人家高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高明,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思考一下怎样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是找一些不同人起草的主题和体裁相同的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各有什么特色和长短,找出哪些是可供自己学习借鉴的,哪些是自己应该注意避免的,以博采众家之长。四是把自己所在单位的文稿同上级单位的同类文稿进行比较,看一看上级的文稿在站位上、在角度选择上、在问题的阐述上有什么高明之处,以便从中受益。

六、虚心请教。

虚心请教可以有多个层面、多种方式。一是带着问题求解。在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也常会受到深刻的启发。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二是带着文章求改。就是自己写了文章以后,要多请高手帮助修改。除此以外,也可以向同事们征求修改意见;如果是以基层工作情况为素材的文章,还可以再回到基层,听听一线干部和群众的反映。三是向书本求知。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无言的老师。有些文章甚至会使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七、参与其中。

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时重要的文稿并不只交给一人起草,而是成立一个写作班子来集体起草。一要参与正式起草前的集体讨论。这时的讨论一般侧重于研究写作背景、弄清领导意图、确定文章主题、理顺文章思路、搭起文章框架、选好文章角度。二要参与文章的写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全程、深入地参与其中。即使不承担正式的写作任务,自己也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写一写,用以同其他人员起草的文稿相比较,看人家好在哪里,自己差在何处,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三要参与集体修改。集体讨论修改既有助于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助于丰富知识,又有助于活跃思维。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八、勤于总结。

无论在语言和素材的运用上,还是在整体结构和格式上,公文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不同体裁的公文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讲话与条例、通知与总结、决议与大事记、批复与调查报告,差别很大。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写起公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至少可以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而要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就要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每写1篇文章要总结,每看1篇文章也要总结,还要经常把一些相同体裁的文章收集起来进行集中研究和总结。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日积月累,孜孜以求,才能逐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二篇】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两句诗,意思是: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其中流露出来的既有少年的凌云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它来形容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有凌云壮志,认为怀才不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你必须有“才”,是个“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诗人。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就是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思路十分流畅,其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英勇豪迈。杨炯《王勃集序》里也写道: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意思是王勃九岁就能写文章指出《汉书》的错误,一写就是十卷。十岁时承担了概括六经要旨的任务,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就好象有天神在助他。在写诗方面,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诵,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四杰”的领袖人物,恐怕非他莫属。

俗话说:“恃才傲物。”王勃既然有这样的`才能,志向自然高远。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他曾上书右丞相刘祥道,请求推荐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的话。这里的“气”其实就是不凡的志向。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诗人,却时时处处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和危机。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经刘祥道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虽然对策非常完美,但朝廷只给了他一个“朝散郎”的闲职。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其实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为自己歌功颂德。在此期间,由于写了1篇讽刺当时宫廷斗鸡的《檄周王鸡》的开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赶出了沛王府。经受仕途的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去蜀游历,放纵诗酒,文名因此大振。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从蜀地返长安参加科选。其友凌季夫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在此任内,因藏匿官奴罪犯曹达,不久又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将其杀死。因此犯下死罪。后虽得赦免,但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远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要从南昌府经过。在南昌逗留期间,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1篇《滕王阁序》,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王勃没有推辞。王勃为什么要写《滕王阁序》?除了想借此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文才,让人家了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还有相当大的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的成分。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对于我们理解《滕王阁序》是不无裨益的。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三篇】

优秀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的义务和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校尝试把经典古诗词引进学生的写作中,为此特开设《古诗词在写作中的运用》的专题讲座,使之成为一门新的微型课程。所谓微型课程是指它相对一门课程而言有独立的体系,但时间以4-5课时为限,这样有利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易于挖掘和开设,从而更多地为学生增添丰富的美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质修养。显而易见,由于微型课程的开发具备贴近本校学生实际的优势,它给学生带来的是能力。课程开发的目标是(1)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2)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并尽量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同时微型课程也可以是一种促进课,通过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一方面是通过放慢进度,增加实验操作机会,增加观察机会、直观性等,增加训练次数,增加讲解内容、趣味知识介绍等方法,对困难学生实施“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通过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抽象程度,加快作业速度,提高独立性要求等方面实施“促进教学”,促进这类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把我们其中开设的《古诗词在写作中的运用》投到贵刊,望加以指导。

编者按:希望有志于此的语文教师参与交流讨论。

一、目的。

1、借用古诗词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4、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主动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并尽量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二、课程跨度:三到四课时。

三、操作流程:

1.布置可选择性的作业:

(1)、收集课外古诗词10首。

(2)、用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或者是虚构的故事将10首古诗词串联起来。这些古诗词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

2.选择好的作业文章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评讲。在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本次简单评讲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确下一步作文时的努力方向,并且为他们开阔思路,提供示范。

(2)、关于“好”的评价标准。这里的评价标准,不单是指将古诗词运用得好,而且还包括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其他的内容。这里的“好”可以是:

a.古诗词运用得恰当。例如:在后面的上课材料当中有的沈忆雯同学写的《君子三忧》,其中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古诗词或者古文言文的引用都非常的好。

[1][2][3][4][5][6]。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四篇】

一、简称。其形式有二:其一,以“数词+共词”样式,把比较复杂的、往往是排比的若干词句的共同成份抽取出来。这种简称的好处是不仅节省字数,而且可使文章表达得简洁明快,受众易记易操作。“数词+共词”常常出现在一些政策性短语里,比如,“三讲”“三个代表”“两个务必”等。其二,缩节固定短语或专用词组,保留关键词素,比如,把北京大学简称为“北大”,把政治协商委员会简称为“政协”。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简称,一定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或经“该机关的上级机关规定”的规范化简称,切忌随意精简。

二、模糊。所谓模糊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外延不确定、内涵较原则的弹性词语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其特点是用外在的模糊来表现内在的准确本质。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化繁为简,使语言简洁准确,而且便于受众灵活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比如:“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其中,“总体上”“不少”“这些问题”等词,若换作精确语言来表达,有可能难以言尽。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准确,是确指语言所不能及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搞明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以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来“模糊”?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合理使用。

三、庄典。即庄重、典雅。这是公文语言使用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从原则上讲,公文语言要求简练、准确、朴素,尽量少用修饰语和修辞方法来表现主题。要“直言其事”,不要遮遮掩掩。从本质上说,公文的这一语言特色,是公文必须坚持逻辑思维而非形象思维的结果。因为公文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办事”和“办成事”,而非让受众产生审美愉悦。但在有些场合,合理地使用庄典,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2009年10月1日,胡锦涛检阅受阅部队后,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头这样写道:“全国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个喜庆而又庄严的时刻,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伟大祖国的发展进步感到无比自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向一切为民族团结、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表示深切的怀念,向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爱国同胞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和支持中国发展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里,庄典作为一种方法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即突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的节日气氛,拉近了领导人与听众的距离,使得讲话从开篇起就庄典而富有文采。庄典作为一种应用文的表现手法,在开(闭)幕词、专题集会演讲、主题报告、即兴讲话中出现的机会比较多。

四、用数。运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情况或分析问题或证明观点,是公文常用的写法之一。“数字可以把某些用数量来实现特征和本质的事物说得更精确、更简练。”比如,“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万亿元,增长%;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总产量5285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价格、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万亿美元,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实际增长%和8%。”用数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故常被广泛使用于公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提醒的是:1.用科学的方法获取数据;2.坚决杜绝假数据进入文稿;3.注意数字前的修饰语选择,尤其是要能够正确区分和使用诸如“增加了”“增加到”“降低到”等词汇。

五、引据。在公文写作中,引用相关的政策法规、会议精神、领导批示、工作安排等作为说明问题的依据,其目的就是让人信服。首先要以恰当的方式注明被引内容的出处,是何人在何时何地所言?还是哪部政策的哪一款?其次是要杜绝因需而篡改引文内容,确保引文内容的原汁原味。举下段话作为例文:“《江泽民文选》生动记录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江泽民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我们十三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开拓的结果。”

六、铺排。从形式上通常表现为两种:其一,若干个字数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叠放在一起,使文稿语气简洁明快,富于乐感,气势又昂然纸上,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例:“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力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不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其二,排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营造气势,烘托文稿的主旨。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分句与分句之间表达意思的不重叠,不要只有形式而无内容。应该是“花开两朵,两朵各表”,不要搞成“花开一朵,表了两次”,这其实是一种只求形式与声势而忽视内容与主旨的错误做法。

七、对比。正与反、新与旧、中与外、今与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不仅会发现孰优孰劣,我们更会明白该选取什么,摒弃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因此,恰当地运用对比,除了直观上增强文稿的生命力外,更重要的是告诉公文的受众“怎么做”和引导他们“做什么”,这也是公文作用的最终体现。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处在秘密状态的党,发展成为拥有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0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公文写作使用对比需注意:不论什么情况下,对比的两面都应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不要为了突出一方而虚构另一方。

八、下定义。也就是下结论,给判断,出答案。“xx是xx”、“xx非xx”的表达形式,可以解决“是”与“否”的问题,也经常出现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例:“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使用下定义的形式很简单,重点、难点则在于因何而得出结论。使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论证问题时,应慎之又慎,切忌随意、无据和盲目。

九、演绎和归纳。通俗地说,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演绎一般是“先给政策”,再具体“细化政策”;或者先下结论,再以客观的论据论证结论。例:“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中西部地区校舍维修标准,国家财政安排亿元帮助解决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问题。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投入223亿元,地方财政也加大投入,资助学生超过2000万人;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与之相反的是归纳,归纳是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作为常用的写作手法,归纳在现今公文运行中的使用概率是极高的,即使在古代,也被广泛使用于应用文的写作中。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极为著名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也。”这也是经典的归纳法的例文。

十、句逗。句逗,不是句读。句读者,标点短句也。句逗,是在公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在不影响文稿中心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巧妙灵活地切换句号和逗号,能使文稿抑扬顿挫,有起伏和曲线之美,大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例:“我年轻时曾长期工作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在那浩瀚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树种,叫胡杨。它扎根地下50多米,抗干旱、斗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其顽强。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为英雄树。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这段话里共有五个句号。若以逗号来替代句号,并不影响文稿中心意思的表达,但表达效果却远逊于前者。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五篇】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意在歌颂共产主义风格,可这一命题内涵艰深浩繁,没有高度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是很难表现的。可作者仅用两千余字,就把这一命题写得充实、深刻、感人,文章借助联想、想象的手法以大家熟悉的松树为象征,从三个方面对松树进行描述:

先是讴歌松树生命的强大,再是歌颂松树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后是礼赞松树不知忧愁和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虽是颂扬松树的风格,却由松及人,以实喻虚,处处颂扬的是共产主义新人的品质。作者满怀激情地说:“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作者借用松树这一形象,把共产主义风格的精髓,阐发得深入浅出,精湛独到,令人折服。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六篇】

近年来,申论文章写作成为一个难点,是很多考生在公考路上面临的拦路虎,也由此导致许多考生的写作成绩较低,从而导致考试综合成绩不理想,与自己心中的岗位失之交臂。为了解决大家在文章方面普遍存在的立意问题,今天网友给大家讲讲申论文章立意的一个核心方法,即材料核心段法。

材料核心段,即“题干话题”所在段,或者“材料的首尾段”中寻找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从而为文章谋篇布局的方法。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感受方法,同时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此选择了2016国考申论真题,向大家展示材料核心段法的具体运用。

以2016国考副省级申论为例:

1.“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1篇文章。(35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具体步骤如下:

聚焦材料核心段“给定资料3”,即题干核心词所在段落,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写作信息:

资料3:“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通过对于资料3中相关信息梳理,我们可得到以下两种写作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思路一:

总:学礼是做人处事的基础。

学习礼仪,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学习礼仪,是处事的根本原则。

思路二:

总:学习礼仪实现民族复兴。

学习礼仪,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

学习礼仪,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

学习礼仪,事关文化精神的弘扬。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七篇】

你们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人网站会上去又会突然又下来,因为他们使用技术去做站,只要用技术去做站,谷歌或者百度疫情算法一变他们马上下台,知道吗?这就是我们技术上永远比不过他们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是在猜测。我们就好像杀毒软件,引擎就好像是病毒,我们永远跟在他们屁股走。没错吧,但是有几个人会去想过,怎么让引擎跟我着我们的屁股走呢?有的人肯定会说,鄙视你,呵呵,我们做的引擎的优化不跟着引擎走,难到跟你走啊。其实跟着引擎走的人都是学技术的,而在我眼里真正的一个seo高手,他做的不是跟引擎走,而是引擎跟他走。不可思议吧,没啥,这完全是能做到的。为什么百度、谷歌等一些引擎要一直改变他们的算法吗?其实离不开的是“心”。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八篇】

资料的积累、储备是快写的基础。如果平时没有各种写作资料的充足积累和储备,遇到公文应急写作就难免会有“无米下锅”的尴尬。所以,作为经常性的公文撰稿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就应有意识地注意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做搜集资料的有心人,有备而无患。平时要留心各种事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是与公文写作有关的事情和问题都要想一想。记下来。工作中经手的各种文件、会议记录、报表、总结、计划、报刊等文字资料都要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弃。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搜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适于自己使用的资料库,一旦有了写作任务,马上就能派上大用场。有些资料需要根据新的写作语境进行概括、重组,有的资料则可以直接取而用之。另外,旧资料还可以帮助、启发写作者疏通写作思路,安排结构布局和进行语言表述。

当然,公文写作只靠平时积累的资料是不够的,还应该辅之以写时搜集。但平时积累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平时积累,公文快写是行不通的。

二、明确目的,确立主旨。

行文目的,即公文的制发意图。公文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制发,是为解决现实问题,为“做事”而写的,有明确的目的性。行文目的是公文写作的动力因素,表现在文本中就形成了公文的主旨,它决定和制约着公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是公文快速生成的第一要素。因此,公文写作之初,首先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公文?写给谁?写这篇公文究竟是要做什么事?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好下笔行文。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行文目的和公文主旨的具体内涵。如果主旨含糊、目的不明确就仓促行文,结果不是写不下去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欲速而不达。

公文写作大多都是领导授意,文秘人员执笔,领导意图是形成公文主旨的原创因素。因此“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就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领导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认真聆听,最好能边听边记,有不明确的问题要当场请教,要善于领会和把握领导讲话的重点、要点,以便顺利形成主旨。此外,确立公文主旨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迅速摸清这项工作或活动的背景、内容、要求和重点,以及它与现阶段中心工作的关系等相关情况,对工作全局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吃透上下两头,在领导意图和实际工作需要的结合点上动脑筋,确立的主旨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了解种类,选择文种。

公文是一个文章大家族,种类很多。我国现行法定公文主要分“党”、“政”两大类,党的机关公文有14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有13种。不同文种功能各异,适用范围也不同,因此选用文种也是公文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选对了适用的文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文的效用。有人比喻:“选错了文种,等于搭错了车”,要想达到行文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因此,选用文种一定要慎重,不可马虎。

如何正确选用文种?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展开细述。概括讲,就是要了解、熟悉公文种类,作者只有具备相应的文体知识,熟悉不同文种的功用特点,才能根据行文需要正确选用文种。而了解、熟悉公文种类的功用特点和适用范围,最权威的依据就是两个公文法规性文件:8月24日发布,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5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另外,有一些特点、功能相近,适用范围不太好区分的容易混淆的文种,使用时要格外注意,不要用错。如公告、通告和通知,奖惩性决定与表彰批评性通报,报告与请示,请示与请批函,批复与批准函,报告与意见等。如何区分这些容易混淆的文种,另有专家学者撰文专论,此不赘述。

四、遵循规律,理清思路。

快速写作要求作者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套路),主要写什么内容,分几个步骤、层次,如何开头和结尾??都要成竹在胸。

公文程式化特点明显,同一文种、类型公文的写作思路大体是一致的,它们都遵循共同的思维程序和规律,给公文快速写作在构思环节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人们所谓公文写作思维模式的功用。如祈使类公文的目的和作用是告知受文者:发文者欲做某事,并要求受文者有所行动(帮助、执行、遵从),所以其写作思路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如命令、决定、大部分的通告、通知以及请示、批复、函、意见等祈使类公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构思。而告知类公文的目的和作用则只是让受文者知晓某事,并不要求有所行动,所以写作思路就是:为什么做——是什么——怎么样。如公告、一部分通告、通知以及通报、报告等告知类公文可以运用此法构思。绝大多数公文的写作思路都可以分成这样前后相互关联的三个步骤,有人称之为“三段思维法”。当然,这只是就大类而言,如果具体到某一文种或某一文种小的类型,写作思路还可以划分得更细一些。如事故报告的写作思路可以分成四步:(1)情况介绍:概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严重后果以及事后的善后处理隋况;(2)分析原因: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3)吸取教训,采取防范措施;(4)对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处理。

熟悉和掌握各类公文写作的思维模式,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就能迅速理清公文写作思路,达到迅速构思、快速写作的目的。

五、掌握结构,迅速套用。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书面物化形式,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反映在文本结构中就形成了公文的层次安排。如上述“三段思维法”表现在公文结构中就形成了公文的三个大的层次(部分),一般公文写作教科书将其概括为:缘由——事项——要求(或结语),这就是公文内容的逻辑结构模式。它是对各公文文种结构特点的概括和总结,适用于许多文种的写作,可作为公文结构的基础范本参考、借鉴、套用。这三部分的常见写法如下:

开头缘由部分主要说明发文原因、依据、目的,开宗明义,概括地交代行文的基本意向或情况,并提起下文,让读者知道为什么发文。这部分写法有一些较固定的.模式,常见的有概述式、根据式、目的式、引述式等。中间事项部分围绕行文的基本意向展开内容,叙述情况、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措施,让读者明白怎么做。常见写法有段组式、条款式、小标题式等。结尾要求部分提出要求、请求、希望、号召等,常用一些惯用语和请求式、总结式、强调式、呼应式等模式作正文的结束。也有公文不要专门的结尾,正文写完,自然结束,全文只有两部分。

与上述逻辑结构模式相对应的还有公文的篇章结构模式,也是快速写作所要掌握的。篇章结构模式也称“公文结构的体式布局”、“公文结构的外形体式”,它是深层逻辑结构的要素变化在篇章文字层面的反映。它的任务是对公文的材料、段落、文字进行排列组合,寻求最佳表现形式。常见的公文篇章结构模式有:(1)篇段合一式,(2)撮要分条式,(3)分列小标题式,(4)分块式,(5)主附件式,(6)条项贯通式,(7)章断条连式,(8)并列式等。公文结构模式化特点明显,写作人员只要熟悉、掌握上述常用结构模式,紧急情况下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套用某一模式,使文稿快速成型。

六、学会公文惯用语,方便快捷表述。

语言是文章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靠语言来表现。文章要想写得快且好,作者一定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人们常称文学家、文章高手为“语言大师”。公文是实用文体,写作时效性要求比较严,写作人员不能像作家搞创作那样“十年磨一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是要快速表达,下笔成章。怎样才能快速表达?除了要多读勤写,培养公文语感这个根本方法外,还应该学习和掌握公文惯用语。公文惯用语是适应公务活动的需要,在长期公文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规范化、定型化的公文专用语,它在准确、严谨地表述公文内容的同时,还能增强公文简明、庄重的语体风格。学会运用这些惯用语,就能方便、快捷地进行表述,而无须在语言表述上太费周折。这些惯用语一般多用在公文的开头、过渡和结尾处。开头的惯用语常见的有“为了……”、“根据……”、“由于……”、“目前(当前)……”、“……收悉”、“经……研究”等;过渡的惯用语有“现通知(通告)如下”、“特作如下决定(规定)”、“拟采取如下措施”、“为此……”、“综上所述……”等;结尾的惯用语主要有“特此通知(通告)”、“特此批复”、“此复”、“特此函告”、“以上报告,请审阅”、“妥否,请批复”、“请认真贯彻执行”等。

公文快速写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工作的需要。研究公文写作快速成文的方法、技巧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公文快速成文技巧并不是空想臆造的东西,而是在人们长期公文写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方法、规则。它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公文写作活动,提高人们的公文写作能力,使人们能高效、快捷地写好公文。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九篇】

申论文章备考的学习主要包括两部分,谋篇布局与文章写作,相信大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找寻文章立意的方式方法与文章结构的呈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文章写作这个部分,申论大作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标题、开头、分论点论证部分以及结尾。今天网友就带领大家来学习一下标题的拟定与优化的方式方法。

准确:要与总论点保持一致,包含其中的主题词。

明确:观点明确。

深刻:能反映出文章核心思想。

新颖:运用优化方法。

1.标题的写法—形式。

(1)单一标题:

例:众筹:金钱之外的价值。

要求:居中书写/前空四格,占一行,尽量不超16字。

(2)主副标题:占两行的标题。

例:金山银山皆相顾财源水源总关情。

——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并驾齐驱。

要求:主标题在首行空四格,副标题在第二行空六格,先写——,再写副标题,并且字数在两行能写下。

1.比喻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将标题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要素进行比喻,以增强标题的吸引力。

例:信用能够激发城市的活力。

信用充当着城市发展的定盘星。

2.对比式:适用于主题的两面性、两方面。

例:节奏慢下来,效率升上去。

3.对仗式:将基本式标题拆分成两个字数一致、结构一致、押韵的两个短句。

例:完善信用体系激发城市活力。

4.引言式:主标题是关于标题的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副标题是文章的主题、总论点。

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

申论写作逆袭高分锦囊。

申论备考辅导:提出对策题要重视审题。

申论对策类题要把握对策来源和特殊要求。

教育研究中的写作技巧【第十篇】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1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还有一种说法《唐才子传王勃》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父亲王福畤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知识的.扩展:写作技巧。

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