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实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一篇】
除了数百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和港大”的辉煌成绩,衡水中学的军事化、“无死角管理”同样叫观者印象深刻。着装自然是统一的校服,而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学习和作息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巨大的学业压力甚至让很多学生在跑步锻炼和进餐时间都在拿着书读。此外,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甚至要在学校通报批评。
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米,她最终考入了香港大学。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学生统一着装、作业沉重和假期补课似乎只是中国教育的“专利”。美式的基础教育则多是快乐和轻松的,但事实并不尽如此:
学生着印有“努力学习”字样的校服,在周六和假期补课的“特许学校”风靡美国。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来,面对美国公立学校在管理学生,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方面的“软弱”、学生成绩下滑的局面,美国就逐步兴起了“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美国“特许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公民或公司、组织均可向当地教育局申请开办特许学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与教育局签订责任书(主要是学生成绩指标),然后教育局根据当地学区学生人均经费和特许学校资助金给学校拨款。学校也可以去争取外部基金会支持。特许学校在办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在公立学校受到限制的一些做法,可以同家长签合同,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学生,比如监督完成家庭作业。
以与kipp(knowledgeispowerprogram)组织联办的特许学校为例。多数kipp联盟的学校都采用延长在校时间,周六上课,假期补课3周的办法增加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学校学生还会配有校服,会统一印上标语:“努力学习,做个好人”。学校在课程设计和标准上也采用统一方法,以此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二篇】
四成mba期待薪酬“只求保住昔日薪情”
mba毕业后你对自己的期待薪酬是多少?
43%年薪10万~20万。
29%年薪20万~30万。
15%年薪30万~50万。
7%年薪50万~100万。
6%年薪100万以上。
四成mba求职不易因为“理想企业和理想岗位比往年少”
你觉得找工作难在什么方面?(多选)。
41%理想企业和理想岗位比往年少。
38%薪酬福利职位达不到往年标准。
32%同一岗位竞争对手太多。
26%企业提供面试的机会比往年少。
中欧商学院的一位毕业生表示,“在最终确定自己的工作意向前已经拿到了7个offer,但不是企业规模太小就是岗位不太合适,再不然就是薪酬太低,总之与去年自己学院毕业的师哥师姐相比有不小的落差。”除了理想企业和岗位比往年少外,还有38%的受访者认为“薪酬福利职位达不到往年标准”,32%的人认为“同一岗年薪10万~20万位竞争对手太多”。
mba毕业生就业心态呈两极分化。
奎年,mba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市场敬便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波及也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出现回暖,所以不要太屈就,可以慢慢找,前方总会有好工作。另一部分人则觉得不是挑三拣四的时机,先保住一个就业位置比什么都强,危机一来“疯满楼”,赶紧降低各方面期望和要求,找到“驴”之后再找“马”吧。
你现在的薪酬与此前相比的变化是多少?
29%几乎没有增长。
23%增长5%~30%。
14%增长30%~50%。
9%增长100%~300%。
9%增长50%~100%。
8%增长300%以上。
8%反而下降了。
近四成mba薪酬与入学前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你今年的就业心态是?
36%顺其自然,按自己的原计划去找工作。
34%就业行情不好,必须降低各方面的就业期望,赶紧找到一份工作。
18%mba还是挺好找工作的,要好好选择。
12%不着急找工作,我相信经济危机很快会过去,高素质人才的市场马上会紧俏起来。
七成mba获得面试机会的次数至少为其投出简历份数的六分之一。
调查显示,50%的'应届mba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总共投出的简历数量不到10份,还有24%的mba投出的简历数量在30份以下。
并且,有10%的mba投了“数不清”的简历,同时,同样有10%的受访者获得“15次以上”的面试机会。在《职撤的调查访问中不难发现,大多数的mba选择“针对性、广撒网”两种方法整合求职的方式来找工作,即以自己希望的目标岗位和职位为圆心,放宽企业行业的选择半径来求职。同时手里有4到7个offer还在疯狂找工作的mba还有很多。
你在mba毕业后,求职期间总共得到了多少次面试机会?
31%3~5次。
27%1~3次。
26%5~10次。
10%15次以上。
6%10~15次。
从找工作始,你多久拿到了第一个offer?
28%不到一个月。
22%1~2个月。
20%目前还没拿到。
14%2~3个月。
9%3~6个月。
7%半年以上。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三篇】
20xx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这是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和中外记者见面之后,新班子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再次亮相,重温历史。回首百年,感慨良多。参观过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梦”话题。
梦想是含苞欲放的渴望,夏天的树枝叶婆娑,梦想是生机勃勃的向往。金色的稻子低垂着头,梦想是沉甸甸的等待,严冬的雪漫天飞舞,梦想是晶莹的遐思和畅想。而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人民的“中国梦”则更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和信念。中国人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努力的奋斗,依靠自己的勤奋、勇气和决心,去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活,去实现自己向往的目标。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寄托和浓缩了几代中国人的一种夙愿。
“中国梦”的实现,为一个个中国微小的个体的梦想提供环境和机遇,让一个个微小的个体有希望,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小小的梦想;而每一个中国人小小的梦想的实现,便是“中国梦”更深层次的内涵,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信念。
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深入理解 总书记提出的'“实干成就‘中国梦’”的重要指示,引导学生自发去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学生对自身梦想及“中国梦”的追求,了解“中国梦”及自身的生活梦想之间的关系,在2012-2013夏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中,选择“中国梦”为社会实践主题,就此主题在校内及网上做简要采访和调查,并就采集内容作简要分析和总结。
选择“中国梦”作为一个大方向,主要想了解和“个人梦”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自然而然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因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注定是要接过上一代人的义务和责任,为以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因此,作为未来中国的主人翁,对于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几代人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奋斗。
其实,中国梦还和世界梦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实现中国梦必将进一步拓展世界人民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
资料共享平台
《中国梦实践报告》()。中国和平崛起,世界因此受益。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繁荣进步的中国,必将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调查过程中,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在结合一些网上已经完成的调查研究报告资料,来完成我的社会实践报告。一开始,我选择在校内找一些人做单独的采访,但效果不是很好。天气的炎热本就让人很不耐烦,加上问题设置的不合理,对于调查访问的关键把握不到位,因此开始时有些不知所措。还好网络的发达让我的实践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过程。首先我从网上查找一些资料,结合已经出来的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自己做了一个小小的问卷,设置几个比较合理切题的的问题。然后网上发动校内的和我的高中一些同学朋友来做这份问卷,从而得到一些很好的效果,能够收到一些问卷的回答,也为接下来的分析总结打好了基础。
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总体上来说,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够比较清晰的认识了解“中国梦”的,他们对于“中国梦”显然有着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中国梦就是每个人的梦的组合”;有的认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想,需要我们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虽然其中有些学生的看法比较片面,但可以从中看出的是他们对于“中国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在个人梦想与“中国梦”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的回答却是“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组成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国梦”的一份子。
我们的时代,既有“奥运梦”、“世博梦”、“奔月梦”一一成为现实的辉煌,也有“教育梦”、“住房梦”、“健康梦”等折射出的民生期盼。在伟大的“中国梦”中间,发展好高等教育也是目标之一,正如总书记所说,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都有自己的梦,也都或多或少地实现着自己的梦。尽管我们的梦想实现未必尽如人意,有的人还在埋怨,收入还不够高,房子还不够大,工作还不够好,看病还不够方便,但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梦想的旅程都早已离开原点,梦想的花朵已然开始绽放。
如何实现中国梦呢? 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求真务实的题中之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作风,第一位的就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梦想,贵在实干。如果空喊口号、不见行动,或者敷衍了事、马虎应付,“中国梦”就会永远飘在空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四篇】
3月29号和30号两天,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们的观摩课和经验分享,对自己来说是一次视听上的享受、精神上的升华,很对得起“混”进会场的这段时间。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发的主动进行学习,作为听课的教师也身同感受,虽已听完课近十余天,我还是不得不拿起笔,自觉的写写听课后的感受,作为对授课教师的致敬和学习延伸吧。
吴正宪老师的课很遗憾没有赶上,但是在精彩的说课中那真诚而朴实、博学而谦逊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她的话说,在教学上,要善于借鸡下蛋,比如在学习方程时,出示方框让学生说说表示了什么,逐步引入未知数。如果无鸡可下,就自己下蛋。创造情景,讲授方法。吴老师还很注重深入浅出,就是将深入厚重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吴老师很注重模型思想的渗透,建模的过程包括四个核心:情景、问题、建模、应用。问题是要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来的,建模的过程就是学生推理、抽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应用说简单一点就是解释与应用,讲故事来解释它。比如在讲授《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老师的定位重在学生自己建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重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其实,分数的意义和加法的意义以及小数的意义是相通的,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的累积。找准了计数单位,就很容易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她的课上,经常回头看,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对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看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为初中函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吴老师强调,学生在老师指定下按程序进行操作,充其量是个操工,不是探索者。比如在讲《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周长是怎么决定的?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周长?学生会想到折纸的方法,再制造矛盾,那如果是书上的圆呢?学生会思考到用测量的方法,又制造矛盾,如果是圆滑过的轨迹呢?学生经过这些思考后,再出示派,效果会好得多。
引发的思考:教师什么时候进步得快?是反思的时候。什么时候才会反思得深刻呢?是受刺激的时候。所以要经常的经予一定的刺激。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能上课,专业不能丢;其次,要能说,善于交流;第三,要学会研究,把自己所说的内容条理化、逻辑化、策略化。
久仰刘德武老师的大名,听他讲的《埃舍尔和他的神奇的奇士图》一课,是一种享受。不急不慢、娓娓道来的风格中不乏教师的睿智与机敏,学生在探究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晰感受到教师数学思想的渗透。他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知识要有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要有知识意识。
刘老师的“交则通,通则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两条平行的路为例,只有有了交点,道路才会畅通。在数学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相通的例子。比如在《画角》一课中,用两个三角板能画出多少个不同的角度?有的学生都没有测量都会很快发现30度、45度、60度、90度等,活动性很强,但是数学性不强。不妨改变一下思路:
1、搭配意识。和搭配相通:90度45度和30度、60度、90度搭配,很快会找到。
2、数学整理。将所得到的这些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整理,排列后如下:30、45、60、75、90、105、120、135、150、180。
3、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发现相差都是15度,而在150度到180度之间不是,可以遇测到中间应该有一个角是165度,包括前面还应有15度,这就是思维的遇见性,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些元素还没有发现时,科学家已经预测到肯定会有这个元素存在。
4、解决问题,让学生画出165度的角和15度的角。学生可能会想出一些方法,最后的结果其实无关紧要,这个不断思考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创造力得以发展的过程。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生们都说4名学生站在正方形场地上向中心点投沙包不公平,那老师能否再进一步引导:站到哪儿就公平了呢?为什么公平呢?如果是5名同学来站,怎样能够公平呢?挺有意思的问题,当时在场的老师们很多都没有想出来,这个思考也不一定要有答案,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知识运用的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五篇】
闲来无事,随手翻了翻一些杂志,我知道了有人对中国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有批评,也有褒贬不定的,当然大部分是支持的。中国现今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本着普众的心态与希望见教育事业着重发展。
就如人们的经验,事情的发展都会受到不同的麻烦,那么,就想谈谈这些麻烦了。
xx年8月,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来到我校宣传,我们都知道李阳是个成功人士,他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于是,他决定“让三亿中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中国之声响彻全世界”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希望的。然而我却发萌发了一个思想。
这个想法我已经思考了许久,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虽然有些冒昧将思想有相似之处的也归入了,只求指出罢了。
那天,李阳很阔,有我们掌声雷动的欢迎,更有震撼人心的狂读场面啊!当李阳将小册子举过头顶,声撕竭力的大喊英语,下面有几千人也手举过头,大喊英语.我们的王老师写得好“场面既震撼人心,又让人心惊肉跳.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一个古怪的类比,希特勒当年在纳粹德国的集会演讲,其声势之浩大也不过如此吧。”我与老师不同的是我倒认为是李阳疯狂英语在冲击着中国式教育,就是李阳用“极度专注、用大量时间来将各门学科攻破”来对抗九年义务教育中“各门功课同步进行。”
或许,我们可以去除一些杂质,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香水气,如果贪心或嫌不够也可以瞄准氮气。
不多说了,希望大家能考虑清楚,如果你还没有想过,请想一想吧!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六篇】
摘一:
有人说,北京市的考生考大学就像考初中那样简单。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多年来北京市的考生考属于全国人民的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一直享有外地人享受不到的“特权”。
民盟中央常委、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万鄂湘教授,提交给“两会”的《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的提案专门提出了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严重不平等的问题:“除了个别实验省市以外,全国的高考生考的是同一道题,可是中部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苏等省的分数线要高出经济发达省市(包括北京)近180分,中部高等院校同一个班的学生,高考分数之差竟达200分以上”。安徽枞阳左涛同学即将面临高考,他在给《南方周末》的信中说:我不知录取分数为何如此悬殊――北京学生考取北大的分数,换了安徽、河南等地的考生,只能报读非重点本科,不知是“北京户口优越论”还是歧视别的地区的考生。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大学的,在一些地方则无学可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北京周边一些小城镇,因紧邻北京,享有北京城镇户口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外地人在这里投资50万元,再买上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就能获得北京市户口。据报载,河北省毗邻北京的县市,不少人纷纷涌向北京市通州区买房子,究其原因是为了孩子高考能享有像北京考生一样低的分数线。
花几十万元买一个户口,便可享受高考分数的优惠,对于有钱人来说,值得;而对那些靠父母卖苦力给孩子挣学费的家长来说,恐怕连想都不敢想。在贫困地区,一个考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历十多年酷暑寒冬的苦学,全指望能在高考时金榜题名,然而,往往因不公平的分数线,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我从报刊上看到一幅图片:贫困地区的儿童,脚踏铁索桥,手握铁锁链,全然忘记了脚下随时有可能吞没他们的滔滔江水,他们求学的眼神中充满的是希望;一位女孩因几分之差,大学梦化成了泡影,父亲不停地叹息,母亲陪着女儿落泪,最后女儿想不开,作出了轻生的选择。江西某村出了一名大学生,全村人高兴地为他送行,临走时乡长亲自派车把他送到了县城。
如果是地方出资兴办的大学,所在地的考生在分数上享受优惠,这是合情合理的。北大、清华等国家重点大学,是全国人民的大学,只因它建在北京,有北京市户口的考生即可享受低分数录取的“特权”,这种分数上的不公平,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歧视”,对高考权利平等的剥夺。
摘二:
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后来清朝成为历史的桎梏,都有那么一群卫道士,说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倒不如说是历史的罪人,古时,有《史记》可考,人们叫他们先生,到了近代,人们习惯叫他们教育工作者,他们沿袭了先人一切扼杀灵魂的方法,刻板的教学,还有中庸之道,难怪连国家也起了个名字叫:中国。这样一直深入到中国国民性中鲁迅先生所说的“遗传症”上面,水到渠成的揭示出中国教育的瘤根在于“整人压制人,把人当奴才使唤。”
的确,现在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摈弃了“社会良心”的角色,放弃了现实批判的使命,心安理得的在另一方面以“教授”自居,常听有人说唱歌、演戏是吃青春饭,教育工作者也是,只是和他们正好相反,他们倒希望年龄越大越好,大到两眼茫茫,地老天荒,好去哪个编辑部,哪本杂志上聊以充当个顾问或什么“责任编辑”。这就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观,他们过得太平淡了,他们最缺乏的是体现在古希腊伟大悲剧上的那中激情和愤怒的力量,缺乏的是勇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剃头师傅要守住推子和剪刀,农民要守住锄头,可中国的教育者却时常守不住课本,弄得早节、晚节都不保。
保守的中国教育,一如长在山坳的一棵高大的树,始终不能放远眼光,又如在厕所里生产香水,动机很纯,结果很不纯,自然把人们也各各搞得颓而不废,中国教育就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昏庸的皇帝,教育者便是皇帝忠诚的禁卫军,而我只愿甘当那个诚实的小孩,可当皇帝的禁卫军个个挥舞着金戈向我气势汹汹的冲来的时候,我却手无寸铁,这是我的悲哀,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临死前我残喘着,吐着带血的口气说:“救救中国教育。”
自然我所批判的是大体上的,当然还有一些“叫驴拉磨”式的教育者,但确凿是太少了,就如穷困潦倒时在整理旧衣服时发现的零钞、散钞,内心欢喜一阵,终究要为将来发愁,中国教育不要毁在一大帮不懂教育的人手中,现在的我们还是在靠尚有些倔强、反抗的性灵活着,倘有一天真被那些变质的知识分子利用,那就晚了。
把当代的知识分子们批了一大通,但还是不能削减那写为人不为己的老师们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我只是凭真西山辑《文章正宗》的宗旨,乃是欲以“反天下之趋向”,是欲“正天下之不正”。
摘三:
这个词听说的不是一年两年了,好像打上小学六年级哪会儿就听一家人风传“要素质教育了”在一细打听,花样就多了,有的说不考试了,有的说不光看学生成绩了……一时间颇为向往,年轻人嘛。到了初三,传言愈演愈烈,老师也惶惶,但考试依然,还是要考,升学依然还得看成绩。唯一的改变就是体育分在中考中占到五十分,身体素质也算素质啊。不过去年听说已经改为三十分了,大有反弹的趋势。而音乐美术依然只见课本不见课,老师说的好“都是下岗闹的”,实际上音乐美术老师并不少,毕竟汇报演出不能少啊。大概现在不叫音乐组、美术组了,改叫宣传部了,老师也成了只坐办公室的了。
到了高中,那形势可就更严峻了,上面三令五申要素质教育。不过老师也犯迷糊,到底什麽叫素质教育啊?不久革命样板出来了,北京一所小学一家人不学习,疯玩,这就是素质教育。说白了不死抠课本的都叫素质教育。老师们开始为难,显然这不符合高中校情,疯玩肯定不行,你玩出花来也上不了大学啊。一时间学生盼着,老师难着倒也相安无事。新教材一发,嘿,真是素质教育,小书变大书,插图小阅读多了不少,参考书全换新样式,前言加上一句“为适应素质教育,特……”与前辈的一比,也就封面前言的变化,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嗬,“这可是素质教育”。老师们也受到莫大鼓舞,班主任直截了当的打碎了我们曾有的迷梦,“什麽叫素质教育,学习好就是素质好,现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句话,那些整天忙活着呼吁开展素质教育的人全成了闲着没事找事了,换个说法,等于呼吁人们要呼吸空气吧。
前几天还有人在电视上讨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讨论了大半天,愣是没人敢下个定义,究竟那部分算应试教育,那部分算素质教育。一家人喝着茶水,你一句嘿嘿,我一句哈哈,看着就闹的慌。两个呼吁素质教育的专家成了众矢之的。但却没有那个敢说“:行,让我孩子玩,我支持素质教育,别抠什麽课本了,考试成绩无所谓。”很有点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好像只管别人不涉自己的感觉,不知是舍己为人还是只是充一个先行者。不过家长到有这麽说的,只不过一看他就知道即使他不响应国家晚婚政策,满打满算孩子不会超过三岁,属站着说话不腰疼型的。整个场面给人的感觉如同一位作家所说“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干不明不白的事,花不清不楚的钱。”并且白白的浪费我的时间。不过还是有人道出我们的心声的,这已经能让我们感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还是不高的,只要有人给我们呼吁一下就行了。胡思乱想一下,这些呼吁的人会不会属于教育部的某个秘密部门,譬如平息学生怨愤科。一家唱白脸一家唱黑脸,旨在全国稳定。要是的话就太可怕了,不是的话太谢谢了。英语里有一句“thankyouallthesame”,就是没起什麽作用也谢谢了,心领了。
学校里豁然紧张起来了,校刊校报这些从我高一就声称要搞的东西,终于在我高三时要搞出来了,真是不容易。拿到刊物还在想,这会可又发表作品的最佳园地了,省得寄,命中率也相对高些,毕竟我作文也拿过奖啊。当我把我的计划告诉一位学生会高层时,他才一语惊醒梦中人:“你别想了,这是为了应付明星学校的复查,查完了,天知道什麽时候处第二期,不,天也不知道。”他还幽了一默。我傻了,风停了,梦碎了我也只有逃了。下午,又接到通知,进行一次自我入校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大扫除――第一次是在评明星学校的时候。
很想找一下应试教育的根源。之一,高考杠杆,高考只和分数有关,没有素质什麽事。二,就和我上面扯的那一大段有关系了。关键在这个“应”字上。从小到大,应付检查的卫生没少打扫,应付检查的假也没少休,譬如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级教委对假期加课的检查,除了只看见一辆停在食堂门口轿车及食堂停业一天外没有丝毫的变化。规范学校还是评上了,天知道标准是什麽。而“应付而干事据说在其他单位中并不少见,并且那些检查似乎比学校还更名目繁多一些,也许机关食堂比学校食堂好吧。给人的另一个感觉是,领导的工作就是检查。整个社会都在应来应去,那我们应试也正常的紧。本来考试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现在学习是为了考试成果。至于学了些什麽,学会了什麽,怎麽应用,用最多三个大部分两个极少数一个的数字表示不出来吧。老师从不会拿着你的试卷对你说你学会了什麽,没学会什麽,只会说,你该再上一个档次啊,考了70分要冲80分嘛?考了80不还有90的吗?努力吧。不知是努力学习还是努力提高分,我总觉得这不是一回事,但老师不这麽认为,至少我没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也许我错了吧,尽管我不愿承认。想一想,你就是看到球能立刻想出其位移速度图像,中国足球能冲出去吗?但考试技战术就未必不如外国强队了。中国在考试上的优势还是有传统的,有用吗?很遗憾没有诺贝尔考试奖。足球冲了,教育也改了20年,大家彼此看着好像挺平衡。我一个人不平衡有什麽用。足球教练走马观花的换,教育部长至今我还不知道是谁。也许教育的弊病不像足球那麽明显,也许没什麽弊病,希望是后者,只能走着瞧了。
这两个根源,第一个难改,虽然一直在改,第二个改不了,我能改的话也许就能进中央起码作个副手了。素质教育是什麽,专家也没准我又能说什麽。我只能继续考下去,直到进了大学。大学虽然也会考,但显然功利性不及中学那麽强。那时候好像及格就行了。及格大学可以毕业,及格却上不了大学,什麽世道。
我的话:
我想评论中国的教育,可我又没任何语言。我再想,中国还有什么方式能用在教育上?
我不想,也不希望看到文革那时的“送礼成风”。
是不是现在的教育已经是中国最科学的呢?
我很惊异再网上搜索“教育”的结果会这么多,我想,当你向任何一个学生去讨论这个话题时,后果……(不说也罢)。
我想和你谈谈中国的教育,能给我写信么?(我被老师认为是最和中国教育过不去的人,嘻嘻)。
地址上面有……。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七篇】
记得曾经看到两幅画,它们身上所包含的有很多很多,当今大学生就业难,从小的娇生惯养等问题,都与中国的教育有关,它们有可能还会影响到中国的兴衰盛亡。
那两幅画是什么呢?第一幅是被人们养在温室里的花朵,它不需要自己干任何事,连最基本的拼命吸收养料都不需要,当它们需要的时候,随随便便就是一大把营养,它们只需要茁壮成长,开出最艳丽的花朵就可以了。而另一幅呢?在这盆花开的最灿烂时将它放置在个毫不起眼的小山坡上,不久就因为没有养料而焉黄。
这让我联想到了当今中国教育所培养成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为什么就业难呢?先看看程绩好的经历吧。
程绩好是家里的宝贝,从小到大都过着饭来张嘴,衣来伸手的日子。列如呢?早上起床,衣服就递了过来,穿好衣服,坐着头发就梳好了,出房间,水杯和挤好牙膏的牙刷就递了过来,紧接着是帕子,那后就是准备好的早餐,鸡蛋也是剥好的,就放在旁边。吃完饭后,袜子和鞋子又递了过来,父母赶忙去收拾课桌上的`散乱的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入书包,跨在自己肩上,送他去上学。程绩好人如其名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年后,他就大学毕业了,他以优越的成绩毕业于名牌大学。他自信满满的走入一家颇有口碑的公司应聘。在笔试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使得他更自豪了。但进入面试后,他只是一味的夸赞自己的学历,像一只骄傲的孔雀,颇有一种你不应聘我是你的损失的架势,就这样他的第一次面试宣告失败。后来,他又多次去面试,第二次、第三次、第三次......第n次后,都没有被一家公司录取。他想不通,明明自己是这样的优秀,为什么还找不着工作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耷拉着脸,像个打了霜的茄子似的回了家。父母的安慰让他好受了些:“儿子,他们不是才,没录用你,是他们的损失。”“就是,妈妈也是这意思,儿子,别灰心。”这一回家就是一年,他眼看着同学们都找了份好工作,一天比一天颓废,直到同学们问起他这个高材生的时候,大家才知道他的情况,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才意识到是自己太过娇惯,没有社会经验。他从此出去闯荡、他搬过砖、扫过街、卖过房,就这样过了三年,他改掉了娇生惯养的毛病,真正的融入了社会,也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程绩好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典型产物,毫无社会经验,他就像那画中的温室娇花一样禁不起风雨的摧残。“中国式”教育就是以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弱点,一次又一次的将孩子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父母孩子固然没错,但也要适可而止,孩子也不能就此沉浸在父母的溺爱中,所以,谁都有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兴盛,我们必须一起努力,为东方雄狮的雄姿锦上添花。
中国教育梦实现的路径【第八篇】
于是便有了恶补的想法,一则立志终身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二则研习中国蒙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三则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对于第一项,非一日之功,只能徐图渐进;对于第二项,目前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古籍资料中;对于第三项,则有现成的书籍可以阅读。
在此我想向已经或者即将从事教育的朋友和老师们推荐由孙培青老师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这本书。
此书以历史脉络为轴,从原始社会中国教育的'起源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制度、教育的思想、教育的学说等,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历史和沿革、道统,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将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和感悟,希望与更多学友一起研读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教育别人之前让我们更懂教育,以期找到适合当下幼童,乃至青少年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