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范文实用【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56874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范文实用【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章草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风格,起源于唐朝,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作为一名热爱书法的爱好者,我最近开始尝试章草书法的创作,并深受其影响。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体会到了章草书法的独特魅力和创作技巧。下面,我将在文章中分享我在章草书法创作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谈到章草书法的美感。章草书法以其独特的笔画和结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粗犷有力的笔画,带给人们一种豪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它的结构简练,使字体具有流畅的动感。这种美感使得章草书法在书写中能够融入更多的情感和表达,使之成为一种犀利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其次,章草书法的创作过程需要精湛的技巧。在章草书法中,顿笔和折笔成为了创作中的重要环节。顿笔是章草书法中用笔顿挫出血性的一种技法,它能够使字体更具力量感和形态美。而折笔则是指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出现转变的部分,它要求书写者熟练地掌握笔画流转的技巧,以塑造出更具生命力的字体形象。这些技巧的运用要求书写者具备扎实的基础和对章草书法的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中达到艺术的高度。

在创作过程中,我还意识到章草书法强调意境的传达。章草书法以具象的象形作品为基础,通过简化和变形等手法,使字体更具象征意义。在书写的时候,我常常会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调整每个字体的结构和笔画,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通过章草书法,我发现我可以用简洁而又富有内涵的字体形象,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种意境的传达使得创作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与此同时,章草书法也要求书写者有坚持的毅力和修身的品德。书法艺术是一门需要持之以恒的学问,而章草书法更是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坚持和磨砺中才能取得突破。在创作中,我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去练习和提高,就一定能够获得进步。同时,书法的创作过程也需要书写者的修身养性,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创作出更具内涵和深度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章草书法的创作给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成就感。当我看到自己一笔一划写在纸上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字体形象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章草书法创作是一种不断向前的过程,它让我不断地发现和体验美的力量。我相信,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会和章草书法一起成长和进步,继续用笔墨书写自己的艺术之路。

总结起来,章草书法创作给予了我无尽的艺术乐趣和独特的创作体验。它的美感、技巧和意境的传达要求着书写者有扎实的功底和不断的努力,需要将心境与状况转化为草书字的结构和笔迹,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做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希望能够用章草书法创作更多的作品,并不断探索和发现书法艺术的无限魅力。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学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书法,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中国古代智慧的深邃,感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书法采风创作中,我得到了很多的体会和心得。本文将从采风之旅的启发、书法作品的策划与创作、心情与状态的调整、技巧与方法的提高以及师友的指导中,分享我在书法采风创作中的体会心得。

第一段:采风之旅的启发。

书法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我会选择不同的地点和景物进行采风。其中,每一场旅途都会激发我对书法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在采风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人文的情怀。比如,在古城的间碑处,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在大自然的山水间,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和无限的创造力。这些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气韵和个性。

第二段:书法作品的策划与创作。

在书法采风之后,我会将其中一些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人文景观作为创作的主题。通过观察、思考和感受,我会确定作品的构图和表现形式。无论是选择楷书、行书还是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在创作过程中,我会结合主题的氛围和情感,运用适当的技法,以达到创作意图。通过这个过程,我逐渐意识到了作品的核心是表达,创作要注重内涵,并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

第三段:心情与状态的调整。

书法创作是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和放松的状态,而采风过程中,通过与自然和人文的互动,我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情和状态。当我面对美丽的风景、古老的文物时,我会放下一些思绪和压力,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不仅能够为书法创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还能够使作品更加凝重和有内涵。

第四段:技巧与方法的提高。

通过多次的书法采风和创作,我渐渐发现了在创作中一些关键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注重笔势的表达,通过合适的压迫与提法,使字体更加生动饱满。其次,要注意表现意境,通过描绘出字体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特征和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字体的研究和理解,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

第五段:师友的指导。

在书法采风创作的过程中,我非常庆幸能够得到一些书法大家和同好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对我的创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他们的帮助,我发现自己在书法创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改进的方向。他们的指导和批评使我对书法创作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总结:

通过书法采风创作,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而且更加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我逐渐悟到,书法创作需要有耐心和坚持,只有不断地勤奋和修炼,我们才能够在这个艺术领域中有所成就。通过书法采风创作的心得体会,我相信我会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虽历经上下五千年、绵绵日月而不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国粹,更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

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三、创作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五篇】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书法创作的。

欢迎欣赏。

常听人讲论书法时说到“功力”,功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你拿到一本生疏的范帖,你可以几遍就临摹得形神兼备;当你有一个好的构思,你可以准确地用笔表述出来。总之凡经眼、凡脑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笔去准确表现,这时我认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术性的。

“功力”是一切创作的先决条件,你的情感、情绪、审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现,全仰仗这个“功力”。没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学书历程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用于获取“功力”,其余才是创作。“功力”又是无止境的,但她有一个“及格线”,不到“及格线”真正的创作是不存在的。

创作上,现代派书法主要用心在构成上,而古典书法则更多着意于点画和境界追求。我的创作应该是古典的,但我在构成上想得也比较多。现代派书法,小式的作品田头多,即使是大件,也不过是小品的放大,整体上线量较少,关系简单。形象点说,现代派书法像小分队式的侦察兵,可以游击,但集团式的战役、战争搞不了。古典书法阵容较大,但往往却又太象兵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现代派的一些手法让兵马俑活起来,兵力分派匀当,再来个“赵子龙”七出七进,岂不太好看了。

改变抄写式的书法模式,现在已成为书法家的共识,但大家又不愿意简单地搬袭现代派方式,因为它毕竟艺术语言太单薄,聊备一格可以。就像一出戏,里面可以有数个丑角,但一出戏里全是丑,怎么看呀!所以我们还得努力,以自己丰厚的“功力”,吸收现代派的构成意识使之成为古典派的一种创作手段,这种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观赏性,“戏剧性”冲突更明显,更轻松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赏者的口味,书法的欣赏面会扩大。但这毕竟不是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尚意识、鲜明的个性追求加上古典主义的基因素质,我想这大概可以概括我现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谈谈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笔较多关注线的自然平向流动,而我则更多关注线的流动中的跳荡,也就是笔在起落之间的变化。就像山间溪水,它在流动时遇到大障碍会绕过去,一如曲线和结体中的避让;倘若遇到小石头,溪水就会跳荡起来,体现在用笔上,就是轻重、粗细、提按、顿挫,这样的线变化丰富,活泼而灵动。用笔方面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速度,楷书、隶书、篆书运笔速度较为均匀缓慢,而行草书的用笔则是急缓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发力。我首先注意发力点,发力点有两个,一个是起笔,一个是转折,转折是下一个笔段的起笔。起笔处的变化最为复杂,形状变化也最丰富,要求笔尖要灵活,随时调整到最佳发力状态。就像篮球运动中的传球,用的力量是爆发力,这个力量既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太强则易使队龙接球时脱手,太弱则容易被夺去。这个“功夫”是“功力”范畴,是要通过训练获得的。转折还是下面笔段的随机思考的临时驿站。在整个行草书创作中速度是随着情绪和开合需要随时变化的,情绪平静则线条舒展,线段较长,字的开合较大,有如溪间流水时遇平缓地势,水流慢下来,缓缓流淌,也如闲庭信步;情绪激荡,心跳加速,笔速也就随之快起来,线段则短短相加,有时甚至线线叠加,绞缠,如水到陡峭处,水流湍急,时跳时跃,水花四溅,五彩纷呈!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承转合齐备,就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欣赏者会随着音乐节奏的演进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引起强烈共鸣。这正是行草书的魅力所在,只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搭乘的载体不同罢了。我多年来倾心于行草书创作,其真正原因即在于此。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虽历经上下五千年、绵绵日月而不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国粹,更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

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三、创作。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东坡还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犷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不是说不要谋篇布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

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学习书画的人,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笔交融,心手两忘,从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础,“无意于佳”才是境界。一个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讨好买主的作者,他丢失了艺术家最为宝贵的东西,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刘熙载早已指出,“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陈曼生也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

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习气者,即用力之过”,强调“宁恒见不足,毋使有余”,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您老是要我夯实基础,别人的墙已经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不无道理。

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自甘寂寞。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六篇】

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书法在我们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对书法的热爱始于小时候,那时候我看到祖父母用毛笔写字,他们那稳健而优美的笔触让我如痴如醉。因此,当我有机会接触书法并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深深地被书法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呈现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练习和实践,我的书法技巧逐渐提高,我也逐渐发现书法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第二段:初学书法中的困惑。

然而,初学者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惑。在我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最大的困扰是如何掌握好字体的结构和比例。每个字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规则,一旦比例出错,整幅作品的美感就会打折扣。此外,书法的用笔也需要细心把握,有时一笔的出错就会错乱整个作品的节奏和氛围。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和无措,但我坚信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第三段:坚持与不断努力。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坚持和不断努力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进行练习和创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我对每个字都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熟练掌握其结构和笔画的连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笔法和字体进行创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失败和挫折,但我从不放弃,只要还有一丝热情在我心中燃烧,我就会继续努力。

第四段:书法创作的艺术与情感表达。

通过不断练习和创作,我逐渐体会到书法创作的艺术和情感表达。在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的书写背后都有着创作者的情感和个性。我发现当我投入到书法创作中时,我的内心得到了宣泄和放松,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在纸上书写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代表着我当时的情绪和心情,这种创作过程让我感到无比释放和满足。

第五段:书法带来的收获与成长。

通过学习和创作书法,我不仅仅掌握了一项艺术技巧,更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长。首先,书法教会了我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才能在书法创作中取得突破和进步。其次,书法也教会了我审美的眼光和对于美的追求。通过观察和品味名家的书法作品,我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和风格,这使得我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灵感和突破。最重要的是,书法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总结:

书法初学的过程并不容易,但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我可以感受到书法给予我的乐趣和成长。书写每一笔每一划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心灵的静谧和纯净。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学习书法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握笔,如何放松自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我相信,只要保持热爱和执着,我一定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七篇】

对联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名对联书法爱好者,我深感这项艺术对我的启迪和影响,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心得体会。在对联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笔墨的魅力,感悟到了艺术的力量,同时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第二段:笔墨的独特魅力。

对联书法强调的是行草字体,行草笔法追求简洁、流畅和自由的艺术表现。在创作过程中,笔墨是最重要的工具。通过练习和研究,我逐渐掌握了不同笔法的技巧,并深入理解了行草字体的艺术特点。而行草的追求在于“以一墨直至天地间,师情独狂无不畅”,从字体的意境中,我感受到了自然之道的包容与无拘,愈发被其中的魅力所吸引。

第三段:艺术的力量。

对联书法创作不仅仅是技法的运用,更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传递的方式。通过对联的创作,我了解到艺术有着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鸣。我通过对联,表达了自己的欣喜、愤慨、思考和追求,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借助艺术的力量传递给他人。这种艺术的力量在创作中不断体现,也让我更加坚信了艺术无国界的真谛。

第四段:人生的真谛。

对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巧的追求,更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在与笔墨的亲密接触中,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笔墨山河不水褪,人生苦乐幸舒畅。”这是对联书法带给我的启示,它告诉我人生无常,苦乐皆为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坦然面对。对联书法的创作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通过不断地书写,我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安宁,学会了在生活中保持平和与坚韧。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联书法创作,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我知道,学习书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但正是这份坚持和努力,让我尝到了艺术的甘甜和快乐。对联书法创作是一场无止境的追求,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用笔墨书写出更多动人心弦的对联作品,同时也将书法的智慧与大家分享。相信通过对联书法的创作,我将变得更加洞察人生,增添人生的色彩和深度。

艺术家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第八篇】

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书法技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邀请了书法技能高超的老师为我们培训,为教师们创造了学习硬笔书法的`机会。此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去接触硬笔书法。

以前的我都不知道写字还有那么多讲究,还要讲究平衡以及笔法。通过培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字体存在不少问题。以前我总认为,写字要写方方正正、写工整,现在才发现写字还有很多讲究,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书法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演示了书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同时教给了我们正确的习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笔姿势。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横、竖的写法。每一个笔划都需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看似简单的笔划,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加以更多的练习。我们边听边加以模仿练习,老师为我们的字给出指导,帮助我们很好地明白应该如何标准地写字。

此次培训对于我的影响很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我感觉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会多加练习,我要学着去体会练字的技巧,扎实地练习。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5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