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范文【实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范文【实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一篇】
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三、创作。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二篇】
第一段:引言(200字)。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表现了汉字的美感,更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修养和哲学思想。我从小就立志学好书法,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创作,我深感书法对于心境的影响和创作的乐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书法心得体会和一些创作作品,希望能够与读者共同探索书法艺术的魅力。
第二段:心境对创作的影响(200字)。
书法创作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交流和表达方式,而心境对于创作的影响十分重要。当我感到愉悦、放松或者沉静的时候,我的字迹流畅、悠长,充满生机;而当我焦虑、烦躁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字迹也会变得歪斜、急促。因此,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冥想和放松来提升创作质量。只有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静心是最为重要的。我会先研究要书写的文字,了解字的来源、寓意和用法,尽量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让我更好地感受到文字的内涵。然后,我会选择适合的毛笔和纸张,打造出一个安静且舒适的工作环境。接下来,我会用轻柔的手法握住毛笔,以流利而稳定的节奏书写,全身心地投入到书写过程中。当作品完成后,我会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和宁静,仿佛舞蹈中的每一笔都是一曲心灵的音乐。
第四段:书法乐趣的体验(200字)。
除了创作作品,我也非常享受欣赏他人的书法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出色的作品时,都会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触动。它们的笔画流畅自然,布局雅致有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我常常会与书法爱好者们交流心得,互相鼓励和启发,这种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也成为了我书法道路上的一大乐事。书法乐趣的源泉无穷无尽,它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段:对个人成长的影响(200字)。
通过学习和创作书法,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还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书法中,我学会了耐心、专注和提高自我要求,这些都是我在生活和职场中受益良多的品质。此外,书法也成为了我与祖国传统文化的连结,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华文明。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心地学习和创作书法,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用自己的作品传承中华书法的美好。
总结(100字)。
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我体会到心境对于创作的影响和书法乐趣的美妙。书法让我感受到碧落山川、流水云天,让我体验到留白之美、自由飞翔。书法不仅对我个人的内在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地前行,我相信我能够在书法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就,用自己的作品传承和创新中华书法的瑰宝。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三篇】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特别喜欢楷书,也一直致力于楷书的创作。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在书法楷书创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段落二:练字的重要性。
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和灵魂,因此想要好的楷书创作必须要有良好的笔墨功夫作为基础。初学者可以先从研究硬笔字入手,把握基本的笔画结构和笔画的虚实关系、粗细关系。在笔画的练习中逐步提升笔墨功夫,加强笔画的熟练程度。这样能够为后期的楷书创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段落三:审美意识的培养。
除了笔墨功夫外,楷书创作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常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了解传统的书法文化以及时下的书法艺术风潮。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尤其是字形的优美和线条间的和谐使得作品显得更加优美。另外,了解书法的意蕴和内涵,赏识一些著名的经典作品也能对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段落四:创新与突破。
楷书创作需要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比如,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同时也可以通过使用新的工具和材料来达到不同的感受,这样做作品就会更加别具特色。
段落五:总结。
总之,书法楷书的创作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观察、不断创新,有了好的笔墨功夫,有了良好的审美意识,有了创新的灵感,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楷书作品。书法创作也让我在这个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工具的时代,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静心方式,感受到了终身修行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四篇】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书法创作的。
欢迎欣赏。
常听人讲论书法时说到“功力”,功力是什么呢?我认为,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你拿到一本生疏的范帖,你可以几遍就临摹得形神兼备;当你有一个好的构思,你可以准确地用笔表述出来。总之凡经眼、凡脑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笔去准确表现,这时我认为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术性的。
“功力”是一切创作的先决条件,你的情感、情绪、审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现,全仰仗这个“功力”。没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为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学书历程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用于获取“功力”,其余才是创作。“功力”又是无止境的,但她有一个“及格线”,不到“及格线”真正的创作是不存在的。
创作上,现代派书法主要用心在构成上,而古典书法则更多着意于点画和境界追求。我的创作应该是古典的,但我在构成上想得也比较多。现代派书法,小式的作品田头多,即使是大件,也不过是小品的放大,整体上线量较少,关系简单。形象点说,现代派书法像小分队式的侦察兵,可以游击,但集团式的战役、战争搞不了。古典书法阵容较大,但往往却又太象兵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现代派的一些手法让兵马俑活起来,兵力分派匀当,再来个“赵子龙”七出七进,岂不太好看了。
改变抄写式的书法模式,现在已成为书法家的共识,但大家又不愿意简单地搬袭现代派方式,因为它毕竟艺术语言太单薄,聊备一格可以。就像一出戏,里面可以有数个丑角,但一出戏里全是丑,怎么看呀!所以我们还得努力,以自己丰厚的“功力”,吸收现代派的构成意识使之成为古典派的一种创作手段,这种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观赏性,“戏剧性”冲突更明显,更轻松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赏者的口味,书法的欣赏面会扩大。但这毕竟不是太简单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个。崭新的时尚意识、鲜明的个性追求加上古典主义的基因素质,我想这大概可以概括我现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谈谈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况下,人们用笔较多关注线的自然平向流动,而我则更多关注线的流动中的跳荡,也就是笔在起落之间的变化。就像山间溪水,它在流动时遇到大障碍会绕过去,一如曲线和结体中的避让;倘若遇到小石头,溪水就会跳荡起来,体现在用笔上,就是轻重、粗细、提按、顿挫,这样的线变化丰富,活泼而灵动。用笔方面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速度,楷书、隶书、篆书运笔速度较为均匀缓慢,而行草书的用笔则是急缓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发力。我首先注意发力点,发力点有两个,一个是起笔,一个是转折,转折是下一个笔段的起笔。起笔处的变化最为复杂,形状变化也最丰富,要求笔尖要灵活,随时调整到最佳发力状态。就像篮球运动中的传球,用的力量是爆发力,这个力量既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太强则易使队龙接球时脱手,太弱则容易被夺去。这个“功夫”是“功力”范畴,是要通过训练获得的。转折还是下面笔段的随机思考的临时驿站。在整个行草书创作中速度是随着情绪和开合需要随时变化的,情绪平静则线条舒展,线段较长,字的开合较大,有如溪间流水时遇平缓地势,水流慢下来,缓缓流淌,也如闲庭信步;情绪激荡,心跳加速,笔速也就随之快起来,线段则短短相加,有时甚至线线叠加,绞缠,如水到陡峭处,水流湍急,时跳时跃,水花四溅,五彩纷呈!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承转合齐备,就像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欣赏者会随着音乐节奏的演进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引起强烈共鸣。这正是行草书的魅力所在,只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所搭乘的载体不同罢了。我多年来倾心于行草书创作,其真正原因即在于此。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方正端庄的结构、线条优美的造型、风格各异的体势、内涵深邃的意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虽历经上下五千年、绵绵日月而不衰,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国粹,更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
要学好书法,首先要临帖。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累积有五千多年的优秀遗产,任何书家,都只能在学习和继承先人的前提下创新自立。学书法,就得临帖。入门需临,变体也需临。
读帖则是一种心功,这种功夫看似轻巧,实际比手的训练更难。它是一种默临、默记,是一种揣摩,是实现从钩、摹、临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韵、势度、用笔、行气或结构布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鉴于本次开课《泰山刻石研究》,谈一下这四周的书法临帖、读贴及创作的心得体会。
一、临帖。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四周临帖的体会: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读贴。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三、创作。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人们熟知苏东坡的一句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其实,东坡还说过:“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胸中之竹,毕竟不等于手中之竹。王国维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画的所谓“一挥”,都是学化于才、熟而能巧的结果。齐白石早年临摹金农的画作,惟妙惟肖;为了画好昆虫、鱼虾,他长时间地观察写生。老人的画,那几片叶茎,看似粗犷随意,却搭配得那么精巧,你要移动一点点都不行。这些,充分说明“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傅山说“宁真率、毋安排”,不是说不要谋篇布局、意在笔先,其意应是“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徐青藤的这句话透露了天机,正像韩退之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
东坡论书“无意于佳,乃佳耳”。学习书画的人,没有不想自己的笔下呈现佳作的。长期艰苦地学习训练正是“有意于佳”的真实写照。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书画家来说,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意笔交融,心手两忘,从而造就真正的佳作。“有意于佳”只是基础,“无意于佳”才是境界。一个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而改变初衷讨好买主的作者,他丢失了艺术家最为宝贵的东西,又怎能产生真正的佳作?刘熙载早已指出,“书非使人爱之为难,而不求人爱之为难。盖有欲无欲,书之所以别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处,而在其无意处。戴熙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陈曼生也说:“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有时,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导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战术上,虽属锦上添花;在战略上,已是画蛇添足。
即便是优点,过分地强调或表现得不是地方,也会变质变味。恽南田论画“习气者,即用力之过”,强调“宁恒见不足,毋使有余”,正是这个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时并不妨碍作品整体的成功,恰如黄庭坚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中国书画注重功夫,熬出来的功夫。宜乎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学生抱怨老师:您老是要我夯实基础,别人的墙已经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岁月的力量不容忽视,《书谱》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哲理深刻。以为别人几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几年、几个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艺术学习、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又是无情的。违背规律的催长、“打造”和走捷径,只会得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
从较长的时间看,书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好比接力赛,更像是“马拉松”。起跑时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却已不多,能打破纪录者更是寥寥。那些开始不久就在领跑的选手,往往难以“领”到最后,甚至难以跑到终点。有人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输得更彻底”,不无道理。
一种艺术风格、一种个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们的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陆游在《学书》一诗中说得好:“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气度,不计较一时一事,而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自甘寂寞。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五篇】
书法是一门艺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门艺术。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能够在悠闲的时光里慢慢品味一些有内涵的东西。书法正是这样一门灵魂深处有着内涵的艺术。
第二段:书法的背景。
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中,书法创造了无数经典之作,被认为是各种艺术中最具有审美感的艺术之一。
第三段:自己的创作。
我很喜欢书法,我曾花费很大的时间学习和创作书法。我有时会在风信里写下一些自己悟出的诗句,有时会在柿子树下写下想对家人、朋友说的话,这些书法作品成了我生活中的风景区域。
在书法创作中,体会到的第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心手相应”,书法创作必须要让自己心情平静,不能够心乱手就会乱。第二点是“气场感悟”,书法可以让你曾经无比的灵与魂。书法教会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用自己深深的感悟来创造作品。最后一个重点就是“与时俱进”,创作书法与创作其他艺术品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五段:总结。
在学习书法这门艺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从“匠心独运”到“心性境界”,从属于自己的风格到逐渐与众不同,在书法方面的探索之旅提高了我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也让我更加爱书法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创作之中,我会收获更多,有更多的探索愿意发现。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六篇】
中国书法强调内外功结合,内功是基础,贵在一个“功”字,而外功则是修养。临帖练字是书法的字内功夫,所谓“笔突万支”“笔冢成山”,讲的就是字内功夫的修炼。在这个阶段,学书者通过毛笔这种特殊的书法工具,从文字的点画俯仰之中,从线条的抑扬顿挫之间,去感受笔情墨趣。这个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帖习字,反复揣摩其字形结构方能奏效。经过长时期的练习,从泼墨染翰之中去采撷天地正气,就会感到一种禅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开来,从而获得胸怀的舒展和放达。
1、运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按笔、提笔)。
成熟的艺术往往具有比较严苛的规范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技巧。运笔的技术,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流派、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等不同,形成了所谓不同的笔法,“中锋”与“使其中锋”本身就是传统论述中关于笔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笔顺。
谈线条、谈构型、谈布白,同时还要关注笔顺。所有的线条不是同时呈现在纸上的,是有先后的呈现,并且这种先后次序不是无关紧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随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临帖宜缓宜逼真,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书写的速度,缓慢不羁仅仅在笔画运行时,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下笔和下笔前的准备。古人说凝神敛气,不是夸张。当你握笔紧张,手都在颤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缩,如何能写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笔,需要调整好呼吸后,以最放松的姿态,自然舒适的写出这一笔,完结之后,再准备下一笔。久而久之,加上读书的功夫,最终需要养成的是一种静气,自信而淡定。
4、姿态。
人可贫,而行为不可猥琐,书不佳,唯姿态不肯让人。字已不佳,更无赴急草率的资笨,更要讲求书写时的姿势,头正身直、臀平足安。
读帖,可使自己更多地了解各家各派书风,从而融会贯通选择,创立自己的风格。实际上,读比临、比写都要多得多。读可以“破万卷”而临摹再多,于几千年累积的优秀碑帖,也不过凤毛麟角,书道中的“厚积”,非同小可。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法临帖,从书写毛笔字的三要素中体味每一笔在这个字中的行气、势度。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岱庙、经石峪考察,观看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风格各具特色,独树一帜。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却是同样的拥有一种气势,磅礴有度,能感觉到是用心写出来的字。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韵。
在临帖与读贴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字体创作具有自己风格书法作品,通过书法表达一种心声。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笔墨线条造型艺术。我在每次书法创作前,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内容,然后设计章法,把每个字的写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虑好以后,再进行对帖临习,以唤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进入角色,然后把事先选择好的书写内容进行作品创作。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七篇】
我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书法技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邀请了书法技能高超的老师为我们培训,为教师们创造了学习硬笔书法的`机会。此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从未想过还有机会去接触硬笔书法。
以前的我都不知道写字还有那么多讲究,还要讲究平衡以及笔法。通过培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字体存在不少问题。以前我总认为,写字要写方方正正、写工整,现在才发现写字还有很多讲究,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书法老师从基本笔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并演示了书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同时教给了我们正确的习字姿势,包括坐姿和执笔姿势。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横、竖的写法。每一个笔划都需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写竖画有垂露和悬针。看似简单的笔划,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加以更多的练习。我们边听边加以模仿练习,老师为我们的字给出指导,帮助我们很好地明白应该如何标准地写字。
此次培训对于我的影响很深。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由于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个人书写习惯,我感觉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会多加练习,我要学着去体会练字的技巧,扎实地练习。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艺术家创作书法心得体会【第八篇】
听了带玉校长的硬笔书法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谈下自己的收获:
要写一手好字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握笔方法,这是练字之前必须要学会的,这是后面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十分重要,务必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右手执笔,拇指、食指捏住笔杆的中下部,距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位置,拇指和食指基本形成圆形,中指指甲盖内侧托住笔杆,六棱铅笔,手指握一个面空一个面,其他两个手指自然弯曲并拢,起到支撑手掌的作用,五个手指的指关节略弯曲,掌心虚圆,笔杆略往虎口倾斜,捏笔不易太使劲儿,手背与本子上的竖线平行;运笔时食指、中指、小指要协调统一。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习书法不仅能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基本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基本笔画练习;主要学习正楷的笔画。
第二,独体字练习;主要是通过把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比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给出准确的定位,运用自如,因为这些字是组成其他字的基石。
第三,字体结构特点分析;在所学的独体字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出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做左右偏旁的时候、做字头和字底的时候等,在字的不同位置时的变化,总结出其规律,教给我们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薄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共勉,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事、前辈指教,我必当虚心接受,虚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