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实用4篇】
【导言】此例“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一篇】
关键词:写作;技巧;议论文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作文写作上的思考,在议论文的开头、结尾、主体等写作上琢磨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使难以驾驭的作文写作通过分步骤、分层次、巧粘连的训练分解开来,循序渐进,最终完成。这样训练降低了写作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这是一种科学而细化的教学方式,我在实施的过程中已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将这些技巧分别阐释如下。
一、开头技巧
1.运用比喻或拟人等形象化的描写,把主题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并且多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气势。
例1:以“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为中心写个开头。
美是夜幕上闪烁的星光,美是原野中皎洁的月华;美是黎明时升腾的旭日,美是黄昏际欲坠的夕阳;美是苍穹里游行的浮云,美是隆冬里纷飞的雪花;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
2.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借以加深文章的文化底蕴。
例2:以“乐观”为主题词写个开头。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点点白帆,乐观就是鹦鹉洲头随风舞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片片落红。(化用)
3.采用铺垫映衬手法,避免一览无余。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陈,再推出要表达的中心,这样开头,文章如山,回环曲折,有韵味和文采。
例3:以“自信是人生的财富”为中心写个开头。
鸟儿拥有斑斓的羽毛而美丽,狮子拥有锋利的爪牙而凶猛;大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而博大,沙漠拥有漫漫的黄沙而浩瀚;人们拥有聪明的大脑而智慧,人生拥有不变的自信而富有。
二、结尾技巧
1.首尾呼应,加深题旨。这种写法能给读者留下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印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跑题的不足。
例4:以“熟悉”为中心词写的开头结尾。
开头:曾几何时,你与好友中流击水,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曾几何时,你与好友相拥而泣?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曾几何时,父母深夜为你盖被,那场景你是否还熟悉?也许真是世殊事异,那脆弱而牢固的熟悉,怎敌得,万般时间的捉弄;抑或是,每一分熟悉中,都带有新奇。
结尾:依旧是那些人。依旧是那些事。你依旧徘徊在他们周围,但曾几何时,他们已改变。那些熟悉,已不再是从前。
2.祈使呼告式结尾。即指作者在结尾处针对某人或某类人提出请求,表达一种理想或愿望。这种结尾感情充沛,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读者共鸣。
例5:“幸运与不幸”结尾。
结尾:我们总在冥冥中祈祷幸运,殊不知幸运的前身也许就是不幸,而不幸转脸一笑就变成了幸运。那么朋友,让我们享受阳光,不拒绝风雨;追求成功,去正视失败;祈国泰民安,救国家危机!让我们珍惜幸运,反思不幸,成就大幸吧!
3.排比议论抒情式结尾。用排比句式抒情议论以突出中心,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例6:熟悉是不会消失的彩虹,挂在美丽的天空,让我们总能看到世界的美妙与神奇。熟悉是不会干枯的海洋,淌在人们的心里,让我们总能感知心灵的纯洁与博大。熟悉是不会溜走的春天,留在人们的脑里,让我们总能体会人情的感动与温暖。
三、主体论证充实的技巧
议论文论证讲究材料丰富、思想深刻、语言有文采。后两点与个人阅历、语言功底关系密切,需更多假以时日,于是我选择材料丰富作为训练的突破口,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或现实中多方寻找材料来证明观点,这样便有思路开阔,纵横捭阖的特点。
例7:幸与不幸……原来,幸运可喜可贺,不幸可资可鉴。幸运时不得意忘形,不幸时不怨天尤人,方是做人、齐家、治天下之大幸。昔者塞翁失马遭不幸,邻里为之哀,翁则乐对:虽失马,焉知无福。不久,失马领野马而归,福祉降临,邻里致贺,独翁喜不形色。翁儿骑马而折腿,忍耐不幸,而征发免役,得父子相守,享天伦,蒙幸运。今者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极限考验。重兵围追堵截,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欲把红军赶尽杀绝,逼死雪山草地。然而不幸就像一个熔炉,冶炼出红军钢铁般的意志,铸造了一批改写历史的社会栋梁。你能否认红军这次战略上的不幸亦是大幸吗?失聪,意味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作品。失明,对一个小女孩无疑是灭顶之灾,而海伦凯・勒却没被击倒,依然不懈地追求光明而终成为盲人世界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人生都很不幸,但这种不幸又恰恰激发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成就其传奇的人生,不幸因而成了大幸。
2.依题集材,充实论据。即根据写作的主题聚合名人名事名言名德素材为一束,组成语气连贯、充满人文气息而语义厚重的句群,充实论据,加强论证。
3.设喻和假设材料,借以丰富论据。设喻就是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和假设一样是自己通过想象推理制造材料,用好这种技巧,能很好弥补积累不足的缺憾。
例8: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放纵,也要适当约束。这好比三月天放风筝,要想风筝飞得高、飞得远,还得握紧手中的线,拉紧的目的是为了让风筝避开树梢、山顶及其他障碍并借助风力飞上蓝天,飞向高空,无线或断线的风筝失去了一线约束,结果却飞不起来或坠落尘埃。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得学会放风筝――放而牵之,适当约束。(设喻)
例9:庄子垂钓于濮水边上,楚王派两位大臣前来,恭请他去朝中为相,如若庄子应允,锦衣玉食即刻取代箪食瓢饮,荣华富贵就会如节日礼花,弥漫其左右,但是他头也不回地拒绝了。他甘愿守住清贫,为了自由的心灵、无拘束的思想、思接天地的哲学。所以他成了我们无路可走时的指引,成了黑夜里高悬于世人心空的明月。(假设)
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二篇】
一、抓记叙的要素
在阅读记叙文时,需抓住六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情起因、事件经过及结果,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与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有的记叙文,其所记事情较为复杂,地点与时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由东京写起,而后写了仙台,接着又写了北京的寓所,内容随地点与时间的转换而逐渐深化,逐步显现中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没有把握地点、时间的变化及相关知识,那么学生就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抓准记叙的要素。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需弄清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主次,避免孤立片面的分析。另外,在对记叙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将其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记叙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其中,顺叙指依照事情发生、发展与结果的顺序进行描写。这一叙述方式使脉络更清楚,条理更清晰。
其次,倒序则是将重要的、突出的情节或结局提前写,而后依照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顺序往下写,即主体部分还是以顺叙的方法展开。因此,倒叙是顺叙的局部变通形式。同时,顺叙环节的结尾处和开头先写的结尾应能够遥相呼应,这样写结构才是完整的。换时语句、段落是如何相连的。
另外,则是插叙,即因内容需要,在叙事时将对原情节的叙述中断,而插入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而后继续原先的叙述。这样,可交代有关背景,充实内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总之,在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切入,把握记叙顺序,提高阅读效果,如辨别顺序类型;思考为何文章采用这一顺序。
三、理解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在记叙文中,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并辅之以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若想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需理解议论、描写、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描写包括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有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提示环境、季节与时间特征等作用。而社会环境描写,则交代社会背景与人物活动场所,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抒情包括间接与直接抒情这两种形式。通过抒情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既有叙述,也有描写,还有抒情,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第三,议论包括夹叙夹议、先议后叙及先叙后议三种形式,有着升华主题、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等作用。此外,在记叙文中,还有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功能、性质与状态等特点。在记叙文中,说明服务于叙事写人。
四、指导阅读技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即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句子等。
第一,文章内容概括。如要素归纳法。首先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次,了解人物怎么了或者做了什么。而后对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加以补充。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通过反推内容法来验证是否正确。题目扩展法。有些课文,其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稍加充实拓展,就可以归纳文章大意。摘录句段法:在有些课文中,其重点段落、过渡句或总起句总结了文章的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稍加整理或直接引用,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明确文章中心。这可由文章标题、开头及篇末切入,可直接引用中心句,如《枣核》一文中,末段直接点明中心。亦或抓住关键句或点题句,并利用适当的词语揭示文章中心。另外,注意抒情与议论语句。此外,还可由时代背景切入,以深刻理解其折射的内涵。譬如《最后一课》,当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第三篇】
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经济更加迅猛地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疾一切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我们生活再这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工作需要效率,都讲求速效,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时代需要我们控制最优化时量快速作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原来《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大纲》要求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缺乏完整体系,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而快速作文具体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
快速作文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那种混乱的、拖沓的思维已不能适应社会、紧张、快节奏的严峻现实要求必须清晰、流畅地表达。而快速作文开发了学生地内在潜能,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为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提高作文质量,除了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控制最优化时量,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方法。
二、第四学段(7--9年级)快速作文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志趣,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六百到八百左右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作文过程最优化的时量控制--六环节
快速作文要求对作文过程有时间观念,必须严密控制时量,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下面时量控制表是教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经验。具体操作时因人而宜,灵活掌握。大致安排如下:
形式
字数总时量
作文过程
命题作文
600
800字左右
40分钟
审题
(拟题)
构思
行文
修改
半命题作文
3--5
分钟
左右
5
分钟
左右
起笔
重点
结尾
3
5
分钟
3
分钟25
分钟2
分钟
材料作文
30分钟左右
话题作文
最优写作程序:
快速作文实行了最优化时量控制,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要有最优的写作程序。根据写作的程序,将作文全过程确定为六个环节:1、细审题(快拟题);2、速运思;3、妙起笔;4、攻重点;5、巧结尾;6、快修改。
学生快速理清思路,立定格局后,立即行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求按三个环节一挥而就,中途不停、不改、不念。文学大师鲁迅在《给叶紫》中曾说:"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地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应该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成文后,再集中精力,手脑并用,对文章做准确、有效地增、删、改,完成整个作文过程。
四、作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时量控制--七步双课时
在课堂操作中,加快节奏,增大作文教学密度,实行最优化时量控制,缩短训练周期,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大体这样控制:
总时量口头作文理论指导出示题目组织教学写作过程教师浏览下座讨论
分组研讨学生评改教师指导学生范读师生评议总结
90
分钟4分钟1分钟40分钟5--10
分钟15-20分钟10分钟5分钟
快速作文课堂教学七步骤:
1、口头作文,理论指导
此步骤主要进行快速作文的准备工作。上课学生起立后进行2分钟左右的命题作文。所命题目要精心确定,尽可能与本次作文相关相连,然后针对学生的作文,有的放失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2、出示题目,组织教学
即命题,所命题目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作文训练计划。
3、写作过程,教师浏览
出示题目后,学生写作,技术巡视、检查,当堂备课(亦可下水作文),交卷后,迅速对试卷浏览,做到胸中有数。
4、下座讨论,分组研讨
交卷后,要求学生谈自己的作文过程,然后讨论,教师做一定的"终判",使学生明确该写些什么和怎样写。
5、学生评改,教师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合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这一步骤由学生互改或自批,要求学生按评改的方法和层次不同的量化标准分项评估(附快速作文评改反馈卡),最后对所评改的作文做150字左右的总评语。这样就把讨论研讨时获得的理论和自己写作中的体验反馈出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6、学生范读,师生评议
选出较为典型的作文,由学生自读,师生进行评议。
7、师生总结
由教师或学生分析本次作文的优劣点与得失,教师可对文章各个环节的处理在方法上作翔实的指导,指示指导学生尚未挖掘到的方面,解答学生作文、讨论、评议、修改中发现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快速作文法。
当然,这种"七步双课时"的教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型,亦可据此上成指导课、评改课、讲评课等。根据计划和实际情况,具体操作。以上具体讲的是写作实践课型,常用的还有理论指导课型,其基本结构是:一、实例导向;二、方法指导;三、写作实践;四、检查小结。这种课型理论联系实际,讲理论不空洞说教,讲实例不就事论事,把典型范例、理论指导和写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讲授快速写作方法技巧及训练适应用这种课型,
五、培养最优作文法
快速作文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神奇之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米之炊"是不可能进行快速作文的。要逐步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法。
(一)培养写作兴趣,建立材料库
"情动而辞法"(刘勰《文心雕龙》)。提高写作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有感而作,有情而发。
"快速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调查、访问等途径从生活中直接获取材料,建立起丰富的直接材料库;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报刊等,积累典型、新颖、准确的间接材料库;语言是写作的媒体,所以必须学习群众语言,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法、修辞技能、丰富写作语言,建立语言材料库。
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第四篇】
关键词:《文章轨范》;作文教材;编选
《文章轨范》是宋人谢枋得据当时科举制度之需而作,提出“初要胆大,终要心小”,提高其科考能力,强调文体的实用性,对科举文体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文章轨范》在其编选目的、写作建议和选文编排上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一、 实用性写作目的
《文章轨范》是谢据科举而编写,服务于应试举子的科举需要,意在提高其科举写作能力。明代王守仁在《重刻文章轨范序》中说:“宋谢枋得氏取古文之有资于场屋者……是独为举业设耳。”当然,“为举业”的目的虽事功,但也需通过提高士子的写作能力来实现,因此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写作的理论水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形成实际写作能力,对常用问题的写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虽然两者目的不同,但在强调文体实用性这一点上,《文章轨范》对现下的作文教材编写还是有益的。作文教材的编写,其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二、 循序渐进的写作过程
谢认为:“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在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以写作技法、技巧引导他们由粗入细,这样既放得开,历练到一定程度,又收得拢,才能渐入佳境。
在对于某种文体的训练上,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开始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放胆行文;形成写作兴趣以后辅以技巧方面的引导,使之能收放自如,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作文教材的编写也应循序渐进的安排训练内容。经过中学各个阶段的渐进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三种文体写作要求与技巧。
三、 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文章轨范》选文与编排的特点
1.《文章轨范》在选文上很有特点。
首先,重视选文内容。谢枋得特别推崇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文章不关世教,虽工无益”。因此,《文章轨范》中选取的文章多思想性较高,许多文章也因《文章轨范》的编选而流芳后世。
其次,重视雄辩文。策论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方法与内容。《文章轨范》所选文章以论说文为主,他认为,“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芒,然气力雄健,光焰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卷二识语)但是谢并未为此意图所局限,通过选文与评注,他形象具体的表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胆表达自我。譬如,卷七选取韩愈《送孟东野序》与《杂说下》两文,明显地表现出他对朝廷昏庸,扼杀人才的不满。
2.《文章轨范》在编排上的特点。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受编选意图影响,《文章轨范》各卷之间作品的排列是根据士人学习科举程文的进度来安排的。谢枋得认为:“凡作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人细,由俗人雅,由繁人简,由豪荡人纯粹。”(卷一识语)因此,他将本于礼义、老于世事、合于人情的“粗枝大叶之文”与气力雄健、光焰长远的“辩难攻击之文”放在全书的最前面,题为“放胆文”。初学者由此人门,能“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同上)在以豪荡为根底,有了文字驰骋之势,下笔无滞碍之后,谢枋得认为作文便须注意谨严简重。他紧接着安排的便是“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操纵”(卷三识语)、“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卷六识语)的“小心文”。这部分共五卷四17篇,由此可以看出谢对简雅纯粹之文的重视。
其次,重视艺术技巧的指导。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士子们写好文章,因此强调和突出的是用词、造句、修辞、构思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就具体内容而言,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如文章的命意、用笔、句法、字法、起承转合、章句特色等,亦间以注音、释义、解释典故和补充史实。这些评语,多是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此类夹评,在全书中非常普遍,它对初学者理解文意、掌握作文技巧很有帮助。
(二)现行作文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
首先,这套教材,读写合一,但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写作知识散见于阅读单元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作文训练点之间联系松散,跳跃性太大,而且明显遗漏了一些基础性的单项训练。
其次,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上未作通盘考虑,各自为政,影响作文教学的序列,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如初中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作文训练分别安排如下内容:一是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二是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三是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四是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而在普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设置如下内容:一是多角度观察、思考;二是确立中心,精选材料;三是丰富联想,完善结构;四是巧用表达技法。按一般规律而言,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相隔三年,在知识层次上应有一定的差异和距离,但上述多个训练点却彼此交叉,区别不大。
2.苏教版语文与作文教材
首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安排。苏教版必修教材共五册,作文训练安排19次,每次一个专题,大都由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两部分组成。但是写作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价值,写作训练缺乏实际选择意义。
其次,《写作》教材。这本《写作》教材编得很好。分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文学作品写作三大块,每块若干分点。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些训练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本《写作》教材只是选修教材,不是每个学生都要选择的。所以,这本选修教材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如果让学生三年只用这本教材的话,训练的量又显得太少。
3.现行作文教材泛滥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非教科书作文教材,这类作文教材,大多采用“范文+点评”的形式,分门别类。对于范文,往往是把一些大家之作摆上教材,而很难见到一些中学生自己的文章。这样的选文也就不肯能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了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于“点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由于推崇作家们的成功,不少教材把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上来,强调多观察,多积累素材,而忽视更具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另一种点评则强调技法讲授要多,技法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模式化。
(三)《文章轨范》对作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范文选择上
首先,选入作文课本的文章,既要有与写作理论配套的作家作品,也要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作家作品不一定是名家作品,但必须短小精美,富有时代气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适应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适于中学生模仿。这些文章必须文质兼美,经得起推敲,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些随大流的人云亦云的赶时髦的平庸的时文必须坚决摈弃。
作文课本中还应该精选相应的中学生佳作。这些佳作最好是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或有影响的地区性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作文,它出于中学生之手,符合中学生的思想感情,特别适于中学生模仿,这种模仿不是雷同,而是受启迪之后的创造。
其次,作文课本中应该选录足够数量的登阶作文。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中等水平的文章进行面批,指导该生反复推敲修改,最后成为佳作。这对该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很有用,最好的办法是把面批的内容详细地逐点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把初稿、评点和修改稿都印发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把初稿和评点印发给全体学生,请每位学生各自完成修改稿。这种训练反复进行,结构怎样调整、主旨怎样深化、细节怎样补充、文字怎样润色等等,学生就会慢慢地有所体会,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第三,议论文应该占重点。对于中学教学而言,中高考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指挥棒。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很少对文体有所要求,基本上都文体不限。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文体不限并未从根本上减轻作文写作的难度。少数作文写作较好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议论文是最“稳妥”的写作文体,这种文体写作模式相对固定,因此也“容易”拿分,至少不会拖后腿。因此,多安排议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2.教材编排上
首先,初要胆大,终要心小。作文教材的开始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写作,自由表达内心,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诉诸笔端。等到学生逐渐形成对写作的经验积累与感性认识之后,在以写作技法、技巧加以引导,形成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登阶作文的反复修改,要注意这一原则,先让学生大胆改,然后逐渐引导反复修改,让学生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登堂入室。
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来编写中学作文教材,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智能水平、个性特征,建立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的中介——层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等级差别。如“叙”与“议”,叙为基础、根本,议是补充、提高。二者相较,“叙”更是重中之重,是作文之“本”。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发展较快,逻辑思维要到一定年龄才能成熟,所以,学生写作要遵循“先叙后议”的原则。
第三,要有理论指导。就具体内容而言,《文章轨范》夹评之中多是为文的技巧,多从小处着眼,分析作文的细节,如句法的变化、用笔的技巧、为文的特色以及语句的出处等。而文章的总体风格、突出特点及其师承源流,这是《文章轨范》的总评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编排作文较此案的时候,既要有最范文字词句段的夹评,也要有对范文整体的总评,同时更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有点、线、面三位一体,才能使学生对作文有立体全面的感觉,既能从小处进行斟酌,又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收得拢又放得开。
作文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经验,为我所用,及早尽快的编写更多优秀的作文教材。
参考文献:
[1]谢枋得。文章轨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