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范例【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4174

【导言】此例“怎么发表教育论文范例【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第一篇】

>> 你凭什么当班长 当班长的烦恼 我想当班长 女儿当班长 洋洋要当班长 当班长的滋味 当班长以后 洪小弘当班长 我也想当班长 当班长的酸与甜 都是当班长惹的祸 假如我来当班长 不想当班长怎么办? 当班长真的苦吗? 不许你堕落 我不许你离开 我在工程兵部队当班长的日子 当班长的第一天 当班长,就成了同学的敌人吗? 不许你比我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不许你再当班长 不许你再当班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作者: 张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女儿舟舟

女儿舟舟三年级了。

一天,女儿一回家就告诉了我们一件事:今天,她们班重新选班干部了。

看着女儿的嘴角有掩饰不住的笑意,我说:“你不会是升为班长了吧?”女儿得意又郑重地点了点头,接着补充道:“原来的班长不干了。”

一年级时,女儿是副班长,对于这个职位,我们没太在意,以为那不过是个形同虚设的名称罢了。再说了,女儿在班上是小龄的,很多孩子都比她大,能管谁呀?

谁料两年来女儿却干得劲头十足,唯一耿耿于怀的是副职。不仅如此,我从她的言谈中,也总能感觉到她和班长之间弥漫着一股硝烟,她常常说:“哼,她最喜欢打小报告。”或是“哎呀,她今天只考了……”

现在,女儿终于当上了正的,她内心里的欢喜和得意可想而知。

自从女儿扶正以后,我发现,她走起路来小胸脯挺得更直了,一条马尾辫一甩一甩的,脚下更是虎虎生风,好个精气神十足的小姑娘!

每天,女儿除了向我汇报学习上的一些事,讲得最多的就是她和一帮班干部的班级管理了。曾经我问过她:“听说你很能管住同学,能透露一点诀窍给我吗?”女儿微微一笑,说:“四个字:杀鸡吓猴。”

女儿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倒令我吸口凉气。如此锋芒毕露,未必是好事,我内心喜忧参半。

为了让女儿当好这个班长,我经常为她出谋划策。譬如说,女儿一开始是铁面无私的,不管谁违反班级纪律,不问任何原因,一律都揪出来。为此,我常常告诫她:“处理事情不能太古板,要考虑实际情况,要注意同学之间的友谊。”女儿是聪明的,这方面的悟性很高。

有一次,她跟我讲:“今天,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下课时吃东西,尽管他偷偷地避着我,躲在角落里,但我还是看见了。”

我听了,很替那个同学担心,连忙问:“你没汇报老师吧?”

女儿微笑着摇摇头说:“妈妈,我没那么无情。我看他有点慌张的模样,就故意转过身不看他了。后来,等他吃完了,要进教室的时候,我悄悄地对他说了一声:以后可不能带吃的了。”

好一个软中带硬,做妈妈的不得不佩服!

一天,女儿说:“妈妈,今天同桌送给了我好几块橡皮。”“为什么送你?”我问。呵呵,女儿抑制不住地笑了,“同桌说,他送我橡皮,是希望我以后不要管他。”“是吗?”我一听吃惊不小,“那你是怎么办的?”“我嘛,当然是全还给他了。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依然要管。”“做得对,你可不能因公徇私。”女儿频频点头,一脸清正的模样。但事实上,我察觉到情况还是有点异样。因为,自从听她这么一说,我开始留心女儿的书包,还真发现她的书包里经常有一些不是我买的小东西,例如橡皮、花边信纸、小卡片……

这可不太好。

另外,让我有些担忧的是,舟舟回家来总是告诉我说,某某同学帮助她拾球了,某某同学主动帮她当值日生扫地了……总之,听上去,自从她当了班长后,真有点呼风唤雨之感,我从舟舟得意的口吻中分明感到她的虚荣心在日渐膨胀。

我想跟她好好谈一次,但看到她如此神气活现的模样,我明白,现在还不是最佳的教育契机,说了也是白说。

还是等一等吧。

原来舟舟是副班长的时候,有很多事是不做的,现在是班长,就全然不同了,既要统筹管理,又要分工合作。有时班主任不在,她就得临时上前组织纪律。估计会影响她的学习。

果不出所料,女儿顾此失彼了,那次语文卷子发下来时,只有八十多分,很多不该错的都错了。顿时,舟舟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全然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紧接着的几次考试,分数都平平。

嘿嘿,我终于等来了教育的最佳契机。

于是,我面无表情地对舟舟说:“你明天到学校跟老师讲,班长不当了。”

我知道,对于舟舟,撤职之痛远胜于分数之痛。

“听到没有,自己去老师那儿辞职!”

舟舟低着头不作声。

秒针滴答滴答地走着,不紧不慢,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又略带忧伤的味道。接着,我又缓缓说道:“好,你不说,我去说。明天我将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因太骄傲,学习又不好,故自动离职。到时,60双眼睛将齐刷刷地看着你,有的替你惋惜,有的暗自高兴……”

舟舟扛不住,终于哭了。眼泪哗哗地倾泻而出!

“妈妈,我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她睁着泪眼说道。

接着我跟她有了一次长谈,针对她这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些事,我们一件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后来我又私下里跟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也找她谈了一次话。

再后来,舟舟沉稳了许多,学习更努力了……

女儿继续当着班长,有欢笑也有泪水。到底该怎样当班长,我想孩子们的世界自有他们的一套。我只是让她明白一个原则,在帮助老师管理好班级的同时,一定要先管好自己,既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有责任感,也不能滋长骄傲之心,得意之情,否则,管得再好也是徒劳。

发表教育论文【第二篇】

每周三是本市电视报出刊的日子,我下班时都顺道在固定的摊点买一份。接到3月17日的新报纸,发现报纸变厚了(报价未变),翻开来阅读,我惊讶地看到3篇学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文章,每篇约两三百字,旁边的报眼特别提示———教育论文。 这是教育论文吗?不错,教师写、写教育的议论文,但将它定性为“教育论文”,似乎还不够格。首先,两三百字,就一个教育观点浮光掠影地扯几句,几乎没有实质性内容,并不具有可读性,更不用说指导性,这样的“教育论文”发表出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其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为这些“教育论文”把关的居然是非教育人士,他们在教育论文面前有发言权和审批能力吗?那3篇文章纯属“炒馊饭”,但它却堂皇地变成了铅字。 无从得知该报刊发“教育论文”的真正动机,但从其他一些同类现象中能够洞察一二。这几年,很多媒体十分看好教育的潜在经济效益,纷纷改变自己的媒体定位,单列教育栏目,刊发各类教育文章。这种现象本无可厚非,但这些栏目里的文章大多以刊发“教育论文”为主,而且都是一些内容过时、低劣不堪的文章,有些甚至是从其他教育报刊上盗抄而来的。这些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征稿启事多少暴露出了他们开栏的不良动机:本报(刊、网)欢迎广大教师投寄教育论文,在本报(刊、网)上发表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中有效……。一位记者朋友告诉我,为了让他们报纸上刊发的“教育论文”具备评审效力,报社特地攻“关”,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在他们那儿刊发论文,作者要按字交钱(而不是报社给作者付稿费),1字1元,500元封顶。可以自己交论文,也可由报社代为撰写论文;报社将这列为采编人员的广告任务,从中提成……。面向需要论文的教师卖版面已是某些媒体创收的“公开秘密”。 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成为媒体创收的机会,这恐怕是有关部门始料不及的。连电视报都开始刊发所谓的“教育论文”时,教师职称评审部门真该反思把教育论文定为职称评审必要条件的合理性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建议将教育论文列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参考条件,不影响参评资格;同时,把课题研究列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提倡多人合作,但必须从最初报送选题开始接受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审查和跟踪督察,有阶段性成果即可参评职称,杜绝任何急功近利、闭门造车、空谈理论的教育“创造”,让教师脚踏实地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让学生从中得益。 广播电视报刊登教育论文是教育的不幸,也是媒体的不幸,请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主管部门都来问一问、管一管,不要再让这样的“黑色幽默”继续上演。

来源:《中国青年报》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第三篇】

>> 带着儿子去投诉 带着儿子去游学 带着儿子去“战斗” 走,带着儿子冒险去! 巾帼军医:带着儿子去援疆 跟着儿子去成长 带着儿子回中国“留学” 陈蕙:带着儿子练瑜伽 曾经背着儿子去查房 郑晶心陪着儿子去旅行 于震首演红军英雄带着儿子拍戏以解相思之苦 推着儿子跑世界 跟着儿子“飞”起来 舒婷陪着儿子玩 33年,推着儿子跑世界 倪萍:守着儿子走到天亮 跟着儿子做回幸福小孩 儿子受表扬,帮着儿子找“高兴” 美国父亲推着儿子跑了33年 带着爸妈去旅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 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作者: 赵经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本文作者和儿子

儿子赵英杰出生时很弱小,我们从心里疼惜他,把他的身体健壮当成第一要务。我们买最好的奶粉,给孩子做营养餐。慢慢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终于康健起来,身体壮实得像个小牛犊。

孩子上幼儿园了,经常挨小伙伴欺负,回家哭鼻子。我和老师沟通,老师说孩子虽然长得壮,可性情太柔弱。为了让儿子从骨子里强硬起来,我让孩子看武打类的动画片,我手把手地和他“过招”,甚至还带他去武馆练了练。可孩子还是胆小受气,很多次我情绪失控地对他说,以后再和别人打架就要打赢,你要被打败了就别回家了!

几番“教育”,终于见了效果。孩子回家不再哭鼻子了,老师却经常打电话说我家孩子又惹事了。我嘴上赔着不是,心里却暗暗高兴。

儿子上小学后,不仅打架闹事,还有了“多动症”“多话症”的倾向。老师反映说儿子上课坐不住,说话着头不着脑。

我这才意识到,先前的“教育”后果严重。

怎么办?作为教师,我们夫妇俩都十分清楚,孩童时期正是养成习惯塑造品行的大好时机,如果任由儿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也许很难再把他拉回来。我开始语重心长地跟他谈心,要他静下来。可是,他业已形成的坏习惯又岂是三两句话就能改掉的。

我后悔莫及,妻子也不断地埋怨我,我感觉如芒在背,十分羞愧。

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同事经常带着孩子去县城的文化大厦读书,不觉眼前一亮。文化大厦是县文化馆驻地,在五六层楼上有图书阅览室开放借阅。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了文化大厦。

进了图书阅览室,有很多家长,还有很多不同年龄的学生在里面静心读书。阅览室书香氤氲,一派静谧。儿子很兴奋,转着书架找到他感兴趣的书,拿出来,坐到书桌前,竟安静地读了起来。他读得很认真,读到精彩处,不自觉地喊出声来,可看到大家异样的目光,他自己不好意思起来,吐了吐舌头,赶忙闭了嘴,又低下头沉浸在书籍里。

柳暗花明。我和妻子都很高兴,也拿起书,静静地读了起来。我自己竟也发现,静心读书是这般的让人欣悦。

一个假期,我每天都带着儿子去文化大厦读书,读累了,就让他休息一下,穿插着让他在阅览室里写作业。儿子变化显著,他变得安静了,变得有礼貌了。

我开始思考儿子的变化。我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的初心。有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人之初也是性本学的。要给孩子营造出静谧的学习气氛,要用书香去熏染孩子。

但我想,单纯的熏陶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他切实感受到读书的好处。我以身作则,在读书之余,开始重拾自己的作家梦,尝试写一些稿件发给报刊社。慢慢地,竟不断有文字发表。在两三年之后,我加入了省作家协会,还出版了一本书。而我的儿子也耳濡目染,写起稚嫩的习作来。

儿子的老师欣喜地告诉我,孩子仿佛脱胎换骨了,在班级管理中,孩子有集体荣誉感,勇于负责;学习成绩突出,特别是作文写得非常棒。在一次征文活动中,儿子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后来,儿子的习作还在少儿杂志上发表了。

回首孩子的成长历程,我深切地懂得,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至关重要。培养孩子刚毅的性格没有错,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读书永远是人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

当然,孩子还很小,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还要不断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够让他顺利走进“人生大厦”。

怎么发表教育论文【第四篇】

怎样的经历决定了怎样的观念,因此,一个人的经历是重要的;怎样的教育科研经历,也决定了怎样的“教育科研观”,因此,一个人的教育科研“经历”也是重要的。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那么,他就会持教育科研“有用论”;如果他的教育科研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甚至是“抄出来”的,那么,他就会持教育科研“无用论”。

这个“教育科研的经历”,可以是重大经历,也可以是“小经历”。比如,“微观”到1篇论文的“写作经历”。你的教育论文怎样写出来的,基本上就决定了你对教育论文的认识。我感到很奇怪,有一些人似乎是有特异功能的,他们可以“不做而写”,而且还写得有模有样,还可以发表、得奖。我觉得这个现象非常不好,这个现象把教育科研功能的真相给搞乱了,给人的错觉是“教育科研”与“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我想从微观层面说说“经历”的重要性。我自己的体会是:论文是“经历”出来的。这个体会直接来自于我关于“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论文。2006年9月份开始,我在市教育局沈正元副局长等领导的引领下开始研究“课堂观察”,当时我也读了一些关于“课堂观察”的著作与文献,但我们不可能完全照着书本上说的去做,于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深度卷入学校“课堂观察”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断地设计,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我把每次研究活动的甜酸苦辣都记在日记中,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要回答一些问题了,比如,课堂观察的特征是什么?功能是什么?操作方法有哪些?等等。于是,我开始写系列的总结文章,如《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课堂观察的操作要点》等论文,修改后在《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发表。再后来,在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中,我发现需要比较系统地回答课堂观察的理念与实践问题,于是,我就撰写了论文《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文章1万多字,是在15万字“日记”的思考中提炼出来的。1万多字的文章到哪里去发表啊?我知道一般杂志不可能,就发给了《中国教育学刊》。后来,编辑给我打来电话、发来邮件,指导我略删了些文字,在2007年第9期发表。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作了全文转载。也因为这篇文章,我受到了一些同行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教师的论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关在屋里推理出来的。也是在这篇文章之后,我的论文写作基本上就更加理性地循着“实践积累”到“理性思考”的线路进行。

关于我的教育科研“经历”,我曾经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11期上发表过1篇文章,叫做《在“这里”与“那里”之间穿梭》。西方人类学者把理论世界称为“这里”,把实践领域称为“那里”,认为理论研究者“在这里”,要“到那里去”,然后“回到这里”。我说我们实践工作者的“这里”与“那里”正好相反,实践场景是我们的“这里”,理论世界是我们的“那里”,而我的经历,正好暗合了“在‘这里’与‘那里’之间穿梭”的线路。2002年8月之前,我在莘塔小学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后来担任副校长,我在“这里”,发表我自得其乐的散文随笔,咏诵我喜爱的平平仄仄。而2002年8月改变了我,一是有缘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早期核心人员,这个实验让我胸襟大开,看到了一幅前所未见的教育景像,一片广阔的教育天地;二是有幸成为了市教育局教科室的一员,尽管这个岗位并不是“理论研究”的岗位,但相对于学校场域来说,我已然来到了“那里”,但我并不敢停留在“那里”,而是不断地到“这里”去汲取营养。在与校长们、老师们一起“做科研”的过程中,我渐渐地“入门”了。于是,在我于2008年8月来到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担任党支书记,在2009年6月来到汾湖实验小学担任校长的时候,在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在一线实践的“这里”与理论思考的“那里”之间穿梭,就成为了我的“科研方式”,这种方式帮助我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所以,我的“科研经历”告诉我,教育科研绝对是有用的。我也与我们的老师一起循着这个思路做教育科研,收获了太多的“科研红利”,我们的老师也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历“做”就写出好东西来,就像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过十月怀胎而把孩子生下来。

教育科研应该要“解决实际问题”,搞了半天,除了发表了一批文章,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这样的教育科研要来干什么呢。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该是画饼充饥,不应是纸上谈兵。但是,教育科研的价值并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研究与解决问题,我们提高了自身素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尊严,就是在自我超越中获得的。所以,在我看来,教育科研的价值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在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在成事中成人”。“发展人”,使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与尊严,应该是教育科研的终极关怀。

解决问题是重要的,因为人的能力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的。“问题”,从来都是“成长”的机遇。一个从来没有面对、研究、解决过的“问题”的人,是不能“成长”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不同,我们主张要通过“科研”的方式进行。事实上,一个教师,每天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一个学校领导,每天也会遇到里里外外的问题,如果不能用“科研”的方式进行,我们就是在试图“点对点”地解决问题。“点对点”地解决问题,是很成问题的。问题在于,表面上看,我们在“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变聪明、变智慧,我们只是在重复地面对“问题”,这不就成“问题”了吗?为什么我们研究了一节又一节的课,还是不能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就在于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非“科研式”的,我们常常把一节课看成是一节课,而不能从原理层面去思考,把“某一节课”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例子而已。我们学校在与华东师大进行课程领导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用无数的课去琢磨“教―学―评一致性”,课程的原理在课堂上跌打滚爬,我想这就是尝试用“科研的方式”思考与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虽然年轻的老师们对于课堂把握还很缺少经验,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呈现了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是偶然的成功。我认为,没有经过“科研方式”的所谓“好课”往往是“偶然”的。所以我认为,教育科研的“问题解决取向”,这绝对没有错。问题在于:第一,我们有没有明白我们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表面问题还是实质问题;第二,我们是不是在用科研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只是在解决点上的问题却没有实现人的提升。

在我看来,“科研”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一种方式,它是无处不在的,学校里的工作,没有什么是不需要思考的,也就没有什么不需要“科研”的。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孤立地存在的一件事情,叫做“教育科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藉此思考学校里的几乎一切工作。在我们学校每学期的“学校工作意见”中,就没有专门列出一块叫做“教育科研”的;但教育科研作为一种方式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说充满在“学校工作意见”的字里行间。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科研也不可能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在教师的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份独立的工作叫做“教育科研”。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上课、在批作业、在与学生谈话、在出试题的时候,我们不在进行“教育科研”;而只有我们要写论文了,我们才开始进行“教育科研”了。这是必须要警惕的!我们说在学校里没有独立的一份工作叫“教育科研”,回过头来,我们也可以说:学校里的工作、教师的工作,几乎也没有什么工作不是属于“教育科研”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与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的教育科研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只要想,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日常生活与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是不一样的,整天接触的人、事完全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做“方式相同”的教育科研呢?所以,要求一线教师做与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完全相同的“教育科研”,那一定是非常荒唐的。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也应该向高校专家、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科研方式”。

中小学教育科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有这样的特征:行动性、主题性、系统性。“行动性”,或者叫“实践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第一特征”,中小学教育科研一定是“做出来的科研”,是“为了做得更好的科研”,是围绕着“做”来转的科研,我们在思考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思考的就是“行动”。“主题性”与“系统性”就是围绕着“做”来转的,就是为“做得更好”服务的。

“主题性”,或者叫“主题思考”,是“科研思维”的内容特征。没有学会“主题思考”,我们连个发言都会零乱不堪,怎么可以做研究呢?“主题思考”可以说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功”。最简单的比如我们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教学反思”,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学反思”之类标题,然后是几点反思,这“几点反思”是想到哪里是哪里,完全是“无主题变奏”。这样,看似“研究”了几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问题是真正在“研究”的。我们学校的老师开始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我们组织大家不断地尝试做“主题思考”,现在这样的“泛思”越来越少了,“教学反思”的主题性特征基本呈现出来的。这种特征呈现出来以后,“研究”才可能有深度,要不然,东一榔头西一锤,什么也研究不好。

“系统性”,或者叫“系统思考”,是“科研思维”的方式特征。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来思考“主题”?我们说我们用“科研的方式”,那就要讲究“系统思考”。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校长与教师,每天遇到的都是“点”。用“科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是要摆脱“点式思考”。比如我们在研究学校的时候,就重视“顶层设计”,重视文化切入的思路,每个学年,我们都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对学校进行框架性思考,通过“系统思考”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比如当学校发展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站在“点对点”的立场上“解决问题”,而是站在“文化”的系统高度使“问题解决”成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在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我撰写了论文《沟通与改进:学校内部矛盾处理的方式选择》,初步形成了我们学校的“问题解决方式”,论文也在《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发表,并在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

用系统思考的方式思考我们的“行动主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学校管理的研究如此,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也是这样,是“行动”“主题”“系统”三方面的统一。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研究“课堂评价”、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我们研究这些主题,但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而是“做出来”的。怎样才能做出来?必须要“系统思考”。在这样的“做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我个人的论文《如何成就好课:一致性思考目标、评价与教学》《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缺乏“大问题”:课堂教学的大问题》《表现性评价:点式课堂突围的一种路径》《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任务”:有效教学的视角》《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评价:从任务设计到效果反思》等等,以及我们团队以“组文”的方式发表的《课程纲要长成什么样子》《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分布式课程领导:从理论概念到学校行动》等等,虽然只是些初步“成果”,但让我们欣慰的是,没有一件不是“做出来”的。“做”才是最重要的,“行动性”始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第一特征”,而没有“主题性”与“系统性”,就不能保证“行动”的品质。做,有主题地做,在系统思考中的做,让我们思如潮涌,源源不断;不做,我们一句话也写不出来。真正的教育科研,一定是做出来;通过教育科研做出来的,一定是好的教育,对的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