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优质4篇)
【导言】此例“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技创新【第一篇】
科技创新券类型科技创新券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可流通券和不可流通券、电子券和纸质券、单一券和联合券、基础券和扩展券、普通券和专项券、科技券和奖补券、A券和B券等类型[1-2,7]。(1)按流通性划分,科技创新券可分为可流通券和不可流通券。可流通券在企业持券消费后,由企业持有变为由收券机构持有,然后由收券机构向政府部门兑现;不可流通券在企业持券消费后,仍然由企业持有,并由企业向政府部门兑现。北京市、浙江省、深圳市、武汉市、贵州省等地采用可流通券,江苏省、上海市、天津市等地采用不可流通券。(2)按科技创新券的形式划分,可分为电子券和纸质券。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甘肃省、浙江省、深圳市、连云港市和苏州市等地区采用电子券;宿迁市、武汉市、马鞍山市等地采用纸质券。浙江省长兴县先采用纸质券,后改为电子券。(3)按使用科技创新券企业的数量划分,可分为单一券和联合券,也称为基础券和扩展券。单一券解决单个企业的个性问题,联合券解决多个企业的共性问题。爱尔兰、荷兰采用此分类。(4)按科技创新券支持的技术领域划分,可分为普通券和专项券。普通券面向所有技术领域,专项券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瑞士采用此分类。(5)按科技创新券购买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科技券和奖补券。科技券用于购买科技服务,奖补券用于购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硬件设备。江苏省宿迁市、浙江省长兴县采用这种分类。(6)按科技创新券资金的来源划分,可分为A券和B券。科技创新券资金在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中列支,市级财政资金为A券,县区级财政资金为B券,A券和B券按一定比例配套,A券由市级财政资金兑现,B券由企业所在县级财政兑现。河南省焦作市采用此分类。(7)按地方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水平划分,科技创新券的实施地分为“创新高地型”和“创新洼地型”两大类[8]。“创新高地型”是指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该地区企业密集度较高,自身有庞大的科技服务业市场需求,企业愿意主动使用园区外部的创新资源;“创新洼地型”是指创新水平欠发达的地区,该地区中小微企业的分布较少,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创新研发意愿,但是经济实力弱和缺乏创新资源的支撑,需要调动辖区内外创新资源的支持。科技创新卷特点科技创新券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创新政策工具,具有其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惠性和低门槛。这是科技创新券最突出的特点。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支持的对象有较高要求,普遍偏好“大院、大所、大校、大企”[2],中小微企业基本不太可能获得项目支持。而科技创新券支持对象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量大面广,具有很强的普惠性。科技创新券对申领使用科技创新券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门槛非常低,只要该创新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就可以申领使用科技创新券,特别是初创企业,其基础条件薄弱,资金缺乏,这些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券直接获得政府科技创新支持。(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券政策在创新活动的研发阶段就引入最终用户,把中小企业用户需求作为创新项目的来源,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过程中始终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目标非常明确,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科技投入有较多优势,不存在成果转化问题。传统科技投入模式是先研发产品,再进行产品产业化或成果转化,过程中没有用户参与,导致很多成果由于不是用户需求而无法实现转化。(3)需要企业配套资金。科技创新券一般要求企业在用券同时提供一定比例的创新资金配套[9],科技创新券是政府用少量的资金发挥牵引、撬动作用,让企业配套较多的资金,实现政府资金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这也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促使企业合理高效使用科技创新券,也加大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4)任务是购买服务。科技创新券的政策任务是购买创新服务[2],包括为技术研发创新、技术改造、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仪器设施共享等提供服务,或者针对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等,这些服务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原本就需要做的,不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而在一般的科技计划项目中,企业需要提供研发产品或科研成果。因此,相对来说,科技创新券申领基本没有难度,非常适合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5)申请及兑现手续便捷。科技创新券申请程序简单:中小企业只要能够系统提出一个创新方面研究问题,就可到指定网站申请科技创新券,或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上报管理部门审核;兑现手续简便:在兑换科技创新券时,只需带科技创新券和相关材料即可,不需要太复杂的财政、科研审核过程;科技创新券审批简单:管理机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和最大化发挥科技创新券效能,会尽量减少限制科技创新券使用的条件,审批手续会相对便捷。
2科技创新券政策的实施成效
科技创新券政策是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模式的创新,该政策虽然实施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效果较好。目前,科技创新券在国内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在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激活科技服务市场、增强科研机构市场服务积极性、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于科技创新券支持的研究项目,其需求都来自于企业,都是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急需的研发及咨询、规划及评估、测试和认证等方面内容;项目实施的结果,都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性能和产品附加值。这种研发,以中小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直接发生应用在企业生产中,不会产生闲置的科研成果,更不可能存在成果产业化方面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券的投入和使用方式确定了这笔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只能购买创新服务,从而避免了公共科技投入经费的流失;科技创新券都有使用期限,在规定时间内如未使用,就会自动作废,不会对公共科技投入经费造成任何浪费;科技创新券都要求企业提供较高比例配套资金投入,引导扩大了社会投资,增加了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收益,成倍放大了公共科技投入的效能。激活了科技服务市场一方面,从科技服务使用方来说,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得知科技创新券可以为购买科技服务补贴费用,购买科技服务的意向明显上升。根据上海市实施科技创新券的统计,几乎所有持券企业都会追加研发投入,最高可达科技科技创新券面值的10倍[10]。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为本市15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兑现了科技创新券,兑付资金4840万元,撬动了企业各类科技投入近亿元。科技创新券放大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了企业潜在创新消费。另一方面,科技服务提供方的科研机构也表示,政府“以券考核”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倒逼科技部门推进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甚至可能兴起一大批新兴科研服务机构,而这恰恰是创业生态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科技创新券的使用让科技服务供需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激活了科技服务市场。增强了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积极性科技创新券的服务提供方主要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券政策,政府为中小企业降低了创新投入成本,为科研机构增加了技术服务收益。科研机构需要通过竞争中小企业掌握的科技创新券来获得科技资源,这就要求其提供的服务必须能够满足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保障其服务的针对性。科研机构凭借科技创新券获得政府科技资源,有信用保障,避免了后顾之忧和不必要的合作纠纷,而政府部门往往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科技创新券回收金额大、服务客户多、服务质量好的科研机构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因此,科技创新券政策大大调动了科研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机构努力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丰富服务种类和内容,提高了科研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江苏省宿迁市的很多企业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研究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产生了投入科研的新动力,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目前,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碎片化”问题,限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企业研发需要科研仪器设备检测,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买不起高端精密仪器,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仪器设备普遍存在重复购置、使用率较低等问题。科技创新券的使用,可以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问题,提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的利用效果[11]。科技创新券是一种仅在购买科技服务时生效的代金券,使用者只能购买科技服务,从而确保了政府资金专款专用,减少了政府科技投入经费的流失。另外,在科技创新券获得和使用中,各地都要求中小企业配套经费,即用户自己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比如北京市对于符合补贴要求的业务合同金额在1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50%的比例核定科技创新券;1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25%的比例核定;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最高不超过10%的比例核定;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不再予以科技创新券补贴。科技创新券这样的补贴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度、重复使用科技资源的问题。形成全社会关注企业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科技创新券是政府与企业间的市场契约,是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政府把本应发给企业的创新奖金变成科技创新券,企业要兑现科技创新券,就必须老老实实搞创新。科技创新券的作用还在于形成了一种让全社会关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氛围,凝心聚力,形成一种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的政策机制和通道,让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投给真正想创新、要创新、敢创新的企业。科技创新券发放对象是中小企业,资金不在多和少,关键是能够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信心和保障,让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让企业建立起坚定自信的创新动力机制。
3科技创新券政策存在的不足
科技创新券政策的实施创新了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加强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科技创新券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机构数量与服务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各地在发行科技创新券时,对于使用科技创新券的科研机构范围提出了明确要求,认定可以使用科技创新券的本地科研机构范围较窄,服务内容也不够丰富,一般都面向本地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者科技服务平台,有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券机构范围设置得更窄,如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创新券仅能在本市5类部级创新载体内使用[7],致使企业可以使用科技创新券的本地服务机构较少,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较少,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有券无处使用,科技创新券使用效果不理想,如湖北省武汉市首次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发放3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企业实际兑付55万元,科技创新券兑现比例仅为%。(2)科技创新券不能跨区使用。科技创新券使用一般都有地区限制,除了浙江省长兴县的科技创新券可以在上海市异地使用之外,其他地区都规定只有本地区的企业或者创新团队才能申请使用,而且科技创新券也只能在本地区的科研服务机构或者科技服务平台内使用[9]。在有的地区科研机构不能对当地的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使得企业不得不去外地购买服务,可是在他地申请科技创新券时又不符合政策要求,这样就限制了企业获取科技服务的范围,降低了科技创新券的使用效力。(3)科技创新券兑现周期长。各地发行的科技创新券,兑现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销,一般是一年两次,有的是一年集中办理一次兑现,由科技创新券持有者在年底或者第二年上半年持有效证明材料到有关部门申请兑付。中小企业在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科技服务时,前期投入要么是企业先自行垫付,如上海市科技创新券就是先由企业垫付;要么是由科研机构先行垫付,如北京市的科技创新券,企业只要交付科技创新券就可以获得科研机构的服务,科研机构带着科技创新券再到科技部门报销[3]。这种方式使得企业或科研机构利用科技创新券投入的资金到科技部门报销需要有一个周期,有的周期还比较长,对于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本身就资金短缺,科技创新券兑现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同时也影响了科研机构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科技创新券实际效果的发挥。
4结语与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第二篇】
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必要性
(一)金融能够促进资本形成
从历史来看,资本形成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科技创新的成功。这种有巨额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初期的巨额投入,也包括后期的持续投入。而金融往往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使资本出现规模化。并且金融往往具有较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避免科技创新中资金的持续投入问题,能有效地避免科技创新的半途而废。这将极大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能够分散风险
科技创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失败风险。因此一些资本往往不愿意投入科技创新。而金融可以利用回避、对冲、转嫁等手段有效地分散风险。如果金融能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那么投资者将会毫无顾忌地参与科技创新,毕竟成功的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超额的收益。
(三)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而科技创新在商业上也并不是都有价值的。许多科技创新并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而研发却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金融却能有效地筛选科技创新。由于金融资本是追求利润的,无效的科技创新往往得不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只有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才能引起金融资本的兴趣。因此客观上,金融能够筛选科技创新,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二、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这些国家都有一套金融支持科技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许多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普通金融资本的青睐,因此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初期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就有专门的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往往较高,为美国经济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二)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
进行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往往信用低下,其在创立初期,往往是亏损的。这样的信用是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支持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强国日本最先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日本科技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
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风险投资主要是投资于高科技领域,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获得巨额利润。科技强国美国、日本都有规模巨大的风险投资,同时在各方面政府对风险投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出台了一系列帮助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
(四)发达的资本市场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和资本退出渠道。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既有全国性的市场,又有数目众多的地方性的市场,这极大地降低了科技企业;同时美国还专门建立了纳斯达克市场为高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也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同时美国还具有发达的债券市场。
三、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金融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市场性金融。两者都要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才能腾飞。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
纵观国内外历史和现状,许多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明创造的,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明显不足。传统的商业金融对信用低下、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并没有兴趣,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在性质是政策性银行,在地位上是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相同的全国性银行。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出资和金融债券外,还应该允许其吸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现有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困境。当然具体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总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从而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
(二)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
鼓励各地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聚集了巨大的资金量。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民间资金的出路问题,满足其增值保值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目前扬州、天津、南京等地已经纷纷建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积极创立并发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重要的融资来源。各地应该积极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促进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目前山西已经建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并被科技部确定为“山西模式”。“山西模式”为山西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地应该学习这一先进经验。
(四)建立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等商业性资本进入科技创新。政府应积极参与其中,并鼓励社会资金参加,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约政府的行为。完善的政策性担保体系将有效低降低商业性资本的风险,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对策
市场性金融是金融的主体,掌握着社会主要的资金。没有市场性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将寸步难行。市场性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对策具体如下:
(一)加强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在我国商业银行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没有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就谈不上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措施具体为:一是建立科技分支行,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在科技企业集中的区域,设立科技分支行,有针对性地为科技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由于科技贷款与普通贷款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总行要赋予科技分支行相应的权限,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分支行的作用;二是科技贷款利率浮动化。科技贷款如果和普通贷款具有相同的利率,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就不匹配了,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符,因此,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在进行科技贷款时与科技企业协商确定贷款利率,这样才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兴趣,促进科技贷款的发展;三是商业银行进行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科技金融未来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之一,因此各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融资的另外一个主要途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都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在众多的科技企业无法进入股票市场,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把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做大,以便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服务。另外我国还应积极发展科技债券,一方面放宽科技贷款的发行条件,逐步实行注册制;一方面,加强科技债券的交易市场。长期科技债券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又能降低科技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还款压力。
科技创新【第三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 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 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 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山草香§ 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科技创新【第四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55-01
企业要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和技术发明,并加强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效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创性产品;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再创新。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自身必须采取和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1)加强硬件改造和资金投入:投入适当的资金,实现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以满足生产要求和顾客需要。
(2)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工艺优势,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创新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3)持续地和不断地提高企业现代化创新管理水准: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增值,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学习创新型企业,持续有力地保证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领导集体认为,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保障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持续性。硬件改造投入和技术工艺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资源,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资源。所以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公司要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追求公司行为与客观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企业员工队伍应具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从实现出发,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公司的管理制度营造了鼓励创新的平台,引导、支持员工从本职、本岗位工作着眼,敢于冲破旧的习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化认识、勇于探索,实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改善环境、改进设备、改进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多方位创新。激励创新已经形成一种运行机制,员工从创新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的升值,企业的创新文化迅速发展,为加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并定向给予公司年GDP总额的3%以上的资金投入,是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依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规律,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既保障公司的持续发展后劲,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工程技术中心集中了科技投入力度大、研发人员技术素质高的优势,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研发成果鉴定制度和各类创新激励制度,不但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大大促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实现了研发成果周期短、技术水平高、成果转化率高,有效地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公司每年获得新产品产业化达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10%,促进了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公司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具有良好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平台。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共同享有科技创新的极其优越的条件和动力。
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这充分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需求拉动。每个企业的机遇是平等的,但企业把握机遇的能力,决定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从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从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看,同一行业内,诸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各自为增加市场份额、企业盈利能力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必须加速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更新换代,长期致力于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合理的利润。因此,市场竞争规律,促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取得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障。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近两年开始以国外同行业先进企业为目标,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