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的故事范例【4篇】
【导言】此例“探险家的故事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探险家的故事【第一篇】
她熟悉的“行李”,一直关注户外,密集地采访各个领域的户外探险家们:徒步、骑行、漂流、攀岩、探洞、高海拔攀登、跑步、野外拍摄、航海……所有户外运动里的领跑者,都在我的核心关注范围内。在数百篇严肃的长篇访谈里,我和每一位户外人谈起各项户外运动的特质和它们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谈到他们对户外的认识、理解,户外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户外的回应。
“行李”还一直关注户外的女性探险家。过去两年中,每逢3月都准时推出女性专辑,和那些妈妈族、夫妻档,或是单身者、丁克族、离异族,深入地探讨,面对户外,女性的长处如何得以发挥、挖掘,或是女性的弱处、伤口,在户外如何被保护、修复。
我们也发现了一批此前并不知名的探险家。比如理工男烙铁,骑侉子和帆船航海都玩到极致,但并不在户外圈混,也没有意愿和心力传播自己,因为道路就是他唯一的家,危险的、壮阔的野外,不过是他家的横窗。比如画家寒山,他把天下的路都走成了拖鞋,这拖鞋继而成为他的画布、画笔。
事实上,真正的探险家,而非成功者或是知名者,才是核心采访对象。在2016年的50位受访者中,爵士冰呈现了我们心目中完美探险家的特质。他骑行、漂流、溪降、登山、滑雪……涉猎范围极广,也有过很多惊人的成绩和壮举,但他打动我们的,并非那些成绩,而是那些“失败”:身体上,从头到脚他都受过重创―头部开颅,脚上截趾;成绩上,他并不常拿第一,登山时甚至常常没有登顶。但他登山时就与山融为一体,漂流时就与水融为一体,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发现自我,同时忘却自我,在坚韧的“自我”和空灵的“无我”之间寻找平衡。
这寻找,来自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极限登山》。书中说:“早年那种不要命的攀登风格,经过多年的积淀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种‘无我’的心境。最初,我努力改造自己,从身上剔除那些不理想的特质与个性。如今,我则努力在坚韧的‘自我’和空灵的‘无我’之间寻找平衡:前者追求高难度,后者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在这过程中,线路的难度、是否登顶,并不重要,他看重的是每一次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性格的影响。到最后,所有的探险都是修心,而尝试不同户外运动,只是为了多一些感受自然的方式。
所以,人们户外的探索,以及在这探索中形成的户外哲学,才是我最关心、最想要传播的。采用访谈形式,是因为第一人称最客观,也最动人,而好的提问,则会像春风雨露一样,使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屏障涣然冰释。每个被冰释的人都谈到户外的丰富、广袤和生命力,带给他们的巨大震撼和宁静。像蝴蝶效应一样,这巨大的震撼和宁静,诱使我们一拨儿又一拨儿的读者走出室内,走向户外,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见天地,识自己。包括我自己,从此再不满足于在电话里、在咖啡馆温柔的音乐里聊这些户外经历,我也走了出去,采访登山家,就在登山时采访;采访骑行者,就在并肩骑行时采访;采访徒步者,就在一前一后徒步到灵魂出窍时采访……
诺娅说她熟悉的“行李”又回来了,是因为我们“出走”过。从户外出走,自然是走向“室内”。
有一天,收到一位著名探险家发来的短信:“走过千山万水又如何,那些在远离人群,甚至远离文明的野外获得的启示,等我们回到人群里、回到文明社会时,不堪一击。”因为这条短信,我开始思考,那些并没有频繁出发户外界,一直在人群里的人,是如何获得启示、巨大的震撼和宁静的?
于是,我开始采访那些在电影和音乐里、在阅读和写作里、在不同类别的艺术创作里,还有那些毕其一生都在一座城市、一个村庄,甚至一片农田和一座花园里进行探索的非户外人群。作家、导演、摄影师、建筑师、音乐家,以及种花的园艺师,种田的农民,各种手艺人,纷纷进入我们视野。
同样像蝴蝶效应一样,这些在自己家乡,在小小的微观世界里探索的故事,将一拨儿又一拨儿读者,将我们自己的视野,从远方拉回到了身边。
春天的时候,我在一个固定的城市,杭州,集中采访了20个人,只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留在杭州?每个人都给出了动人的答案,将这些答案整理成书,为它取名为:“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是的,即使在自己的家乡,也能有浪游之感,如果你对这个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探索得足够深。
夏天时,我邀请了4位不同领域的行者― 画家寒山、8000米雪山摄影师李国平、著名背包客老极和跨国骑行480天的文艺青年小司,一起讨论道路的意义。
不论年龄、领域,道路永远吸引着我们,所以从今年开始,我尝试邀请曾经采访过的嘉宾来一起设计线路,并请他们亲自带队,让那些隔着屏幕阅读到的故事,进入读者的生活里、生命里。我们去横断山脉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地带探访珍稀植物,也去杭州一座寺院里寻找城市的文脉……每条线路都由在这个领域有至少10年研究的专家带领。我们希望这些道路成为学堂,而我们则像上大学、修学分那样,认真地行走这些道路。但这道路,如同前文所言,既会在远方,也会在身边;既会在狂野的户外,也会在室内一隅。
探险家的故事【第二篇】
生命的追求和意义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或许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或许这个问题很复杂,也或许这个问题很简单。生命的追求和意义,这其实是需要在经历中体悟的东西,当然或许在阅读他人的故事中人们也能明白些什么。不同的人所领悟到的或许也都不相同,也或许每个人也都可以领悟出许多不同的意义来。
对于那位探险家,或许他的生命追求与意义便是在他所向往的极地荒原中探险,完成他一生的探险理想。宋时的岳飞将军,他的忠义令人敬仰,而他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这忠义二字吧。文天祥的《正气歌》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文天祥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直至如今仍有很多人都以他为榜样。或许对于文天祥而言,“正气”二字便是他生命的追求与意义。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文化革命中,他弃医从文为的便是“医心”二字,因为即使医术再高明,若是心坏了、麻木了,就也很难再医好了,“医心”才是最紧迫要做的事。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从不肯动摇半分。也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鲁迅先生的生命追求与意义。
老师的意义是育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花朵;学生的意义是学习,争取早日学成能成为有用的人;工人的意义是工作,建造房屋修建铁路等各种工作每一项都很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追求和意义。
探险家的故事【第三篇】
做探险家,是要有一副无情的专业心肠。当他面对一只失去母亲,整整饿了一个月的独自的小北极熊时,不仅不能喂它吃,而且还要把它赶走。一个心智正常的文明人,很难硬下这样的心肠:小北极熊有超凡脱俗的外表,浑身雪白四肢圆胖,与童话故事里的插图无异,小熊哀求的眼神,可以令人忘记它嗜血的本性,怜爱的把它一拥入怀。
但探险家不可以头脑发热,不可以婆婆妈妈,他要想到自己离开以后更漫长的未来:野生的小熊如果由人来喂养,将完全失去捕猎的能力;小熊长大后重达千磅,人类绝没有能力养这等猛兽。因此,为小熊着想,只能撒手不要理它,让它继续饿下去,希望它碰上好运气,能吃到大熊剩下的残羹剩炙。
忍心让它挨饿,还不算难,难的是看见小熊被大熊咬死吃掉,雪地里剩下一团毛血模糊的白骨,探险家要承担这样的不幸――因为他的无情,致使小熊惨遭毒手。但这样的悲剧不能动摇他的原则,因为他不能干涉大自然的法则,他只能手握摄像机,只能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北极这片寒冷的土地,是白熊的王国,探险家只是访客,他不可以反客为主,运用所谓的人类的高科技来改变北极的生态圈,不可以因为夏季是北极熊的饥饿期,就在风高浪阔的水里抓几条鱼,送给北极熊充饥;他不可以因为北极熊自相残杀就出手制止;不可以因为小熊失去了母亲而将它接受为自己的宠物;不可以为了满足一己喜爱之情把它带回文明社会,交给动物园让它下半生饱食懒睡。
这等无情,却是探险家的专业操守,绝非残忍,而是克制。对抗着消费社会的那种滥情,为大自然保留尊严而心存敬畏,在这套哲学里,人类对弱小动物的一点无情,是实现对天地宇宙的宽宏的“有情”。但这种高尚的情感绝不适用于文明社会以外的地区和人,不要让他们烹杀猫狗、拔孔雀毛、烧猴子尾巴的恶行多了一个振振有词的机会,不,这等高尚的逻辑跟滥杀动物是不一样的。
探险家放任一只母狮猎杀斑马,有人悲问:上帝,你在哪里?上帝用远镜头在窥视,他没有干预,但他还是万能的主宰。
探险家的故事【第四篇】
其实,他们是为了探测新事物等目的,亲自到危险的或不为人知的地方,进行探索和考察的人。他们可以是冒险家、旅行家或者职业航海家等。
探险家的工作充满了惊险,也充满了发现的喜悦。有这样一些巾帼英雄,她们在惊险与喜悦并存的道路上前行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探险世界。
脚踏三极的女中豪杰
有一回,她不小心踩到一块圆乎乎、软绵绵的“石头”,仔细一看,竟是只昏睡在石头上的海豹,幸亏那“家伙”懒得出奇,被踩了一脚仍不肯动弹,否则,被它反咬一口可不得了。
她为什么会踩到海豹?她是谁?
她就是李乐诗,世界上第一位足迹踏遍地球三极(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女探险家。
1944年,李乐诗出生于广州,5岁时随全家迁居香港。少年时的李乐诗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旅行家的传记故事很着迷,常对着地球仪遐想:长大了,我要做个探险家,走遍世界上没人去的地方。
1985年,当得知我国组织科学家赴南极考察时,李乐诗就努力申请,获准成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员。从南极回来,她决定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探险。她了解到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踏上北极点的记载,于是1986年,她独自一人踏上了北极之路。北纬70度、北纬80度、北纬90度,她终于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的最北端。
在北极,最可怕的是冰裂。而李乐诗就碰上了。
冰裂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常常想逃也逃不及。一次,李乐诗他们在冰海上扎营,只听帐篷外狂风呼啸,犹如魔鬼似的撕裂天地的狂号,十分恐怖。极地猎人们不时用大冰砖来压帐篷,李乐诗也蜷缩在雪橇上久久不敢入睡。猎人们紧张忙碌,神色十分严峻。他们屏息静听,风声之中,好像夹杂着一种冰裂的声音。大家迅速穿衣,收起帐篷,高速行军离开了原地。雪狗拉着雪橇狂奔,李乐诗在雪橇上偷偷回头一望,冰山正在移动,说明冰裂还在扩大!他们的雪橇奔跑了几个小时,才脱离了险境。
“我遇过大风暴、冰崩,也曾在冰海上漂流,更有队友患上高山症濒临死亡边缘。我认为人生旅程中总有危险。我有正确的目标,我会坚持。”
――李乐诗
对探险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明确的目标,让李乐诗在探险这条路上快乐地前行着。
她先后十赴北极考察,六登南极大陆,四攀珠穆朗玛峰,二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我国的极地考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近年来,李乐诗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作品展,并多次通过各种环保讲座呼吁“地球也是生命,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
深海皇后
1935年8月,席薇亚・厄尔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吉布斯镇。3岁时,她在海边玩水,这时,一个浪打过来,将她卷到了海中。她没有哭泣,而是笑着用自己的双脚往回走。从此,她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喜欢海洋,也喜欢潜水。在潜水的过程中,她爱上了尾随鱼群在水底滑行的感觉。
1953年,18岁的厄尔就开始了自己的深海探险之旅。她常常一个人开着小型潜水艇潜到深海之中;有时,她还会从潜水艇中爬出去,在深海中游弋。
从小,她就梦想着成为一名生物学家。进入大学后,她主修植物学,并关注海藻。她在墨西哥湾收集了两万多种海藻,被称为对墨西哥湾海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
海洋探险之路困难重重,厄尔是怎样做到的呢?
面对排斥不放弃 1964年,厄尔乘坐“安东・布鲁恩号”开始了印度洋之行。可船上70个男性成员不怎么支持厄尔,他们认为,船上有个女人会给他们带来霉运。
遭到排斥,不仅没有给厄尔造成打击,让她泄气,反而激励她去证明自己不是累赘,不比任何男子差。
她将一切可能的时间都用在水下开发上,凭着自己对探险,对大海的热爱,通过不断的努力,让70个男性船员改变了想法。不仅如此,她还在这次行动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粉色的海藻。
把发现当作乐趣 除了系统研究海藻之外,1977年,厄尔还开始了对座头鲸的研究。
为了对原生态中的座头鲸进行系统的研究,厄尔一直尾随着这些庞大的鲸鱼1年多。在这期间,她常常与它们一同游泳,有时还会跟它们来个正面的接触交流。
不仅如此,厄尔还跟它们合作表演过“舞蹈”呢!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大块头,雄性的鲸鱼可是“唱歌”高手呢!它们的歌声引得周边的海水产生“共鸣”。海水将节奏传递给了厄尔,使得厄尔的身体不自觉地随之摆动、起舞。
在厄尔眼里,座头鲸很温柔,它们是绅士,是太平洋温柔的巨人!
“深海探险是孤独的,但是我并不寂寞,因为我会看到许多有趣的生物,那种发现的乐趣战胜了我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厄尔
正是这种坚持和从发现中得到的乐趣,促使厄尔领导了60余次的海洋探测研究活动,在水下工作时间累计多达7000多个小时,创造了无数个潜水纪录(其中包括3300英尺女子个人深潜纪录),获得“深海皇后”的称号。
1998年,她当选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专业探险家”。作为125部海洋学著作的作者,她向大众传授着关于海洋和海洋生物的知识。同时,被誉为“海洋使者”的她也不断强调,如果人们了解海洋生命,就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