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财务论文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99974

【导言】此例“财务论文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财务专业论文【第一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新型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弱势,并把它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如此一来,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7〕2号)的文件精神,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就业导向,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有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以及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1.基础实践层

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独立学院可以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三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案例分析,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专业实践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是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这个层面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客户关系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综合实践层

这个层次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能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在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订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达到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

4.创新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三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学生必须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其次,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他们梳理写作思路,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点。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近,那么师生间的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有益的创新灵感,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教师要评定和表彰优秀论文,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然后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

5.就业实践层

关于财务论文【第二篇】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李心合。论制度财务学构建。会计研究,2005,(7).

[7]张栋,杨淑娥。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会计研究,2005,(4).

关于财务论文【第三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也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旨在提高管理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评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它是会计基本职能的反映,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性。

二、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立的几个思考

1、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紧迫性

会计是以价值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然而由于企业的自主经营的灵活性,也使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比较随意放任,某些企业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导致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混乱。在市场经济“经纪人”的假定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是第二位的。所以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所有者虚拟或者缺位,或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控制权过大,“趋利避害”的思想便会使其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来侵犯股东利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建立科学与合理的会计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作用就是要一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推动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股东合法权益。

2、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应遵循的目标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讲是会计监督职能的要求,监督企业的经济事项,建立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推动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股东合法权益。具体说来建立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目标主要有三。第一,要能够保证企业会计记录、计量、反映作用的正常发挥,对经济业务的发生能够正确的记录计量。第二,在此基础上能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观、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第三是要确保企业的经营发展处于健康状态,在能够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的情况下谋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应遵循的原则

合法和适用是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合法原则就是讲企业的会计控制制度是在遵守国家相关会计法规的要求下而制定的,不能与国家相关会计法规和企业的公司章程相冲突。这就要求会计内控制度的制定者熟悉国家相关法规,并要能根据法规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适用性原则就是讲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要适合于在某个企业实施,且实施效果能够得到保障。内部会计控制必须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角度出发,将触角伸到企业各项业务过程和各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不留真空。企业管理者要针对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以及各业务活动领域,制定出涵盖企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全面的会计内控制度。同时要把握企业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所建立的相互验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适用于企业的会计内控制度。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

1、注重关注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

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都要密切注意会计控制实施的动态。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可以通过资金预算计划控制、决策方案控制等手段,制定包括各个方面如筹资、投资、采购、生产、费用、成本、销售和利润等经营活动的预算,以便依据全面预算对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实施全面控制。在事前制定企业全面预算之后,依据预算对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进行的控制。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中的控制标准主要有会计法规、内部会计制度、相关政策、预算计划、定额和岗位责任等。经济业务发生之后要依据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控制,确保经济业务如实记录,会计业务真是的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

2、注重企业会计控制环境的建设

注重企业会计控制环境的建设是指要创造条件有利于会计控制体系在企业顺利的实施。比如实施会计控制的制度保障条件,比如企业员工从上到下的统一认识、重视等。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推动会计控制工作的内在原因,没有好的会计内控环境,何谈会计控制制度。其环境建设主要依赖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内控制度,并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对会计控制体系的作用、实施条件、相关责任等做出说明。另一方面还要有赖于管理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其素质的提高又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会计人员自身的学习,另一种则是整个会计人员团队的职业道德氛围。职业道德氛围根本上讲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表现,受企业文化的指引。

3、注重企业会计控制实施效果的监督和考核

关于财务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计算机业 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评价

一、财务治理概述

(一)西方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司财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的融合研究,这是最早的企业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雏形。但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沿着这种研究思路继续研究下去,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实证方面的研究中,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结构层面研究到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家更加注重公司治理与财务、资本、社会等的交叉学科研究,这为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思路。

(二)我国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财务治理结构论和财务治理效率论。

伍中信等(2007)将财权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合同中明确规定的“通用财权”和基于企业效率、由企业合同疏漏形成的“剩余财权”。由于财权的二元性,导致了财务治理领域的细分:传统财务治理结构论和财务治理效率论。

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是研究财权配置的理论,是构建于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个理论体系。事实上,整个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体系的研究正是围绕着财权这一核心概念而逐步展开的。李心合(1996)开创性地提出了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随后汤谷良(1997)、宋献中(2000)、伍中信(2001)、杨淑娥(2002)、张敦力(2002)、黄菊波(2003)、李连华(2003)、衣龙新(2005)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财务治理结构的范畴。尽管理论界对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论述不尽相同,然而,建立在财权理论基础上以实现财权合理配置为目的的财务治理结构理论已成为目前财务理论界的共识。

林钟高(2004)研究发现,财务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伍中信(2007)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伍中信(1999,2010)、衣龙新(2005)和白俊(2009)等的专著均不同程度地涉及财务治理效率问题,这是财务治理效率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

虽然,国内理论界对财务治理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大部分对财务治理的研究都集中在完善理论体系以及构建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上,对财务治理评价的文献很少。高明华(2011)首次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指数报告,通过4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评价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状况,这是我国财务治理评价体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为今后学者提供了研究方向。

二、我国计算机产业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络飞速发展,计算机、通信广播日趋融合,电脑在社会和家庭得到迅速普及。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高技术含量方向的转型期,整体业绩不稳定,波动较大,使得计算机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随之而来的困难使得其发展受到阻碍。我国计算机行业属于信息技术类,包括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和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业,但由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业制造业属性较强,因此本文立足于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分析。

计算机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因为知识密集度高是计算机业最为显著的特点,其次由于该行业本身的高风险、高投入性,使得计算机业在融资方面遇到阻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发展,成为很多计算机业公司倒闭的原因。

三、我国计算机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一)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计算机行业的产品或者服务销量越大,出现资金不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公司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前期准备中,而后续运营常常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二)缺乏健全的研发和创新激励机制

计算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技术不但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在计算机创业企业内部,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薪酬、职位的升降、福利待遇不确定,致使企业内部员工缺乏研发和创新热情。

(三)研发和创新决策机制不合理

计算机企业研发和创新技术决策机制不合理,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程序和组织机构,在研发和创新技术项目选择和管理上,缺乏持续性战略核心。企业是否重视研发和创新技术,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个人偏好,也常以管理者个人经验为主,缺乏对市场、产品、政策、技术的系统分析研究,以及方案比较论证。没有对研发和创新技术进行管理的一整套工作规范,决策的随机性大,导致创新失败的几率较大。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的筛选

按照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新的行业划分方法,本文选取信息计算机应用服务公司2008-2012年作为分析期,以该段时间的年度财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本文在剔除掉部分企业财务数据有缺失或不完整的以及被ST的部分公司,最后确定符合要求的97家企业2008-201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因变量。本文选取企业价值作为评价财务治理效率的因变量。企业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账面价值、市场价值等。本文将价值界定为:市场价值。即:托宾Q=(股权的市场价值+负债的账面价值)/总资产的账面价值。

2.自变量。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治理状况,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的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样本的实际情况,本文拟采用表1所示指标。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我国计算机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果、财务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可以综合反映到各项财务指标中。通过借鉴国内外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假设,结合我国计算机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质及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H1:我国计算机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与财务治理效率正相关。

H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Z值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呈正相关。

H3:信息技术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产生呈正相关。

五、假设检验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Person(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分析。

由表2、表3、表4得知,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正相关,这说明企业价值与企业的偿债能力负相关,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正相关、与企业的营运能力正相关,但与营运能力相关性小。企业价值的提升,可通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尽量将偿债能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由此得出,假设一不成立。

由表5可知,企业价值与股权结构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价值越小。由此得出假设二不成立。

由表6可知,企业价值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这表明独立董事人数越多,企业价值就越大。由此得出假设三成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9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