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3774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通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一篇】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

(甘肃省静宁县玉湾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初中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拓展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提高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为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探析。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困难和枯燥,同时由于数学教学的客观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等环节比较忽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懂得理论而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对于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需要更多的老师在数学课程中,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从实践动手过程中促进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从中去体验,通过时间的积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在平时的动手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感受的体验,从中强化对于知识的记忆,特别是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自身的经历中去提取自我情感体验,让这种经历和过程来强化自身记忆,这种方法是非常成功和行之有效的,因为这会很好地影响学生的数学结构构成,同时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动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这一点对于农村初中的数学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学习初中几何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动手去制作相关的道具,()利用身边的素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动手制作出自己最喜欢的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去感悟和体验,老师也利用这个过程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不仅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生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才是目前新课改所强调和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思想。

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数学。

数学由于其特殊的逻辑思维创造性,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感觉到比较枯燥和困难。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将更加直观的数学带给学生,而通过实践动手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本质带入到课堂中来。通过数学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将其与生活中的工具和产品进行有关联系,让数学问题更加直白和容易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方程式,对于数学要让它具体化,能够展示出其本质特征来,避免过于抽象而与生活脱节,通过一些迁移性的知识进行完善。比如,初中数学重要的几何部分,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从生活中找到比较现实的例子和模型,这些可以看到和可以摸到的东西都是和学生具有很密切关系的东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因此,必须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培养,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从生活和实践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动手进行几何图形的创造,要加入生活化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到实际图形中,感受直接的问题和抽象之间的某种联系,要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创造力源泉,为学生的能力构成和知识储备进行良好的构建和搭造,更好地去掌握数学和学习数学。

三、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可以形成很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可以很好地通过数学思维的视角进行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的各种现象,在经过自身的数学知识运用去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锻炼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学生在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来主动进行探索,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通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再结合自身的其他知识储备进行重组和创造,来不断去探索新知识和发现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去进行创造和发展。通过长期的动手实践来进行学习,不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更是对知识的一种重现和发展。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自我的过程,强化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各种动手能力的实践可以培养和拓展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作为老师也要注意自身的引导,善于利用引导,让学生不断去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不断地去强化和培养,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培养,让学生掌握运用动手实践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让数学问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李松年。重视动手操作提升教育质量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策略[j].甘肃科技,2010(07)。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二篇】

课堂实施激励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初中政治教学中主要是理论式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政治的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所以激励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来说有一定的作用。

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该怎样把激励理论很好地融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政治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能够很好地实施激励理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区别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有着区别,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必须考虑周全把所有的学生都囊括过来,以每个同学的特性为出发点来实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鼓励和满足,这样才能把激励理论的效果实施到最好;还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把握恰当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进步,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其次就是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平等性的原则,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和激励方式都要平等对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偏袒或者冷漠个别学生,还有在对学生的奖罚政策上也要平等公平对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心态;最后就是物质与精神激励相联系的原则,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信心,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奖励的笔记本和奖状等各种物质激励,有形的物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学习的动力,所有实施激励理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动力不断地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适当激励就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带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对政治学习保持充分的积极性,提高政治学习的热情。

2.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耐心,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对教师的好感不断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能够受到鼓舞,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政治课堂中,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对于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方案和方法的创新都能够有所帮助。

教育领域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比较广泛,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和奖励,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三篇】

课堂实施激励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初中政治教学中主要是理论式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政治的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所以激励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来说有一定的作用。

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该怎样把激励理论很好地融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政治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能够很好地实施激励理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区别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有着区别,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必须考虑周全把所有的学生都囊括过来,以每个同学的特性为出发点来实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鼓励和满足,这样才能把激励理论的效果实施到最好;还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把握恰当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进步,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其次就是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平等性的原则,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和激励方式都要平等对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偏袒或者冷漠个别学生,还有在对学生的奖罚政策上也要平等公平对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心态;最后就是物质与精神激励相联系的原则,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信心,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奖励的笔记本和奖状等各种物质激励,有形的物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学习的动力,所有实施激励理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动力不断地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适当激励就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带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对政治学习保持充分的积极性,提高政治学习的热情。

2.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耐心,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对教师的好感不断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能够受到鼓舞,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政治课堂中,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对于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方案和方法的创新都能够有所帮助。

教育领域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比较广泛,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和奖励,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四篇】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还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视听感受,从而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整合。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联系课本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在使用电子教材如ppt开展教学时,要将网络中选取的素材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视野。

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色彩以及声音较为敏感,我们在要求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依靠多媒体技术的音画结合功能,让学生被直观美丽的画面以及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音乐。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扩展,营造一个音画并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

最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形成现代教学观念。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优化,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要求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解现代教育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营造音乐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其行为就会表现得更加主动,因此我们必须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情景。就如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在。我们应该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来营造出声乐兼备的音乐课堂环境,让音乐的时空效应得以提升,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比如说我们在教授《春来了》这一乐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首先视听“鸟语花香”的录音,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再向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当学生看到绿色的草地、满山的野花、飞翔的小鸟、蓝蓝的天空,随着音乐而流淌的小溪,孩子们自然就会对春天产生一种美丽的向往。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春来了》这首乐曲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很快的就可以进入到春天美丽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其展示出的自然美丽的画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我们在听赏《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们按照课本中乐曲所描绘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动画,编制成ppt课件。首先要求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出他们心中铁匠的形象,再伴随着乐曲的音乐进入课堂。此时向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视频中朝阳慢慢升起,森林中非常寂静,不一会儿有小鸟开始唱歌,各种小动物在草地上玩耍,这一幕美丽的景象让同学们都陶醉其中,好像他们自己就成为了期间的小动物在欢乐的玩耍。当我们第二次播放这一乐曲时,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自己想象出的内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很多学生的音乐与之前画面的启发之下,都纷纷的开始随着音乐节奏而模仿打铁、拉风箱的动作。学生们的表现将它们的创造力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也将他们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展示在我的面前,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听赏主要和器乐欣赏、戏曲听赏、乐曲听赏等内容息息相关,关系到从古至今各种乐曲的音色及特点。那么教师应该怎么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最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像学生播放电视中著名交响乐队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演奏的规模,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震撼,虽然学生并不会了解各种乐器的基本特征,但是可以从视频中听出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例如说我们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现场演奏版、天安门升旗仪式直播版、奥运会冠军颁奖版以及合唱版等不同的版本,让学生感受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让他们一边听的同时放映出抗战时的英雄片段,我认为这样开展教学的效果绝对要比单纯的让学生听音乐,讲述爱国故事好得多,学生不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乐曲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四)激发学生共鸣。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广泛的接触音乐作品,从而让他们更快的增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说我们在教授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像展示来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以及人物故事,之后简要的说明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乐器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聆听单簧管与大管演奏的龟兔赛跑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直观的形象来让学生对这两种乐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们从音乐中能够分辨出哪些部分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愿意参与音乐学习,这样一来音乐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文俊.巧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力dd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小学时代,20xx,(11).

[2]姜莹.多媒体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谈[j].教师,20xx,(05).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篇】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点“问”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误区。

1,为“问”而问。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表面上看来,师问生答,挺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师设定好的路子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教学中的“问”由教师一手包办,也不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法无序。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使学生无从答起。如有位教师在教“6的认识”一课时,出示教材主题画,在一间教室里,5位同学和教师在清扫教室,有的扫地,有的搬椅子,有的瞥端水,有的擦桌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图形,说说图上有几个人,各干什么?但这位教师却提问“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不难,但低年级学生一下子卡住了,不知怎样回答,这样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3。“问”法无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提问太难太繁,学生会无从思考,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教师提问:怎样求出教室粉刷墙的面积。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常识的了解,不能正确的解答。如果教师能先提出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作铺垫,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想一想粉刷教室的墙要注意干什么?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教学中“问”的技艺。

(一)善于“巧”问。

问题问得好,能一发不可收。这就是所谓的“智者问得巧”。“巧”问就是要问到点子上。

1,“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衔接处七问,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两组横式:

(1)8÷480÷40800÷4008000÷4000。

(2)9000÷3000900÷30090÷309÷3。

紧接着,我问:这两组除法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算式不同,商都一样),再问,那么商不变的除法算式里除数与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

2,“问”于精心设置的悬念处。

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创设悬念,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我听过县里举行的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一节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位教师没有应用多媒体,没有更多的辅助工具,只有一根教鞭,一个粉笔,而学生准备的也只是一个相同大小的圆。教师在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分别表示3/4、4∕4后,接着问:如何表示5∕4?全班学生都愣住了,只有一个圆,怎能表示出比1大的假的分数?这位老师稍停了一下,微笑着问同桌的两个同学:你有几个圆?(1个)你又有几个圆?(1个)你一个,他一个,为什么不互相合作呢?这一巧问,把全班学生激活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对呀,你一个他一个,合起来就可以表示假分数,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的意识或能力。

3,“问”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

设问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学中应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设问,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难点是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转化。教学时,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设问:(1)第一行摆的圆片的个数是几?第二行摆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几的3倍?(2)第二行摆几个2,求第二行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3)求2的3倍是多少,用算式怎样表示?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在“疑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该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二)讲究“追问”。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终目的,也可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解题时,经常只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观察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并请学生给这些图形取个共同的名字,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四边形”。然后我请学生凭自己的直观感觉认出长方形,再追问:“你是怎么认出来的,能不能用确切的话说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学生。“为什么?”这时他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发出一套前面出示的图片,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根据“追问”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抓到长方形的特征,对长方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追问”,帮助教师解除窘突如其来的困境。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有时会碰到苦忙设置的情境让聪明的学生无意间“碰砸”了,这时我就用“追问”帮助自己解除困境。如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明已过了8个生日,可奶奶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话刚说完,我班的“小数学家”王小叶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才过一个生日。”这样就把精心安排设疑的情境打乱了,我连忙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他在课外阅读书中看到过这类知识,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和王小叶同学当你们向导,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追问,把学生引入到新授课来,也使自己走出了困境。适当的追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六篇】

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就产生了教育和教学辩证法的一系列理论。“适应和转化”是教学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

“适应”,广义地说,是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必须适应人类思维发展的目前状况;狭义地说,就是教和学要相互适应,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适应,教法和学法及教材要相互适应。

“适应”不是目的。“适应”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是为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智力上,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实现“由低到高、由差到好、由弱到强”的转化,从而获得适应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发展。

近年来,在运用“适应和转化”这一教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心得摘要:

一、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要素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表现形式。其经常从教学环节上表现出来,所以课堂教学结构又称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就要精心布置教学环节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组合。此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即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有计算、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不同的教材内容要求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这一递进的步骤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而应用题教学,则必须按照“审清题意——明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和写答”的进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还必须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绝不能抓了教材,忘了学生。

例如学生的学业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新知,通过独立思索和课堂讨论、自练互批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就要加强点拨讲解、示范指导的比重,实行多搀多扶、小步迈进的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着眼点是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了“转化”必须“适应”。

二、认知程序必须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熟悉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精心设计认知程序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设计认知程序的依据是把握学生的思维规律,使认知程序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相适应。

5.大胆设想。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验证之后得出结论摘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课内练习。内容分三个层次;7.课堂小结。

这七步认知程序,充分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凡是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和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抽象思维一环,这是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必须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由于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业基储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学习需求上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实行有差异的教学,以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实际需求,促使各类学生获得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由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是“适应”促“转化”的见证。

四、学注指导必须和学生学法水平相适应。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一定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必须和学生的学法水平相适应。只有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法水平出发进行学法指导,才能促使学生把握科学学法的水平向高一级转化和发展。例如读数学书,低年级学生知识有限,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自学能力较差,这时的学法指导就只能是教给学生“读读、画画、想想”,初步学习读懂文字、图形、算式的读书法。到了中年级,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间相互关系和联系的方法,并学会边看边想、质疑问难、同桌互议的方法。高年级学生,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并能讲讲自己对教材的熟悉和心得。

总之,在教学上“适应”为了“转化”,“转化”必须“适应”,要想有效地促使“转化”就必须正确地进行“适应”。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七篇】

摘要:在科学界,类比推理较为常见,经常利用此方法来进行研究推理,在教学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更是运用广泛。类比推理方法的前提是两种对象部分有共同属性,由特殊点向特殊点推理,通过类比推理考核学生研究的深度、思维散发情况和观察的仔细程度。类比作用对高中数学实践有着巨大的联系,它指引着学生探索问题学会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例证法等着重解析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类比推理的重要性和类比推理如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类比推理探索应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在新的课改下,人们更注重教学中的创新,让学生养成学会创新的习惯也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上,探索新的问题,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解题方法。类比推理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深刻的.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就应当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去思考问题。

一、类比推理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要耐心思考、自主去解决问题。拿数列来举例子,理解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之后,就可以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学习“相似”知识章节的时候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自主解题作答。由于高中数学带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难度相对于初中来说跨越性很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教师指导,在学生遇到没法解决的难题为他们拨开迷雾。

(2)帮助学生探索新结论。

类比推理为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探索新结论作了铺垫,例如,在求空间问题这一知识点上,我们就用平面的所学到的知识类比到空间上,再通过三维思维方式去想象构造出空间的点、线、面、角之间的联系,从平面结论中推理出空间结论,由此可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探索新的结论,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基本内容,还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八篇】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力量的`进步,培养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领域的紧迫任务,让学生成为适合国家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成为目前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李怡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8)分类号:g71关键词: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九篇】

内容摘要为了符合信息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校现有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应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当纸张载体向网络载体发展时,网络成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枯我们的教育事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我们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能够以和谐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使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真正达到有机整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

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

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而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画,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的材料处理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为贴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将学生生活中的材料和他们身边的事物引入课堂中。

很多时候,如果直接将客观事物摆在学生面前,虽然做到了教学的直观,但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因为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现实生活并不等于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数学化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

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角、直线、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由于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物体的一部分,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它(例如教师发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的纸,实际上学生拿到的'是一个“长方体”),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材料处理功能。

教学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侧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并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侧面都是长方形,接着运用多媒体的“擦除”功能,将每个物体保留一个侧面,其余各侧面的边线、颜色、图案都擦去。

这样,“长方形”的表象就很好地建立在学生的头脑里了,让学生科学地掌握了“长方形”的数学概念。

又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

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

借助多媒体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三次分苹果图:第一次出示4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出示2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三次出示1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

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分数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分数的数感。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求图形的周长后,教师出示如下图所示的操场平面示意图。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图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然后让同桌之间用手比划一下,接着请学生说一说这个图形的周长包括哪些线条,最后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课件中利用“擦除”效果,用红粗线绕操场周围“跑”一圈。

多媒体的演示在此用来突出显示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五、发挥网络的教学功能。

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性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接支持。

上网学习正在成为学生课外和课内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如教学《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一课,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想要知道球体等其他形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

这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时半刻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可鼓励这些学生课外上网查找这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久而久之,上网学习会成为学生主动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育的“四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六、发挥多媒体的反馈评价功能。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而且,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

运用多媒体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如在课件制作时,应用交互中的“判断”功能,当学生回答的结果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只鼓掌的小动物,同时播放一至五秒钟的掌声;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位擦眼泪的小朋友。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能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

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再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

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第十篇】

让数学生活化,体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包办太多,学生生活实践少积累的知识经验也少,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依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直接经验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在实践中收集信息。

对于数学知识,小学生往往会孤立来看,即使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也会感到陌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例如,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学校各班级人数,自己在不同年龄段的身高、体重,列车时间表等相关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中通过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出教室的'面积。如果给教室地面铺上砖,需要多少块?让学生设计方案,提高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和面积计算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突出重难点。

教学中光凭一张嘴、一支粉笔是不行的,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论文)如通过摆小棒加强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测量圆的周长和半径,发现圆周率;通过剪拼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四、在活动中激发矛盾,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兴趣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球比赛。每个盒子里放10个球,一号盒子里放10个白球,二号盒子里放10个黄球,每组派3个同学摸球,摸到白球多的那个组获胜。通过比赛结果学生判断这是个不平等的比赛,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说明比赛的不公平性,引出可能性的大小。那该如何设计使比赛公平呢?层层引入加深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

五、上好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把数学能力训练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使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操作应用,学生的数学能力必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活动课一定要体现“活”,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传授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课中。

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快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的能力,能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43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