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14篇样例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14篇样例”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
1、通过阅读讨论,感受榕树的美丽,体会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引导学习
1、昨天我们学习了《鸟的天堂》,知道了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在离开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轻读这段感受,试着围绕感受提几个问题,让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3、学生自由提问。
(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学的关键,此环节让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题来自学生,适合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小结:
⑴ 作者为什么感到“留恋”?
⑵ 为什么说是作者的眼睛“骗”了他?
⑶ 两个“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加引号,第二个却不加?
⑷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三、学生自主学习
边读边划边注释,也可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1、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下列句子,体会榕树的大、美,鸟的多、欢:
⑴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⑵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⑶ 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⑷ 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2、渗透训练:
⑴ 这儿的鸟真多,生活真快乐,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⑵ “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事让你应接不暇?
(语文教学“教什么”成为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我想语文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双基训练”不可少,求“活”的同时还要求“实”。)
3、引导讨论:
那儿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⑴ 环境幽美,榕树大;
⑵ 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鸟食丰富;
⑶ 人们注意保护等。
4、对照所提问题品读解难。
五、拓展延伸
1、1933年巴金游后写下《鸟的天堂》,1982年又亲笔题写“小鸟天堂”几字,使广东新会市天马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学生观看录像。)
2、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3、小组为单位自由搭配,扮演“游客”“导游”介绍游玩“鸟的天堂”。
4、来自网上的最新消息:由于当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小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大量的鸟儿飞向他方……
5、亲爱的同学们,当你看到“鸟的天堂”被破坏,你最想在网上说些什么?
树:大、美
鸟的天堂 喜爱 赞美
鸟:多、欢
教师在学生学得最开心高兴的时候,及时地泼一盘冷水,让学生在情感上受不了——这么好的“鸟的天堂”居然被破坏,从而产生积极的想说的愿望,表达成为学生内心真情的流露,教学效果较好。
整体总评:
1、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
2、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试着做导游,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读书、探讨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篇】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美、南国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教育。
2.提高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中心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节段;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读第二段。
学生浏览第二段,理清观察顺序,分清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远看大榕树,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近看大榕树(第5、第6自然段写远看,第7、第8自然段写近看)。
学生自由读第5、第6自然段,思考: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远看大榕树这么大,这么茂盛,那么近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读第7自然段?请你抓住重点词语来说一说。
指名读第2句,区别两个“真”的意思。(真面目:真正、本来;真是:的确,确实)学生读句、体会作者情感。(自由读、指名读)
师: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7请大家齐读第3句。
师:(出示投影片、一边指示一边与学生共同叙述)大家请看,只见它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又长成新的枝干,因此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你们还能从最后一句中的哪个词语看出榕树很大?(卧)
师:这个“卧”字展示了榕树姿态的庞大。老师告诉大家,这是一株已经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它村冠的遮盖面积相当于200多个教室多么大,真是一株罕见的、庞大而又奇特的榕树啊!这段课文,作者主要抓住榕树枝干的奇丽多姿来介绍它的真面目。(板书:枝干)作者接着观赏的是榕树的叶子。(板书:叶子)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第1句,思考:这句写什么?
学生自学第2、第3句,边默读边划出表现榕树茂盛的词语,并想想该怎么理解。然后交流汇报学习体会。(教师教给汇报方法:先读句子,再找词语,最后谈理解。)
(从“那么多”。“一簇”“堆”“不留一点缝隙”等词语中体会树叶多和密;从“翠绿”“照耀”“新的生命”“颤动”等词语体会大榕树充满活力的样子。)
师:(出示投影片)这株榕树枝繁叶茂,简直是一种奇观。它那鲜嫩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明亮耀眼,生机勃勃,多么可爱的榕树呀!因此.作者在结尾处由衷地赞叹道:“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喜爱)
指导朗读。(体会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在黄昏,鸟儿都归巢休息了,因此,他一只鸟也没有看到,只看到了这棵茂盛的榕树。他从枝、干、叶的颜色、形状、位置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树大、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就叫作静态描写,这种静态描写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那么,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又看到什么场面呢?请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听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看录像,听朗读。思考:作者看到什么场面?(群鸟齐飞的热闹场面)哪儿写出热闹场面?教师引读(鸟的叫声和影子作者是怎么写的——,形状呢——,颜色呢——)。
师:为了突出鸟多,作者不仅写了鸟的叫声、影子,还写了形状、颜色和它们的活动情况,写得很具体。这些鸟在树上有哪几种活动呢?请用书上的词概括。(板书:叫、飞、扑)
师:这里的鸟的确很多,据有关材料介绍,在这棵榕树上大约生活着10多万只鸟,光鹤类就多达七八万只。而在课文中。作者既没有用一个“多”字,也没有列举一个具体的数字,就使我们感到这里的鸟确实很多、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是很深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出示投影片: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
要求学生:(1)按书上的内容齐说;(2)想象—下,这些鸟是怎样叫的、飞的、扑的,指名学生具体说一说它们当时的姿态或叫声。
师:作者这次看到了这个热闹场面,于是他先写了群鸟的活动,又具体地写了一只画眉鸟欢叫、雀跃的情景,写出了鸟叫、飞、扑的活动变化。上段是静态描写,这段就是:(师生齐说)动态描写。(板书:动态)
师:作者看到了茂盛的榕树,欢快的鸟,感受到了鸟的生活是很快乐的,而此时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讲读第四段。
齐读,思考:作者的心情怎么样?(留恋)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留恋”。
作者此时对大榕树不仅仅是“留恋”,还有什么感情?(板书:赞美)
指名读最后一句。出示投影片: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没加引号?(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所以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引号)
讨论: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榕树枝繁叶茂,鸟能在上面筑巢;周围环境幽静,适合鸟生活和繁衍;树旁就是河,榕树因而长得茂盛。鸟也能戏水;农民保护鸟,鸟生活得无忧无虑)
教师小结。
宫爱萍《鸟的天堂》教学简评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词句描绘了大榕树干多、枝繁、叶茂的静态美,记述了树上百鸟齐鸣、纷飞的动态美,表达出他对“独木成景”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宫爱萍老师对课文“词句优美”和“动静结合”这两个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读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悟道动情。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脱离词句讲解思想内容;二是逐句分析,烦琐讲解。《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却不落常套,敢于舍掉一些次要的内容,着重读讲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悟道动情。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近”,并找出“远看”和“近看”的段落。然后,就越过前面4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描绘大榕树外貌的第5至第8自然段。这样一“舍”,就为重点词句的教学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讲读第5至第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并说说对大榕树的总印象。当学生说出“树大”这个总印象,并读出表明树大的一些词句之后,教师深入启发:“第一次看见”表明什么?“真面目”是什么样?“不可计数”形容树干有多少?“真是一棵大树”中的“真”字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经过对这些词句的揣摩,学生认识到这棵大榕树确实是一棵罕见的大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惊讶”、“感叹”的心情。
讲读第8自然段时,当学生自读课文、观察投影图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榕树“枝叶茂盛”之后,教师着力启发学生说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上述语句中认识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这两个特点,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作者第二次游乌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宫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听朗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象。当学生说出“群鸟齐飞”一语后,教师采用“接力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了“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扑翅膀”这段课文,并启发他们找到描写群鸟动作的词语“叫”“飞”和“扑”。随后,抓住“应接不暇”一词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树上的鸟儿多;又抓住“一只画眉乌……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反复朗读,使学生体味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在讲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懂得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相继说出以下4个理由:(1)树大叶茂,鸟能筑巢;(2)环境幽静,适合孵卵;(3)紧挨大河,不愁食物;(4)农民爱鸟,无人伤害。这个
相当全面的答案,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适当归纳和点拨,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提出,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明理动情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这一点上,宫老师做得也很出色。
当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认识了大榕树“大”“绿”等特点之后,教师归纳说:“这一大段课文,作者从树干的数量和形状、树叶的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细致描写了大榕树的样子,表现出它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以景物静止不动时的样子为对象的描写,叫作静态描写。”
在讲读第二次游鸟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当学生理解了这段课文主要写“群鸟齐鸣”的景象之后,教师启发说:“课文第一大段写大榕树的样子,那是静态描写;第二大段写群鸟叫、飞、扑的景象,这叫——?”学生齐答:“动态描写。”一项新的写作知识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了,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尤为可贵的是,宫老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巧妙地结合课文语句训练表达能力。当学生理解了“应接不暇”等词句,感受到了大榕树上群鸟齐鸣的热闹景象之后,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一道练习题:“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 ),有的( );有的( )。”她先让全班学生按课文内容齐说这句话;然后,请几个学生根据想象创造性地述说鸟“叫”“飞”“扑”的动作;学生述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项练习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描述景物的动态,完成了“从读学写”的一次飞跃。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篇】
“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市天马村,村外有条天马河,河中有个小岛,岛上有棵500个左右的古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蓊蓊郁郁,远看,像是横卧江心的绿色小岛;近看,仿佛是飘浮水上的苍翠树林。在这棵巨大的榕树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鹭鸶。每当晨曦初露,晚霞映照,这里群鸟飞翔,一片啁啾,潋滟的水色,婆娑的树姿,翩飞的鸟影,构成极壮观的奇景,称之为“鸟的天堂”。
文章《鸟的天堂》就是作者于1933年6月去南方游时所写的,收集在《旅途随笔》一书中。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叙述的“南国的风物显得一种梦幻般的美丽,也许是因为上海的生活,给我留下的.阴影太多罢。”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想到《鸟的天堂》是通过赞美南国的风光,抒发作者暂时摆脱生活中的阴影的舒畅心情,同时与旧中国黑暗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抒发作者对光明、理想、自由执着的追求与向往。
1、 认识大榕树的美丽和奇特,感受南国奇异和美丽的风光。
2、初步感受作者对光明、理想、自由的执着追求与向往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过双休日由于还有好很多作业没有做好,而被爸妈关在家里做作业的经历吗?那个时候,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看来大家人虽在家里做作业,心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渴望早点把作业做好,渴望到外面去玩,也就是说在你没有做好作业的时候,向往自己已经做好了作业;在你没有自由不能去玩的时候,你却向往着能到外面自由自在的玩。是吗?
那么当你把这么多作业做好以后呢?
好!闲话就聊到这儿,我们开始上课吧!
二、研读课文第二段,披文入情。
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讲到“鸟的天堂”课本中指的就是——?(大榕树)。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到广东新会去看一下这棵大榕树。看看它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把课本翻到70页,集体把第二大段来读一下。
1、 朗读第二段。
2、 交流:你读出了哪些?
(我读出了:这是一棵高大、美丽、枝叶繁茂等等的大榕树。)这样的一棵大榕树,你觉得怎样?能联系课本来说吗?
(生命力强、旺盛)对!你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们集体再把这个小节来读一下,注意读的时候要把全部的生命力展示出来。
3、 有感情地朗读第八小节。
作者笔下的这一榕树描写地多美啊!这么一个有朝气、有生命力的地方,实在是太令人向往了!
作者在写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还曾经写过1篇长篇小说《家》。老师选了其中的一小节出来,供今天大家共同来欣赏一下。
三、感知材料,体会感情。
1、 默读材料。
2、 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些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3、交流得出:文中的主人公非常寂寞、痛苦、向往自由等等。对,文中的主人公不但寂寞、痛苦、而且还受到封建大家庭腐朽的旧礼教的约束和毒害。所以,主人公非常向往自由,渴望得到自由,恨不得生了翅膀飞出去,但却被阴暗的房间关住了,一切追求与向往都得不到实现。
讲到这里,再让我们回到课本上来,再把第二大段有感情地来读一遍!看看这一次朗读你会读出了哪些新的东西?(结合课前的谈话)
四、对比感知,揭示中心。
1、 朗读第二大段。
2、 学生再次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
(可以看出作者把大榕树描写得这么美、这么充满生命力,其实是作者自己对美的向往,对生命力和自由的向往。等等)
3、 教师总结。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四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制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
(指名回答。)
2、板书:
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
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鸟的天堂》是巴金1933年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第一次 大榕树
第二次 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从鸟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课题。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紧张不紧张?看到这么多老师坐在这里肯定紧张。老师今天让大家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出示课件:群鸟图)这节课,现在,你们就是这一只只小鸟,那你们还紧张吗?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
1、出示课件:
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
(活泼可爱、鸟多。)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
(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群鸟纷飞”图帮助理解。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
(热闹)
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学生读完后问:
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
(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
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出示课件,学习重点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
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
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⑴ 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⑵ 当学生讲到“不可计数”和“卧”字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⑶ 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⑷ 假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老师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① 学生讨论:
联系上下文理解。
原因可能是:
a、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
b、“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c、有风吹过。
② 出示课件理解。
⑸ 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
评价:
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
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
(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小结课文
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环保意识谈。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篇】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两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两次见到了不同的情景。谁能具体地来说一说。
学生答。
(师板书:树 鸟)
2、谁见过大树?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绘一下你见到过的大树。
(高大的,参天的,几个人抱不过来的……)
3、这样的大树,或者比这更大的树,你还想看吗?
(播放课件,展示)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你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大树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大树的?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大树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读。
3、交流:
全身心地看,赞美地看,惊讶地看,疑惑地看……
说理由时,就势读相关的语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作者是这样看大树的,那他又是怎样写大树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树的大?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体会。
2、学生品读。
3、反馈:
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并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请你再读读第二段:
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把它划下来,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
⑴ 那么多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着重理解体悟“一簇”、“堆”、“另一簇”、“一点儿缝隙”把这棵大榕数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写出来了。
⑵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颤动”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颤动”是怎样的动?
(抖动的、发抖的。)
写话练习:
这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是一棵已经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榕数,而此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榕数的___,而是它的___。
师:是啊,榕树的叶子太绿了,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仿佛看到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精灵在跳跃,是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生机勃勃。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那种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是作者对大榕树显示出的旺盛生命力的高度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句。
3、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美丽奇特)
五、拓展延伸,丰富语感
1、朋友说,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棵树上栖息生活。真的如此吗?请你读读课文第三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能用这个句子说一说:
啊!这的确是个“鸟的天堂”,你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你对这棵大榕树的感受。
(板书:群鸟欢闹)
3、同学们,你想感受一下这群鸟欢闹的热闹景象吗?课件展示,音乐欣赏。
4、配乐朗读。谁想跟着音乐来朗诵。
5、课文学好了,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想对大榕树,对鸟的天堂,对鸟说些什么吗?有感而发,请你把想说的话写在这幅画的下面。
六、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一课,领略了我们南国的奇异风光,欣赏了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感受了众鸟欢闹的景象。同学们,读书能使人聪明,读书能使人长见识。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