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你所不知的乔布斯的故事【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659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你所不知的乔布斯的故事【优秀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乔布斯励志故事【第一篇】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尽管事业如此辉煌,乔布斯却一直刻意拒绝媒体,行事十分低调,在他身患癌症之后,才决定授权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为自己写一本传记。在两年多断断续续的采访中,有一次聊天给沃尔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天,沃尔特问乔布斯,对他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乔布斯想了想,微笑着回答:“其实,我之所以不断积极进取,是因为心中永远有两个问号。”

乔布斯说,小时候,他就喜欢争强好胜。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几个孩子一起放风筝,尽管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手里的风筝,总是比同伴的风筝飞得低。黄昏时,乔布斯回到家里,满脸的不高兴,使劲〔〕把风筝丢到了墙角。

养父看出了乔布斯的不快,听他说明事情的原委,摇着头说:“孩子呀,无论做什么事,你心里都应该有两个问号。第一个问号,为什么别人不能比你更成功?世界很大,天外有天,只有勇于认输,保持心态的平衡,才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个问号,为什么自己会输给别人?比如这次放风筝,是你跑得不够快,还是准备的线不够长?只有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真正看清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走出瓶颈区,反败为胜……”

“从此,不管做什么事,我一直牢记这两个问号。一次次实践证明,不管是陷入失败的旋涡,还是被鲜花和掌声包围,它们总能使我保持内心的平静,也永远不会停止继续探索的脚步……”乔布斯最后总结道。

沃尔特将这次访谈的内容,详细记录了下来,让它成为《史蒂夫·乔布斯传》中的一部分。该书于20xx年10月24日在全球首发,这份乔布斯留给世人的最后礼物,受到无数读者的青睐。乔布斯已经永远离去,“两个问号”的智慧,依然发人深省。

乔布斯励志故事【第二篇】

在17岁那年,我读过一句格言,大概内容是:“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这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从读到之日起,就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愿意做我今天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吗?”当一连好多天答案都是否定的时候,我就知道,做出改变的时刻到了。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在早晨7:30我做了一个检查,扫描结果清楚地显示我的胰脏出现了一个肿瘤。医生告诉我,几乎可以确定这是一种不治之症,顶多还能活3至6个月。我回家,把诸事安排妥当,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用语。这意味着,我得把今后10年要对子女说的话用几个月的时间说完;这意味着,你得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尽可能减少你的家人在你身后的负担;这还意味着,向众人告别的时间到了。

我整天和那个诊断书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早上医生给我做了一个切片检查。结果,大夫们从显微镜下观察了细胞组织之后,惊讶得集体尖叫了起来:因为那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胰脏癌。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我能够更肯定地告诉你们:没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够活着进去。死亡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点站,没人能够成为例外。生命就是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造物,它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耄耋老者,给新生代让路。

现在你们还是新生代,但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将逐渐老去,被送出人生的舞台;很抱歉,我说得这么富有戏剧性,但生命就是如此。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 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自己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自己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其实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我年轻的时候,曾在一本杂志的封底看过一张清晨乡间公路的照片。照片的下面有一排字: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我总是以此自省。现在,我把这句话也送给你们,希望我们随时都能想起这句话。

非常感谢你们。

乔布斯的创业故事【第三篇】

这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创业故事:年轻的乔布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手创立了苹果,九十年代回归,在随后的十年里,他在鬼门关前转了两圈,也曾陷入违反证券法的丑闻,但是他领导苹果开发的一系列产品一直到今天还很畅销,他经常作出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行为成为四个不同行业的主流个性,数次荣登亿万富豪榜,长期担任硅谷最有价值公司的掌门人。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象天方夜谭?也许吧。但是这却是史蒂夫乔布斯的真实经历,他对他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业界过去的十年是属于乔布斯的。就在一年之前,任何关于他的生平介绍的文章似乎都带着一丝告别的意味。但是时至今日,乔布斯又回来了。

他经常签的“再多一件事(onemorething)”放在他自己的身上也同样合适。经过上半年长达6个月的病休之后,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万苹果员工的面前。他在离开的期间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在乔布斯年轻的时候,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才干的追随者。现在乔布斯已经到了54岁,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他的辉煌成就就足以解释他为什么能够当选财富杂志的“十年ceo”。仅在过去的十年里,他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音乐、电影和手机等三大市场的格局。而他对最初起家的电脑行业的影响力也是有增无减。

他是一位少见的全球知名的生意人。即便是从未看过苹果年报或者商业杂志的消费者也能滔滔不绝地谈论乔布斯的设计品位、优雅的零售店以及他不拘一格的广告创意。他经常被比喻为演员、天生的推销员、魔法师以及专横的完美主义者。这些评价当然十分准确,同时它们也给乔布斯增添了不少的传奇色彩。他经常与撰稿人、工业设计师和音乐家们混在一起,虽然他的着装不太正统和讲究,但是别搞错了,他可是天生的企业家。他或许不太注意对客户进行研究,但是他会非常勤奋地工作以生产出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

他是一个极富幻想的人,但是他也不脱离现实,他密切注意着苹果的各种运营和营销活动。他的好友、甲骨文首席执行官拉里埃利森说,乔布斯是一个不为金钱所动的人。他的勤奋显然是处于内心对苹果的热爱,通过苹果这个媒介,他既是冷酷的裁决者,又是改变世界的执行者。不管对于苹果还是乔布斯来说,每个季度的财报都是令人大吃一惊的。苹果在2000年时的市值大约为50亿美元,不久之后乔布斯第一次披露了苹果的数字生活方式战略,当时几乎没有评论家们能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如今,苹果的市值达到了1700亿美元,略微超过谷歌。

当时苹果在个人电脑市场的份额大幅下滑,现金外流非常严重,公司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现在苹果手中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总价值达到340亿美元,超过了竞争对手戴尔的总市值。mac电脑在美国个人电脑市场上的份额达到了9%,而且还在继续增长。苹果在9个国家开设了275家零售店,在美国mp3播放器市场占有73%的份额,自从推出iphone之后,它又无可争议地确立了它在创新上的领袖地位。

迪斯尼在2006年斥资75亿美元收购了乔布斯创立和控制的皮克斯动画制片厂。乔布斯顺理成章地成为迪斯尼董事和大股东。仅仅计算他所持有的苹果和迪斯尼股票的价值,他的净资产就达到了50亿美元。一些其他企业的高管也有人能够辉煌十年,但是无人能够与乔布斯相比。乔布斯的十年实际上始于1997年,当时的乔布斯在离开了公司12年之后刚刚回归。

乔布斯重掌公司大权后的第二年,他就完成了新的领导班子的组建。那些优秀的人才正是十年以来乔布斯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随后,苹果推出了乔布斯回归之后的首款mac电脑imac,那款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产品预示着苹果将恢复健康。imac推出之后大获成功,加上乔布斯坚决果断地大幅削减成本,为苹果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充足的现金。他改善了苹果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的大投资做好了准备。

在一切看起来都还正处于最黑暗的时候,乔布斯就开始为苹果日后的飞跃式发展打基础。苹果在2000年9月份发布的财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股价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持续下跌,一直跌到相当于如今的7美元的水平上。然而乔布斯到现在仍然记得苹果东山再起的关键因素。2001年,当全球市场下滑,全球都陷入衰退的时候,苹果在那一年的1月份发布了itunes,在3月份发布了macosx操作系统,在5月份开设了首家苹果零售店,在11月份推出了首款ipod。

市场当时并未迅速发现那些事件的重要性。itunes当时还只是内建在mac电脑中的音乐播放软件,当时也没有销售音乐的网络商店。但是新的操作系统带来了一款极具吸引力、强大而且精美的产品,那就是ipod。当苹果的股价一蹶不振的时候,市场不时会传出苹果即将被收购的传闻。鲜为人知的是,乔布斯当时确实慎重考虑过在收购集团银湖的帮助下将苹果私有化的方案。收购苹果可能会成为整个世纪最大的交易,但是据知情人士称,乔布斯最终放弃了那个想法。

那其实是苹果第二次面临可能被收购的命运。早在1997年的时候,乔布斯的好友埃利森就曾联合了一些财团,准备收购苹果。埃利森在最近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乔布斯不喜欢事后被人批评,搞得好象他纯粹是为了赚钱才重新出山的一样。他向我解释说,他认为他可以更轻松和更体面地作出决定。

对那些在乔布斯重返苹果后开始关注苹果的人来说,首席执行官的任务就是确定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在2002年初曾对媒体说过:“我宁愿与索尼竞争,也不愿意在另一个产品领域与微软竞争。我们都是同时拥有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完整产品厂商。我们可以为用户完全负责。我们可以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乔布斯相信,只要他可以与公众直接对话,公众会转到苹果这边来的。他所说的公众并不是指mac电脑的忠实用户,而是普通的消费者。开设自己的零售店的战略在当时还遭到了普遍的嘲笑,许多人认为那样做可能会让苹果的现金外流。

前苹果高管、现在担任intuit董事长和苹果董事的billcampbell说:“当时董事会都很紧张,但是他还是那么做了。他知道客户们想要什么。”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苹果零售店能够出售的产品是多么少啊。乔布斯知道,他应该拿出更多的产品。

乔布斯将彻底了解苹果当作自己的任务。曾经与苹果断断续续地合作了几年的前chiat/day创意总监kensegall说:“乔布斯参与了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你是绝对不会认为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应该参与那些细致的工作的。”segall说,每当苹果将要推出新产品之前,乔布斯都会发起了著名的“换个思路”活动。他甚至将这个活动推广到了广告团队。他说:“乔布斯会说‘第四段的第三个单词不恰当,你也许可以考虑用那个单词。’这样的话。”

同时兼顾细节管理和大局观是乔布斯的特色标志。在刚刚回到苹果的时候,他便意识到产品的精美设计是苹果区别于当时由戴尔、微软和英特尔等厂商引领的计算机行业的因素之一。

产品设计顾问公司ideo的首席执行官timbrown在他的新作《通过设计去改变》中写道:“我根本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客户会冲进苹果零售店然后说‘给我下一款ipod’。那可能跟那些小声地说‘给我下一个乔布斯’的设计师的数量很接近。”

乔布斯还非常善于把握时机。在苹果推出itunes之前,音乐界一直都没能开发出自己的数字音乐销售网站。之后苹果便开始为把itunes变成一个购买音乐的商店作准备。

当itunes还只能在mac电脑上使用的时候,苹果就巧妙地同各大唱片公司签订了协议。在itunes兼容windows系统之前,苹果的地位非常低,这在当时或许是苹果的一项优势。这也使得itunes更象是一块试验田,而不是破坏性的转型之举。

滚石乐队的steveknopper在其新作《自我破坏的欲望》中写道,环球音乐的高管dougmorris曾经说过:“我不明白苹果怎么可能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在mac电脑上毁灭了唱片行业。”knopper写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呢?乔布斯重返苹果的时候,他已经是孤注一掷了。只是他很聪明,知道该怎么做。他做得很辛苦,但是再怎么辛苦也比不上最近几十年以来唱片公司的任何一位律师在艺人合同中进行的谈判那么艰难。”

乔布斯抓住了一项重要的工具,那就是他对信息的熟练控制。他仿佛演练他和其他高管将要对外公布的每一句话。苹果只授权极少数高管可以公开就特定话题发表意见。

乔布斯会非常认真地推敲他和其他高管能够对外发布的每一句话以及不能对外公布的信息。哈佛大学教授davidyoffie估计,在2007年宣布推出和开始销售首款iphone之间的几个月里,苹果未作任何公开声明就已经接到了价值4亿美元的免费广告,因此刺激的媒体都陷入了疯狂。

乔布斯本人也非常小心,极其注意不过多透露消息,只有苹果要推销产品的时候,他才会出来说几句。他在2004年接受了癌症手术,但是直到手术完成之后,他才在致员工的电子邮件形式的公开信中发布了那个消息。后来,他同样是通过另一封致员工的公开信解释了他离开公司的情况,而且没有提到他或苹果其他高管的其他消息。

在乔布斯的管理下,在没有得到公司媒体关系部同意的情况下,没有人有权公开发表意见。据说媒体关系部是直接向乔布斯汇报的。在撰写本文之前,记者曾想给乔布斯作个专访,但是苹果拒绝了那一要求。

对于那起将苹果前首席财务官和法律顾问都牵连进去的股票期权倒填日期丑闻,乔布斯一开始保持沉默态度。在最后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苹果承认乔布斯在这件事上是知情的。为此,乔布斯公开发表了道歉,并且声称这个小插曲绝非苹果的本性。

乔布斯管理着苹果的财务、消息、交易、设计等等。但是最近乔布斯的病患也给人们提了个醒,告诉世人乔布斯也是一个人,而不是神。终有一天他也会西去,那时缺少了乔布斯的苹果还能走多远呢?

苹果的未来

今年9月,乔布斯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里,他对苹果首席运营官提姆库克表示了深切的谢意,因为在他病休期间,暂时代他行使首席执行官权力的库克将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新款ipod的发布会上,乔布斯首先告知新闻记者、分析师和开发商,他现在拥有的肝脏来自于一位死于车祸的年轻人。随后他对库克和一班高管表达了谢意,因为他们在他不在的期间表现得非常能干。随后,在库克的带领下,会场全体起立为乔布斯重返岗位而欢呼。

由于乔布斯已经回到工作岗位,关于库克或者其他什么人准备接替乔布斯出任首席执行官的争论逐渐平息下去。苹果内部的等级制度是由一位被乔布斯称作“前苹果高管”的人决定下来的。乔布斯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

众所周知,甲骨文首席执行官埃利森非常不喜欢讨论接班人这个话题。他在与朋友交谈过程中谈到乔布斯时说:“他是无可替代的。他创建了一个神话一般的品牌。他开发出了大量的产品。不管他什么时候退休,我都希望他那个时候是健健康康的,还能开着游艇去逛地中海。但是人们肯定会非常想念他,因为苹果是一家消费品公司。产品周期太快了。”

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乔布斯已经开始教育他的团队,让他们能够在他暂时离开的时候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一位认识苹果高管团队中的某些高管的知情人士说:“整个公司都已经被彻底被培训过了,完全象乔布斯那样去思考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在乔布斯离开的6个月里能够保持平静的原因。人们会想,如果乔布斯在,他肯定也会这么做。”

实际上,乔布斯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苹果的范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最近在纽约曾说过,乔布斯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当jeffbezos发布亚马逊的kindle2阅读器的时候,他对乔布斯的羡慕是显而易见的。风险资本家、netscape的联合创始人marcandreessen表示,他经常在给其他企业家的建议中以乔布斯作例子。他说:“发布首款产品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乔布斯会怎么做?”

展望下一个十年,乔布斯也许会这样问自己:在创造了1500亿美元的股东价值,改变了电影、电信、音乐、计算甚至零食和设计等行业之后,他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鉴于他喜欢保密和给人意外惊喜的惯例,我们不妨等他自己在合适的时候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乔布斯,一个成功而又传奇的创业人物。他的创业故事值得每个创业者去思考、去学习,进而吸取精华,早日问鼎成功。

乔布斯励志故事【第四篇】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如果你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人要什么,你绝不会说是汽车,而会说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如果没有Macintosh产品的诞生,一直认为计算机就该是卡车大小的你是否会想到可以拥有一台电话簿大小的计算机?

而这份惊喜如果不是乔布斯在设计Macintosh产品的时候,冲进会议室把一本电话簿往桌子上一扔,自顾自地说:“设计出来的Macintosh就应该这么大,不能让它的体积变大了,如果再加大,用户会受不了的。”你又怎么知道原来计算机真的可以像电话簿一样大?

上述故事只是乔布斯执掌的苹果公司的一个案例,事实上,在苹果的产品研发中,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

“我一看到这些方方正正的、像盒子一样规矩的电脑就厌烦,为什么不能把它设计得更高一点,而不是更宽呢?”“你们简直是在开玩笑,我想用的不是这样的电路板!”在苹果公司,几乎每款产品都会遭遇随时被推倒重来的命运。

这就是乔布斯,一个超越“百年老店”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世界上市值最高达到3370亿美元公司的灵魂人物。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正是因为乔布斯的追求完美,他的极致、孤傲和偏执,还有不妥协才有了今天庞大的苹果帝国,有了iPhone、iPad、itouch、iPod等这些让我们为之欢喜的产品。

用偏执征服世界

追溯苹果的革命性产品,我们可以看到,由乔布斯带领苹果研发的Macintosh、改变人们欣赏音乐方式的iPod、挑战传统手机的iPhone、重新定义的个人电脑iPad,这些都取决于乔布斯总能设计出人们想要的产品。

在乔布斯看来,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他甚至认为,用户的需求是需要引导的。而苹果公司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用户的需求。只有在用户得到完美体验之后,才会从内心信任苹果。

“我们不会去预测别人的反应。我们专注于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并呈现给大家。”苹果公司主管工业设计的高级副总裁乔纳森·伊弗曾经如此表示。

而事实上,乔布斯正是把这种自信的创新力植入了苹果的所有产品中。

以iPod为例,该款产品是第一个把互联网上的内容放在硬盘上的,通过这种内容和硬件的整合风靡全球。在盛大网络董事长兼CEO陈天桥看来,iPod并不具备任何技术上的创新,就是一块硬盘、一个音乐下载的插件和一个完美的外观,事实上,生产这样的播放器的技术壁垒也早已被突破,中国的绝大多数的代工厂商都可以生产这样的播放器。

陈天桥表示,乔布斯所做的整合给人们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便捷的音乐获取方式,而随后苹果推出的iPhone、iPad也都延续了这种模式。

除了产品的创新,乔布斯对于产品的要求也同样苛刻。如果你没有关注iPhone4的制造工艺,你一定不会知道,乔布斯对于产品在细节的追求上绝对可以称得上偏执。

“外部的主要零件的合缝间距不能大于毫米,这是为了避免这种三明治设计夹到人的毛发──测试时用iPhone4在人的面颊上反复滑动,看是否会夹走毛发;自iPhone3以来开始使用螺丝,为了确保其美观,螺丝表面一圈一圈的纹路之间必须等距……”正因为有这么多细腻的关照,iPhone4才真的做到了高端。

决不妥协

虽然注重产品细节,但是乔布斯却“吝啬”到从来不把时间消磨在取悦消费者的喜好上,苹果的产品也从来不会为了用户的需求而作出任何的妥协甚至是改变。

“ThinkDifferent”——特立独行、绝不妥协,一直是乔布斯的信条。据了解,苹果在打造第一款Mac的时候,设计人员实际上为其设计了“扩张槽”,以便用户可以定制他们的机器。但乔布斯拒绝了这个方案,因为他希望这台机器是封闭而又完美的产品。

苹果前高管比尔·坎贝尔对乔布斯如此评价说:“但他知道这是消费者们想要的。”

以iMac的设计为例,乔布斯并没有为iMac配置软驱,但是软驱却成为当时所有电脑的标准配件,在乔布斯的设计理念里,传送信息或者数据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子邮件就可以了,不过这种超前的观念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外界普遍质疑iMac产品注定失败。

但是,乔布斯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坚持iMac不配备软驱,而是设置了USB接口,用它来连接外围的设备。短短几年,软驱被市场淘汰,电脑发展的趋势证明了乔布斯的独到眼光。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自己需要什么,而且我认为我们比较善于用正确的标准来判断大众是否也想要得到它。”乔布斯表示。

此后,在风靡全球的iPad上,乔布斯再次因为拒绝使用广泛应用的Flash而遭到外界的质疑。对于外界的质疑,他只是简单地解释:“Adobe太懒、Flash太不稳定。”乔布斯认为,Flash早晚会像软驱一样退出市场。

“不管怎样,这就是我的做事方法,也是苹果产品与众不同的原因所在,如果你只想买一个大路货,那就去买戴尔的产品好了。”乔布斯一直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

没有办法,在乔布斯面前,那些无法理解他的专业人士就像小丑,看着那些把彩色苹果当作最酷文身、每天浸润在苹果世界里的“果粉”,你不得不承认,乔布斯就是你我想象中那个令万人痴迷的“教主”。

乔布斯励志故事【第五篇】

曾几何时,史蒂夫·凯斯是多么地风光,他站在权力的巅峰,无数人顶礼膜拜。他创建了著名网站——“美国在线”,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在线由一个无名小字辈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服务商。近一两年来,凯斯更是以一系列的大手笔在互联网上纵横捭阖,收购网景,鲸吞时代华纳,对微软帝国叫板……他的增长速度甚至让比尔·盖茨都感到吃惊,感受到威胁。而这一切,只不过是20年内发生的事情。

工作多磨难

1958年8月,凯斯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火奴鲁鲁,父亲是一名声名显赫的律师,母亲是一名教师,所以家境比较富裕。

在家里排行老三的凯斯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商业天赋。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凯斯便和哥哥丹一起开了个名叫“凯斯企业”的小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挨家挨户地推销一切凯斯能搞到的东西,最好是免费的,从花籽到手表到圣诞卡。这是他最早的营销经验,虽然利润很小,但因为有了市场,也能赚到一些钱。

在中学和学院里,凯斯并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大部分功课成绩平平,在四年级时有一门课叫计算机101,他觉得这门课太烦闷,极不耐烦整天检验程序的运行。凯斯对电路更是不感兴趣,他不关心元件是如何工作的,只关注它们能派什么用场。因为他认为,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1976年,凯斯来到了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学院,因为当时学院没有开设营销课程,他便选择了政治学。几年下来,他对政治倒是没产生多大的兴趣,他最喜欢的还是市场。这时,他读了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预言未来世界的机器能够互相交流,他对此充满了向往。他的兴趣开始从小玩意转向交互电子学。

1980年,凯斯从学校毕业了,因为对媒体的向往,他去纽约的广告和媒体公司求职,其中包括时代公司的有线电视公司以及家庭票房影院,但却遭到了拒绝。然后,他把眼光投向了宝洁,但宝洁也没有录用他。为此,凯斯自己花钱去宝洁总部,凭借自己的毅力,争取到了一次面试机会。

凯斯的这种牛劲使他获得了宝洁助理品牌经理的位置,他开始为一种护发素做营销负责,但2年之后,依然没有任何成功,他又一次失败了,这是他成年后在市场上学到的第一个重要教训:产品不行,市场推销做得再好也无用。1982年,他跳槽到了百事可乐旗下的`必胜客,干的也是市场推销,比萨饼尽管好吃,可卖起来十分不易。

在这期间他开始迷上了个人计算机,当时,他花了几千美元买了一台很原始的KAYPRO家用电脑和一盘第一代的电脑只读光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台不怎么灵光的电脑和一家叫作SOURCE公司提供的网络服务连接。凯斯当时能做到的也只是收发文件,但这让他十分激动。他后来回忆说:“这简直是将神奇变为现实。”要知道,当时大部分美国人还不知道个人电脑是何物,但凯斯已经是个十足的网虫了。入夜时分,他常常躲进自己的斗室,沉浸在计算机世界中。

“美国在线”的开始

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之后,凯斯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满足了。1983年,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贸易展览会上,哥哥丹介绍他认识一个重要的人物——控制视频公司的创始人比尔·梅斯特。这家公司能通过电话线将游戏软件传到电脑上。梅斯特欣赏凯斯的干劲和对计算机的狂热,同意给凯斯一个市场营销顾问的工作。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凯斯在公司里并不怎么讨喜,他的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人,一些公司的元老级人物开始要求解雇这个“自以为是”的职员。可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吉姆·金赛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凯斯是公司里惟一对市场营销有热情和对神秘市场空间有一定见解的人。金赛的意见保住了凯斯的工作,从此他们开始互相合作,这为凯斯后来的升起奠定了基础。

1985年,控制视频公司因业绩不佳倒闭,金赛决定在原公司的基础上,和凯斯联手重新创业,另起炉灶建立一家名为“量子”的计算机信息数据公司,主要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在线信息服务,这就是美国在线公司的前身。

事实上,这个重新创业的工作非常艰辛,他们身兼数职,朝不保夕。开始的时候,凯斯主要做市场营销。初出茅庐的凯斯其实对市场行情并不知道多少,对电脑技术更是外行。但他有一句口头禅:“和用户保持联系”,这也是他奉为准则的商业哲学。

当时,美国电脑公司已是多如牛毛,但大多注重技术研究与开发或是搞电子销售。凯斯评价说,电脑公司“对技术关注的太多了,而对消费者则很不够”。于是,他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公司比较固定的客户是一家叫“康多摩”的公司,凯斯每个星期都要驱车前往总部在费城附近的康多摩,以稳固与这家公司的关系。

第二年,他又来到加州,想让苹果电脑公司的“苹果2号”电脑使用量子计算机公司的在线服务系统。他天天出现在苹果公司。最终,苹果被他的毅力打败了,答应让量子计算机公司开发适合于他们的在线服务。

就这样,量子计算机公司终于活了下来,但它的存活与合作方的仁慈不可分割。要知道,凯斯和金赛说服了多少计算机制造商使用他们的新兴在线服务。在线市场那时候基本没有显示出什么活力,尤其是,量子计算机公司当时还面临着很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但凯斯相信这个市场的未来潜力。

80年代末,因特网的商业化已近在眼前,在线用户不再是稀有的玩家,除了喜欢这一技术的人,最初一批上网者也出现了。此时的凯斯更加有信心,他认为在线服务的商机迟早会来,最先投资的公司将获得成功。他用免费的方式来吸引顾客,在各种杂志中附带注册网页的光盘,邀请顾客免费上网一个月或几百个小时,或者直接把这种光盘邮寄给因特网用户的上百万人家,并且向用户承诺试用期后去留悉听尊便。

虽然别人嘲弄这种方式是拙劣的老式商业手段。但凯斯从来就不是一个遵守什么模式的人,他是个喜欢非正规着装、有非常规思维的人。他要把全新的、奇特的、有时让人感觉可怕的在线经历变成家家户户都能接受的安全生活内容。

到1991年年中,公司已经拥有了13万客户,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接着,在凯斯的提议下,公司开始改名为“美国在线”,一方面强调其所提供的在线服务,一方面着眼于整个美国,给人以视觉的震撼力,当然,后来的它不仅震撼了美国,也震撼了世界!

独辟蹊径的奇迹

1992年,在凯斯的领导下,只有120名雇员的美国在线在纽约股市挂牌上市,一举筹集了6600万美元,这笔资金在公司的迅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凯斯雄心勃勃,准备把“美国在线”建成像微软、苹果那样的大公司。

为此,凯斯确定了“美国在线”重要的战略核心,这是从早年的工作经历和快餐店得来的启示,任何技术再好,如果不实用,一样会被市场淘汰,而人们都喜欢方便、简单的东西,技术也不例外。因此他认为美国在线也该如此——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这使美国在线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有显著区别。

凯斯不出售复杂软件、复杂电脑,或暗地做其他生意。他只把方便和网络出售给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厌倦他们的工作和学习,讨厌复杂软件,但是愿意同美国在线的使用者朋友或陌生人交流他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喜爱的音乐,甚至生意经。

凯斯坚持的就是这样一种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战略,这在硅谷的技术精英们看来简直是在发疯。但是这种面向消费者的简单思路却给他的公司在华尔街股票市场上带来1200亿美元的价值。正如美国在线创始人史蒂夫·凯斯所说的那样:“美国在线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要成为一个大众媒体,成为普通客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凯斯的客户选择决定了网站的外观、感觉、风格和内容:即使在那些刚接触电脑的用户看来,美国在线给他们的感觉也是简单、友好的(在90年代初,电脑生手众多)。尽管“强大的用户”和信息专家瞧不起美国在线的大众化风格,但它对公司的客户价值理念来说却非常关键。美国在线是为数不多的能令电脑使用变得更容易、更有乐趣的公司之一。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品牌效应,让“美国在线”深入人心,为此,美国在线不仅在内部发展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时关注外界,有些品牌,在美国在线之外已经生成,那么,美国在线所采取的做法就是,将它们买下。从ICQ,Spinner,到Winamp,MoveieFone等等,都是美国在线曲线救国政策的产物。

事实证明,这些名牌的确给美国在线增光不少,而它们也因为加入美国在线,得以扶摇直上。品牌,在美国在线眼里,也意味着边际效应,它产生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当然,还有广告,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只有两家公司通过网络赢利,而美国在线就是其中之一的最大原因。

在别的公司还对网络广告没什么概念的时候,美国在线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广告策略了。先是一家不出名的长途电话公司与美国在线签下了100万美元的生意。因为网上广告比在电视、报纸上做要便宜太多,而通过网络与美国在线的用户结账,也可省去不少额外开销。紧接着是两个大客户——亚马逊网上书店和最大的零售书店Barnes&Nobel,它们都开始利用美国在线进行书籍的销售。

凯斯从来不会放弃每一个机会。当时的美国在线有着网络世界里最庞大的聊天社区。每天有14000个聊天室在运行,每个聊天室平均有23人。1997年3月,美国在线又将它的14000个聊天室向广告商开放。

紧接着,美国在线收购了网景,开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之旅,因为在线一贯所持的平民作风,它的电子商务获得了极大成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体会了第一次网上购物。1996年6月26日,美国在线与美国第一合作推出了第一种网络信用卡——美国在线VISA卡。当人们持有这种网络信用卡时,购物变得更加方便。

在凯斯的领导下,不过短短的十几年,美国在线的资本总额已经达到1640亿美元,1999财政年度收入48亿美元,利润亿美元,雇员12100人,成为世界最大的网上服务公司,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它的即时网上寻呼产品称雄美国。可以说,美国在线是代表美国“新经济”的最为著名的网络公司。今天的美国在线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身价最高、经营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其股票市值高达1600亿美元,相当于电脑巨人IBM的两倍。

美国在线的神话并没有结束,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宣布合并,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交易额达1660亿美元,而新公司的价值在合并后高达3500亿美元,相当于墨西哥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两公司合并后,将成为世界第七大公司,年销售总额300亿美元以上,将向全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娱乐和通讯服务”。

互联网从来不可捉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神话却在2003年1月12日落下了帷幕,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董事长凯斯因公司陷入业绩直线下降的困境而引咎辞职,这其中问题重重,或许过多狂热的扩张已经埋下了一定的祸根,或许,网络股本来就是泡沫,美国在线这个巨大的“泡沫”会不会消失,人们还在疑虑和观望中。

离去之后的凯斯将何去何从还没有尘埃落定,但无论如何,他的创业和神话都将给后来的互联网留下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8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