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热选【参考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热选【参考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一篇】
铁路建设项目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线路长,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与铁路周围的环境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铁路项目建设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工程前期勘察阶段就已开始,并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一旦对工程周围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绿色景观带等地区造成环境破坏,将造成不可修复的影响。因此,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必须将做好环境监测,加强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点线影响兼而有之,点的影响是重点。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项目竣工生态环境保护验收等工作实践发现,铁路项目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点线兼有,以点为重点的特点。这里的点主要是指铁路建设线路上的跨河(江)大桥、穿山隧道等特殊地质上的工程建设点;项目建设沿线的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古迹、人文遗迹以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为保障铁路项目建设施工设立的取土场、沙石料场等施工场地;为保证铁路系统正常运行建立的站所、服务区、养护区、货物散装场等,均是以点的形式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兼而有之,主要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
铁路建设项目线长点多的特点使得在施工过程中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地表植被,改变铁路沿线的生态系统,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地下水的流向,造成水土流失,一些野生动物被迫迁徙,影响物种的繁衍生息,同时,还可能对周围的名胜古迹、人文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对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铁路系统营运过程中机车、客车、货车、罐车以及各站所、货场、服务区内的相关设施设备排放的对环境有污染的或影响环境的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等。
铁路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破坏较重,对环境污染较轻。
在铁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工期长,工程量大,受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在隧道开凿,桥梁建设,路基挖掘填土等工程的实施较为集中,因此,对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土地的占用等。铁路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污染较小,主要集中在施工重点路段沙石料场的生产、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以及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建筑垃圾等,由于施工期内这些生产生活设施较为简单,且具有暂时性和间隔性,因此,总体看项目施工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
以铁路客运专线工程为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监测的范围主要包括:项目主体工程(路基、沿线站所、服务区、电气线路等基础工程配套设施等),临时性工程(施工临时性生活区、沙石料场、取土场、施工通道、搅拌站、预制场等)施工场地以及周围受施工影响的区域。施工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源、噪声、空气等方面实施的监测。在环境监测范围上,根据环境要素的不同,实施专项监测的范围也不同,具体为:(1)对主体工程和沙石料场、取土场、预制场等临时性工程,以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为主,检测范围为施工区及周围100-300米范围内。(2)对工程沿线涉及的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等敏感区域,主要以实施声环境和振动环境监测为主,保护范围分别为工程施工及邻近200米和500米区域范围内。(3)对工程沿线场所废弃物排放处的监测主要以实施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振动等专项监测为主。在水环境监测上,主要对施工期内的污水排放口及附近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监测;在空气环境监测上,主要在主体工程区以及邻近区域300米范围内;在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上主要以各牵引变电所距离变电所围墙30-50米范围区域内。此外,在铁路项目施工环境监测的内容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环境是否达标的监测,具体包括铁路工程施工当中及其试运行期间在声音、水体、空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污染物排放以及处置上是否达到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施工完成后对临时性占地、施工场地处理是否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及维护所要求的标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纠纷是否得到及时合理妥善的处置等。二是对环境保护的监测,具体包括在主体工程和临时性工程施工建设中,是否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工艺、规模进行设计安装,在环保措施处理上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环保措施是否落实执行到位,工程实施过程中是否制定了科学的可行性的环保制度等。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二篇】
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个年头,但许多企业目前依然对这方面的发展与作用不是很明确,将其与财务会计混淆,认为就是普通的财务核算、报表分析、资金税务缴纳等工作,但管理会计的职能远不止如此,在铁路企业的发展中,只有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才会使内部的经济得到快速、平稳、高效的发展。
铁路企业;管理会计;分析
我国的铁路事业覆盖了几乎整个中国,其发展势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增强也越来越好,尤其高速铁路迅猛发展,现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种前提下,铁路企业想要从战略高度上提高自身的实力与效益,就要通过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与控制原则来实现资金、成本、利润和收益的掌握,最终利用各种信息来实现科学的发展,而管理会计在这其中则承担了重要的职责,是铁路企业发展的重要帮手。
铁路管理会计又称作“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内部当前的资金流动和对未来的展望分析,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便于今后更好的进行内部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铁路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内容是通过体系内部的独特方法,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相关资料,深度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管理会计对于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不是特别严格,更注重与综合能力和开拓思想的融合,能够准确无误的执行交易处理,负责企业绩效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分析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财务数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并通过这些决策来实现长期规划管理和经营。同时也要参与到评估企业资本的投资方向与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实施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承担起战略商业伙伴的角色,把企业的战略、业务和财务一体化[1]。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主要是记账型会计,负责企业资金的流动以及其他事项的核算分析,通过账目、报表等数据实现对企业内部经济状况的掌控,但由于其职责所限,难以利用这些数据来为企业提供战略上的帮助,而管理会计的出现拓展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从原本的单项决策型进化成了双向决策型,可以从会计那里得到想要的信息并参与到决策中,最终通过内部控制实现决策的落实,改进当前会计的工作,参与到收入和利润中心的经营和决策中。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广泛的管理职能,逐步成为推动铁路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牵引企业财务转型的重要工具。
管理会计体系是一个涵盖多层次、多种方法的复杂的工具体系,其主体结构由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这四类工具组成,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决定,最终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铁路管理会计紧密围绕财政部对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22条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展开。
(一)管理会计的体制创建
铁路管理会计需要与铁路企业的高层决策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所以其主要负责人应当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时也需要明确管理会计自身的机构与分工职责,协调好上下级之间的关联,进而加强信息的流动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会计业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首先就是搭建财务共享系统或erp,实现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为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以此来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第二阶段就是将分析、考核等管理会计相关职能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管理体系,明确两个不同部门的职责区分,设立不同的服务方向[2]。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成立管理会计部门,正式与财务部门独立开来,改变其主要负责人,直接与企业内部高层领导沟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分析和支持。
(二)管理会计与监督
会计监督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可以有效的控制内部经济,落实预算的准确性,避免相应的浪费和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铁路会计监督机制急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完善,对于铁路企业来说,会计工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监督就意味着其经济活动和经营生产缺乏规范化,盈利和投资之间的核算也会失去准确性,导致企业的发展偏离实际情况。健全的机制能够为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条件,明确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工作范围,使企业内部的监督效率得到保证。
(三)管理会计工作内容分析
铁路企业要通过建立完善经济效益评价机制,努力促进增运增收,推进降本增效工作。首先就是常规的财务会计部分工作,主要是负责企业财务的预算、分析,并参与到资金流动及相关的项目考核中来,实现对企业经济的全方位信息收集,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机制,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重心与企业发展方向一致。然后就是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出长、中、短线的规划,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对于铁路企业来说,由于其覆盖面积十分旷阔,在规划上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方向和目标,管理会计就要凭借自身职务之便来逐一对各种目标进行分析,并综合考察其可行性,结合当前企业的现状来做出统筹规划。最后是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控制工作,主要内容有日常的资本开支计划、资产购置计划、资产日常管理、对外经营、出资和资产的报废转让等,对铁路企业当前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按照计划的标准保证经营活动进行的准确和一致,如果与计划发生了偏差,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寻找原因并分析出相应的决策,调整当前经营活动,使其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并通过实践得到的信息来参与到管理层的重大决策和可行性研究中。
(一)管理会计在决策中的原则分析
为了确保管理会计的决策科学合理,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就需要在实际信息收集和处理加工时,充分考虑到信息的价值,针对性的做出判断,确保信息与决策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不会把不相关的信息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同时也要保证信息收集渠道的可靠,信息处理方式的.可靠和信息上报方式的可靠,避免出现信息传递的偏差,导致决策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在信息处理中,也要遵循一致的原则,使信息处理过程实现统一化、流程化和标准化,这样在今后的信息处理中,就能够通过之前的处理方式来进行优化分析,提高决策的质量,针对管理会计的个人能力不同,也需要强化其在信息对比中的成果,面对铁路企业复杂的发展前景能够做到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能够站在长远的角度实现发展[3]。
(二)管理会计在监督中的原则分析
管理会计由于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于铁路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营流动和生产进行管控,所以其势必会对各种资金流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资金流动的核算、成本控制和预算,所以在监督中要明确自身工作范围,始终与企业发展和命运站在一起,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实现对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控制。监督工作要保证不偏不倚,保质保量,不能私自放过任何一个存有疑问的线索,也不能利用自身职能来做违规违法的事情,必须要明确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实现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控制,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在铁路企业的发展中,要提高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重视程度,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针对出现的各种弊端和缺陷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管理会计职能来实现对企业发展重心的掌控,只有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够适应现代铁路企业管理的需求。
[1]靳春雨.从干部作风看管理[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3):68-68.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三篇】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并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成效显著,1979至2000年,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额亿美元。此间,吸引外资大体经历了从政策引资到环境引资再到特色引资的阶段更替,体现出对投资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化。
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是省区和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同,未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性;
二是对非经济因子考虑较少;
不过,对投资环境熟化度和投资环境熟化率的内涵界定和计量的科学性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增长熟化型、稳定熟化型、潜在熟化型、发展熟化型等类型划分也值得商榷。1997年,鲁明泓再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出对外资区位分布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继而运用偏差系数分析法划分出过度投资地区和投资不足地区,借此评判各地吸引外资的“工作努力程度”和未来潜力;最后分析了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区域差异。[4]但对过度投资区和投资不足区的划分依据和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苏亚芳在对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市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自然环境、人口和劳动力、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税收优惠五类因子共21个基本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港城市宁波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与此同时,又对重工业、轻工业、高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四个投资行业分别进行了适宜性评价。[5]将投资区的综合质量评价与投资产业的适宜性评价结合起来,是该项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将投资环境评价与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分析模型的开发结合起来,则是该项研究的又一特色。
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虽然取得了骄人进展,但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侧重于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而忽视国内各地区或城市间的横向经济合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力吸引外资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前期的增长极阶段(即常规技术阶段),外力确实是主要的发展驱动力;但随着增长极阶段向新产业区阶段(即高技术阶段)的转变,内力因素的重要性将日趋上升。实际上,利用外资是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关系由国内向国际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国内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和秩序,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在重视吸引外资的同时,同样要注重吸引内资。据上海市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市累计吸引外商投资项目22270个,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累计吸引内资企业万家,累计吸引内资金额602亿元;上海投资各地企业420家,投资金额超过180亿元。又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至2001年共引进项目231个,吸引外资亿美元,内资亿元,成为海内外创业者向往的投资热土。可以预见,我国城市和区域经济将进入分工与协作、外资与内资互动发展的新阶段。
(2)各地在吸引外资的手段上,偏重于优惠政策方面的非公平竞争,而相对忽视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是优惠政策。各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不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层层变异而被滥用,使各地的招商竞争沦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导致国家和地方政府两败俱伤,而且多如牛毛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样令外商一头雾水,缺少政策稳定感和对当地政府的诚信度的信心,同时,不少内资企业为了享受优惠而争相“假合资”。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劣,主要不在于该城市的行政当局制订出超过国家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优惠政策,而在于简化行政管理程序,促进法律、法规清晰化和执法透明化;在于健全必要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在于消除在进入国内市场方面所存在的行政障碍;在于保障投资者有利可图。因为,一方面,优惠政策存在效益递减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入世后,专对外商的“土优惠”与wto的“普惠精神”明显相悖,取消特殊,统一待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已势所必然。
(3)偏重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因素的比较,而相对忽视人力和技术资源及社会资本等重要因素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下降,而高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上升。过去某一种物质上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和水供应)常常就足以吸引外国投资,而现在则要求有高度发展的人力和技术基础。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等是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将呈上升趋势,传统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有可能逐步丧失。此外,辅助性配套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投资环境评价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现有的产品网络和相关的服务业网络也是外国投资者颇感兴趣的因素。
(4)局限于单个城市投资环境的静态评价,而较少关注城市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较少关注本地城市与周边城市甚至更遥远城市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竞争。或侧重单项软硬环境设施或条件的改善,而相对忽视投资环境整体功能的协同提升。
(5)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偏重于一般经济因子,而相对忽视非经济因子;或偏重于外资企业或产业布局的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而相对忽视外商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适意性需求方面的考虑。因为,外资企业要在一地扎根,其要求是多方面的,如交通、通讯、城市景观、社会治安、污染状况、居住条件、文化娱乐设施等等,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
(6)不同区域层次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应当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投资环境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国家或大的区域的投资环境,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市的投资环境,微观层面则主要指企业或特定产业的投资环境。在对不同区域层次或不同目标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时,其影响因子或参评因子及其权重也会因层次和目标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在以往的投资环境评价中是较少顾及的。本项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二、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投资者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即选择哪个国家或大的区域进行投资?投资者在做出这种选择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可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参评因子。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国别冷热比较法、体制评估法等均属于此类。在此,笔者将我国各省区的投资环境评价也视为宏观层面上的评价。在我国各省区之间,由于政治稳定性、货币稳定性、对外商的管制程度、法令障碍等因素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故不予考虑。因此,从软硬环境中选择路网密度(x[,1])、信息化水平(x[,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3])、生产成本包括房地产价格(x[,4])和劳动力成本(x[,5])、市场规模和潜力包括人均gdp(x[,6])、市场中心性(x[,7])和城市化水平(x[,8])、劳动力素质(x[,9])、企业群体的理性化程度(x[,10])、行政管理效率(x[,11])、知识产权保护(x[,12])共12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线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与公路里程之和;信息化水平借用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对中国各省区信息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劳动力成本以职工平均工资来表示;市场中心性以人均批发和零售销售额之和来度量;劳动力素质为每十万人口中高中毕业及其以上人口数;企业群体的理性化程度以非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行政管理效率借用《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的调查结果来间接度量;知识产权保护以三项专利批准量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三、中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根据1998~2000年的评价结果,笔者运用坐标图示方法对各年度城市投资环境进行分类(因篇幅所限,此处图略),划分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软硬环境互动发展型;第二类:硬环境滞后发展型;第三类:软环境滞后发展型;第四类:软硬环境缓慢发展型。
以2000年为例。属于第一类的城市有深圳市、佛山市、广州市、东莞市、珠海市、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和潮州市;属于第二类的城市有韶关市、湛江市、梅州市;属于第三类的城市有中山市、汕头市;属于第四类的城市有茂名市、阳江市、河源市、清远市、揭阳市、云浮市、汕尾市。
四、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即是在宏观和中观决策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投资场所的适宜性和投资潜力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以便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从投资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场址选择。精明的投资者往往能够恰当地选择投资项目与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以便减少失误,提高效率,赢得竞争。
进行投资场所的适宜性评价时,首先应根据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对自然、经济、技术、环境等条件的个性要求,来选择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在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应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基承载力、水质、大气质量、绿化覆盖率、洪水淹没的机率、地震烈度、外方职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三乱现象”等因素;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方面,应综合考虑距车站、机场、港口等主要交通节点的距离、土地成本和租税、水电气的供应及成本、离市级商业中心的距离、当地的支持产业和辅助性工业的配套程度、劳动力技术水准、资源禀赋、现有的产品网络和相关的服务业网络、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等因素。
投资场所评价的具体方法有:(1)专家决策法:即根据所选取的场址特征指标值进行评判和加权,以场址总合得分最高者为最优选址。(2)匹配法:即根据用户需求和可选择的场址之间的最佳匹配程度来选择最优场址。(3)层次分析法:即在可能性选择中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确定其最优场址。
如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素质、交通条件、创新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靠近知识密集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成为其布局的重要条件。以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园区选址于上海市西南部,以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该园区距市中心人民广场11公里,距虹桥国际机场7公里,距铁路上海站12公里,距内环线高架道路4公里,距地铁一号线公里。园区内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通讯捷达;环境幽雅,降尘率低,水质较好;工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智力资源丰富(附近有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大专院校和120余所研究所;16家国家科研开发机构,270家民营科技开发机构),海关、商检、金融、保险、外贸、咨询、律师、会计、专利商标、质检、人才培训等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至2000年底,区内共有各类企业800家,其中有研发功能的机构和企业65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81%;职工总数万名,其中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50人,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8000人,分别约占职工总数的35%和20%。在已开发的6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平方公里累计产出销售收入181亿元、利税20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单位面积产出列全国高新区之首;世界500强跨国高科技公司已有30多家在区内投资项目。园区还与国际国内的孵化器公司、风险投资机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合作,在担保、中介、加速孵化等技术创新机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目前该园区正以宽带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为抓手,创建数字园区;以国际认证为抓手,争创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双优园区”;以中英合资“科技绿洲”项目为抓手,创建国际园区。通过努力营造高品质环境,实现由产业发展向功能开发的转变,以期塑造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优越的创新环境,使该区的服务质量、环境保护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结语。
投资环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投资者和企业家对该区域的投资环境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其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场所的选择。因此,只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关联性考察和比较分析,才能达此目的。
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投资环境评价的多层次综合研究,是深化投资环境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微观层次投资环境的系统综合研究仍是一个蕴含巨大潜力的领域。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四篇】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过程中,要严格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等制度规范执行。在检测仪器上主要包括便携式水质监测仪,水体样本采集设备,水体悬浮物检测仪等。在水环境监测点、监测项目和频次的选择上:监测点主要选取桥梁施工项目经过的.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水源地、国家规定的三类以上水体,隧道施工中的居民取水口、风景游览区施工隧道以及大型施工临时场地、搅拌站附近的排水口进行监测。在监测项目上主要包括水源中的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在监测频率上,桥墩施工前、桥墩施工围堰拆除前对周边水体各监测一次,施工期间对桥墩每月监测二至三次,隧道施工中对排水工程每季度监测一次,对预制场、搅拌站等周边水质每季度监测一次。
加强对噪声环境的监测控制。
对铁路施工中的噪声监测主要依据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建筑施工场地噪声监测方法等,在监测点的选择上,主要是铁路线路通过的居民集中居住区,以及居民建筑距离线路最近三十米内的住宅,另外,还包括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点。进行监测时,要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进行水平和垂直两方向监测,对施工场地等监测点的选取要选择距离敏感点最近的位置。在监测项目上,主要是等效i声级。在监测频率上,项目施工高峰期每月监测不少于两次,非施工期间原则上每季度监测一次。另外,还要加强对振动环境的监测控制。在监测点的选择上与噪声监测点类似;在监测项目上为铅锤向z振级;在监测频率上,项目施工高峰期每月监测至少一次,其他时期每年监测二至三次。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控制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主要依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关规定。监测点的选择主要是施工场所的下风向位置,监测项目主要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监测频率主要是在施工高峰阶段每月监测不少于两天,上午、中午、下午各采集样本一次,在非施工高峰期内,每季度监测一天,上午、中午、下午各采集样本一次。同时,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内,要对施工周边的农作物加强实时监测。
作者:步超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五篇】
3。1确立经济评价指标。
现阶段在铁路运输中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对产品的竞价效益评价有着积极的作用,对这些产品进行准确的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指标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两个方面,而在财务评价指标方面包含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利润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几个方面对产品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另外在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方面同样也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进而确定经济评价指标。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并考虑到装备在运输的过程中国家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国家所能够获得的效益进而准确的确立经济评价指标。
3。2确立社会因素评价指标。
我国的铁路运输过程中对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铁路运输和铁路的经济效益。而如果想要准确的对这些高新技术产品进行评价,社会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其主要包括社会影响评价、区域开发效果评价以及确立环境影响效果。评价指标从而对社会因素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在社会影响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就业效果与安全效果两个方面,而区域开发评价采用资源开发利用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两个方面的指标,另外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在环境污染、噪声污染、自然景观以及历史遗迹等多个方面确立评价指标,从而在多个方面对社会因素的评价指标进行确立。
3。3确立技术因素评价指标。
对铁路运输过程中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评价中技术指标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为这些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现阶段的新型技术,进而在技术质量、运作改善、环境适应性以及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可以有效的提高对产品效益评价的准确性,具体来说在技术质量方面需要利用可靠函数确定产品的可靠性以及通过技术产品持续正常的使用时间确定其稳定性,同时产品的灵活性和节能型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对于装备的运作改善需要在外部资源得到保证而装备可以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其相关功能状态的能力,进而确定其可用性,其中还包括运作效率、运作能力以及运作安全性等多方面内容;技术因素中的环境适应性就是对产品在无法控制的环境中运行的研究。而操作要求指标包括操作的难易程度和可维护性两个指标。
3。4装备综合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在铁路运输中的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评价的体系之中需要有一定层次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的效益评价体系能够起到作用并对产品的效益进行准确的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方面也包含着不同的指标要求,其进行综合评价,包含对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以及技术效果三个方面的研究,而这三个方面就是一级指标而上文中提到的财务评价指标以及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就是二级评价指标,在财务评价指标之中的投资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等指标就是三级指标,对于整个体系之中只有规划好不同的指标才能够对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进行准确的评价。
对于我国铁路运输中的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体系之中包含多个指标,而只有对装备的多项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价才能够更好的对产品的效益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指标内涵包括经济效益评价、技术水平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技术水平评价来说铁路高新技术装备的技术是现阶段的新型技术,而对其进行评价就是表示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程度,从而描述出产品的先进程度和技术特性;另外在装备的经济效益评价之中主要是对其投资收益率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确定高新技术产品的获利能力;而对于高新技术装备的社会效益评价来说这些产品作为社会上的基础设施,在应用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他们的社会效益,所以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装备的经济产出还要考虑到它们的非经济产出。
5结束语。
我国的铁路工程建设与发展关系到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而其运输过程中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评价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评价方法,那么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效益一直会有严重的阻碍,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完善的评价体系,文中已经对装备的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希望可以促进对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效益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6]王来祥。铁路运输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j]。铁路视点,2015(8):269—270。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六篇】
现在我国的铁路工程的发展与建设已经逐渐的趋于完善而且其中多个方面发展也非常的迅速,然而在铁路运输高新技术产品的效益评价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而这些问题也在不断的干扰着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的发展,所以现在从铁路运输的特点出发并将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同时从高新技术装备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和产品品质多个方面出发加强对其效益评价指标的研究。
2构造效益评价系统思路。
铁路运输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主要来源于产品的产出方面,而根据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来说,高新技术装备的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其作为高新技术产品说明是现代新型技术所研发的产品装备。所以其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着现阶段新型技术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构造效益评价系统中要充分考虑装备的技术水平,而且在市场之中想要研究高新技术装备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在研究应用指标结构对铁路运输的高新技术装备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进行结合,进而能够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同时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均衡发展。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七篇】
在对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运输调度安全管理体系不规范。在现行的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中尚未具备完善化的'安全管理岗位职责,在内部人员进行安全管理时期所使用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升级。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在安全问题的应急处理方面,存在对于紧急事件处理速度、反应速度较慢的问题。第二方面,在安全管理的设备方面存在落后且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铁路调度工作的效率。第三方面,在某些铁路调度的指挥部门中,其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薄弱,且已经不适用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极易造成铁路调度中的安全问题。
铁路调度人员结构不平衡。
在对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运输调度人员结构不平衡。其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缺员问题,在某些必要的铁路调度岗位中,缺乏适岗的工作人员,导致铁路运输调度工作出现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质量不高等问题[3]。第二方面,人员专业技能的结构不平衡,在某些铁路运输调度工作岗位中缺少具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导致该铁路运输调度站点对于紧急调度事件的发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处理能力。第三方面,日常培训中其培训内容与方式过于传统,导致在铁路调度人员缺少具有创新化思维的工作人员,不利于铁路运输调度体系的优化与提升。
铁路运输调度无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实施,对我国运输行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现阶段的铁路运输尚不能对供给侧结构改革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造成了铁路运输调度自身的局限性。若是将铁路运输调度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将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发展速度。
略说对铁路的研究论文【第八篇】
摘要: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复杂的。运用复杂性系统理论,转变思维模式,关注关键环节,与环境共同演化,进行整体思考是有效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主题词:科学技术创新复杂性系统整体思维。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1转变思考方式。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2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需要进行控制。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3与环境共同演化。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4整体思考。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适应复杂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让过程成为进行时。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复杂演化管理。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参考文献。
1aliokasaoglu,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4)。
4黄润生,黄浩.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兴元.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7弗朗索瓦·吕尔萨著.马金章译.混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刘宗华.混沌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郝柏林.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