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传承清明节大全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3094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传承清明节大全汇总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一篇】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说起清明节,就不得不说清明果。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家人就会早早地起床,到野外踏青,折柳枝,顺便找一种叫“茗”的野草(鼠曲草)。回到家里,爸爸给我编了一个柳帽,又在门上插上杨柳枝,我感到很好奇,为什么要把柳条插在门上呢?爸爸说:“插柳和吃清明果都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位贤人介子推。”

据说当年介子推为了明志守节,不肯出山,最后被焚身在大柳树下,第二年,一同被烧的柳树居然死而复生了。从此以后,家家户户在清明节都要戴柳帽、插柳条,以此纪念介子推。

要做清明果了,奶奶把摘来的“茗”清洗干净,和糯米粉揉成面团,妈妈在厨房剁肉馅,接下来就该爸爸和爷爷上场了。他两轮流上阵,不停地在石臼里舂打,直到糯米团变得翠绿翠绿的才停手。

这时候,妈妈把调好的馅料端了出来,全家人齐动手,包清明果……。

夕阳穿过窗前的大树,洒进斑斑点点的日影。一家人忙碌了一天,清明果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块,顿时烫得我龇牙咧嘴。爸爸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晾凉了你再吃。”我可管不了那么多,一边吹气一边吃。清明果软软糯糯的,很弹牙,那种味道美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全家人一边吃着清明果,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其乐融融,沉浸在快乐的时光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想,叫人“断魂”的不该是酒,而是美味的清明果吧。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二篇】

《清明》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日子,铲除杂草放上贡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放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天湛蓝像是一枚蓝宝石,刚刚被清水洗透一般。空气中混杂着点草水的味道。我们一大家子已站在门口整装待发。因为有点远,每次都是二姑爷开着敞蓬车带着几家老老少少去给爷爷,奶奶祭拜。

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而我却被周遭的春光所迷醉。车子行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满地都是春风带下来的花瓣,零零散散,洒酒落落。路旁杂草丛生,再过去就是一片稻田,稻谷挺直腰杆,豆子垂在大片叶子上,金黄色的油菜花散发着自已独特的气息,周边的山是那样青,小草也是刚刚苏醒过来,总觉得刚刚渲染的绿似乎绿得出奇,青翠剔透宛如翡翠一般、如诗如梦的境界是那么诱人一切都令人感到十分惬意!

到了目的地,我们几个小孩早已耐不住心中的激动,跳下汽车、在小道上左一蹦,右一跳,摘上些野花再一撒"祖宗们,我们來看您们啦!”放眼望去一座座坟墓座落在眼前,我们的祖先就长眠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我们一上去,上面长满了杂草,大人们分头除草添土,接着在坟墓上用些小泥块压上黄纸,点上香烛,焚化纸钱,口中还念念有词,大体是说一些保佑所有家庭平平安安,小孩学习进步之类的祈祷之语,然后挨过跪地膜拜,让长眠在地下的亲人也开心地收着钱保佑着我们。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相貌时心中总会有酸酸凉凉的感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一一清明。永不停歇、永垂不朽。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三篇】

在唐朝之前,人们因寒食节与清明节仅相隔一两天,往往同时过节,所以清明节亦称寒食节。唐朝之后,寒食节就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鲜有人延续寒食这项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记载于《左传》。关于清明节的真正缘起,历来众说纷纭,只有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得最普遍。

从表扬介子推的忠义和气节,到后来注入更多的深层内涵,寒食清明的人文精神色彩浓烈,经千百年时间发酵,成为崇尚高洁、自尊自责、常怀感恩的道德追求。虽然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淡忘及至遗忘,但盛唐时代却极为重视寒食节的意义,还有数量可观的唐诗为证。这一段已被取代的民俗,蕴含忠贞、刚毅、隐忍、奉献、不求回报、淡泊、宽容、自省、悔改、感恩以及知恩图报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清明节每年以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为准。农历除了有十二个月,还有廿四节气,就是将阳历的365天,划分为24个阶段,“清明”是其中一个节气,所以每年固定落在阳历4月4日或5日,另一个节气“冬至”也是同样原因。

至于清明何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原因和气候有关。廿四节气里的“清明”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清”是百草重生翠绿一片的景象,“明”是春光明媚风景好之意。

冬天之后的初春,气候还是有点寒冷,到了清明时节,亦即每年的阳历4月4日或5日,是气节转暖的时候,百花齐放,候鸟回归,大地生机蓬勃,象征大自然万物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环境,后来就渐渐将这一天定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唐朝之前,清明节也是女性“踏青”的日子。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上古时候,仲春月是“男女相会”日,可以自由恋爱的日子。汉代之后,每年春天三月初上巳节,则是少女们可从闺房中暂时解放,出街外游的日子。唐代时,上巳和清明渐合为一体,虽然春天出游并不一定要在清明,但气候回暖的清明却最适合出游,踏青也渐渐成风。

《晋书》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就会出外踏青。宋代文风盛行,文人墨客更在春游踏青时留下不少名诗丽章。

后来,由于礼教越来越严格,自由恋爱的时代告终,踏青不再是女士春游的日子,而是结合礼教意识,人们到郊外扫墓祭祖的日子。后来的宗祠及会馆等社团组织,也是利用这样的节气时机,举行春祭。

无论时代演变,岁月变迁,清明自被固定为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就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质,成为提倡“慎终追远”的民族精神内涵的媒介和载体,华夏民族借扫墓、上坟和祭祖等仪式,提醒后人不要忘本。《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对祖先崇敬,家族团聚的方式,也形成一种祖先信仰,沿承至今,更成为加强家庭伦理观,巩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仪式。

在清明这个民俗漫长的传承过程,还穿插一段“插柳”的过去。“插柳”是唐代时期在一些地区流传的一种风俗。根据《岁时记》记载:“唐朝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顺阳气”,而唐人段成式《酉观杂俎》则说,唐中宗在农历三月三赐侍臣柳圈,以免染毒。

民间还有流传一段客籍谚语“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又说“清明要戴青,免得鸟蝇遮眼睛”。

此外,在以前医药未发达的年代,清明节也是保健日,中国各地流行以花草洗浴,或在清明时节吃草药、采草药。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四篇】

3月29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幼儿园举行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五彩三月三”为主题的民俗风情进校园活动。孩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参加民族服饰巡演、舞草龙、对山歌、抛绣球、双人板鞋等民俗文化活动,迎接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传统清明节的到来。

“咚砌哐,咚砌哐……”伴随着一阵锣鼓声,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舞起了“草龙”和“春牛”。“舞草龙”和“舞春牛”在当地侗族“祭萨节”一直保留的传统表演节目。清明节前夕,当地侗族人民有“祭萨”的习俗,“萨玛”是侗语,意为“大祖母”,是侗族共同的祖先。

据了解,龙胜各族自治县主要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共有万人,其中有近5万人是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4。对于侗族人来说,清明节祭祀和大多民族一样,以怀念祖先,表达思念感情为主。侗族人民很注重清明节祭祀,往往是同一个寨子的同一个姓氏族人一起去往墓地园林祭祀。在清明节的前几天,族中有威望的老人便会占卜一卦,用来选定祭祀的日子。侗族人祭祀不一定在清明节那一天,祭祀的日子由占卜出来的为准,一般在清明节或者清明节前后一两天。

在当地民俗专家的引领下,记者来到素有“八百里侗乡南大门”之称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宝赠村。这里是湘桂交界的地方,也是侗族的聚居地,至今还保留较为淳朴的民风民情。据介绍,当地侗族祭祀的物品一般有常见的香、冥纸、鞭炮和煮熟的鸡鸭鱼肉、糖果、酒等供品。有些家族也会牵羊、猪等牲口到墓地里宰杀祭祀,以表示祭祀的隆重。祭祀必不可少的美食是糍粑,以糯米粉为主要材料。也有的是艾叶粑,艾叶粑用的是一种特别的野菜切碎混合糯米粉蒸制而成,天然无害还特别香甜。

“其实,清明节除了纪念先祖,更重要的是传承好家风。”今年74岁的侗族老人黄功巨说,清明节期间,族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安排一年里家族里的大事。清明节期间,家族里每个家庭都会自带饭菜来到约定集合的地方,将本族人出嫁到外面的女人都叫回来,一起吃一餐饭。人口多的大家族甚至会摆合拢宴,几十人上百人同坐一桌吃饭。当然,这一餐饭菜是相当丰盛。除了鸡鸭鱼肉以外,“侗家三宝”是必不可少的。“侗家三宝”即:酸鱼、酸鸭、酸肉,是侗酸中的佳品。独特的腌制方式,让酒糟、糯米饭与鱼、鸭、猪肉发生了奇妙的反应,造就出了风味独特的少数民族美食。侗族最大的饮食特色是“侗不离酸”,而酸鱼、酸鸭、酸肉又是侗族酸菜系列中的精品,被誉为“侗家三宝”。

在广西桂林,侗家“三宝”传承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乐江一带侗族地区,地处越城岭山脉,是侗家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佳品。侗族居民用糯米酒糟煮熟后与冷糯饭和好,将鱼、鸭、猪肉剖开洗净搓盐,用和好的糟细抹,坛腌可保存十年左右,桶腌可保存二三十年。20xx年,“侗家三宝”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清明节和‘三月三’一共放假6天,我带着爱人和孩子一家三口都回来过清明节,回来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和淡淡的乡愁。”在广西首府南宁交通部门上班黄勇科说,“过年有很多家族兄弟都不一定回家,但是清明节大伙都是必须回家的,清明节即是纪念先祖的节气,更是一家人团聚的好时机。”

清明节期间,族人之间相互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哪家是否特别困难,需要族人帮拉一把的,哪些家庭子女读大学生而没有能力供养读书的,都可以叫族人帮忙等等。侗族文化源远流长,人们的感情也很丰富,对族人、亲人都赤胆忠心,都愿意为本家族或亲戚帮忙,所以清明节除了挂念祖先之外,还架起了族人子孙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传承好家风的桥梁。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五篇】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旁,它无处不在,今天我要来寻找春天。

今天上午,我来到花园,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把我引进了花丛中。我看到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金黄的菜花。在暖暖的春风中花枝招展,争奇斗艳,山林中,竹林苍翠,树木茂盛,时而听到鸟儿清脆地啼叫,路边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好奇地探出头来,像在欢迎我们地到来。好一幅春天的美景啊!

我仔细得看了又看,发现菜花的生命才很顽强,有些人会感到吃惊,那平日里最不引人注目的菜花,居然生命力会这么顽强?因为菜花如果连根拔起了,枝叶就枯萎了,但是花还是不会死,花朵还依然可以开放,而且开放得鲜艳美丽,真是令人佩服。

走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紫荆花的地盘,人人都知道紫荆花是紫色的,可是我看到的却不是这样,有几株紫荆花是粉红色的,为什么呢?妈妈告诉我,因为紫荆花一开始的时候,颜色很鲜艳,过了几天,颜色就渐渐淡下去,变成粉红色。

再往里走,又是另一种风景,一行行的杜鹃包含苞欲放,那可爱的花骨儿正用力地推开沉重的大衣,就好象蛋里的小鸡急着想出来,来为我们提供美丽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

啊!春天你是多么的美丽,你是多么的优雅,我想让春天永驻人间。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六篇】

或许你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季,乔在回家的路上帮助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想报答他,他却说:“如果你想报答我,那就去帮助其他人吧。”老太太来到一家破旧的餐馆,她想起了乔的话,为餐馆的女主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来帮帮你!”字条旁留下了一笔钱,女主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而她,就是乔的妻子。

看似平淡而有些不可思议的故事,却折射出深刻的道理:美德就好像一朵芳香扑鼻的玫瑰,当你把它授予别人,在手中留下芳香的同时,别人也会将同样芬芳的花朵回赠予你。

反观现在的.社会,能有多少人把美的牢记心中呢?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麻木、自私。在公交车上,总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拉着扶手,摇摇晃晃地站着。而旁边的人却视而不见,人性的漠然与无情在这时反映出来。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离,我们习惯了建立在金钱利益之上的“情谊”“帮助”,而忽视了真正的关怀。“替父从军”、“孔融让梨”“管鲍之交”以不再复有。没有美德的金钱只能为你买到荣华富贵;没有美德的荣誉只能满足你一时的虚荣。美德不仅仅是字典上的“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它包括爱,包括温暖,包括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它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一个不经意的善举。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乔的美德使他帮助了那位老人,老人又将美德传递,帮助了乔的妻子。当你将爱施予他人,你也会得到相同的爱。美德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让我们携起手来,让美德之花永远绽放,让美德的果实在世界传递!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七篇】

我半岁时,我家从四川搬到了荆门,刚到荆门,日子十分窘迫。爷爷、奶奶打起了退堂鼓,想回老家。太爷爷沉默良久,说了一番话:“当年的延安,缺衣少粮,毛主席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多年下来,根据地军民不仅没有饿垮,反而越来越团结、强大。现在条件比那时强多了,只要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怕不能闯过难关?”一番话拨云见日,让一家人定下心来在荆门安家落户。

5岁时,太爷爷去世了,换成爷爷给我们讲太爷爷的革命经历,讲革命时期那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这几年爷爷渐渐老了,爸爸又成了讲述者。他们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牢牢记在了心里,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家盖起了楼房,开上了汽车,日子越过越好。

别人家的客厅挂的是优美的风景画,而我家客厅挂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个大字。每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这几个字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指引我战胜困难。

说干就干,我买回面条、青菜,鸡蛋等,学着妈妈的样子煮面条,做米饭,炒青菜……吃着自己做的美食,心里美滋滋的。几天后,爸妈回来了,听到我的思想情况汇报,高兴地直夸我长大了。

是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已成为我们家的家风,我会让它一直传承下去!

传承清明节大全【第八篇】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3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