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故事范例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韦编三绝的故事范例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韦编三绝的故事1
韦编三绝的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
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扩展资料: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
又称《易大传》,韦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韦编三绝的故事2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的故事3
在《孔子》一课中,有一个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这部竹间《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韦编三绝的启发作文。
孔子刻苦研读《易经》的专注程度和深入钻研的精神确实十分感人。听了这个故事,得到很大的启发:一是可以体会到当时学习的艰难,用牛皮、竹间做的书是多么的笨重;二是牛皮都被磨断了几次,可想花了多少精力在翻动,这种刻苦学习精神确实值得学习和发扬;三是孔子能成名成家有丰富的知识,能受到人们的`尊重,正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现在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不但书本是精装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每天都有老师辅导,可是我往往不懂得珍惜,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一些就有意见,完成作业应付式,有些应当背的概念、单词、课文都不认真去读、背,考试时才知道没有掌握,造成成绩上不去,小学五年级作文《韦编三绝的启发作文》。
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岸苦作舟",孔子就是用毕生的精力勤奋学习增长知识,在当今优越的学习条件下,应当以“韦编三绝”为镜子,更应当努力去认真主动学习,更要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克服应付观念,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对要求熟背的概念、课文、单词要下决心去达到要求,时刻要想到现在是打牢基础的时候,只有扎实读书,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