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82369

【导言】此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范文(精编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1

一、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征程中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显然与文化密不可分,显然是与文化进步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结果。新世纪新阶段,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掀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崭新一页,迫切呼唤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文化建设迈步新锦程、开创新局面。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放眼发展、极目未来,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无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更是新世纪新阶段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文化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城市的品位和辐射力、商品的品牌和附加值、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都有赖于文化含量的提高;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文化的引领和推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政治越来越多地通过文化形式来表现,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精神文明越来越成为民众的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和谐需要“文化”“滋润”,“文化”更为社会和谐增添“剂”。新发展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空前重要的位置,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热潮,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努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文化新篇章。

二、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必须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内涵,切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一个文化争雄的世纪,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历史经验表明,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科技硬实力,相互作用,相互依靠,难以分离,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风鹏并举,协同前进。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迅猛,对外,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内,文化的凝聚力显著增强。然而,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文化发展尽管发展迅速,与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经济比较而言,仍显落后之势,且此种势头不改,反过来将会影响甚或阻碍经济的向前发展。文化发展如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七大报告,专门用一章来阐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这些,在历届党的代表大会特别是大会报告中显然是少见的,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充分体现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崛起奠定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弘扬文明新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彰显文化个性和活力,努力形成全社会热情参与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

三、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着眼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宏伟实践,吹响文化发展的时代号角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先进文化的引领,城市必然会因为缺乏“软实力”在竞争中落后、掉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这5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2

大家知道,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发展史上,真正意义的文化繁荣和思想繁荣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之交,第二次在上个世纪初至1930年代。第一次文化繁荣思想繁荣的典型表现是百家争鸣,我们现在仍然津津乐道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孙子等都是那个时期光辉耀眼的思想明星,他们的文章,他们提出的思想在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成为打开中国人智慧之门的钥匙。第二次文化思想繁荣时期亦同样呈现出天才人物成群结队而来的景象,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胡适、鲁迅、陈寅恪、郭沫若等一大批超级文人相继出现,就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辉煌景象一样,这一时期的超级文人也为中国之后社会进步埋下了伏笔,奠定了中华文明现代进步的根系基础。我不是者,实事求是地说,在历史上,晋唐以降,也曾出现过书法繁荣和文学繁荣,但遗憾的是,其间都不存在思想繁荣,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的提出,两千多年中配合科举制度这一硬件条件,中国文化虽然在一直发展,但多样化的思想都已被禁锢,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延续下来的故事就是有文化繁荣却看不到思想繁荣。从这一点似乎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性线索,即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两次文化大繁荣和思想大繁荣都是以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变为前提条件,春秋战国之交文化思想繁荣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上个世纪初至1930年代那次文化思想繁荣则恰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彻底解体并酝酿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的时期。制度根本转变阶段无政治压制无思想禁锢直接为文化繁荣和思想繁荣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土壤,一大批天才文人因而才应运而生,文化思想大繁荣的景象才得以出现,并且,两次大繁荣景象的出现都不是官方倡议和督导的结果。

我不知可不可以将环境土壤、天才人物和民间自发这三点概括为一个时代文化和思想大繁荣形成的三大基本要素。

中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社会发展转型期。三十多年来,我们创造了经济神话,成就了经济繁荣,但遗憾的是,伴随经济起飞和繁荣,文化繁荣和思想繁荣却始终没有出现。这其间的原因值得每个有头脑的中国人去认真思索。我们业已看到,伴随着老百姓住房宽敞了钱袋鼓了出有车食有鱼了,人们的价值观却越来越混乱,思想越来越空虚,无论知识界还是实务界最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浮躁,各种食品安全丑闻爆出后,有人甚至惊呼:“中国已变成了一个相互投毒的社会!”有几个城市的老太太被汽车撞倒被送医院救治后,神志清醒的老太太立即反口咬定好心的施救者是交通肇事者;在这样的事件影响下4岁的小女孩被汽车碾压后18个过路人视若无睹地从身边走过去最后被一个拾垃圾的老太婆送到医院;在政府主导一切的体制下,全社会最聪明的大学毕业生都把跻身公务员当成第一选择,全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行政级别是中国当前阶段的“一般等价物”;在政界,一个人一旦成为高官,社会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附带景象;在知识界,人们也普遍存在以短平快成果谋求名利的现象,以致中国的学术造假学历造假成果造假成为一大世界奇观。

以上种种现象常常认人感叹:中国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却没有给社会带来文化和道德上的进步当然更遑论繁荣?为什么在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我们中国社会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却不及封建社会的某些时期?我们的确需要反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果然及时。

现在的问题是:彼岸和目标已经明确,桥和船在哪里?

党中央的笔杆子们对于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及伟大意义的理论认识已达极致,但真正培育文化繁荣和思想繁荣的正确道路却需几十年后的实践检验,这就是真正问题之所在。也就是说,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所倡导的文化建设文化繁荣最终还要靠你是否具有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操作能力。

按照我在前面所总结的中国历史上两次文化想繁荣所必备的三个要素:(1)环境和土壤,(2)天才人物,(3)民间自发来衡量,现阶段中国似乎是三条要素一条不条。

首先,我们目前在文化思想领域还管制颇多,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要形成文化思想的繁荣其要件都是宽容,只有形成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氛围减少和去除种种不必要的管制和压制,文化思想才能在无禁锢条件下出现昌明兴盛局面。

其次,在人文社科领域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更不消说一群天才人物,目前的情形是学术侏儒、拍马屁者、思想平庸者居多。通常情况下,文化天才人物的出现比培育文化思想繁荣的环境土壤更难,因为特殊人物不仅需要特出基因而且还需要长久的积淀和文化思想写作表达锤炼。环顾左右,现成的文化天才人物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80后、90后会不会有人具备这种文才人物潜质并最终成功,则有待今后几十年大浪淘沙式的历史检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谈到人事问题,情形总要复杂许多。

最后,“民间自发”这在前两次文化思想繁荣中成为共同特征的要素性理念,在本轮中国的文化建设文化繁荣中可能要被颠覆,在党领导一切的国家里,我们难道想在一次伟大的文化建设文化繁荣运动中撇开党的领导吗?没有党的领导能够出现不脱离正轨的文化思想繁荣吗?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繁荣难道可以脱离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形态而独立发展吗?这一切的一切,都难以想象。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3

[关键词]校园文化 繁荣发展 高校辅导员 工作水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①。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校校园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高校辅导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沿工作者肩负着指导和引领的重任。

一、高校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1.辅导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者、规范者和创造者。大学各级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通过开展各色校园文化活动,搭建自育平台促进自我教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繁荣发展的主力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各类学生组织的指导者,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规范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辅导员作为“形势与政策”“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课程的主讲老师,在教学中形成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及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素养,经过长期积淀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2.辅导员是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繁荣的基石。他们通过深入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思想交流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把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精神面貌决定着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程度,因此,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

当前,大学生物质文化生活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具有时代烙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

1.非主流文化影响日趋严重。受到市场经济、西方自由化思潮和网络的影响,诸如短信文化、宿舍文化、消费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各种高校非主流文化均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②。同时,非主流文化由于其形式多样,表象生动活泼,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和诱惑,其糟粕的一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并且越来越严重。

2.社会热点事件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社会热点事件通常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内含矛盾的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一些热点事件的发酵及部分媒体的渲染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无望感、无奈感、不安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最终影响着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的理解与践行。社会事件的负面影响渗入校园各个角落后,对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导致一些学生在思考、探索人生价值问题的过程中加剧了对崇尚自我价值的偏执,加剧了个人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使得校园文化的深层次育人功能弱化。

3.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发生了转变。当前,高校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受教育”角度思考问题和教授知识,更加重视结合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来进行教育,从“主—客”模式向“主—主”模式转变。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占据校园宣传教育的半壁江山,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化、多样化,从多角度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德以及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三、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辅导员往往忙于烦琐的日常工作,不能及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疏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因此,反思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各种问题十分必要。

1.工作中的自身定位不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尚未普遍确立。辅导员的多种职能体现了多重角色的综合功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大多重视日常工作而忽视辅导员的重要作用——育人。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中,也往往忽视了教育对自由和谐发展的需要,只重视政治理念、思想伦理的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究其原因,是没有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2.相对重视人文文化,忽视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相生相成、互补互荣。科学文化中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也有科学文化;没有人文文化导引的科学文化是残缺的科学文化,没有科学文化支撑的人文文化则是空洞的人文文化③。可以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和融合,是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往往比较重视通过建设人文文化来实现育人功能,而忽视校园科技文化的建设,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整体的安排,没有形成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基层层面的科技文化建设。因此,忽视了科技文化建设的校园文化无法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3.处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能力不足。社会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社会认知和人生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部分辅导员在处理热点问题对校园的影响中存在能力欠缺的问题,对于负面的社会事件,很多辅导员在处理时采用封闭消息、禁止谈论,甚至利用谎言掩盖事实等方式,非但未能有效消除不良热点问题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反而加重了不良影响。

4.充分利用新型媒体促进建园文化繁荣的能力欠缺。网络、微博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宣传也越来越重视新型媒体的运用。有些辅导员虽也使用新型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但由于更加依赖传统方式,以至于未能充分占领新兴媒体的阵地来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有些辅导员认为人人网、微博是“90后”小孩子的玩意,对校园主流文化影响不大,不重视新型媒体的建设和利用,无法充分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利于提高对于新兴媒体运用的能力。

四、以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为目标,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纲要》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繁荣发展影响着我国未来文化发展方向与方式。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促使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又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教育部的有关部署大力繁荣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保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文化的繁荣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纲要》指出各项工作既要以人为本,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引导大学生传承、发展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引领学生创造校园文化。辅导员要善于把全会精神和《纲要》的内涵与具体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在事务性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文化的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辅导员要“统筹兼顾”地加强利用校园网络文化,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同时要注重促进“全面发展”,探索实践教育机制,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第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强化文化建设职能。工作中在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校园主流文化的熏陶。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在校园文化教育中的引导功能和创造功能,加强其文化建设职能,重点建设所带学生的寝室文化、年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基层文化。第二,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力度,促进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协同发展。在科技文化建设方面,一年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通过科技文化意识唤醒活动来培养新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二年级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展特色科技活动,形成以老带新层次化的建设团队;三年级提供更多参赛、展示、交流机会,在科技文化建设上形成学、帮、超的竞赛氛围。规范兴趣小组,引导学科创新团队建设,规划年级科技文化方向,创建繁荣发展的科技文化活动方式和氛围。同时,要注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协同创新发展,强化两种文化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第三,提升危机处理能力,驾驭新型媒体。社会事件产生不良影响时,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安全稳定等工作。一方面,要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在培训中应加强应对危机事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辅导员应对危机的综合能力。辅导员要熟悉并能熟练运用网络媒体、驾驭网络媒体,主动占领网络各级宣传阵地,善于使用学生喜欢的人人网、Fetion、MSN、校园BBS、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④。注重利用新媒体建设网络校园文化,抓住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确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流思想的校园文化在网络中繁荣发展。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校园思想教育工作规律。高校要促进主流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其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前提,以遵循学生思想活动规律为关键,以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构建科学化制度为前提来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律化。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规律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就是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构建科学化制度就是要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当今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校园文化发展规律,提高科学化工作水平,促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流的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②张永红。加强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引导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80-81.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4

近些年来我省诗教工作蓬勃兴起,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中华诗词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特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化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多种文学形式中,能够“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的,莫过于诗。中国是诗国,亦是世界上最重视诗教的国家。中华诗词的主体内容博大精深,意存高远,绵延不绝,具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规范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了滋养心灵、净化灵魂的社会教化作用。

具体说,一是激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亲人的深厚情感。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抒发了对祖国最忠诚最深厚的感情,成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二是鼓舞了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如,乐府《长歌行》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总是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无愧人生。三是弘扬了淡泊名利、分清荣辱的传统美德。如,杜牧的“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孟郊的《游子吟》,启示人们以德为先,诚信为本,孝亲敬老。四是尝到了体察民情、清正廉洁的为宫之道。如,李绅的“锄禾曰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乌纱掷去不作官,囊中羞涩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况钟的“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弘扬了清正廉明之气,鞭挞了贪污腐化之人。五是发挥了启示哲理、开拓智慧的认知功能。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世代传诵而被视为观察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六是表达了期盼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深切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无忘告乃翁”;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真是痛彻心扉,感人肺腑。还有许多,不一而足。

正是由于中华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熏陶,世代中华儿女养成了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国爱民,勤劳智慧的高尚品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今天来看,中华诗词这些丰富内容,也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大力推动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使之成为影响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曰益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中华诗词改革创新的呼声持续响起。我们深深感到,在优秀文化的世代传承中少不了中华诗词,在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少不了中华诗词,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中华诗词本身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为了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应把弘扬中华诗词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工程,充分发挥诗词文化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江苏多年来已经积累了繁荣和发展诗词事业的丰富经验:

一是加强重视,积极投入。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诗词文化工作的指导。凡是领导重视诗词文化工作的地方,都自觉地把中华诗词列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诗词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相关部门要在领导指导下积极配合。凡是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把弘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题,列入当地国民教育计划的地方,诗词教育和创作事业都蓬勃发展;凡是广播、报纸、电视、文化刊物和文化网站等宣传媒体积极主动为中华诗词开设栏目的地方,中华诗词的创作普及和传播就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二是春风化雨,润泽众生。充分发挥诗词在全社会的教化作用。要使诗词教育工作成为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教育,推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经常持久地开展校园诗教和社会诗教工作,以诗教“六进”,积极开展创建“诗词之乡”、“诗词之市”的活动形式,扩大和巩固诗教的社会效果。同时,发展壮大诗词创作队伍,使诗词文化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三是精品力作,做响品牌。精晶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提倡“精品战略”,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中心开展诗词创作,更多地推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诗词作品。按照当代诗词的精品标准,尊重诗歌创作规律,组织创作班子,培养创作诗人,策划组织主题,努力推出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的精品。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5

人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肯定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发挥人文科学的功能,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人文科学。

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提供技术支撑,而人文科学的发展可以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蕴涵着许多有利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传统。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对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把矛盾保持在非对抗的范围内,主张通过承认和尊重“不同”以寻求统一,对于培育和谐理念与和谐思维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通过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深入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可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人文科学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对于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精神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并随着时展而不断丰富。当代人文精神,强调引导科学技术的正向发展,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张尊重科学和理性,但又不迷信科学;注重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等等。这种人文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一部分就是由于缺乏人文精神所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让自然科学承载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和谐。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和谐,需要通过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许多内容,其核心是让人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不适正困惑着一些人,进而带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借助人文科学的智慧,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68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