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97176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优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第一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介绍镇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是在“净水”方面。严格执行河长制各项制度,开展河道整治行动,清理河道公里,清运垃圾、淤泥850余吨。

二是在“净空”方面。全力推进工矿企业和污染企业整治,关停非法矿产品加工点、小煤窑52个,竹业、竹业等企业实现整体搬迁。

三是在“净土”方面。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保洁系统实现“两全四化”运作,在全镇76个村组设置600个垃圾箱桶,对公路沿线128个垃圾桶全部搭建钢架垃圾棚,全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

二、主要做法

(一)严格执行领导责任落实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建立例会和报告制度,完善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立镇环境办、镇河长办并配备专门办公室,配齐6名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专项经费,做到场所、人员、经费“三保障”。

(二)构建日常管理维护体系。一是建立监督责任网。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在各村均成立村民保洁监督理事会,形成镇有精准办、村有监督会的监督网络。在河长制工作中,对全镇12条河流建立“一河一档”,配齐市、县、镇、村四级共18名河长,按巡查制度要求定期巡查。二是建立管理维护网。在全镇形成23个大保洁网格和76个片区,每个网格、片区由镇、村包干干部,保洁员和保洁监督理事会成员共同负责,配齐20辆垃圾清运车辆,由24名专业卫生保洁员进行日常清运,做到垃圾“一日一扫、日产日清”。同时,在全镇聘请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三员”共36名,并将河长制执行情况,纳入村级考评。三是建立信息互动网。在全镇显著位置树立河长制公示牌、保洁责任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专门建立16个由河长、群众、保洁公司和管理人员参加的生态环境保护微信群,群众可通过电话举报、发随手拍信息等,对生活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垃圾下河等行为进行投诉,由相关负责人员及时进行整改。

(三)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样板。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义安里生态河堤,总投资2800万元,全长公里,规划建设生态护坡、游步道及污水管网,目前已完成河道清理并上报规划设计方案。二是长河坝饮用水源保护规范化建设项目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总投资1783万元目前正在进行方案招标设计。三是打造长河坝等4个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在村、义安村建设阳光堆肥房,目前正在采购垃圾分类箱,完成阳光堆肥房选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力推进三大工程建设。8月底前,争取完成阳光堆肥房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初具成效,展现我县作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示范点成果。同时争取义安里生态河堤正式动工建设,将义安河打造为河长制示范河流。加快长河坝饮用水源保护规范化建设项目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将长河坝打造成全县生活污水处理整治示范点,加强水源地保护。

二是进一步提升河长制规范化建设。完善河长办各类制度上墙和巡查记录、信息报送等台账建设,进一步加强考核问责,倒逼责任。推进河湖保护宣传教育,开展“四进”活动,引导群众加强河湖保护教育,加快组建村民监督队、义工服务队等参与监督服务,形成全民知晓河长制、全民参与河长制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进各项环境整治行动。加快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目前全镇已完成畜禽养殖摸底工作,共摸底16家需搬迁养殖场,争取在12月前完成搬迁。开展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抓好长河坝水库农业面源治理,杜绝农药污染,争取水库周边农作物迁移。

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第二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环境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良好的文明高速路。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收获,但生态文明却一步一步的离开人们,可人们还是不把生态放在眼中。直到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人们才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规模的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地球早已被他们破坏的千疮百孔。地球在近几年受伤害的数字令人瞠目结舌。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大约每一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不见。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一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或许大家以为这些都是外国的灾难,但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资料。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党一向强调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领导人对生态的问题一次次的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得出我国生态污染严重超标的结果。

生态灾害最直接的恶果就是经济,据说我国每年要拿出2000亿人民币来用于受生态灾难影响的地区的补偿。生态已经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了,人类才开始珍惜它,未免有些太迟了。

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环境是那样的完美:花在草地上展开笑脸,鸟儿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飞着,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如今,应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就应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人类作为高等动物,却连低等动物保护家园的意识也没有,是不是太不配了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小学生更就应受这种教育。我们就应明白,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如今人类的乱砍滥伐,使原本秀丽的地球变得不堪一击。我们必须要更加珍惜生态,不让它在我们手中化成碎片。我们要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不乱扔白色垃圾、废电池,构成自觉的行动,不浪费身边的资源,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

我们作为小学生,在抓紧教育的这天,更就应明白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们就应将它作为一种不可估量的财富,珍惜它,爱护它。我们就应吸取上一辈人的经验,珍惜资源,把地球转成一个更加灿烂与辉煌的星球!

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第三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审视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例子犹在眼前。这些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将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本身就能创造出经济财富与社会财富。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实现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生活富裕和环境优美相统一。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阐述,给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党的十九大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不只是思路更是出路,不只需要心动更要拿出行动。就当下而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键。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此,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查清污染源,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对违规行为进行硬约束。同时,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以环境约束促进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过去几十年,我们凭借奋斗与创新实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成就。今天,站在新时代更高的发展平台上,以同样的坚定与实干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定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第四篇】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针对这些问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了一系列文章。本报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标志性理论创新成果。

受时代和历史实践的制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专门且系统性的研究,有关生态环保的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系,但马克思主义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作为自然存在物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并且人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今天,我们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生态观论述,既是对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再学习过程。

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和人类社会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此外,他还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自然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阐述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双重属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也就必定有自己的自然规定性,其发展受制于生物学规律。“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所说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不能脱离自然环境,二是人类存在于经人类改造后的自然界中,是现实的自然界存在物。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在《手稿》中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和真实客观性,同时更承认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强调了人尽管比动物高明,但是必须依靠自然界,因此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从属性构成的人的受动性与人对自然界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所构成的人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离不开人类,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合理调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实践只有与自然界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于实践之中进行考察,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把对自然的理解融入对历史、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之中,揭示了自然界通过人的社会实践不断地被人化的实质,使人与自然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改造自然的活动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被动的一面,劳动和创造受自然的制约。

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阐述人类劳动实践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明晰了人化自然的基本思想,并通过对人化自然基本思想的论述,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真实存在的对象性关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这是人类史上首次提出的“人化自然”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化自然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的劳动实践,人化自然的出现是劳动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发展至今,虽然已经从各方面深入认识自然界,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依旧受自然的制约。恩格斯也曾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如果人类一意孤行,不顾大自然的制约,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反噬给人类自身精神、身体带来威胁,“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即“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这就意味着,“社会的生成就是人类的历史,也就是自然界的生成,是自然界意义的真正的复活。……社会也不纯粹是一个空间概念,不是一个空洞的场所,它是与人的活动以及把自然界纳入人类生活之改造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域。”因此,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有密切关系,它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它把整个人类社会看做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和谐的文明进程。

社会有机体理论中的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视为社会有机体,从而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生态文明的视阈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始终将“自然—社会—人”联系起来研究社会文明整体进步发展的理论,它强调的是自然—社会—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文明状态。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具有生态特征的社会概念。在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中,自然、人、社会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即“社会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而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体。因此,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

走向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实践路径。整体论层面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告诉我们,建设生态社会是一个社会行为,需要全社会各领域的共同进步。在社会有机体理论支撑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层面提出了一些关于生态文明实践措施的设想,对于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对物质的无限追求所带来的严峻后果:“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资本增殖,就是说,是占有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利润。”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盲目追求,使得在资本家眼里包括自然界一切事物在内的物质都只是其获取利润的工具、原料而已。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分离冲突现象的凸显,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直接导致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贯穿着“人对自然支配统治”的文化观念,以这种文化观念为底蕴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必然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异化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尖锐化。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揭示中指出,工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带来灾难。人的异化劳动促使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但也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野蛮开发,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谐发展,必须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由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社会政策、规范及规则,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取向的社会制度,即确立社会制度的生态化取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坚持生态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基础上,体现了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实践出发,既坚持生态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也坚持社会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并把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考察置于这两个规律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人为理论归宿,以建立公正、高效的社会政治制度为手段,来改变私有制生产关系下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状态,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追本溯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而逐步形成的,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与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肯定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地位,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内涵。明确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统一整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致力于实现公平正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性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现实与历史相统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制度变革、发展转型和价值观转变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指导纲要,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践要求。在解决人类生态文明问题的路径设计上给出了明确的实践策略,对推进我国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战略方针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全球化理念。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思想,揭示了生态问题的全球化趋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树立了全球化的生态安全观,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真正推进到了全球化的层面,坚持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动实现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支柱”拓展上升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创举,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是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的内在统一,是高度、深度、广度与速度的协调统一,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树立了引领的旗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了中国的力量。

生态文明思想研讨发言材料【第五篇】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立场,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时期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和未来愿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战略和总体任务要求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系统阐述。要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按照XX和省市政府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打好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保护净土、碧水、蓝天。

第一,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本质。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xx念兹在兹的重大关注,战略工程应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原则,多谋基础,利长远善事,多做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第二,坚持绿色青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将经济活动和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息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包容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人民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真正环境效益。第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xx用命脉将人与山水、林田、湖草联系在一起,生动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一体关系。第五,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

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二、敬终如始打好“水陆空三大攻坚战”

一是持续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大河道两侧沿岸秸秆、垃圾、养殖粪便的清理力度,彻底消除水污染隐患。加快治污综合体项目进度。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杜绝污水直排,加大对城乡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彻底消除“劣五类水体”和黑臭坑塘。积极开展省级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网格化监管巡查,做好清理整治工作。统筹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二是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注重源头管控,加大工业企业及固定源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严防“死灰复燃”。坚持过程管控,针对砖瓦窑厂等各类企业,发挥好脱硫脱硝除尘设备、烟气自动监控设备作用,保证全天候监控。开展好专项行动,针对建筑工地多、车流量大、污染源复杂等难点、痛点,打好联合作战、循环夜查、特别监管组合拳,确保蓝天白云天数持续增加。

三是持续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土壤环境风险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更新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并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完成重点监管企业的土壤环境监测。对偷排废水、废气、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

三、明确责任,抓好各项措施落实

一是凝聚工作合力抓落实。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思想,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工作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属地责任,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打好组合拳,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二是严格考核问责抓落实。加大了生态环保问责力度,依据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量化问责规定》《水污染防治量化问责规定》等办法,考核奖惩、约谈问责。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抓落实。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露头就打。任何企业违法排污,都要依法严惩,不仅追究经济责任,还要追究行政、刑事责任,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要挺起腰杆,硬起手腕,敢于碰硬,敢于“亮剑”,树立生态环境执法权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99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