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热选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24661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a.创设情境,会在生活中使用乘法。

c.对比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板块一(实现教学目标a类)15min。

设境征问(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件,ppt展示,

2:学习新知,掌握方法,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各组画法。

自学悟道。

3: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画法,并说说自己对题意的理解,两题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教师演示,扩宽孩子解题及操作方法,掌握一题的多解。

(1)有四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教学板块二:(实现教学目标b、c类)20min。

聚智求解(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基本问题(出示课件)。

刘奶奶家养了两种不同的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

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

(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

2:变化问题(出示课件)。

3位杂技演员表演“顶碗”,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

(1)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

(2)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

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

(3)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分享验证,形学成问。

本课小结。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当发现几个加数相同时,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加法是求几个数和的运算,求几个数和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想我们以后该怎么解决问题?

学习板块一(实现教学目标a类)。

1:各抒已见,举手发言,师生互动。

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动手画一画座位的安排顺序,小组合作。

3:学生推荐学生发言。

4:列出解题过程,对比方法,完善步骤。

(1)5×4=20(张)。

(2)5+4=9(张)。

学习板块二:(实现教学目标b、c类)。

巩固应用,加深乘法算式的理解。

1: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小组pk展示。

2:自主完成,展示课堂。

说说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1)5×4=20(张)答:一共有20张。

(2)5+4=9(张)答:一共有9张。

教学反思。

优点:

1:小组之内的合作,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使问题的解决更加明朗化。

2:巩固试题的设置符合本课新知特点,有助于深化新知学习。

3:情境的设置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3年10月25日。

文档为doc格式。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二篇】

p63~64例题和试一试、p65“想想做做”

(1)让学生学习有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哪些方法可取,比较好?

遇到问题如何解决,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场景

(1)说一说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提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问题:

(1)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元?

(2)小军用42元可以买多少本?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三篇】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课件和练习题单。

一、复习解决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1、单位“1”×百分之几关键是找单位“1”

2、完成两道复习题。

(2)李强六月份的生活费为255元,比计划节省了15%,节省了多少钱?

二、根据算式填条件。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_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1)200÷20%。

(2)200×20%。

(3)200÷(1+20%)。

(4)200÷(1-20%)。

(5)200×(1-20%)。

三、巩固练习。

3、某件商品2500元,商店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现价是多少元?

9.一捆电线用去20米,剩下的比原来的'75%少5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11.一捆电线,用去全长的1,再接上60米,结果比原来长40%,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1,这时乙堆剩下的煤恰4。

四、总结。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四篇】

教材分析例题用文字叙述,学生一般能读懂题意,但不会利用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而通过课件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再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使例题的教学意义超越解答一道题目,得到一组答案,体会一种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问题的简单化,并相应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曹冲称象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吧?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曹冲他是怎么称象的。(点击播放)。

播放结束后提问:曹冲称象,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生自由回答)。

生:当时还没有这种技术。

了不起。其实,他就是运用了“替换”这种方法解决了问题。(板书“替换”)。

二、教学例题1。

师:大臣们的问题大致是(口述):把720毫升果汁倒入7个杯子,正好都倒满,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你会列式吗?(课件没有出示杯子)。

生自由说。

师:720÷7?真的这么简单?就能难倒聪明的曹冲?看看,大臣们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杯子。(出示杯子)。

师:看,这样的杯子,能用720÷7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的大小不一样)――可以多问几个学生。

师:是的,杯子不一样,所以我们就不能直接用720÷7。那如果,装满的都是?

让生答:装满的都是小杯或者都是大杯,我们就可以直接算出每个杯子的容量了。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臣们出的问题具体是:(课件出示: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到什么信息?

(720毫升果汁、6个小杯、1个大杯)(师板书)。

理解关键句。

师: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多问几个同学)。

(预设之一:把大杯当做标准量,小杯是比较量;反过来那如果把小杯当作标准量(单位一)那大杯的容量是可以说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也可以说3个小杯的总容量等于1个大杯的容量)。

师: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杯的容量相当于3个小杯的容量。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师:那你想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同桌讨论,生列算式的过程中(师巡视指导,并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师:好,同学们请看:(指着算式)做对了吗?你来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3、课件演示学生所回答的思路。

师:老师听明白了,你们呢?(演示):他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时候就有??(生:9个小杯)现在就可以先求出??(小杯的容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大杯的容量。

4、板书小结:

师:简单的说就是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再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一共就有9个小杯。

5、请学生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师:诶?这组算式呢?对吗?谁知道他的想法?生回答。

6、学生讲完第二种方法后,课件演示。(也要问到点子上,比如:你是根据)。

师:真不错,是把每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这么一替换,得到的就是(大杯)。就可以求出??(大杯的容量),我们在根据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求出小杯的容量。

7、完成板书:

师:是的,我们还可以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再加上原来的1个小杯,一共就有3个大杯。

师:你们也都像他们这样解决吗?

检验。

师: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还要对它进行?

生: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试一试!(留给学生检验的时间)好,谁来说?生:用240+80=720ml所以正确。

师:哦,你是验证了一个大杯和6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这个条件,但是请你们好好思考思考,只符合这个条件就可以了吗?(240÷80=3)。

师:所以,我们在检验时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要从整体去思考。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什么策略帮助曹冲解决难题的?生:替换师:对,替换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那为什么要替换?

生:因为杯子不同,替换了就能变成同一种杯子,问题变得简单了。师:你替换的依据是?

生:小杯是大杯的三分之一。

师小结:是的,解这道题的时,我们先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替换成同一种杯子,也就是说把两种不同的量替换成同一种量来解决问题。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板书:两种不同的量替换同一种量)。

师:看来呀,替换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那咱们继续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看:(出示练习)。

三、巩固应用。

师:你打算填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也可以理解为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个小杯的容量。

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个大杯的容量。

如果把大杯替换成小杯,那么8个小杯的容量+2个大杯的容量=()个小杯的容量。

2、有2个大箱和4个小箱,每个小箱的容量是大箱的1/2,1个大箱可以换成()个小箱,4个小箱可以换()个大箱,如果把大箱都换成小箱,则共有()个小箱。

3、买15支铅笔和4支钢笔共50元,5支铅笔可以换2支钢笔,每支铅笔和钢笔各是多少元?(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做题,展示学生作业时,要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算得的又是什么?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等。)。

四、全课总结:

师:你觉得这种替换的策略神奇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说一说,和大家分享分享。

师: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我想:我们将会有许多不同的收获和发现,韦老师期待着,那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来探讨。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五篇】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目标要求。

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设计意图。

1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1)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

(2)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 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

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

(1)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时间:   年     月     日。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时间:   年     月     日。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4 行。

桃   树。

3 行每行7棵。

苹果树。

8 行每行6棵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选择典型题展示共同交流(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被展示者的分析思路)比较小结1、用列表的方法,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长(米)8765宽(米)1234面积(平方米)8141820想一想,如何围面积最大?独立列表整理,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检查订正3×7=21(棵) 8×6=48(棵)48-21=27(棵)独立提问题,设计表格,填表列式解答 互相交流引导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2、“想想做做”第1、3题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六篇】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七篇】

理解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转化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了解转化思想在数学课程中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转化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转化策略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难点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学习多边形面积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用到数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师指出前面接触的图形相对简单,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讲解新知。

1。问题探究。

大屏幕出示教材图片,并提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经验,直观的会提出数方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满一格的情况,若按照前面数方格时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并且较为繁琐,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确切的比较方法。

学生根据导入中的情境,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探究图片中的不规则图形可否转化为较为规则的图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转化。小组代表做好讨论记录,探究结束找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两个图形都可转化为规则的矩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通过比较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数方格、数边长)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多种变化过程。

2。方法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图形变换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图形转换的方法与特点,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1)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由复杂变为简单熟悉,但面积的大小不变;

(2)图形转化可通过平移、旋转、翻折、拼接等方法;

(3)经过转化之后将无解变得可解,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教师讲解其为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将未知事物转化为已知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时;代数领域学习异分母分数运算、小数乘法等。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下列三个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练一练。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八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60÷3÷4=7×7+1=21÷3+9=。

…………。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搜集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分享的“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热选10篇】”,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2。

3、说思路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板书设计。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几人?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九篇】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平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平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教案【第十篇】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82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