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少、服务群众范例精编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深入基层少、服务群众范例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深入基层少、服务群众1
XX省委部长在全省组织工作推进会议上指出:少数基层干部“身在基层下不了基层”、“面对群众不能服务群众”、“讲同一种方言没有共同语言”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干部不能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一定程度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培养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坚持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基层干部为基层服务。
一、对“三不”问题的理解
少数基层干部“身在基层下不了基层”,缺乏工作方式方法。一些干部身在基层,处在工作一线,不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不能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不了解群众疾苦,不能问计于民。有的跑“上层路线”,有的与老板“混在一起”,有的整天“呆在办公室”,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不愿深入困难单位、企业和农村调查研究和处理问题,害怕触及困难和矛盾,图清闲、怕麻烦,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能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少数基层干部“面对群众不能服务群众”,缺乏服务能力。有的干部贪图享乐,追求享受,不学无术,无力为群众办事;有的干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混日子,责任意识淡薄。由于学习不够、锻炼不多、经验不足、能力不强等原因,一些干部面对群众的诉求和困难,不想解决、不会解决、不能解决,缺乏服务群众的本领,不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和谋利益。
少数基层干部与群众“讲同一种方言没有共同语言”,缺乏与群众之间的感情。由于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或者为民办事能力问题,一些干部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与群众之间沟通困难,讲话群众不愿意听,做事群众不支持,群众不愿意跟干部讲实话、讲知心话,干群之间缺乏信任、缺乏感情,即使讲同一种方言,但始终没有“共同语言”。
“三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身在基层下不了基层”讲的是缺乏工作方式方法问题,“面对群众不能服务群众”讲的是缺乏办事能力问题,“讲同一种方言没有共同语言”讲的是与群众感情问题。缺乏工作方式方法,不能为民办事,不能很好地服务群众,就难以取信于民,干群之间不能建立感情,就没有“共同语言”。如果缺乏对群众的感情,高高在上,不愿意下基层,也“下不了基层”,更“不能服务群众”。只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为民办事能力、服务水平,深化与群众的感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建立良好的干群、党群关系。
二、我地干部服务群众的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 “三万”、“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使党员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进步,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显现,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是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突出。面对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产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的形势,广大干部职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有的甚至在边远贫困地区,但依然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大部分干部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有的认为在实现自我抱负的基础上为社会作贡献是人生价值的最佳体现方式,表明广大干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良好的价值取向。
二是学习氛围较好,求知欲望强烈。多数干部对政治理论学习很感兴趣或者比较感兴趣。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部分干部能坚持自觉学习,部分干部能够在工作闲时学,还有部分干部因工作需要应急学习。大多数干部能够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等,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大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强,注重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提高为民办事能力,提高服务水平,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工作作风扎实,精神状态良好。近年来,我区先后开展了 “作风建设年”、“万人评机关”“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等一系列作风整顿活动,使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进步,形成了一心一意谋保护、奋力拼搏求发展的良好氛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能够率先垂范、恪尽职守。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本单位、本行业的情况研究深入,能够从各自的岗位出发思保护、谋发展、解民困。干部职工能够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认为作为公务员或公职人员,拿了工资,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能够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工作纪律,热情周到服务,精神状态良好。
四是发展意识强烈,奉献精神突出。绝大多数干部能够扎根基层,克服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任劳任怨地在基层工作,为群众服务。尤其是一些边远乡镇,海拔近 2000米,全年仅有五个月的无霜期,冬季气温长期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自来水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因结冰而无法使用。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乡镇干部常年坚守在工作一线,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有很多乡镇中层干部在乡镇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职务提拔和进城无望,但都能安心本职工作,切实履行职责,服务基层,成为推动乡镇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是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服务基层。(1)积极开展“一岗六联”帮扶活动。活动过程中,由区直机关党组织牵头,各单位党员带头,为农村特困户、双下岗职工、贫困高中生送去了党委、政府的温暖。各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为联系村新修、扩建村级公路300余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3万余米;建设村委会办公楼10栋等,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2)扎实开展“三万”活动。全区各部门组建驻点专班,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谋发展。组织种植、畜牧、水产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服务“四下乡”,把实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教给农民。工作组全部驻村到位,立足于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调查员、民事调解员和困难帮扶员,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直观地感受农村面貌、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与群众交流谈心、征求意见,全面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活动期间,各单位帮扶物资、资金20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和解难事240余件。
六是创新举措,倾听民声。(1)设立民情观察室。为了更好倾听民声,脚踏实地了解民情,增进与群众之间感情,做到“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我区在群众集中的自然村落投资设立民情观察室,区级领导和有关单位干部定期到民情观察室了解民情。(2)主动接访和调研。认真落实区级领导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大接访”制度,并变接访为主动走访。注重加强基层调研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下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60天,撰写民情日记,协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3)下派第一书记。先后选派64名党员干部到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80余名优秀干部到村任副书记,了解民情、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谋划各村发展,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三、对改变“三不”问题的思考
xx部长指出的“三不”问题,在我省和我区不同程度存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强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一是深入基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中去,坚持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紧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吃农家饭,讲百姓话,解百姓难,面对面地跟农民群众交心谈心,确保科学决策来源于人民群众。在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实际民生问题中创先进、争优秀,坚持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确保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服务农民群众增收等方面积极宣传中央、省委和地方党委的方针路线,确保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在宣讲强农惠农政策的过程中凝聚民心,在走访调查民情的过程中集合民智,在办实事解民疾苦的过程中化解民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是改变作风。转变思想作风,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权是人民赋予的,就应该服务群众,干部就意味着服务,权力越大服务的职责就越大、越多。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多深入群众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和谋利益。改善领导作风,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满意,对人民负责。坚持万事民为先,把为民、便民、利民作为机关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提倡“三办”作风,即:马上办、我来办、办就办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身作则,带好队伍,管好人,作好称职的指导员;放下架子,善于和干部、群众交心谈心,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当好合格的领头雁。转变工作作风,要态度和蔼,文明礼貌,热忱服务,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官本位主义和形式主义。要规范管理,办公有序,职责明确,方便群众,环境良好,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三是上下统筹兼顾。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上级领导的重视,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需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就需要与上级保持良好的关系,走“上层路线”。地方的发展需要加大招商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发展,建立必要的经济基础,需要与老板“混在一起”,倡导重商文化,时时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浓厚氛围。同时,开会、接待、出差和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也导致了干部下基层时间较少。但是,作为基层干部,在处理好发展问题和办理日常事务的同时,必须坚持上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挤出时间到基层,深入群众中,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访民生,解民忧。
(二)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一是加强学习。坚持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拓展知识面,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和他人的先进经验、成熟做法;向领导学习,学习领导方式、领导艺术和协调沟通能力,学习处理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向同事学习,学习工作方式方法、为人处事之道,积累工作经验;向群众学习,学习群众语言,学习实践经验,提高具体办事能力,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
二是加强教育。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干部培训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选派年轻干部到中央、省直机关和其他地区挂职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认识,积累经验,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坚持谈话教育,党委、政府领导注重加强与单位主要负责人谈心谈话,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加强与班子成员及一般干部交心谈心,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教育干部职工保持良好心态,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踏踏实实干事,真正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做好工作、服务群众上来。
三是加强锻炼。铺路压担式锻炼。注重把干部放在信访、计划生育、综治等急难险重岗位上接受锻炼,提高他们处理复杂问题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直接服务群众的能力。多岗交流式锻炼。不断加强干部交流和内部轮岗,使干部在岗位变化中开阔视野,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强应变能力,提高服务能力。包村挂职式锻炼。坚持选派村“第一书记”的做法,选派优秀干部包村驻点,强化锻炼,让他们深入农村,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体贴民情、了解民情;让他们从最基层、最具体的工作抓起,为群众排忧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磨练个人意志,增进与老百姓的感情,掌握农村工作方法,积累经验。
(三)增强干群感情,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一是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干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要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转移,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试金石。群众关心的,就是干部应该关注的;群众关注的,就是干部应该高度重视的,需要认真、及时办理的。多想群众冷暖,少想个人“政绩”,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看成大事、要事,身体力行,及时办理,始终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工作中,纵然“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始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二是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是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坚持慎用权,用好权。想问题、做事情,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对人民群众负责;必须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坚持把群众当亲人,不搞上下级关系。面对群众,保持“五心”:对群众的事保持热心,对群众的困难疾苦保持关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保持耐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保持诚心,为群众办好事保持真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比如拆迁补偿、社会保障、司法公正等。“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三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遇事多同群众商量,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增强对群众的感情。深入巩固“三万”活动成果,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聊天拉家常,与群众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深入田间劳动,一起挖土豆、种玉米、插秧割麦,边劳动边聊天、学习,拉近干群距离,使群众信服,与群众建立“共同语言”。干群之间有了信任和感情,即使不讲同一种方言也会有“共同语言”。
深入基层少、服务群众2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集体的神经末梢,是治国安邦、管党治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着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只有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才能保障服务群众的职能。
一、基层党组织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载体
党的领导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从宏观角度表现为带领人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具体体现在微观领域的基层组织都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然要求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广泛分布在工矿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社区、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等领域中,都担负着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引导党的基层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党的决定,通过基层组织载体带领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
党员是党的机体细胞,细胞的活力和健康程度反映了整个机体的生命力。只要每位党员都有强烈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正式将党的基层组织定位基层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三种形式。党的十四大在修订党章中又增加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用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类基层组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党组织在各个基层领域的政治领导是落实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体现党的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属性
基层党组织不能混同于一般社会组织,它是具有政治使命与政治功能的团体。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如果基层党组织经常不按照党支部规定内容,履行三会一课,召开党组织生活会,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团结带领群众,那么党员的先进性与纯洁性难以维持。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政治功能,就要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结合起来,每位党员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意识,敢于同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基层组织政治建设能力强不强要看是否把党中央的重大方针、决策部署宣传好、发挥好、引领好、落实好,是否能够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在党的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行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多元思潮的影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政治上不迷失方向。因此,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一定要体现它的政治使命这一根本属性。否则基层党组织就不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四、服务保障群众的功能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部署,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成为基层党组织现阶段探索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创新并完善服务载体、服务方式、服务机制,使党员、党组织潜移默化地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在服务的过程中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才能真正将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发自内心地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实现党对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从而证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否在发挥服务保障群众功能上下大力气,深挖细研对接群众工作。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能,充分维护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
(一)组织联系群众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统揽能力
党支部是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来实现。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着直接组织联系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党支部建立在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思想的动态,了解群众的情绪,熟知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在客观上必然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然承担着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职责。因此,党支部的群众工作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党领导的事业的成败。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建设时期是这样,今天仍然如此。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离开党支部联系服务群众,党的群众工作就会落空。每个支部及其成员都要深刻认识党支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明确群众工作职责,增强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凝聚宣传群众发挥基层党支部党的喉舌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由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的。在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我们党那样集中那么多的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的牺牲。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公开和郑重地承认自己的失误、错误,并且善于总结经验,以形成正确的理论和坚持正确的路线,这就使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是通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表现出来的。因此,进入新时代,党支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教育并管理好党员干部和广大党员,使他们能够经受住“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挑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要求党支部要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党的目标的一致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团结在党的周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确保新形势下群众宣传工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迷失方向。如果忽视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泛滥,西方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受到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就可能被消除,群众的宣传工作就会受到干扰、就会迷失方向。所以,基层党支部工作既要肩负引领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还要学深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髓,更好的服务宣传群众。
扎实抓好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道德风尚建设、环境面貌建设、社会秩序建设。其核心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根本点就是靠统一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扎根于广大群众中间,让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在每家每户每人,体现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中,让中华文明惠及世界各国。当然,我国13亿多人口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体验者,总结着,提炼者,必将引领世界文明进步的时尚潮流。切实利用和引导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是把握好新形势下宣传群众工作大势的必然选择。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三)创新服务群众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示范效应
党支部做群众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事实证明,任何时候要做好群众工作,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在群众组织中开展工作、如何教育引导群众、如何在支部中研究讨论群众工作等方式方法,都需要我们创新。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很大变化,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不能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每个支部及其成员要注意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会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在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还要学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必须通过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来完成。只有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为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基层党组织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使党支部真正发挥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支部真正成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五、党员干部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担当践行为民服务理念
作为党员干部,最大的党性就是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好群众。最好的品行就是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最真的表率就是敢于让干部群众向自己看齐,堪为楷模,真正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员干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把党的宗旨贯穿于思想和行动的方方面面。一要在深化学习中树立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观点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二要在实际行动中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做到思想上与群众接近,生活上与群众走近,作风上与群众靠近,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深入群众,沉到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要在推进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深入群众中总结工作经验,到群众中检验工作成效。四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及时收集群众的创造性信息。要善于挖掘,有效地提炼群众创造的经验应用于推动工作中。五要要尊重群众意愿,多搞调查、多听民声、摸准实情、把握规律,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要不断扩大群众在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参与率,广泛集中社会各界对基层党建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摸清情况,把准脉博,集中群众智慧,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措施。要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注意加强对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大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解释。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特点,分层次、多样化地做好宣传服务群众工作。六要扩大群众权利,让群众主动参与各项工作中来。要顺应社会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落实好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七要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党支部制度和倾听群众诉求反映机制,健全服务群众机制。通过完善制度,既引导党员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又使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从而得到群众支持。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载体,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建设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又要体现党的政治引领、发挥政治功能这一根本属性,最终为服务保障群众的职能奠定扎实的基础。
深入基层少、服务群众3
1.宗旨意识不强,党性修养不够,缺乏团队意识,干的为人民服务的事,说的是混社会的话,当面八面玲珑,背后恶言相向。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群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3.个别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群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6.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老百姓对我们意见越来越大了。
7.一些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水平不高,对群众办事冷硬横推、敷衍搪塞,甚至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8.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进行换位思考。9.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群众的诉求。
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群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
1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12.有的领导干部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13.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14.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
15.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群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
16.我虽然出生于农村,对群众有着深厚而朴素的感情。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群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群众,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群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群众很好地打成一片。
17.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群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
18.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群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19.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群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
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群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群众的立场和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
21.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看不到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群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群众,缺乏真功夫。
2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
23.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群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更多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
24.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群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群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
26.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群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
27.有始终如一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群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好。
28.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群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9.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群众。
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群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群众首创的新鲜经验。
3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
32.没有完全摆正群众的位置,坚持群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群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群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群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群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群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
3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非常了解,群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
34.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
35.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找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逐渐拉开了与群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
36.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群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
37.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群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群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群众不够到位,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38.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
39.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群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40.领导班子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注重改善民生,建成了一批过去一直想建而未建的民生项目,但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