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感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092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感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感1

“待人厚,律己严”是我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之后最大的感悟,从中也能感受到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

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主要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格,用一个过渡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把文章分为前后两个方面。

文章先总说介绍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之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然后讲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方面,选择生活小事,修润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等三件生活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从而表现了叶老待人厚的美好品德。

接着讲述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方面,从叶圣陶先生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等三方面讲述,表现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作风。

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叶圣陶先生的伟大人格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他的“待人厚,律己严”又将影响着中国的下一代。

从本文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待人厚”的魅力,对别人无所求,尊重别人,平易近人的性格决定着叶圣陶先生为人处世,体现了一代教育家的精神风貌。在叶圣陶先生病重期间,对别人仍然是毕恭毕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我。而在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很难做到“待人厚”,却习惯性的是“待己厚”。“待己厚”决定着一些人的处事方式,从而影响了对人对事的态度,使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己捉襟见肘,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成就。

叶圣陶先生更可贵的品质就是“律己严”,在写作方面,在语文教学方面,在文风方面都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追求朦胧的风格,让自己的文章读起来就像写话,让人听得懂,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这是叶圣陶先生写话的风格。也是对自己最高的要求。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写文章拖拖沓沓,拖泥带水,云里雾里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反而是越读不懂的文章水平越高。读不懂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读不懂则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与叶圣陶先生的性格有点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了。

读过本文,掩面深思,更让我悟到了叶圣陶先生伟大的人格和品德的过人之处,就让我以“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待人厚,律己严”的合格老师,在为师的路上慢慢求索。

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感2

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情。叶圣陶先生生于1894,逝于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被世人尊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说实话,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并不熟悉叶圣陶这个人,只偶尔听过。老师说,叶老先生是语文人中的佼佼者,没有语文人不认识他,这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叶圣陶先生在世94年,而且还为语文这项博大精深的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竟然那么孤陋寡闻,看来以后还是应该多普及一些知识啊。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知道了叶圣陶先生,还教会了我一些关于写作的方法。

一就是要简洁。写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简洁,如果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拖泥带水,累赘,那读者肯定不想再接着读第二句,即使你写的再优美动人,读者也不会觉得是篇好文章,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是啊,虽然只有一两个字的差别,但读起来整个味道就都变了。

二是要平易自然。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文章写完以后一定要多读、多品、多改。我写文章,就比较在意词句的.优美,所以常常写的都不满意,以至于现在写文章都要憋,不仅浪费时间,还会让写作水平变低。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打算先把文章整体写出来,然后再斟字酌句地修改,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看像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还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愿我们都来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感3

今天语文课堂上,我认识了一位教育家,他就是叶圣陶先生。他让我懂得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非常敬佩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学习、了解语文的那种向往。通过张中行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知道了写文章要平易近人,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当我们阅读时一定要顺口,看像话不像话,如果写的不像话,坚决改。叶先生还主张要写完文章后,自己先读一遍。我们的文章也要让人听着悦耳,标点符号也很重要,叶圣陶当初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做”和“作”区分开,商讨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例如:做事、做家务、作业、作用等。另外,叶先生还认为有些累赘和删去几个字意思也不改变的,大可以删去,不然留在那里别扭,读起来也不顺口。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类似地事情,我还记得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小心漏了几个字,还少加了一些标点符号,第二天改作文时,老师帮我查出这些错误并让我拿回去加以改正,自此之后,我便再也没有犯这种错误了。

写作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就像王君老师说的:“你怎么活,就怎么写,你怎么写,就怎么活。”真实的用心抒写,才会有更多的读者。

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感4

今天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先生所作。张中行心中的叶圣陶,正如杨振宁写邓稼先,同一领域的大咖写对方,具有其他非专业领域作者所不可有的优势。

这优势或许在一般人眼里反而成为劣势,因为太过熟悉的东西往往没有新鲜感,唯有真正相知的同道中人,唯有真正经历过其中甘苦者,才知道对方看似平常行为之中的艰难和可贵。

读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眼前站立的不仅仅有朴实、和蔼可亲、待人宽厚、对自己严格,对事严谨执行的叶圣陶先生,还有一位痛失师友情感内蕴、不觉回忆其点滴生活琐事、言语干净典雅又明白如话的张中行先生。

叶圣陶,这个名字,语文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仅是语文老师,估计所有受过师范教育的教师,都知道他。即使没有系统了解过他,也一定牢记他那句经典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多少教师都在追求的教育目标和效果啊。这几乎是教师终生的教育理想,而先生曾说过,理想是事业之母。“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目了然的题目,其中“二三事”好像拉家常,跟你白话一样。著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记》等“负暄系列”的张中行先生,完全可以取一个典雅深沉的题目,可却以如此朴素的字眼作为怀念先生的文章题目。既有“负暄”的含义,作为一个孤陋寡闻之人发现晒太阳如此惬意,而要广而告之的谦虚,更有以朴素简单、明白如话的题目来写一位崇尚文风简洁的大师,这是多么般配,作为第一儒的叶圣陶先生,哪里还需要用华美文字来修饰他?

张中行先生所写的二三事表现出先生为人宽、待己严的品德,对于先生在国语教育方面的主张几乎没有涉及,而事业和为人是相通的。

是因为叶圣陶先生,才有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以前叫“国语”和“国文”,是他把这两者合并起来,称为“语文”。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提出“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的第一人,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要我们读1篇文章,首先要能够理清楚文章的思路。

叶老尤其注重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比如这个好习惯——动笔之前先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到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读者角度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只要按叶老所倡导的去做,养成阅读和写作的诸多好习惯,语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至少不会把执笔为文视为苦差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6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