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少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472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少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少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3―0055―05

xx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自觉的理论创新才能使

理论创新收获实效

自发的理论创新与自觉的理论创新在动力、过程和效果上不可同日而语。理论创新的自觉性是指创新主体对为什么要创新以及怎样创新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自觉的理论创新不同于随心所欲、误打误撞式的所谓创新,更有别于囿于旧理论而不思突破的所谓执着坚守。中国共产党xx余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什么时候我们自觉地坚持理论创新,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我们就能化解前进过程中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能收获实效,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什么时候我们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什么时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遭受损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就受到质疑。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造就了理论创新的人格,养成了对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和邓小平曾多次说过,离开老祖宗万万不行,光靠老祖宗也不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书本里本就没有什么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也没有责任和必要为160多年后的中国提供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应该结合中国的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书本背到滚瓜烂熟算不得马克思主义者,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背景,理性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就是为什么提出新的时代要写出新的《实践论》与《矛盾论》的道理所在,也是邓小平高度评价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道理所在。

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能否创新、怎样创新事关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包括理论创新在内的一切创新,把创新提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看待,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中国共产党喜逢建党xx周年之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提出了“理论创新无止境”的重要命题。

一个执政党能不能带领人民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能不能在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永葆生命活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有没有理论创新的自觉、理论创新的勇气和理论创新的智慧。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政治领袖的理论素养和对理论创新的自觉,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xx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理论创新自觉――理论自觉、方法自觉和意义自觉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并自觉地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理论支持。

二、科学规范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

保持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规范的态度是保证理论创新正确方向的根本前提。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规范的态度,理论创新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就会产生出根本错误的理论,从而给实践带来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规范性,这是xx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之一。

侯惠勤在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动力时指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这四个“科学”(即科学继承、科学把握、科学总结和科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四大根据(即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基础和光明前景,也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认为,这四个“科学”,不仅适用于改革开放30年,同样适用于建党以来的xx年,只是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有所不同罢了,其内在精神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前后一致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典范。邓小平在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问题上体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史上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过程中,用极大的精力和极高的智慧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和思想的问题。在他的主持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坚持和发展思想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提供了示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续发展,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两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另一方面,善于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的,根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向了新的阶段。

三、扎根实践的理论创新才能使

理论生命之树常青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的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元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这是对中国共产党xx余年来理论创新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凸显了理论创新的实践性品格,符合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际,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极具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不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相互运动中前进,实践孕育理论,理论推进实践,这是一个彼此相互推动的统一过程,实践创新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演奏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曲又一曲宏大的交响乐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文本,而是直接来源于实践并面向社会实践的实践性文本。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知与行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是认识(理论)发展的规律,也是理论创新的逻辑。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正是遵循了实践与认识的这一辩证关系。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当理论与实际相矛盾、在实践中遇到理论解释方面的困难时,唯物主义者不是去剪裁实际使其符合理论,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理论使其更好地解释实际,并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理论和实际做法引起了争论,邓小平说,“我的一个发明就是不争论,要允许试,大胆地闯,让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时刻关注变化着的实践呈现出来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概括,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揭示新规律,形成新理论。总之,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只有这样,理论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常创常新。

四、紧跟时代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

引领社会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崭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理论,创新的理论引领社会开拓前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应运而变,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xx余年理论创新的成果,都是时代主题的充分体现。20世纪上半叶,面对着一个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泞中的中国,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形成了思想,指引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探索到了光明的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降,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发生了重要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取代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想理论的转变和政策的转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反映中国国情,体现民族特色,也要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特色,在实践基础上把二者统一起来。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理论,理论不创新,就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发挥其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理论概括,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与时代的演变高度吻合。坚持了理论创新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具有了科学性、前瞻性,就能产生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能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发展。

五、扎根群众的理论创新才能

使理论真正深入人心

真正有价值和有生命力的理论创新,必须是源自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任何脱离群众的所谓理论创新,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扎根群众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真正深入人心。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次阐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所以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把群众的智慧化作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同一样,邓小平也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民群众有很深的感情,他的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曾让多少人为之感动。邓小平尊重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人民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和理论创新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把理论创新成果的价值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邓小平多次以乡镇企业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坦言自己的决策和思想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就在于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包括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提出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具体地说,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巩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最关键的就是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最紧要的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六、开放包容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

具有科学魅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也必须保持其开放性的特点,只有开放包容的理论创新,才能凸显理论的科学魅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开放包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前人先进理论的继承和对先进文明成果的发扬,对当代先进思想、优秀成果的高度概括与融合;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通过与形形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科学解释世界的新变化、新问题,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在与其他形形思潮的争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无愧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诠释了理论创新的开放包容性。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思想中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并注重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学习,从实践中向全党同志学习、向全国人民学习,甚至向我们敌人学习,不断撷取思想营养,从而形成自己常青的理论之树。它有着书斋式理论或学术体系所没有的那种强烈的现实感和宽广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以后,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外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潮涌人中国,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思想,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自觉,学习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他们的论述中经常能看到“和而不同”的表述。所谓和而不同,实质包含着理解、包容、相互尊重、互相学习的意思在内,是理论开放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面临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必须从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并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必须借鉴别国、别党成败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科学性,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也才有影响力。

七、面向现实的理论创新才能使理论

赢得发展空间

理论创新实践性品格,决定了理论创新的现实性追求。坚持理论创新面向现实,就是在理论与实际的互动过程中,瞄准现实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来回答、解决、超越现实问题,发挥理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构建理想世界的强大功能,同时为理论发展拓展无限的发展空间。当代著名哲学家孙正聿指出:“面向现实”的哲学家,既要具有对“现实”、“实践”进行否定性思维的创新意识和对象批判意识,更要具有对已有的“哲学”进行否定性思维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批判意识。哲学只有以“自我批判”的方式去“面对现实”,才能实现哲学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主体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放眼世界大势,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少2

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才是有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把握的重点,为我们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守初心使命融入干事成事全过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1.党的创新理论是照耀新时代的思想灯塔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学习、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历史。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伟大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伟大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现实写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我们党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现的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的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重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建设依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但要更加注重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更加充满时代性、更多把握规律性、更加富于创造性,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起点。

2.紧扣时代课题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领悟

深刻把握时代与思想的关系,是理解任何一个科学理论深层底蕴的关键。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学习领悟。

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加深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又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语境下提供了广阔的新视野、新空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体系一脉相承的“脉”,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脉相承揭示了科学理论的继承性,与时俱进揭示了科学理论的创新性。

要结合新中国70年光辉历程加深学习领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孕育、诞生和发展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

要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实践加深学习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前进。40多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我们对时代的变化能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取得更大发展、如何发展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在变化中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提出科学的预见,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策略。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就是以现实为课堂,充分认识我们党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的继续,要积极投身这一伟大事业中去;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自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时代要求;充分认识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战略决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3.在实践中运用并丰富党的创新理论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完整准确地把握新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牢牢把握其主线和灵魂,“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只有领会了精神,才有前行的方向和决心。党员干部在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搞清这一科学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只记住个别论断,孤立地看待某个原理,更不能随意抛弃某个原理或片面强调某个原理。当然,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对新思想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的钻研和理解,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忘记这些内容是新思想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它不能离开整个科学体系。学习新思想要在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从总体上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在知行合一、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正确的决策形成之后,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狠抓落实,党员干部要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在守初心、担使命的实践中找准定位,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加强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以强大的理论武器和饱满的实践热情投身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

提升工作创新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党员干部要勇立时代潮头,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不断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一要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解放思想首先要更新观念,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自我封闭,难以开展好自身工作,也不利于干部的成长;其次要强化学习,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主动提升理论素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还要有敢于破除陈规的勇气,进一步提高洞察力、分析力、执行力,有效破解各种难题。二要勇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要沉下身心,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三要集思广益,确保创新成效。创新要达到预期效果,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同时要注意,创新不是摆花架子,要通过创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创出工作特色,从而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人类历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更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必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最重要的是紧密联系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围绕我们党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勇于正视和敢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增强在实践中运用并丰富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性、主动性。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少3

摘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走过了xx年的光辉历程。总结这xx年,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根据时代和党的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创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亊,她以一个全新的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这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本身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牺牲了三千五百万同胞,这是用血的代价而换来的。只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取得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党的七大确立思想,到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再到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充满信心。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光辉的xx年,在xx年的征程中,战胜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靠着一种执着和信念,靠着真理的力量,靠着科学理论引领,靠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具有成功地改造社会的功能,即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党xx年的光辉历史,就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已成为全党的共识。1945年党的七大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程》,确立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探索和实践,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新成果。在思想指引下,经过浴血奋战,了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亊业,在探索中我们走了弯路,经历了曲折。从总体来说,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行,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确立、巩固和提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冷静思考,及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新概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及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这是我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指导思想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自觉学习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走向,在新世纪,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指导思想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而深刻地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第一要务,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实行有重点的发展,实行以人为本的发展,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成果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59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