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实践报告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实践报告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实践报告1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依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的觉醒,也必然依靠千百万人共同的绿色行动。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非常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倡导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他说,“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所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这才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2006年4月,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三年级一班获评浙江省“李四光中队”。这项评选是国土资源部发起的一项让少先队员认识地球、保护地球的行动。
崇文“李四光中队”在校内外开展了很多环保活动,但他们在校外宣传生态环保时,发现有些市民对此不太关心。中队30名孩子因此萌生了“给省委书记写一封信”的想法,希望大人们都来重视环境保护。
信上说,“珍惜浙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是‘李四光中队’队员的光荣职责。善待地球,科学发展,让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心中的愿望。为此,我们中队积极开展了‘保护国土资源,李四光中队在行动’系列活动,希望能得到习伯伯的指导和帮助,并号召浙江的少先队员和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同学们很快就收到了习近平的回信。时任“李四光中队”指导老师王婷回忆,“校长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朗读了这封回信,孩子们都很激动,也越发坚定了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决心。”
习近平回信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珍惜资源就是珍惜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持续发展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浙江这片美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上,需要每一个人都来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许多浙江干部印象深刻,习近平总是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对一草一木的珍视,体现着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追求。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当时,习书记看到村庄周边有些山头光秃秃的,得知是村民砍柴做饭引起的,当即说,要给青山留个‘帽’。”时任枫树岭镇镇长叶春晖说,这对村干部启发很大,也推动了村里的沼气工程。
2004年1月15日,习近平来到位于临安的浙江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那天天气很冷,习书记看到这里还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听说曾做过电影《林海雪原》拍摄地,他既惊讶又高兴,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时任天目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傅强回忆说,在“大树王”前,习书记站了很久,“看到这棵柳杉周围没有护栏,之前有游客在树干上刻字留名,他很心疼,提醒我们用栏杆围起来。”
开化县金星村,至今传颂着习近平抢救千年银杏树的故事。“那是2006年8月16日,习书记到村里考察新农村建设。”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回忆说,考察途中,习近平看到村里一棵千年树龄的银杏树,根部泥土很多被挖掉,根系裸露在外,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和我们说,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贵,不能让它死掉。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村庄。”很快,大家培土浇水,展开了一场抢救银杏树的行动。10多年过去,这棵巍然挺立的银杏树,已经成了金星村最亮丽的风景,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2003年6月4日,习近平在省环保局考察调研时说,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开展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2005年4月5日召开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
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观植入人们心中。2004年3月25日,安吉启动全国第一个“生态日”。那天,青少年用塑料袋、旧报纸等废弃物制成服装,走上生态广场进行“环保时装”表演;千名机关干部走村入户,宣传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知识;10万名群众在全县范围内清除白色垃圾。
2010年9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浙江意在通过这一载体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切实把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高全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
绿色学校创建在浙江全面展开,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质的同时,“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进而带动更多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
通过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活动,习近平倡导的“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植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一种价值理念变成人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既需要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也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共同推动。
在2004年2月27日举行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说:“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植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浙江,伴海而生、因海而兴。千百年来,人们耕海牧渔,尽情享受着大海无私的馈赠。曾几何时,随着海洋生态污染和过度捕捞,这片海域一度面临渔业资源的枯竭,以致“东海无鱼”、渔歌不欢。
本世纪初,浙江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达81%,重点河口、港湾海水均超四类;海洋灾害增多,赤潮频发;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也对近海、滩涂渔民的种养殖带来影响。
着眼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推动渔区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在2003年5月16日举行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治理修复海洋环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各级各地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正确处理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陆域污染源的治理和控制,加强对海上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监管,加强对重大海洋、海岸工程的环境评估,实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针对海洋渔业结构调整,习近平提出了“压缩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捕捞、主攻海水养殖”的方针。他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渔民从近海捕捞转向远洋捕捞,从捕捞转向养殖,从初加工转向深加工,从海洋一产转向海洋二、三产,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
与此同时,习近平经常下海岛、进渔村、访渔家,谆谆嘱咐干部群众换种方式“吃海”。2005年5月19日,习近平赴平阳南麂岛调研。时任南麂列岛国家海洋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的曹光招至今记得,“那天下午3时左右,习书记从三脚寮码头登上机帆船,出海考察了深水网箱养殖,还和我们一起增殖放流,亲手将大黄鱼幼苗倒入大海。”
在渔民阮允好家中,得知当地渔民从捕捞转产海钓增收时,习近平说,发展渔业生产、提高渔民收入,关键在于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在发展远洋捕捞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2005年6月13日,习近平专程赴舟山普陀区、岱山县考察。在普陀区蚂蚁岛渔老大林合平家,习近平详细了解渔业资源、捕捞生产、休闲渔业、海岛旅游、渔民收入等情况。他说,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涉及到渔区经济发展,而且事关渔民的出路问题。能否解决好转产转业问题,事关渔区社会稳定和今后长远发展。必须立足长远、分类指导,对不同年龄段的渔民,分别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多渠道安置就业、建立社会保障等途径,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巩固渔民转产转业的成果。
习近平还对舟山领导干部说,要不断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做大做强水产养殖和深精加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运和海洋旅游业。认真落实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视监测网络和灾害预警体系,全面实施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为了习近平的嘱托,浙江人民开始以全新的方式“耕海牧渔”:《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为保护海洋生态筑起屏障;2008年,浙江又发布《浙江省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的省份;旨在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一打三整治”持续推进。可喜的是,广大渔民自觉守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每年伏季休渔但见千船进港,更有许多渔民卖掉渔船,转产转业,靠着海洋生态优势开办“渔家乐”,海洋旅游风生水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实践报告2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当我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开始开始展现自我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没有足够的经验,直接出来闯社会势必要吃很多的亏,但是我们在校园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要想得到更多的经验,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来进行社会实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国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全面发展型人才,并且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号召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争做社会主义新青年。
本着“了解农村,体验生活”的目的,我报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想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砥砺自己的意志;通过感受农村的艰苦生活,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性;通过不断地反省,改变以前不好的习惯。总之,一定要收获生活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经验。
据我们了解,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而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特别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给予农村很大的帮助,像医疗方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教育方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再过几年就要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农业方面早已免除农业税,现在国家为鼓励农民种粮,还推出很多补贴,像农机补贴,粮种补等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自己亲自了解了农村的各方面情况,有了深刻的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的宝贵财富我学到了很多,觉得现在确实要好好的读书,为着将来更好的回报祖国,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实践报告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之重。一年前十九大,党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描绘了美好蓝图,也为扶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落地、开局良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三农”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事业注入活力,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强大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运行和民众的“衣食”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40后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和一并推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共建美丽和谐乡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端,40年以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共建美丽和谐乡村,必将开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都要全面进步。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安定团结,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从提出、实施,再到广大农村逐步落地生根,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注入了强大动能,必将引领亿万农民共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