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范例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01956

【导言】此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范例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范文【第一篇】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必须创新实践。从本刊“2016地方公共决策评选”来看,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一批创造性实践新发展理念的地方脱颖而出。入选榜单的“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十大地方决策新锐人物”,均是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者,他们身上展现出巨大的勇气与智慧。

创新密码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被置于首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从“2016地方公共决策系列评选”来看,创新成了2016年鲜明的年度特征。

在“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中,“深圳打造‘城市梦工厂’”高居榜首。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比深圳更懂得创新。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孜孜探寻深圳的创新密码,希望从中可以找到破解创新难题的“钥匙”。

“深圳当下讲创新,已不能满足于科技创新,而应该强调全面创新,把金融、企业、社会文化、理念等各方面要素调动起来,形成综合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生态链。”深圳市委书记许勤一语道破深圳的创新密码。强大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是深圳创新发展的核心,也是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之处。

2016年,新发展理念下的深圳,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演化升级,其打造的“城市梦工厂”代表了创新发展一种更高级的形态。

“城市梦工厂”是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携手腾讯、华为等多家明星企业联合发起的创新平台。与传统创新模式不同,“城市梦工厂”并不强调融资渠道、联合办公等传统的服务,而是着眼于开放资源优势与技术支撑平台,开放行业领军企业的核心资源,为有志于提供城市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创业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要素资源整合”,搭接高端战略资源。

如果用一词描述“城市梦工厂”,应该就是“城市创新”:它是由企业主导,联接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共同创新的平台,它使得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完美自洽。

深圳完美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着深厚坚实的基础。创新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并非所有地方都能“万事俱备”,有些地方甚至“零基础”。如何在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实现创新发展?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这是当下面临的难点。

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入选“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榜单的安徽淮南,其创新样本尤为值得关注。

淮南是百年煤城,“傻大粗黑”的传统形象,很少有人会将它与高新技术最前沿的大数据联系起来。以大数据产业为突破口,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也是很多地方不敢想、不敢干的创新。然而早在2011年,淮南就提出了“云海战略”,在全国率先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

“谁掌握数据,谁掌握未来”,淮南的高瞻远瞩和创新精神吸引了中国移动。2012年初,中国移动谋划在全国布点数据中心,华东区域仅有一个点,竞争十分激烈。最终,华东数据中心花落淮南。中移动数据中心的入驻,对互联网企业产生强劲的吸引力。淮南趁势与安徽移动公司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引来一批著名互联网企业。

2016年,淮南与中关村数海数据资产评估中心合作,建设面向华东地区的大数据交易中心,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平台。

经过5年的持续厚植,淮南正在快速接近大数据产业价值爆发的“临界点”。届时,整个城市会因此而嬗变,这就是创新发展的魅力所在。

绿色崛起

一直以来,绿色与发展总是一对矛盾体。2016年,在治霾、治水等一系列空前严厉的环保措施下,很多地方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新发展理念下,绿色发展是最大的瓶颈制约。

但从“2016地方公共决策系列评选”来看,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突破瓶颈制约,真正走上了绿色发展轨道。浙江安吉县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6年6月,安吉先后荣获全国首个生态县、全国唯一“两山”理论实践试点县等桂冠。一时间,安吉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美丽中国的样板。

然而,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坦言:“我们既走过‘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邪路,也走过‘绿水青山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的消极保护的弯路。”

10多年前,安吉是个贫困县。为发展经济,安吉不加选择地引进了一大批污染企业。结果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生态环境也被破坏了,特别是水污染危及整个太湖流域。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对安吉发出“黄牌警告”。

保护生态,就必须向污染企业宣战。安吉县毅然关闭了33家重污染企业和200多家矿山企业,安吉因此几乎“返贫”。在那个很看重GDP的年代,此举需要有相当的勇气。

2001年,安吉县正式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从工业立县到生态立县,是一次艰难而痛苦的选择,犹如壮士断臂。当时的安吉,有压力,也很迷茫。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安吉县开始了绿色发展探索。

安吉县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推进县域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释放生态品牌的吸引力,发展优质创意产业,工业实现重生;按照县域大景区理念,推动健康休闲产业发展。安吉县通过艰苦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找到了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成为“两山”思想的生动践行者。

“两山”理论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发展之初,“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第二重境界是生态被破坏后,开始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第三重境界是新发展理念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何在发展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对于后发地区而言,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必须破解的发展瓶颈。入选“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榜单的合肥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揽湖入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过去,巢湖污染严重、水患频发,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面对治理、保护与发展的抉择,合肥人并没有犹豫徘徊,而是视为绿色发展的机遇,“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保护好、改善好,形成绿水青山就等于拥有了金山银山”。

理念转变了,行为方式就会改变。在巢湖综合治理的同时,合肥更加注重在保护中开发,“有效的保护就是利用,合理的利用就是保护”。在开发的过程中,合肥市坚持生态优先的保护性发展,不断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转型。

发展与环境保护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辩证法的智慧。因为“发展要有好生态,维持良好的生态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也能有好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2年以来,合肥市GDP每年以10%的高速增长,主城区人口每年增加30万人以上。在人口、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巨大压力下,巢湖水质不但没有恶化,反而在逐步好转。

发展理念的提升,使合肥创造了绿色发展的奇迹。

做“行优伞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很多地方来说,共享发展还有不少“短板”要补,特别是我国还有7000万贫困人口。“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

中央作为“指挥者”已做好全面部署,基层扶贫干部作为执行者和“主力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全国各地已向贫困村派出驻村扶贫干部48万人。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他们冲锋在前。这样一支队伍前所未见,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十大地方决策新锐人物”榜单中,扶贫干部群体高居榜首。

2016年开始,成千上万扶贫干部犹如当年知青下乡一样,远赴各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他们离开温暖的家,住进偏僻的山村,家人不理解,村民也不理解。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复杂的贫困村,繁重的攻坚任务,层层传导的压力,扶贫一线的酸甜苦辣,只有驻村干部才能体会。

经过多年的扶贫,如今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寻找脱贫出路困难重重。2016年11月,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吐槽”扶贫干部受到委屈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少数贫困户带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被国家的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有少数贫困户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因为自己不脱贫干部交不了账。文章引起很大共鸣,折射出扶贫干部的艰辛。

在基层开展工作困难重重,需要激发所有扶贫干部的智慧与勇气;面对极其复杂的贫困问题,需要耐心细致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措施。在2016年的扶贫实践中,扶贫干部也创造了很多有效的驻村帮扶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二篇】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理念生态化。安吉县委、县政府多年以来,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批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县之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安吉出台的政策、做出的决策都是以促进生态为出发点、落脚点,产业选择以不损害生态为底线,产业扶持以与生态互促共进为标准。先进的理念优势逐步转化为生态优势。目前,全县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县域内空气、水、土壤等均处于优良的状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吉发展的根基。

二是坚持生态资源化。安吉优良的生态,让山青、水绿、天蓝、林茂、田丰,不仅时时处处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也终不负众望,结出丰硕的果实。山上林茂果丰,目前安吉拥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8万亩,白茶园10万亩;水中鱼肥蟹壮,安吉现有山塘水库5000余座;田中稻黍飘香,安吉现有稻田面积2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万亩,另有大量特色农产品生产。安吉的毛竹、白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优良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优势的资源优化。这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资源产业化。产业是将资源增值转化为财富的重要载体。安吉围绕具有优势的生态资源,积极推进资源产业化。目前,安吉的毛竹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200多亿元,白茶的年销售收入也近20亿元。围绕优良的生态,安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3年收入已达亿元,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优良的生态资源促进新能源、新环保、新材料、新网络、新医药、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促进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养生养老地产的发展。2013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达270亿元,是2003年的6倍。

四是坚持产业绿色化。安吉在注重生态产业化的同时,也坚持产业绿色化发展。一是第一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安吉优良的生态,确保毛竹、茶叶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在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重化肥、农药等实现减量化,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二是第二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在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向园区、小城镇集中,实现企业集中、行业集聚、产业集群式发展,并注重实现园区集群产业的循环式发展,实现绿色清洁发展。三是第三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安吉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注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实现高效低碳化发展。这让安吉的产业越发展,生态越优良,产业与生态互促共进,螺旋式上升。产业绿色化也促进经济绿色化程度。

坚持理念生态化、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成为安吉深入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的重要体现,正在让安吉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突出成效

安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统领下,全面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绿水青山也成为安吉的金山银山。

一、生态更加优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吉城乡居民的自觉行为,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协调发展,安吉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为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了前提条件。安吉森林覆盖率71%,植被覆盖率75%,全流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干流水质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保持清新,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是土净、水净、气净的“三净”之地。在保护建设和经营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安吉人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安吉人的共识,依靠生态理念、生态环境优势,繁荣的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安吉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体系,安吉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安吉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二、产业更加发达

安吉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1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农业及其涉农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0%。其中,2014年,安吉白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安吉以不到国内2%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竹业产值,毛竹带动农民增收9000元,贡献了一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32%的全县GDP。安吉是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构建了 “一环四带六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四大旅游品牌,建成了一大批全国知名景区。2013年,接待游客1044万人次,休闲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绿色现代农业发展也促使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文化更加繁荣

安吉通过实施融合发展的文化战略,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裂变出一系列新的文化要素,涌现一批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安吉文化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安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影响力快速提升,实现县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全覆盖,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安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六大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示范园区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先后引进天使乐园、天v山书院、中国音画乡村、安吉(龙山)生态影视基地等重要项目,包装打造安吉白茶休闲文创产业园、昌硕故里文化休闲旅游区等本土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创意项目30余个,这些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拉动1260亿元的产出。

四、乡村更加美丽

安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处处透着美丽,时时彰显着魅力,美丽乡村成为安吉耀眼的名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安吉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彰显着自然美;坚持产业为先,实现生活富裕,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实现着现代美;乡村建设突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给人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视觉冲击,体现着个性美;把全县建成大景区,把村落建成特色景点,实现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的相互支撑,构建着整体美。美丽乡村呈现出宜居、宜业、宜游,且安、且吉、且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浙江省提出的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安吉也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理念和成功经验也因此被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成为省委推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10-2015年)》,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五、农民更加幸福

安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时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农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安吉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着力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预期,保持农村应有的环境和风貌,保证农民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涵盖点、线、面、团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形成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使农民生活得放心;形成两公里便民服务圈,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使农民生活得舒心;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全方位的网格化服务,使农民生活得安心。安吉全面完成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县;9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99%的村庄实现了充分就业。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丰硕成果,充分追求并实现着自我发展,安吉农民的幸福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

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安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着乡村美丽,农民幸福。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启示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给予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安吉以往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遭遇到区位的局限和环境的制约,迫使安吉重新思考发展思路,重新定位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安吉最大的优势、最丰富的资源是生态环境,最稳定、最有特色的产业是绿色产业,通过践行的重要指示,绿水青山在安吉已经变成金山银山。安吉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让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勾画出的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受到全国民众的高度赞誉。而早在2008年,安吉正式提出了美丽乡村的设想,在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全县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吉实践也启示我们,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乃至美丽中国,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加以推进,为发展美丽中国提供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支撑。

三、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安吉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浙江省其他县相比较并不算高。但是,安吉农民的收入在浙江排名中等以上,在这样的收入基础上,同时享受着美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和充分的社会保障,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基本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在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因此,在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和谐稳定,农民才能幸福安康。

四、绿色发展是实现兴县富民的有效途径。

兴县富民有多条路径选择。安吉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绿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路子。安吉实践表明,绿色产业也能兴县富民。在我国,工业强县的例子屡见不鲜,但由于一些县不注重生态保护,其结果是得到了金山银山,却失去了绿水青山。安吉实践表明,依托绿色产业,既可兴县富民,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兴县富民的同时,优良的生态得以延续,进而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范文【第三篇】

从“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到“保护生态,留一张白纸”,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从云南洱海“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到黑龙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再到青海三江源“一江清水向东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寄予殷切希望。近期,在视察陕西、山西时候多次说到这个观念。在陕西考察期间,再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一抓到底,上千栋违建别墅已经拆除,复得返自然。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民之所愿,是人民共有财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近期赴浙江、陕西、山西考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都是考察的重点内容。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挑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既定发展战略,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政绩的信念和定力,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增强必胜信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四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立加快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形成了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 治国理政总方略, 坚持以“ 八八战略” 为总纲,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特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发展,就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统筹区域发展纳入“八八战略”的总体部署之中。我们要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 就要26县摘掉“欠发达”这顶帽子、加快发展,更快更好地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摘帽”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我省距离“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不到一年了。时间非常紧迫,任务能否完成, 就看欠发达地区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摘帽”。经济上要“摘帽”,首先思想上要“摘帽”。26县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摒弃保“欠发达”帽子、靠外力“输血”的“等靠要”思想,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时不我待, 真抓实干, 勇于“摘帽”、加快“摘帽”。如果把我们的26县放到全国去比较,已经不是欠发达了。我们所谓的“欠发达县”,无论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大多已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摘帽” 的经济社会条件已经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省里要26县“摘帽”,而是26县要主动“脱帽”, 跟上全省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步伐。

2.加快发展,就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今年1月,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 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欠发达地区愿不愿“摘帽”、敢不敢“摘帽”、能不能真“摘帽”,考验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26县的领导干部要义不容辞地担起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任。既要有“狮子”一样的气概,也要有一颗聪明的脑袋。不仅要敢于担当,勇于摘掉欠发达的帽子,更要善于担当,尽快改变欠发达的面貌,绝不能在一个地方干一年没有进展, 干两年仍没起色,干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3.加快发展,就要有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欠发达地区摘掉“帽子”,加快实现生态富民,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时时刻刻为百姓谋,不能为自己个人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盼生产更发展、生活更富裕、生态更优美。26县不仅要摘掉“欠发达”的帽子,更要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绿富美”。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26县的工作要求,也是26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我们绝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待,要始终心怀百姓、情系民生,带领老百姓加快绿色发展、加快特色发展、加快内生发展,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

4.加快发展,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不必在我,就是要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要为大我而弃小我;要处理好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26县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接着一届抓。“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迈向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在我任期,但为了事业的成功,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不能无所作为,既不要为一时政绩而急功近利,也不要彷徨不前错失发展机遇。一定要着眼未来、立足当前,坚持问题导向,盯住薄弱环节, 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钉下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加快发展。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加快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 推进26县加快发展, 就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导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朝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推进绿色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 打好转型升级“ 组合拳”, 推进跨越式发展; 就要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公共服务,推进和谐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发展动力转换,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内生发展。26县要加快发展,走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路子,关键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 要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生态产业是我省内陆山区的优势产业。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和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一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餐桌上的安全”和“舌尖上的美味”。要紧紧围绕生态和绿色主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提升发展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来料来样加工、民族工艺品制造。对接省里“七大产业”发展,结合当地优势, 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挖掘地域人文特点,推进特色制造与文化创意相融合, 打造区域品牌,彰显地方特色,增强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山水生态资源的独特优势,注重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把青山、绿水、风光、森林、空气等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进生态旅游全域化发展,加快培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等业态,把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连锁超市、地域文化创意、区域仓储物流、职业技能教育、新型农村金融等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提升优化。

第二, 要增强小县大城集聚力。城市是人口和产业集聚的载体,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内陆山区要从地广人稀的实际出发,坚定地走小县大城的城市化发展路子。一要加快推进人口产业集聚。要把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提升人口、产业、要素集聚能力。二要有序推进农民异地搬迁、下山脱贫。对地处偏僻、条件恶劣的山村来说,要以自然村整体搬迁为主要形式,进一步推动下山搬迁脱贫,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和创业发展空间。三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和产业集聚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要完善资金筹措办法,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省级补助力度,降低县级配套投资比例。要统筹规划安排,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省道、铁路、机场、水利、电力、通讯、广电、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要增强创业创新驱动力。创业是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浓厚氛围, 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 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一要激发大众创业热情。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返乡农民工创业平台,积极培育创业市场主体, 不断开拓创业渠道,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掀起大众创业热潮。二要焕发万众创新激情。创新驱动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提升广大市场主体竞相创新的能力。三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按照全省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在加大政府自身改革的同时,全面深化农村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农村土地、农业经营、农村金融、户籍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第四, 要增强生态环境支撑力。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坚定不移地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 大力实施清洁土壤、大气污染防治、平原绿化等行动,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二要提升生态屏障功能。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强流域源头保护,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加强生态公益林、重点防护林建设,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三要完善生态奖惩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完善与生态环境质量相挂钩的奖惩机制。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 要增强公共服务保障力。向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要提升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要深入推进中小学布局优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二要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覆盖面。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县市全覆盖。三要保护和发展特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快图书馆、文化馆、特色博物馆、群众体育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特色村寨、“浙派”民居建设,鼓励文化精品创作,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四要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养老保险的人群覆盖面,完善保障标准调整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扩大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向低保边缘户和困难低收入家庭覆盖,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2015年,所有县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600元以上。

三、着眼增强“造血”功能,采取加快发展的新举措

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2003年以来,我省从实际出发,相继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省已经成为全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站在这样的新起点上,省委、省政府作出26县加快发展的决策,这是新形势下我省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部署。推进26县加快发展,创新完善政策举措,重点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1. 支持力度不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一以贯之地实施下去。省里对26县的支持不会削减,工作不会放松。一是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减。26县“摘帽”后,省财政的扶持政策总体力度不会削减,一般性转移支付不低于2014年的总量,并不断增加。遵循保基本、托底线的原则, 合理划分省与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 夯实市县基本运行财力保障基础。二是结对帮扶工作力度不减。省里明确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力度不减、资金不减,稳定省、市、县三级对26县省级扶贫重点村的结对帮扶关系,完善“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 的帮扶机制。三是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力度不减。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内涵,完善山海协作平台, 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推进山海协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提升。四是扶持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力度不减。下一步,要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第二轮“特别扶持计划”,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有效性。今年,全省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

2.转变扶持方式。这些年,我们对26县“输血”输了很多,有一定的效果, 但从根本上还没有培育出很强的“造血”功能。外在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依靠自身发展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扶持方式要从过去“输血”的方式加快向“造血”的方式转变。转变扶持方式,就要从过去简单的资金帮扶向产业发展帮扶转变,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转变扶持方式,就要从过去的物资帮扶向智力培育帮扶转变,大力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转变扶持方式, 就要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帮扶向民生保障帮扶转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自身发展的支撑力。

3.优化资金结构。省里对26县的资金帮扶总量不算少,但资金使用绩效还不十分理想,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通过优化帮扶资金的支出结构来提高资金转移支付绩效。一是要突出重点领域。专项性转移支付要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等方面。钱要花在刀刃上,“三公”经费要进一步降下来,把省下来的钱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二是要集中资金使用。用整合的办法,把各个渠道、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专项资金统筹起来,集中财力办大事。要把有限的帮扶资金用到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帮扶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有限的财政帮扶资金投入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26县的建设和发展。

4.完善具体政策。推进26县加快发展,政策支持还是必不可少的。省里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要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政策导向要更清晰。激励振奋精神,鼓励自力更生,引导发挥特色,立足内生发展,走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二是政策措施要更精准。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抓住脱贫致富的关键,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服务、精准发力,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三是政策奖惩要更有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政策,按照考核奖惩办法,以2014年度为基准,比发展质量,比发展水平,干得好的“奖”“增”“加”,干不好的“罚”“减”“换”。四是政策体系要更完善。省委、省政府将制定出台政策意见,省直各部门要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有关地区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政策之间要加强衔接配套, 形成整体合力。

5.提高整体水平。推进26县加快发展,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水平,关键是增强“两个能力”,就是增强26县的内生发展能力和低收入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26县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整体发展水平才会出现质的提升。只有低收入农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全省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整体水平,重点是缩小“三个差距”,就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人群收入差距。只有缩小了这“三个差距”,全省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更协调、更均衡、更可持续。

四、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加快发展的新机制

推进26县加快发展,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仅要认真做好当前的“摘帽”工作,更要积极谋划“摘帽”后的工作举措,构建加快发展的新机制,确保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1.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和解决好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认真做好相关政策举措的调整完善和组织实施工作。各市、县(市、区)要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扎实做好“摘帽”和“摘帽”后的具体工作。

2.改进考核激励机制。今后没有发达与欠发达之分,只有工作先进与工作落后之别。省直有关部门要拿出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对26县的考核。从2015年起,对26县不再考核GDP及相关指标,主要考核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居民增收等工作。省里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按综合考核结果,对干得好的,实行差别化奖励;对干得不好的,不仅没有奖励,还要适当减少帮扶资金,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激励良性机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