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团校培训心得【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08395

【导言】此例“团校培训心得【实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团校培训【第一篇】

一、强化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团建基础,全面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规范团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四好”团支部的标准,认真抓好共青团基层建设“达标、创优、夺旗”工作。作为一个直属团支部,我们将要高度重视,制定自己的“争四好、创特色、夺红旗”目标,从团支部班子、基础资料、基础工作抓起,强化对团员的管理教育。同时深入开展共青团工作创新创意活动,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开展诸如评选青年岗位明星活动,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评选结果列入奖金考核,以此充分调动团员青年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抓好选典树优工作及“双推”工作,大力推进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为优秀青年成长铺路搭桥。培校团支部要结合岗位明星的评比活动,选树一批品质优秀,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作为典型,成立各级青年人才库,并择优向上级党组织推荐,将“双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团支部将报请校党委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以青年协会为载体,以创建学习型团组织为目标,加强团员青年的学习教育,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抓好青年思想教育。随着油田的改革不断深入,青年思想多元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团员青年宣传油田面临的形势任务,引导青年立足岗位,积极成才。其次,要抓好岗位职工业务知识的学习工作。2005年团支部将以岗位知识为重点内容,把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长抓不懈,进一步强化青年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团支部将与学校劳资等有关职能部门结合,定期开展授课比赛等,原创:并评选出“优秀授课教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工作的同时,团支部将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以此为有效载体,丰富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团支部要以实现建立学习型团组织为目标,深入开展青年读好书、记读书笔记的岗位读书活动。适时开展读书笔记评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团校培训心得【第二篇】

一个月前,思教处主任告诉我,学校选派我到省团校参加培训。作为一名步入教育领域不到两年的新教师,这次培训对我意义深刻,我很激动。两个星期前,正当学生们面临着激烈的适应性考试时,学校向我转达了教育局的培训通知,看到通知的十一条培训提纲,我内心产生了迟疑,难道我要为了这些看起来形式化教条化的培训而撇下正紧张复习的学生吗?5月11日,带着忐忑,我走进了省团校。从报道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一次来得太值得。

在这里,我受“和谐团校、花园团校、效益团校”的氛围所感染,我被授课老师们热情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所鼓舞。团校的老师及工作人员用行动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不管是在公寓还是在食堂,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课堂,不管是培训管理还是正式教学,无处不值得学习,无人不值得学习。正式培训的第一堂课,是李勇老师轻松愉快的“励志训练”。李老师通过一连串的游戏设计,带着我们在去体验、去分享、去提升、继而去应用,让我认识到学习如此这样轻松而高效,快乐而又深入人心。这就是体验式学习。

在这里,我找回了高中时的学习状态,用谢萍教授的话说就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学习是很消耗能量的。在团校的每一天,我时常饥饿,每到离下课十分钟的时候就有冲向食堂的冲动,就像中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本能需要一样。在学校里,我们谆谆告诫学生要怎么学习,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学习,长久下来,就只能“老调重弹”、“坐吃山空”。同班学习的有很多是校长、书记、思教主任、德育主任,他们跟我一样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当起了学生,虚心向授课老师和同行们求教。这就是求知若渴,就是空杯心态。

在这里,我收获了最专业、最系统、最实用的教育知识,了解到了更多元、更全面的教学方式。从谌贻琴副省长(时任省委宣传部长)在“千校万师”培训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到吴祖平老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国梦”这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我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谢萍教授“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道德使人生幸福”,还是李志东老师的“校园礼仪”,抑或是牛贵军教授的“教书・育人・治国”,让我明白了为人师表,就要率先垂范,师德不高、师风不正何以能教育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学生呢?李勇老师的“励志训练”、李婧老师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何克教授的“健全人格塑造”以及蔡顺华老师的“学会感恩,与爱同行”、邓连奇老师的“教育的艺术系于‘心’”,向我们展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实用方式。而十四中的杨老师和高一(7)班的同学们,向我们表达了中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天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快乐的“心理健康”课。这些就是“千校万师”所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

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和我一样的教师同仁,他们很多是优秀的前辈,我们一起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和心得。培训班组织的两次专题小组讨论,让教师们的思想和理念得以碰撞,让贵州教育的现实问题得以显现,让好的教学经验和方式得以分享,让学习培训的收获得以升华。这是取长补短,是一种学习交流。

李志东老师说,学习最初的形式是模仿。而我认为,成功的学习是结合自身实际的借鉴和模仿。精彩的培训,让我们平淡的心得以激昂,但能将这份激昂持续下去,带回教学的实践中,这才算是培训的成功。就像本期培训班的班长、夜郎中学何勇校长所说的一样,“培训是为了充电,学习为了更专业”。我们在“千校万师”的学习中被赋予了能量,接受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是为了回到自己的舞台上能更好地建设学校、更好地促进教学。

做好二次培训是首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回到学校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教师队伍中宣传学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贵阳三十四中的一个良好传统,就是任何外出培训的教师,都要在回校的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汇报学习所获,分享学习心得,将个人培训上升为团队培训,将个体力量扩大到集体力量。

搞好文化建设是基础。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校园文化,二是班级文化。文化营造氛围,是校风班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先进是我们的一大优势,而文化软实力的薄弱则是我们的软肋,而文化建设也正是本届校领导班子最重视的项目。去年开始,学校的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广播站、学校全体师生集会等载体被进一步开发利用,这是一个好的契机,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除了专门的宣传栏,教学楼的每一处空间都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平台,但还没有充分的利用。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黑板报之外,还缺少统一的规划,有些班级做得好,有些班级相对欠缺,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待挖掘。

学生干部培养是关键。实践证明,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团队,不仅可以展示培养学生的管理领导实力,让他们增强自律意识,还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作为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去多方面发掘他们、不断地激励他们、引导他们。将学生自己的管理形成常态,做到班主任在和不在一个样,这才算是成功的班级管理。

班级团队建设重体验。对于这一点,李勇老师的“励志训练”和十四中杨老师的精彩课堂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以往,我们搞班级建设,更多地是通过班会课的说教或者对个别学生的单独教育,或者依赖校运会、合唱比赛等形式。而实践证明,这些方式,不仅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厌烦,老师也会在疲惫中丧失耐心,而且效果甚微。“励志训练”那种体验式的教学,通过游戏让学生去体验,通过体验去领悟,学会合作、奉献、包容。我相信这会是更有效的班级团队建设方式。这种体验式教学,可以更多地引入到班会课、体育课以及常规课堂当中,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团校培训【第三篇】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的校门。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将在这里孕育,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展开新的一页。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努力去适应,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从一定意义上讲,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的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矛盾和困惑。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去交往;过去没做过的事,需要学者去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为了尽快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老师、同学学习。我认为,每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在生活过程中积累、历练出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的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我们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勤奋,我相信任何成功的人士都具备勤奋的品质。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两的学业是辛勤的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也离不开勤奋的工作,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要自我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学业有成、综合素质过硬的西南科大人,为国家的建设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我本人从来就反对弄虚作假,我相信弄虚作假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做到井井有条,有条不紊,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的风气。

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大学是学习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是我们的人格成形的阶段。因此我们要做到:老实做人,认真做学问,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唯以就真务实为人生理念行世。培养出大海一样的胸襟,永远都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创新,我们的校训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不拘一格。我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骨干,我们需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打下扎实的基础,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祖国各个建设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好准备!

大学生艺术团团校培训心得

精选学生干部团校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团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青年团校培训心得体会

省团校培训心得体会

大一团校培训心得体会

广东医学院第三期团校培训心得

参加团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团校培训心得体会

团校培训心得【第四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4102

1 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校共青团作为联系党与广大大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是党的得力助手,也是未来社会力量的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面向大学生的,是教育、团结和引导大学生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校共青团担当起了培养社会未来力量的重任,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教育者对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讨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提高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还有待提高,研究的视域还不够宽广,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因而形成的研究成果理论成熟度不高,系统性不强,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和完善。建立起健全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构建保障机制,加强对团干部的规范化选拔、系统化培养、科学化管理,形成用好学生干部的工作格局,必将大大提升团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研究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形成团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有利于强化团干部的选拔培训;三是,有利于形成团干部队伍良好的工作格局,进而充分发挥团干部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需要建设起一支优秀的大学生共青团干部队伍,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对于社会、高校、老师与学生都具有深远意义。

2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自身素质的问题

责任感不强

责任感是对工作基本的意识,是爱岗敬业的标准之一。一个人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学校都同样需要责任心才能服务于他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让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责任感不够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样不成熟的做法不但阻碍自己的成长,也会影响团组织的发展。

服务意识不强

为学生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宗旨之一。一些共青团干部不主动深入学生,对待同学很冷漠,没有耐心,不愿意服务于大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顾大局,而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这样必定会影响共青团组织的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抗挫折能力不足

在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团干部在平时能努力工作,但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沮丧甚至轻易放弃,不能正确面对其而振作起来,给自己和组织都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实践与创新意识不足

团干部应该做到求真务实、深入基层,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同时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才能不断前进。一些团干部不仅实践能力较差,不为大学生办实事,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且创新能力欠佳。由于团组织的工作时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想克服困难,必须要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在探索中前进,才能实现目标。

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培训的问题

对共青团干部队伍培训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有些高校对共青团干部培训工作重视不够,随之引来一系列的问题:培训经费不足,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师资力量以及工作人员配备不齐等;另一方面,由于干部队伍培训没有类似于学历教育的具有硬性学习指标,部分缺乏上进心和自觉性的学员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共青团干部培训。这些学员由于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也不明确,在培训过程中不积极主动,没动力,也无压力,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参加培训,而没有认识到培训与干部自己的工作以及成长相关联。

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理论联系实际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部分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培训中没有将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不能掌握干部的实际情况,培训课程缺少实用性、创新性,不能完整地起到团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

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一方面,部分共青团干部因个人原因不能完整地、系统的参加培训,而有些团干部完整地参加了培训,也不能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对团干部的培训调控力度不够,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考试机制不够严格,没有把干部培训与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联系起来。

选拔、监督、考核激励制度的问题

选拔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起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选拔工作对于团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共青团干部的选拔方式和选拔程序还缺乏相应的规定和政策。就监督制度来看,高校共青团的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解决出现的问题。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共青团干部的工作上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反则会影响团干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 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共青团干部队伍的素质

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团干部,对同学负责,对组织忠心,为社会贡献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培养团干部强烈的责任感,立足于工作岗位,努力把工作落实到实处,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高校共青团干部对学生负责、对组织负责才能完成自己的光荣使命。

培养主动的服务意识

团干部应深入基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高校团干部是大学生的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团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从大局出发,维护同学们的广大利益,才能将大学生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使组织更好的发展。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团干部,在工作中必会遇到各种的困难,甚至受到心理打击。培养团干部应该勇于面对挫折的精神,在没有得到理想要求时,应从容面对,不应怨天尤人,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完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训制度

建立科学的团干部选拔制度

第一,在高校共青团干部选拔中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面对所有大学生敞开大门,凡具有积极上进心与责任心的同学都可以接受培训与考察。第二,共青团组织应对参选的同学严格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有:思想积极向上,有端正的人品,成绩优良,热爱集体,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等。第三,严格控制任用程序。在考察结束后,任用前必须经过团组织成员的一致同意方可任用,最大程度的把优秀的大学生选拔到团组织的岗位上来,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提高对高校团干部队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团干部而言,培训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团干部是共青团的核心与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团内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高校团干部是高校班级建设发展的主导者,他们是开展各项班级活动的主要力量,直接关系到班风,班纪的建设质量;再次,高校团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者与组织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很大程度地影响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高校而言,充分认识共青团干部培训是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是联系广大学生的纽带,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团工作方针的需要。

切实提高团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要在培训内容上精心设计,力求将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培训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培训提高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思路上,以从实际出发为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的监督、考核与激励制度

建立合理的监督制度

监督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建立起合理的监督制度是确保团组织实现最终目标的有力保障。对于工作,通常为了有效解决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问题,就要对工作进行全程有效的监督,不能等问题出现后才去解决,以免造成被动的局面。在团干部自身问题上,以主动教育为主,努力提高团干部的思想境界,主动避免犯大的错误,防患于未然。在监督形式上,不仅需要团组织对干部进行监督,同时需要发动广大大学生对团干部进行有效监督,加大群众监督覆盖面,这样更加科学合理,实际地起到了监督作用。

建立规范的考核与激励制度

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是搞好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建立合理的考核内容与指标是关键。考核工作内容应包括思想态度、工作能力与群众基础等方面。为切实落实对团干部的考核,应坚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定期对团干部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考核结果可用于团干部的评优依据之一。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团干部,应立即寻找自己的原因,及时纠正。同时,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制度,通过定期考核工作成绩和广大学生的反馈等各项数据来评价团干部的成绩与不足之处,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必须客观地面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团干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让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更好、更快地发展,日益强大。

参考文献

[1]刘泽双。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谢枭鹏。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50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