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范例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3502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范例优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一篇】

20xx—20xx年是我校在省部共建新平台上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色强校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西北师范大学20xx—20xx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十二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性优化。20xx年至20xx年,教师人数从834人增加到1217人;教授从102人增加到224人;副教授从303人增加到37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83人增加到26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净增%;教师中外校毕业者7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

师资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支撑了人才培养结构从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偏低,仅为%;截止20xx年底,我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术团队建设滞后,部分学科梯队断层现象严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者比例仅为2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18%,青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到20xx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0人左右,紧缺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西部地区较高声誉的中青年专家100名左右。

着眼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整体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设立“西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通过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灵活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校工作。

——设置1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依托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100名左右本学科方向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二)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7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定向培养。每年留出2个博士招生名额,定向培养学科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七年的不间断培养,到20xx年学校定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达到20名左右。

——积极引进。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10名左右教师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引进15名左右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较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队伍,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遴选15名左右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具备高级职称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

——促成转型。积极推动具备普通专业和教育学或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在职教师转换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转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10名左右。

(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

——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xx年,培养10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奖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派3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引进30名左右的“985”“211”学校和著名科研院所应届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使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四)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旨在重新整合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引进、引智、转型、校企校地合作等渠道,建立起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或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直接引进。吸引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补充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选留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硕士(尤其是具有相关专业资质、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100名左右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

——推动转型。遴选100名左右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鼓励他们转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为应用型专业师资。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扶持应用研究创新,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

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旨在提升师资队伍把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和信息动态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双语教学能力。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七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积极争取国家公派、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

——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素质水平。

——启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一)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师大精神和百年办学的优秀传统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师管理、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广大教师继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融入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宏伟事业。

——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突出对全体教师“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定位,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保护学术环境,惩治学术失范。在晋职、评优、评奖中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i类创新基地平台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实行学校直接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基地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实行创新基地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创新基地平台。创新基地平台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首席专家和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采用工资加创新人才津贴的二元结构工资制度。

——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分类设计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校内津贴发放标准;突出教师创造性业绩的权重,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和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按“科学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的原则,激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等要求。

(三)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环境,靠实学校领导密切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扩大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办学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逐步提高校内津贴总量,增加教师收入。

——加快青年教师公寓建设,改善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关注教师健康,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体检,精心组织系列体育活动,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组织、引导教师积极锻炼身体。

——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四)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1亿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二篇】

为建设一支适应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依据津教委职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大力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加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到企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二、推进教师继续参加学历教育的要求及措施。

全体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学历教育是指我校教师或其他人员,参加公司或教委认可的学历班教育,或参加公司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学历的教育。

1、学校鼓励教师报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其它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学校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奖励办法按《职业学校关于教职工进修的暂行规定》文件执行。

2、继续做好在职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凡是男50岁、女45岁及其以下的教师未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实习指导教师没有达到大专学历),必须参加相应的专业学习,进修相关学历课程,保证三年内达到相关学历。

3、学校将依据专业实际适时组织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到相关高校或培训机构进行专业进修。

三、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及措施。

“双师型”教师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教师既能担任教学工作,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1、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求及途径如下:

1)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或调研。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要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

2)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现场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并和指导毕业设计相结合,制定并完善毕业设计指导书。有创新的或为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按照《天津铁厂职业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予以奖励,并按规定在优秀教师评比中予以加分。

3)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要进行适应岗位要求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学校对部分中青年教师要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实际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职业资格。

2、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改善教师结构,适应公司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3、制定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的年龄、学历、教学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将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三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我县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任用机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统一,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取”原则,同时建立激励机制。

(一)我县明确规定将教师是否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作为评聘职务和表彰奖励的条件之一,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户口不变,住房不变,工资关系不变,以优先评奖表彰,优先晋升职务的方式,组织县城教师到农村支教、轮教。鉴于我县农村学校缺编的不平衡现状,为了不浪费财力和人才资源,我县从xx年起,每年从县城学校组织教师到农村学校顶编轮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困境,同时又能把县城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乡下学校,使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招聘优秀教育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近几年,为充实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每年从县内外各大中院校的毕业生中招聘优秀毕业生中招考录用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别是城镇师资较薄弱的学校在安排名额上优先考虑,几年来招考教师385余人充实到教师队伍。这些举措大大地加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推动农村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教育教研部门组织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内教师的流动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有3所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等。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每学期都带领本校的骨干教师及本校的优秀学生代表到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给学生上课,学生与学生开展座谈游戏;互访、互学交流活动。学校领导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学校管理体会,老师与老师互相谈教学体会以及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乡村学校教学水平,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探索新的路子。同时也促使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一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绩,由此引起教师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县的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仍然很大。为了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我县采取了县城中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教育捆绑、帮带发展措施。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全县普开,对全县教师进行说课,评课,试讲,考核,遴选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县级255人,市级98人,市级名师2人,省级6人,特级教师4人,骨干教师268人。这些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先是在本校起表率、带动作用,然后到农村学校轮番上示范课、公开课,开展专题讲座,同时与农村教师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真正让城乡科研促学,以研兴校。

在城乡之间实行以聘请、引进与共享教师资源为渠道,专兼职相结合,建立校外、乡际、镇际之间的交流机制,相互合作,请各校的名师担任乡村课堂的常客或不速之客,定期、不定期召开中小学教育专家座谈会,邀请各地中小学教育专家对各学科教学和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吸收本县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

教师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的学习,使他们的业务知识得到丰富,视野得开拓。二是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级的教师培训工作。对于农村学校及城镇师资薄弱的学校,在名额安排上实行倾斜政策。三是认真安排和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各校派出参加培训教师名额有限,所以校本培训是目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效途径。近几年,全县共组织1580人次参加省、市级;3120人次参加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工作开展率达100%。

(一)教师待遇不高,教育拔尖人才难留,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人才流失严重。

(二)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立足于校本培训。

(三)农村学校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理念方法滞后。

(四)城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交流面不广,特别是与县、市以外的名校的交流。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四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抓好校本培训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校本为训为重点建设方式,通过教育改革和实践,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良好的身心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充分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政策、资源等各种条件支持,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王牌教师。

1、构建工贸中专教师校本培训体系,使学校成为干部和教师的培养基地。

2、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专业方面比例恰当,结构合理。

3、教师要有正确的智力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发展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行正为范。”

4、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学校对外交流的需要,具备基本的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力。

5、能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至少一门选修课,并能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6、能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建设国家级文明学校的需要,适应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1、实施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根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学校把师德建设放到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制定我校师德规范,广泛开展师德宣传和师德教育,严格师德考核,严厉惩处以至杜绝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并有损教师职业形象的行为。

2、成立青年班主任研究会,制订计划,实施青年班主任培养工程。学校在青年班主任培养方面通过导师制和带教制,建立学校内部的实践性、研究性培训体制。研究会对青年班主任开设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讲座,青年班主任要按照班级的特点和自己的选择,确立个人的研究计划,通过组织班主任节和班主任论坛等活动,展示青年班主任在主题班会、师生交流、班级文化和自主设计特色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成果。

3、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导师制和带教制,将青年教师的经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以及竞赛指导、论文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通过有组织的备课活动、教研活动、科研活动,有计划的理论学习活动,有主题的专题性研讨活动,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等,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4、实施我校名师培养工程,学校为优秀教师创设学历进修、职务进修、自行进修,课题研究以及各种专题性、研究性学习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对专家型班主任和专家型教师创设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职务培训活动;鼓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个人申报或者参加校内外市级以上的教育得研规划项目,参加各级专题性进修,提供实验研究条件,配备研究助手,资助发表研究成果等途径,支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朝专家型方向发展。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学历大学毕业生和名教师到本校任教,形成搏击名师的先进教师群体。

5、实施中青年干部培养工程,学校从内部管理体制上为中青年干部的行政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发展创造条件,不仅让中青年干部具有按专业分工的组织管理经验,也让中青年干部具有跨专业综合的组织管理经验,努力使我校的中青年干部具有跨专业综合的组织管理经验,努力使我校的中青年干部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校成为后备校级干部培养的基地。

6、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通过专家讲座、个人研修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全体教职工干部具有越越本职工作的视野和能力,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教育发展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7、加强对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鼓励教师了解和学习现代教育思想,进行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所有教师能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和效率。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范文【第五篇】

教师是学校人才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围绕学院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根据学院服务、就业导向、发挥性别优势的理念,加快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高尚道德、精湛业务、合理结构、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制定本计划。

十三五期间,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引进、培训、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杠杆,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五年来,师资队伍总数持续增长,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保障。

1.教师总数持续增长。

五年来,学院坚持自主培养与重点引进并举的原则,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人才引进评估和就业考核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4月,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人才,其中专职教师净规模较2020年增加约15%,专职教师增加73人。

2.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与2020年相比,我院师资队伍结构在各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从职称结构来看,高职称教师数稳定增长。学校现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265人,其中正高59人,增加7人;副高156人,增加2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从学历(位)结构看,高学历教师数较快增长。学校现有博士学历教师共6人,增加了3倍;硕士学历(位)教师111人,增加了79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

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成长和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采取国外进修与国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给予重点培养。通过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十三五”期间,有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5人成为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3人获校级“教学名师”奖,选拔和培养校级专业带头人34人,骨干教师22人。另外,选派2名教师到国外访学,多名教师到国内高校进行访问进修,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4.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创新,为新一轮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学院被列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校企合作创新教师评聘机制和培养培训体系为着眼点,全力建设“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管理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方案》、《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教师到国内外进修管理办法》、《关于企(行)业人员兼任教学工作暂行规定》、《青年教师导师制暂行规定等各项制度》、《人员岗位津贴和福利补贴办法》、《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不断施行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的一系列政策,为“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双师”型教师不足,缺乏专业领军人物,外聘教师比例较低。

教师多为教学型人员,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的时间缺乏有效保障,“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学术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外聘教师队伍不稳定,所占教师比例较低。

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

师资结构不够完善,部分专业教师表现出不能满足专业调整的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需要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新办专业教师数量缺口较大。

3.制度建设尚待完善,保障机制需要调整。

学院目前的制度设计和保障机制已不能满足发展的新要求,职务评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尚需调整和完善,重身份轻业绩,重身份轻能力的问题突出。

二、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

全球金融危机后,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人才是根本。大学作为国家聚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机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因此,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高等教育必将继续处于极好的发展机遇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纲要”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应选择和吸纳优秀的具有教学经验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双师型”教师来承担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教学任务。

1.注重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的职业修养,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提升教师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应通过从事科学研究了解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及方向,将所研究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鼓励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和相互推动,使教师能不断进取,富有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财政部把高校“社会服务领先”作为示范性院校的入选条件之一,足以表面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对高职院校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在区域或行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中作出重要贡献;鼓励教师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开展志愿服务,提高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3.校企深度融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与企业密切交流,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完善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定期实践的机制。在专业教师的遴选上,应选择和吸纳优秀的具有教学经验且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的人才,即“双师型”教师来承担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教学任务。

4.以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

高校发展,既要着力建设一支重视师德,加强自身修养的教学科研团队,又要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让年轻教师参与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来,做好团队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需求,适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的各项改革。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围绕重点方向和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完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改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教学改革意识优良,学术造诣深厚,社会服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建设目标。

1.师资队伍总体规模。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发展规模,到2025年,普通全日制专科学生及成人教育学生合计达到16800人。专任教师数量达到550人,兼职教师达750人,且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40%。

2.结构目标。

学位结构:到2025年,学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5%。

职称结构:“十四五”期间,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要求,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和30%,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培养13名省级教学名师。

双师结构: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并非是讲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具有“双师经历”、“双证书”的教师,而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教师综合构建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必须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双师”素质的内涵,校内教师的职业素质标准与规格应达到“双师”、“双能”、“双证”,即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指导;具有能进行专业理论或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能进行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开发的及应用的能力;取得职称资格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到2025年,“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初步建成一支师德优良、规模适当,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的背景、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设立“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建成2支省级双师结构优秀团队。

专业结构:根据学院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配备要求,以核心骨干专业为重点,基础专业、拓展专业和前瞻性专业同时并进,协调发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需求以及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鼓励有关教师积极调整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一支与学院专业建设相适应且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师德建设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师德建设的基本目标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博学精业、为人师表”。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树立一批师德模范,以此带动全校师德建设的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包含师德评价在内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4.校企合作目标。

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依托平台,实现人才双向流动。到2025年,校企共建6家以上“校中厂”,建成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120个以上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社会服务能力目标。

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政校企联动机制下的联动作用,面向社会接受各种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力争每年达到9000人次;成人继续教育规模达到800人,与1-2所高职院校开展对口支援。

6.制度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和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探索管理的新模式,完成新一轮的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改革。结合学院的实际发展,适时推出“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方案”、“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规定”、“教师到国内外进修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暂行规定”、“人员岗位津贴和福利补贴办法”、“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职称评审管理办法“等制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政策导向。

(一)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强化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1.实施“专任教师企业经历工程”。

(1)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依托平台。制定教师企业工作站建设计划,按照专业群选取与专业对口并且能代表产业行业发展水平的企业,合作建设6个教师企业工作站。

(2)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合作开发,为企业提供必要技术服务与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再由企业为教师提供有关核心工作的实践机会,使教师能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同时,由企业选派能工巧匠参与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承担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等。

(3)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规定,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行“一师一企”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稳定联系一家合作企业,开展“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采取定期轮流脱产的形式,确保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和待遇,让青年教师能安心融入企业的实践工作。把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与“双师型”资格评定、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访学进修等因素结合起来,同时对在企业实践中取得突出成效的教师给与表彰奖励。

(4)加强考核监督管理,确保锻炼实效。实行学校和企业实践锻炼单位双重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跟踪服务与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小组,进行不预告性检查,通过与企业领导、员工座谈等方式,真实掌握锻炼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实践结束后,安排实践教师为本部门全体教师和本专业学生做二次实践专题报告以及参加座谈会进修交流,全面汇报实践成果。按照整体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作为津贴发放、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等工作的依据。

2.实施“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工程”。

(1)政策指引,转变教学观念。制定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检查验收办法,明确“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工程”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专任教师联系企业定期调研,突破教科书的局限,掌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能力需求、活动素材等方面的一手材料,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教、学、做”合一,最大限度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

(2)开展教师特色培训活动。以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特色讲座等为基本形式,要求教师组队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由骨干教师引领,开展培训活动。将培训过程与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优质教学资源予以共享,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开展说课比赛等活动。按照先行试点、逐步展开的办法从“课程设计”与“课堂讲授”两个方面对专任教师进行高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将测评结果与教师评聘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的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机制。

3.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1)制定落实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培养对象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到相关院校进修或参加学术活动,支持参与职教改革、科研活动,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教师队伍。实行重点专业“双专业带头人制”,即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名在行业内有影响的校内专业带头人,同时,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专家,组成校企结合的专业双带头人队伍,共同引领和掌控专业发展方向。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制定并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聘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带头人实施办法》等管理规定,设立“双师素质”教师津贴、挂职锻炼津贴、技术服务补贴,提供个人提升和发展的机会。设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项培养基金,“十四五”期间,培养7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省级教学名师3名、院级教学名师4名。

(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评和职称聘任制度。

1.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体现“三全”即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加的评价方法,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学、科研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改变目前业绩考核重“量”轻“质”以及注重“科研”,忽视“教学效果”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教研课题和教学奖励等指标在评价中的权重。

(2)实施教师分类考核和管理。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并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项目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督导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等多方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寻求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的一致性。

2.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

(1)探索实施多元化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打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终身制,视个体的工作情况区别对待,对部分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设立终身教授职位,同时,通过聘任合同、聘期考核等方式,促使在教学岗位上不称职的教师主动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岗位,充分建立“能上能下”的聘任机制。

(2)建立有效的政策导向,拓宽聘任考察依据。改革校内专任教师的聘任办法,把“双师”素质、下企业锻炼经历、社会服务能力等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专业教师申报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取得“双师”素质资格,且在任现职期间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企业锻炼(服务企业)经历;在学院规定的聘期内,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至少要与1至2家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的需要,否则一律不予聘任。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都必须到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否则,取消相应资格。

3.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强化校内薪酬分配的激励作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以岗定薪、优劳优酬、责权利对应的分配制度。在绩效分配制度中坚持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倾斜的激励原则,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进一步完善学年度部门考核、教职工考核方案,设立考核绩效奖励金并加大奖励力度,发挥学年度考核的激励作用。探索在非在编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实行同工同酬,充分调动非在编人员的积极性。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结构。

1.广泛吸引人才,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兼职专业教师资源库,制定兼职教师岗位津贴、课时补贴、共享教学团队教育培训资源等优惠政策,广泛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进校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扩充、优化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的比例逐年增加,逐步做到校外实习课及校内实践课以兼职教师为主。改进教学安排,根据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授课和指导时间,确保兼职教师教学、工作两不误。

2.重视培养,鼓励融入,加强管理。

把企业兼职教师纳入学院教师培养规划,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通过实施兼职教师教前培训、开展教学公开观摩课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规范培训等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加强对于兼职教师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在专兼教师之间开展“结对子”活动,促进专兼教师协同工作,取长补短,整体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设立优秀兼职专业教师奖,每年教师节在企业兼职教师中开展评优活动,根据兼职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质量和工作量进行评定,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求有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同时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才能。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

1.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以重点专业和专业群为平台,围绕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建设以及项目开发、社会服务,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的课程教学团队、项目建设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以团队提升教学,以团队促进科研,以团队推动服务,全面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能力。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建设由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共同组成的,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2.大力培养团队领军人物。

选拔和引进理念先进、专业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大的领军人物作为团队带头人,委派到企业进行1-2年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并通过出国培训、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创新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管理。

充分授予教学团队管理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业务考核权、奖惩权等,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经费、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培养团队意识,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制定和实施专业带头人责任制,教学改革政策定期研讨、重大问题协商、专兼教师互帮互学、团队自我评价等一系列制度。

4.加强考核机制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社会认可为重要指标,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核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构建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激励政策,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成员给予必要的鼓励,为教学团队良好的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十四五”期间,拟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院级教学团队4个。专兼教师比例达1:1,并建立1个80人以上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库。着力培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院级专业带头人2人。60%以上专业教师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达到85%以上,以适应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五、规划实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基层单位人才工作的建设和领导,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统筹考虑其与专业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各类关系。

按照学校、系部、学科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和制定三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分别确定各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并制定具体措施。

(三)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和出发点,围绕人才引进与培养,统筹考虑经费、场地、设备等各类资源的使用。“十四五”期间,预计投入1200万元,重点用于专业领军人才及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素质培养、教师管理的机制体制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鼓励广开渠道,吸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设立各类人才基金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43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