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8897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范例【优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第一篇】

一、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情况,我们对山东省20所高校、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高校工委、青岛市高校工委、山东省6个地市的团市委、青岛科技大学的21个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在2012年暑期对青岛科技大学部分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个案跟踪调研。在设计调研方案和问卷时,考虑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包含党政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关键要素,我们分别设计了针对高校教师、高校学生、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问卷,从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实际参与或支持情况、获得的支持情况、评价和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对政府支持情况的调研收到了团省委和威海、烟台、济宁等6个团市委的问卷回复,对青岛市高校工委进行了电话访谈,也在高校教师和学生问卷中设计了有关政府支持情况的问题。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调研收到了临沂新四军部旧址、山东鑫泉医药中间体公司等21个青岛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问卷回复。对高校的调研,涉及教育部直属高校3所,普通高校14所,职业、民办高校3所,共收到教师问卷117份,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395份。所调研学生的性别比例、年级分布、专业类别、政治面貌、家庭状况等见表1.调查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

(一)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氛围初步形成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大系统中,高校、政府和社会作为外部支撑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调研的结果,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如,有90%以上的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领导责任制;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考核制度;%的高校采取了一定的保障措施,比如资金保障,大部分高校都设有专项基金,少的2万,最高的50万;大部分高校都能积极寻求社会多方支持,在实现社会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政府作为牵头部门,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后,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制定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原则、内容形式和制度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各级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功能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于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山东省共青团每年都有活动通知、表彰决定,还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支持鼓励一大批学生团队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调研。在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在数量和重要性上排第1位。大学生需要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学习、锻炼、成长。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校外现实生活与高等教育之间有效对接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最终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演练场。根据问卷调研显示,所有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4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在100个以上,有4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在20个以下。从认知和态度上看,社会实践基地都表示欢迎大学生来进行实践锻炼,并安排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指导,但大多是临时性的,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专职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认为,70%的社会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态度是欢迎和非常欢迎(见图1)。学生认为社会所提供的实践项目不能满足需求的接近70%。近60%的高校认为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一般(见图2),可见,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氛围已初步形成,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日趋多元

1.功能定位综合化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初的指导思想是了解国情、接受教育。而根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功能作用的问卷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见图3),同时也更加重视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联系,运用自身所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几乎涉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各个领域,如职业、学习、健康、人格、道德、心理、交际等等,有一些还着眼于个性、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奉献及合作精神,是正规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深入的开展,其功能定位也日趋综合化。

2.形式内容丰富化

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体、科技、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等主要形式和“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钟点工”、“家政服务”、“志愿者翻译”、“会场礼仪”、“基层挂职锻炼”、“理论宣讲”、“社区共建”、“科技支农”、“环境保护”等主要内容。根据调研,学生所喜欢的社会实践形式开始趋向多样化(见图4)。根据对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社会实践团队的跟踪调研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以前的单纯的“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志愿服务,开始转向与“科研课题立项调研”、“就业实习”、“特长兴趣爱好”相结合的趋势,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的学生团队逐年增多,团队的组建形式也更为多样。比如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社会实践除了传统的校级团队和院级团队,还有团中央重点团队3支、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资助团队1支、中国红十字会资助团队1支、调研山东团队17支、大学生骨干训练营2个、市级调研课题2个等等,2013年的社会实践团队组建既有专业特色的海洋环保、安全调研,又有和校外的公益组织联合组建的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还有跨学科组建的宁夏贵州支教团。

3.活动组织社会化

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意识的增强,实践活动组织的社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由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高校的力量组织已很难满足学生需要,必须更多地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参与,这已成为与社会多边的互动行为。以当前的重大赛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为例,其组织和运作都是由重大赛事或项目的主办方政府或社会团体在进行,高校只负责组织选拔学生报名参与。还有很多社会实践团队的组织是靠社会热心人士或和高校有联系的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资源的单位来提供支持,是靠社会力量的支持来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当前学校组织的重点团队,其组织和实施有55%以上得益于社会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强,社会实践活动所涉及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锻炼平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其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就业指导、创业训练,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的舞台,而这种个体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要求必然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的日益社会化。更多的社会平台、社会因素参与,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使他们更加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方向和努力方向。关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如图3所示,排在第1位的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排在第2位的就是了解社会。

(三)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尚未实现

全员化参与根据调研,如果按照大实践的概念,包括军训和专业实习,各高校大学生参与度普遍比较高,另外学生在校期间有过校外打工经历的多了起来,学生参加过勤工助学或社会兼职形式社会实践的占61%(见图5),除此以外的社会实践无论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还是学生自己参加的参与度都很低,不到10%(见图5)。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就业创业实践社会调查挂职锻炼“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兼职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类别参与度图5高校学生不同社会实践类别参与情况按照广义的社会实践内涵,从调研的20所高校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老师共117份问卷以每个高校为单位的统计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规模已不断扩大,但除了参与范围比较广的军训、专业实习外,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度不到50%,有的甚至仅为%(见表2)。宣传,而忽视了大多数没有组织形式、没有经费支持的所谓自主社会实践。有组织的、指向性明确的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每个学校每年不过几十支。大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虽然有通知、有部署,但实际上是“放任自流”。这些社会实践大都因学生自己联系单位,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实践盲目性和风险性很大,可行性和实效性弱,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在面上广泛开展起来。根据调研结果,校院统一组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的人数占在校生比例10%以下的占到被调研高校的82%,最高的仅为%(见表3、图6)。所以,社会实践全员化参与的格局并没有形成,当前我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只能称为是精英实践,达不到教育部和团中央要求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及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的要求。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当前缺乏的是对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并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岗位供给不足

由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依靠社会资源来开展,而目前我国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尚不紧密,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资源有限,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数量远不能满足全部大学生的参与需求。关于社会各界提供的项目对大学生的满足情况的调研显示,70%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能满足需求。另外,目前所调研的高校基本上都已建立了实践基地,但是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在100个以上的仅占调研高校的20%,根本满足不了动辄上万名甚至几万名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另外,普遍存在的“重建立、轻建设”现象使得各高校都缺乏稳定及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有些高校只管挂牌,却不重视后续的联系和沟通,使得一些社会实践基地徒有虚名。基地数量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学生实践锻炼。根据对山东省高校调研得出的结果,师生普遍认为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大的问题是实践项目或实践岗位供给不足(见图7)。

(二)经费来源渠道不畅

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社会实践经费应由政府、高校、学生、实践基地等参与主体共同承担。但调查发现,政府目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没有专项经费投入,在全省抽样调查的6个地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均无任何经费投入,更没有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文件要求的那样“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和补贴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高校、社会实践用人单位赞助支持和学生个人的自筹资金,大部分高校都有或多或少的专门的经费,但社会实践用人单位的支持一般是随机性的、临时性的,即使是社会实践基地,其连续性和固定化也不容乐观,政府更是没有动力和制约措施设立专项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尽管近年来山东重点团队的评选和支持以及一些影响范围大的公益类项目的申报和奖励逐渐多了起来,但经费来源渠道的不畅确实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调研,表示愿意为大学生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的占84%,大部分社会实践基地表示愿意提供实践所需经费的20%左右,有16%的实践基地认为没有条件提供实践经费或不应该由基地来提供。从高校来看,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研,有接近6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社会实践的人财物的投入一般、比较小甚至没有投入(见图8)。山东省高校开展的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实践活动中,能得到学校经费资助的学生占参加实践学生总数的3%~5%,实践经费存在巨大缺口。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耗资较大的项目,根据对全省21所大学的调查,大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经费投入在2万~10万,按照生均经费计算,人均10元以内的高校占94%(见图9),人均实践经费最高为30元。根据我们的了解,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和保障,而是在组织活动之前,临时向学校申请或向相关部门筹措经费。无论是学校、政府还是社会实践基地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的实际需要。所以,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各高校只能以压缩时间、减少开支、减少参与人数等方法来满足实际的运作。

(三)实践主体动力不强

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其认识程度和参与情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效果。在对山东省大学生的抽样调研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占71%,无所谓的占27%,不想参加的占2%;主动参与的占55%,跟随其他同学参加的占36%,因学校组织迫于无奈参加的占9%;愿意为社会实践支付成本费的占40%,表示不愿意的占20%;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但也有近47%的学生选择了前4项(毕业需要的学分、物质报酬、提高综合测评成绩和学校及有关部门的表彰),体现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见图10)。从影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的调研来看,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是“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排在第二位的是“报名审批难”(见图11),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参与的主动性不够、动力不强,对于学校组队进行社会实践具有较大的依赖性。

(四)指导队伍建设不够

指导老师数量不够,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的第二位因素。根据调研,即使是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也大多是辅导员(44%)和党政干部(23%),业务老师所占比例仅为17%,两课教师占9%,其他占7%。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培训的情况,很少培训或从不培训的高校占47%。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而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已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基本没有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负责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临时指定人员。可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既没有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这一优势资源,也没有庞大的社会指导教师队伍支持,社会实践的过程指导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队伍建设落后。

(五)管理体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开展过程依赖于党政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身等的共同参与、协调运作。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体系存在着封闭性、离散性、临时性和责权非对等性等问题[1]。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不健全,已经建立有校外人员参加的社会实践领导组织体系的高校仅为14%,43%的高校没有建立,打算建立和正在建立的分别占17%、26%。并且,已经建立的,也存在部门设置不合理或零散状态,或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或团委一家孤军奋战,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和全局、整体的规划,不能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有效的组织保障。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也缺乏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高校还需要进一步从组织、政策、经费、指导、效果、安全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研,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收获很大的不足9%,认为一般和比较小的占63%。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明显存在着重形式轻指导、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见图12)。另外,根据高校的问卷调研情况,约有71%的高校会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购买保险,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权益受到损害,高校一般会通过法律途径或由学校出面解决,这增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本。但是还有大量的非组织的松散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在工伤保险、劳动报酬等方面难以得到法律保障,非法中介和个别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六)运行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是一个需要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有规律运行着的动态过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长效性。具体表现为:校际间缺乏资源整合机制,高校间、校企间信息沟通、人员调遣、费用分担、利益分配、社会责任明确的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虽然每年团省委有表彰通知和文件来进行引导,但缺乏统一的评价制度和考核细则;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也不完善,缺乏政府对社会、对实践基地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缺乏对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的社会单位的财政补贴机制和保护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权益的维权机制;高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尽管大部分已经建立,但仍有31%被调研人认为管理制度一般或很不完善,还有37%的人认为高校的激励制度一般或很不完善(见图13、14)。大部分高校尽管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学分,却并没有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并没有兑现。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社会实践确有成效,需要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实践教师指导队伍建设不够,没有大量的教师随队指导,加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不确定性,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根本无法从社会实践的过程、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来进行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以至于主要依靠接受单位的公章和评语来进行效果评价,或者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来进行成绩评判。只重视动员组织,不重视成果考察和经验总结,缺乏激励性,因而许多学校的学生社会实践当前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三、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改进对策

当前,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立足于全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总体情况,针对当前我省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我省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精神,科学决策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与支持;有助于引导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广泛深入和可持续开展。

(一)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营造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

当前,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保障支持环境欠缺,高校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从思想根源上来讲,这和高等教育理念滞后有很大的关系。高等教育理念包括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个体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是关于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其核心在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或信仰。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培养学生的方向也有了变化,更多的是要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性的普通劳动者。高等教育理念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相应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缺少一个充分的酝酿与发展过程,沿袭下来的依然是精英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了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保障不足,未能看到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缩短当地成熟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当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整个社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对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视是不够的。大学教育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环节仍然薄弱,学校对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对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励力度还不够等问题。个人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学生和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政府应该转变教育指导理念,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大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并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氛围。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根据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长期应试教育和高教精英教育的影响和思维惯性导引下,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多侧重于在精英教育阶段的“知识内容的传授”,更多地把教育视为一种工具,只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知识,而德性内容、隐性知识常常被忽视。这种倾向容易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因此,通过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注重学生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更加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深要求。在这种更具人本意义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高校教师发展理念、学校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发展理念、专业建设理念等子理念也都应在重视、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有所体现。

(二)理顺管理体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按照“合理定位、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强化效能”的原则,建立由政府教育部门主管、高校主办、实践基地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例如成立各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委员会,由省、市政府牵头,由政府、部分高校和企业负责人、各类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和领导本地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加强规范、指导、支持各参与主体开展社会实践。另外还要加强管理监督,对各高校、实践基地和社会有关方面开展、支持社会实践的情况实施检查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有效整合本地区各种资源,及时为各参与方提供需求信息、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以及财税金融服务等,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财务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相关负责人等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与政府部门、实践基地和社会各方的沟通,维护师生权益,加强监督考核,为实践育人提供保障。建议社会实践基地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部,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实践岗位的调配、指导人员的安排、实践学生的生活保障及相应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管理等事宜,承担履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建议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建立健全《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保障制度》,对实践程序、操作规程、安全保险、安全防护、保险和赔偿责任分担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安全制度保障。

(三)健全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法律和安全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涉及多边多方的参与,包括高校和学生本人,以及家庭、企业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只有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才能调动起各方积极性,维护好各方利益,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健康发展。1.通过立法来确立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建立企业和社会组织道德评价机制,把“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岗位”作为是否热心公益事业的重要评价尺度,进而使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任务内化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法定义务。2.通过立法来维护大学生的相关权益。例如,明确和合理界定高校、实践基地和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公开公平的纠纷反馈机制、事故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条例》,并可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法》专门法规,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法律保障。3.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条文,给予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免税、减税或一定的财政补贴等优惠,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实践基地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任务的积极性。

(四)完善运行机制,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和实效化

完善运行机制建设是指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整合政府、高校、实践基地和各种社会资源,加强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促进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当前,应着重加强经济利益机制建设、社会责任机制建设、师生激励机制建设、经费分担机制建设等。

1.经济利益机制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客观的经济成本,如果完全由学生或实践基地承担,将会出现学生因经济困难交不起费用而不能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因无利可图甚至亏损而不愿提供实践岗位的状况。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经济利益机制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完善经济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经济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主要是指由政府出台的支持学生和实践基地的财税金融政策,分别对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和提供实践基地的单位给予补贴补助或奖励。二是要建立完善经济利益保障制度。由公共财政统一支付大学生医疗保险和人身伤害保险费用,并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三是要建立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多方参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依法维护和调节高校、企业和学生的经济利益。

2.社会责任机制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5]14号)中指出“培养大学生成才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指出“有条件的单位可给予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合理的劳动报酬。企业接纳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发生的相关费用支出,按规定计入企业成本。符合税收规定的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的,按规定税前扣除。纳税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这里对于企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和政策导向。但是中国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企业家社会公共意识淡薄,因而企业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将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所以亟待建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3.师生激励机制建设

激励机制是指激发、推动、强化人的行为动机的制度化了的方式方法。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师生激励机制建设是指政府、学校、实践基地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互联系的激励制度,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出激励信息,刺激社会实践需求,激发师生社会实践动机,充分发挥师生内在潜力,努力实现社会实践目标[1]。师生激励机制建设主要包括政府对高校、高校对师生三个层次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政府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对高校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激励高校抓好社会实践工作;高校要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师育人、学生成才的基本指标,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激励师生广泛参与。完善的师生激励机制是激发广大师生热情,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4.经费分担机制建设

经费分担机制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承担实践成本的制度化了的方式和方法。在对全省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不仅各高校对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投入少得可怜,即使教学实践(实习)的投入几十年也没有大的增长,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实践的实际需要。为解决我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问题,必须建立经费分担机制,即用制度依法确定和规范相关利益主体承担经费的比例和数额,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由政府、高校、学生、实践基地等参与主体共同承担社会实践成本[2]。比如调整现行收费政策,适当提高学费标准,由学生及家长适当分担部分实践经费[3]等。目前我省的学费收取标准相对于兄弟省份的收费标准,还有一定的上浮空间。另外还可多渠道寻求社会资助,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账户,接收社会各界的捐赠以及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获取一定的报酬等等。

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第二篇】

摘 要: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但现在很多大学只重专业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理论知识储备量很大,但具体工作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水平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对于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理论知识学习后,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非常重要,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才起到它的指导作用,才算完成它的使命。大学生要自己提高知识的运用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对知道大学生就业十分有利。大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很多,包括综合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大学教育体系完善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二、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部分大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高校只重视专业性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参与决策等能力的培养,没有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2.理论课多,实践课少,对知识的实践程度不够。很多大学校园课程设置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理论课设置较多,实践操作课设置较少,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严重失调,不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穿插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存在很多问题。

3.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教学模式保守,阻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些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对于学生的具体教学缺乏创新理念,在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是没有见地,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4.实践课只重形势,忽略内容,教学效果不佳。很多高校有自己的实践课程设置,但在具体教授时只重形势,而忽略了对具体知识的应用,以及一些具体操作流程的教学,实践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按照学科特点去组织教学内容。

5.实践场地硬件设施不足,影响教学。部分高校实践课的设备不够齐全,场地建设不够完善,硬件建设的不足直接导致实践课的教育效果不佳,而且教师对于很多专业性设备的操作方法不能详尽的告知学生,是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有效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实践和创业

1.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国家提倡教育改革,强调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效实施,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工作,将专业课教育和实践性教育将结合,培养学生多充能力,多种思维发展模式。

2.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

很多大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按照教材和固定环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过时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要开船新的教育模式,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方法实施教学,例如加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率,让学生代替教师关于知识发表观点,还可以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

国家、社会、学校要从发展大学教育角度出发,对大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加大投入完善大学硬件教育,购买实践课程所需的设备设施。完善硬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大学要将软硬件相结合,二者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4.建立专业性较强的教师队伍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有效保障,师资力量是否雄厚和专业决定了大学生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教师要找机会深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注重事成评定升级工作。针对学生实践课程的考核也不可或缺,考核评估的力度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考核有利于学生给自己增加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正能量的,能够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从而从自身出发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5.拓展课外实践

大学课程除了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之外,还有很多选修课,还有很多校外组织的实践性活动,还有一些社团联合社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这些活动,给自己寻找锻炼的机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国家和学校提供条件鼓励其创业,例如现在有利率较低的创业贷款,还有很多帮助创业的组织等。

一个国家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趋势,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有效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为什么现在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存在,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学校不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等因素,以上通过几种有效性措施指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大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到立足之地,以及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否有所建树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第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如火如荼活动开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大学生总是干一些支教、文艺演出、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在总结成果时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帮助不大,相比课堂教学效果的收获不多。

2.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科技服务、知识咨询、文化辅导和勤工助学等形式。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未取得规定学分者必须重修,否则不能毕业,只能做结业处理。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大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看出来。在学生所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有的写自己在假期留校搞自学的经过,有的写如何准备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补考复习,有的写听一次演讲而大发感慨或看了几篇文章就边抄边议,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写出了符合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生活。目前,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占多数,家教、勤工助学等形式次之,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4.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经受实际锻炼,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增长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只是走过场。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们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有的只好到父母所在单位混时间,开一张假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

5.部分实践活动成了骚扰地方的代名词。

高校往往单纯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而忽视了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长期以往,会影响地方或单位的积极性。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社会实践目的,广泛开展专业实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首先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要尽量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比如法学专业在普法宣传上要发挥自身专业作用,编制普法材料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讲,并能够开展义务咨询;计算机、电子等理工科专业要在科技服务上多下功夫,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要多来到企业参观或在贸易公司与企业领导进行交流,获得前沿信息和技术;文学专业要结合时政,深入基层进行政策的宣讲等。当然,这并非是说所有的团队只能有一个专业的同学,许多团队,尤其是低年级的团队由许多专业的同学组成,但最好能在这个团队活动时确定一个方向和重点,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还是“企业参观”为重,否则就会造成在活动时的“非合力”,削弱整支队伍的战斗力。

2.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

高校要按照“办实事,求实效”的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与地方联系,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拓展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准企业结合点,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与知名企业长期开展实践合作。这些企业可以在向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场所和有关帮助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的信誉,并通过学生为其提供相关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而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又增加了自己的经历,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并已被实践证明。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和毕业实践,并指派素质高有丰富生产经验、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和毕业实践,并辅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业和实习两不误,缩短毕业生上岗之后的实习期。

3.学校要有一套明确评价体系。

首先要抓好组织领导。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助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科学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抓好舆论导向。通过对活动典型和活动开展情况的报道,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建立宣传报道信息员制度,在第一时间将点上活动情况反馈给学院、学校及当地的各新闻媒体,为宣传报道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丰富的活动信息;对于重点小分队开展的重点活动,宣传报道组派专人负责,做到专题追踪、深度报道。真正做到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展示形象。

抓好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要求、实施、保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计算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行“就业”实践,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渠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围绕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将来毕业就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加强组队的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同时,推行“试就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举措,让面临毕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用人单位考察,在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期。

推行“订单”实践,深化实践服务的工作实效。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科情况开出“菜单”,列出所能提供的实践服务项目供企业和地方选择,另一方面地方和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向学校发来“订单”。在地方与高校双方对接成功后,确定服务项目。然后,学校再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依团定位”的原则,组成相关的团队,使社会实践服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实践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肩负使命、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拓宽社会实践的活动渠道,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促使大学生在大学里便为走入社会做好铺垫,以期在社会中能够真正做到“尽快适应、尽快发展、尽快发挥作用”,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功效。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才能吸引青年学生的热情参与,才能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充满生机,永葆活力。

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第四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和蔼,遇到当事人反复询问的问题时,缺乏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有时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4、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表现在: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能不管的就不管,好人主义。有时有只求形式,不求落实的问题,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工作时只求是否做了,不求做得好坏

5、工作纪律的自我约束方面有待加强。表现在:有时有迟到早退的问题,工作着装有时不规范,有时在工作时间处理一些私人事务,特别是父亲患病治疗期间,因为照顾父亲部分影响了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上对政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平时虽然经常参加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自己思想意识的更新与党的政策、方针脱节。

二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足。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实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而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换位思考还做的不够,不能站在劳资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解答咨询,处理工作。

三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对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有不足,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够,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不能跟上国家劳动法建设的速度,有知识结构滞后的问题。四是工作方法简单。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思考不深刻,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其次,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冲击。最后,要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其次,注重法律实务,将法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案件处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最后,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以高度工作责任感和踏实工作作风,严格、公正、文明地执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主动,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四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遵守工作纪律的标兵。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遵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法律程序,严谨、规范、科学地做好各项工作。五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64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