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自由写作漫谈(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6801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自由写作漫谈(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自由写作漫谈【第一篇】

我们不必猜测命题人在命这道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沈从文先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选择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

满分作文:水边的女人。

江苏一考生。

汝——水边的女人……。

自由写作漫谈【第二篇】

我是一块石头,躺在森林中的石头。我不曾见过自己的模样,我只知道我在旁边的湖里照镜子总映出一个灰黑色的影子,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我只知道头顶上垂着树叶。我旁边有很多小石头,和我的名字一样,我想我和他们长得一样,但我却不能动。小石头有的被水冲走,有的被游人踢滚,可我竭力动一动却总不能成功,或许我太笨了吧;。

我和古树依偎在一起很多年了,到底有多少年我也不知道。

着两年游人多了,从他们那里我看到了不少新东西,我真想出去走走,我时常想,在这片树林的另一边是什么呢?可这始终是一个幻想。做人真好啊,甚至做那种叫‘狗’的动物,只要能走,多好啊。我拥有自由却未真正体验过自由。做人真好,什么都能办到,只要能走什么办不到呢?可我却。这时一只脚踢在我身上,我只感到麻,因为人们说我是铁石心肠,我想心都硬了别处一定不例外,我倒挺担心那只脚,人类是情感动物嘛。我抬眼一看,是一个少年,他在我旁边坐下,靠着古树,一脸忧郁,“做石头真好!”他说,“什么!?做石头好!”虽然他听不见,我还是大声喊出来。那少年说起来:“我真想做石头,不必思考,不必心烦,只安静地睡在大自然,任他轮回个一千年一万年,我真是无聊,看风景心情照样坏!我恨那些数字,恨堆积如山的作业。”我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么,”那孩子接着说“我喜欢些什么呢?大概是自由吧,我的自由,只要在这里美美地睡上一觉就足够了,我讨厌天天奔波在笔尖与作业间,虽然我知道知识在未来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更需要自由,我爱自由,因为年轻所以爱自由。”那孩子只坐了一会儿,可对于我来说仿佛穿透了自己经历过的亿万年,然后显现出理想的影子。

那孩子走了,他的身影消失在风中,他的气息依然环绕在我身边。我不知道他会选择什么,是寻找自由还是坐到学堂里呢?我想是后者吧。时间万物都逃不过宿命,可这难道不是一种甜蜜的宿命吗?而我的宿命大概是静静守护这棵古树与这清澈的湖吧。

在与男孩邂逅后我改变了很多,我学会满足现状,我始终没得到自己所追求的自由,但我相信那男孩一定能办到,因为有自由真好,奋斗就会有自由,有自由什么都能办到!

高考零分作文关于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我国哲学人的自由理由。

学习自由泳的技巧。

短期自由刑易科罚金制度。

人身自由的完善与保障。

探究行政自由裁量权规制。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思考。

密尔自由主义思想述评。

自由写作漫谈【第三篇】

摘要: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启蒙是其基本特征,而在对于启蒙的理解中则必然要论及康德,如果要理解康德哲学理论的奥妙,启蒙则是责无旁贷的“密钥”。康德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提出自己的启蒙观,这也是康德哲学的起点与归宿,在其哲学理论的内核中,精髓要义即为:个体的自我启蒙,并且康德还论及了自由运用知性和理性,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思想调和,完成了哲学理念下的思维范式转换,由此可见,自由是康德启蒙哲学的核心。然而,康德的启蒙很难真正得到实践,也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现代和后代思想家对其深剖、积极补充,这也是对康德启蒙哲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本文试图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寻求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探究康德启蒙哲学的理性自由和实践限度,并借用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慧眼”提出新的看法,开启启蒙的新定义。

关键词:康德;启蒙哲学;自由;福柯;尺度限度。

在“启蒙”的世界里,历来启蒙思想家对于启蒙的经典定义,即为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我们对于康德哲学奥妙的理解起点和归宿则是:启蒙,它从认识、道德、宗教三个方面,实现了对精神自由层面的最彻底、最全面的引领。启蒙思想除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也涉及了哲学、宗教、文学、政治等诸多社会领域,在经过康德等人的反思之后,启蒙思想还促进了知性和理性的运用,在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家审视的同时,对康德的启蒙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开创了社会新格局。

一、康德个体启蒙的自由诠释。

启蒙运动其宗旨在于弘扬人类公正的、理性的精神之光,康德的“启蒙定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界定,也是对绝对权威神话的挑战和替代,它用理性的启蒙哲学显示了其革命性的逆判:首先,康德的启蒙哲学颠覆了传统权威的外在宣教,而是立足于理性能力,它与教化权威的区别在于,它体现出个体的自我启蒙观念,同时,也强调个人自律性启蒙与公共理性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打破了绝对权威的神话。其次,康德的启蒙界定涵盖了理性原则和公共性原则,将宗教信仰归结于私人自律的范畴。再次,康德启蒙观念认为启蒙是过程而绝不是终点,它是在长期的思考与评判中自我重塑和再造的过程,具有持久性和艰巨性的要义。最后,康德启蒙将自由定义为启蒙的内核宗旨,并对“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进行了诠释,确定了现代人的自我理解。康德的启蒙界定阐述了对知性和理性的运用,它将启蒙的必要性归结在要进入成熟状态,而其定义的“未成年状态”是指由懒惰和怯懦而造成的不愿意摆脱监护人保护的知性无能的状态。因而,康德从个体知性的角度,呼唤知性思维能力下的个体自我启蒙,那么如何达到这种知性思维下的个体自我启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康德提出了其理性的自由观念,也是知性向理性过渡的症结所在。康德认为:首先,理性的自由内核是个体自我启蒙的前提和条件,但绝不是毫无限制的,它必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下,而不能呈现出非理性的泛滥。其次,个体对于理性自由的运用也必然是有区别的。再有,启蒙是公民神圣不可放弃的权利。最后,最高统治层的立法权威要建立在与公民的全体意志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从上述对康德启蒙哲学的命题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康德对于知性和理性的运用,然而,在其哲学框架下,康德启蒙哲学并未能实现知性向理性转换的途径,并通过知性思维向理性自由转换的形态是否能够最终实现自由与个体思维,这些是需要对康德哲学进行跨越的哲学命题。

二、康德启蒙由理性化归为实践的思考及超越。

康德启蒙哲学中的启蒙必要性和理性运用思想,得到了其他思想家的回应,在摩西门德尔松的思考中,认为康德的启蒙之论虽然有理性的重要作用,然而其理性的自由是否会与公共秩序相违悖?又如何保证对理性自由能够施以具体控制,而使其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呢?康德倡导人们脱离“未成年状态”,要用知性的思维来摆脱依赖于监护人保护的状态,然而,康德启蒙中的个体思维的理性能力又从何而来呢?换言之,个体思维的理性之光的源头从哪儿可以追溯呢?康德的个体启蒙哲学对此并没有一个答案,只是一个笼统性的概念和定义,它并不能具体指出知性向理性转换的实践如何解决,这就使康德启蒙思想陷于质疑和难题之中。对于启蒙,人们或迷信、或盲从、或曲解,而在康德启蒙思想之后,它对于理性的运用被赋予“实践理性”,即:启蒙的理性是可实践化的,实践化的理性最高法则即是个人的理性意志或准则被认为是共同存在着的普遍立法准则。然而,在这一论述之下,对于康德的“实践理性”观点便有一个质疑:这种实践理性之下的普遍性共同体的逻辑性何在?现实的具体操作性又如何体现?在康德的启蒙思想中,它以道德的界定作为自由的含义阐述,并将他所倡导的“实践理性”与自由相提并论,即:在实践理性之下运用的是普遍的、共同的政治法则,在自由的涵义之中,是遵循道德法则的。康德将这两者都限定于同一原则之下,这与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所强调的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具有目的方面的自主性相违背。由上可以看出,康德关于启蒙的思想论述具有静态的表面合理性,然而在动态变化的现实实践中,无法使两者实现调和,用“彼此相互回溯”的解释却无法让人信服。

三、现代社会对于启蒙的思考及福柯的启蒙。

康德的启蒙思想观无疑是革命性的,在其之后的思想家中有继承者和追随者,乃至批判者也不在少数。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下,也有诸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的激烈批判,在对康德的个体自由、共同理性的评判中,他们认为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理性和技术的重构阶段,康德启蒙中的个体的自由已经消失殆尽,消失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尽头。而相对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对康德的激烈批判,福柯则用其特殊的慧眼,对康德的启蒙思想论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剖析,他在《何谓启蒙》一书中,对现代问题的独到而执着的思考和他对于康德的启蒙的现代化思考,既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认,福柯将康德的启蒙谓为“现代性”态度,一种注重个人塑造自身责任和义务的态度,这从福柯的论述中可以显现:“康德用一种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视之为‘ausgang’,即‘出口‘’出路’……”首先,福柯将启蒙与现代性问题相联结,他不否认康德的“未成年状态”,也不否认康德认为个体可以通过理性的自由完成其转化。但是,福柯并不认可康德启蒙的运动特质,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中,启蒙应当是一种与后现代特点相符的精神气质和哲学化生活状态。其次,福柯还注重启蒙与人文主体的价值辨析。他对启蒙的特质有更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启蒙是涵盖了复杂事件的历史进程的概括性总论,它可以包括社会不同层面的因素、体制类型、知识技术形式等,而人文主义则在历史进程中以不同的变化面目示人,这是由于它是不同于启蒙的,是以不同的、多样的主题而构成的整体,因此,人文主义必然以不同价值判断而相联,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再次,康德是以普遍恒常的原则来对待理性实践自由,而福柯则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康德的理性实践自由忽略了边缘属性和差异属性的存在,并且在无限可能的未来,福柯更着眼于“现在”这个命题,他用批判的精神将启蒙重新定义,并理解为这是批判气质下的一种预示,一种观照,一种超越,他认为:“启蒙是表现了永久的激活的态度,是对历史进行永久批判的气质特征”。由此可以看出,福柯致力于启蒙的批判,他在对康德部分观点认同的同时,也有自己对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反思。康德的启蒙哲学思想至今振聋发聩,他的革命性意义不容置疑,在他对启蒙的界定中,将启蒙置于个体自身的理性自决前提之下,注重知性思维和理性的应用,康德倡导个体自我理性的运用,在将理性作为“真理最高试金石”的启蒙前提运用下,他强调个体的“自行思考”,在康德的启蒙思想中可以肯定的是,个体可以进行自主启蒙或自行思考,这是哲学意义上的命题,应当提出的是,康德启蒙思想中的理性原则是基于实践意义上的,而并非思辨的意义,在实践的意义上进行理性的自由运用,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同时,我们从福柯对康德启蒙哲学思想的批判中,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塑造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究竟完成了吗?启蒙的出口又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用急着去正名或反对,而要在时代的背景下,解读福柯对于康德启蒙的哲学话题,使康德所提出的启蒙话题成为一个未竟的事业,我们始终要在启蒙的过程探索之中,出口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在现实社会下让启蒙思想可以传承和批判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零.康德与启蒙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xx(6).

[2]唐淑凤.人的本质研究的哲学史进路[j].社会科学辑刊,20xx(源).

[3]冯俊,柯布.超越西式现代性,走生态文明之路―――冯俊教授与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教授对谈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xx(1).

[4]姜异新.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j].东岳论丛,20xx(愿).

[5]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堂家.启蒙与光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xx.

自由写作漫谈【第四篇】

读书,是人一生的追求,我仍记得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那眼眸里渴望读书的信念。我喜欢读书,没有书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是与社会脱了节一般;没有书的日子,我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没有书的日子我难以入睡,没有书的`日子……书早已成为我的朋友,我最忠实的朋友!

后来爸爸教我识字,拿着我的小手指着书上的字,说:“金、木、水、火、土……”他一遍又一遍的教着,直到我认识为止。记得我上幼儿园时最喜欢上的课就是识字课,因为我认识了字后回家后就可以教爸爸,那颗幼嫩的心催促着我识字,有时便能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

岁月随着时间的脚步流逝,我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自然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小时候我最喜爱的书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每次睡觉前我总要读上几篇才能入睡,我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欣慰,为白雪公主最终得到了幸福的生活而高兴……是书给了我一个故事般的童年。

青春一个花一样的年龄,我愈来愈爱读书,我喜欢那一本本《中学生博览》、《知心姐姐》、《青年文摘》,这一切也成了我的枕边书,一本本书摆满了我的书橱,一本本书散发着青春的韵味,一本本记忆了岁月的枯黄。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我从污浊的泥潭中脱身而出,如果没有它们我会溺死在那里,会被愚笨和丑陋的东西呛住,不能自拔。正是有了书,我的青春更加华丽多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闻着书的气息进入了梦乡……。

自由写作漫谈【第五篇】

来提一个问题: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说:金钱、权势。但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自由,失去了自由,要这些又有何用。失去了自由,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人是不能被束缚的,动物也是如此。我们家养了两只鹦鹉,之前不会飞,便放任的让它在地上走来走去,和我们人也亲近许多。可当今时今日,当它们会飞时,我们不得不将它的脚栓起来,防止它们飞走。刚栓上,它们就发出了极其悲惨的叫声,似乎知道自己从此失去了自由。之后的几天,路过他旁边,只能够看到两只鹦鹉在用自己的嘴不断地啃着脚链子,不时地发出一两声叫声,情绪十分低落。还时不时地从架子上向下跳,似乎想将链子拉断。但它怎可能以如此弱小的身躯拉断铁链呢。

小小的鹦鹉就已把自由放到如此之重,况且一个人呢?那为什么,当民族存亡的时候,当抗日战争时,总有人投降、当汉奸,出卖自己的自由,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战争胜利,他们将接受无数人的辱骂。如果死了,也只会被说是汉奸。既然如此,为何不去尽全力拼一把,输了,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赢了,是活着的英雄。两者相比,显然后者更在乎自由。

雨果曾说过:“自由只有通过友爱才得以保全。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心,就算失去生命,也要换来自由。”这番境界,是无人可比的,是一种无法比较的珍贵品质。

自由写作漫谈【第六篇】

作者由话题“水的灵动”,联想到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水一般灵动的人生”、执著的爱以及富有独特色彩的生命永恒,对题意的理解自然、准确。文中对诗人“为爱找寻了一生,为爱而活了一生”的描摹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想来是较广的文学阅读赋予了作者从容的文笔。文末对诗人“人生三段不一样的灵动”的概括十分到位:“与幼仪,那是水波的低谷,他不爱她,却拥有她;与徽因,那是水波的高潮,他爱她,却不能一生照顾她;与小曼,那便是平静的水面略加波纹,他爱她,他也伴着她。”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呈现了对诗人为人为文的深度认识,使文章思想得以提升,具有了独特的亮色,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自由写作漫谈【第七篇】

本文是1篇议论性散文。本文真正要写的是《红楼梦》中的“汝”——林黛玉。黛玉“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这是“一泉清流”,但在贾府这“一潭死水”、不能“任水自流的地方”,黛玉“被束缚”,被“挤压”,“已经头破血流”,面对封建的枷锁,世俗的偏见,她不服输,她“还在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在灵动的水边,她写下了《葬花吟》,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智者乐水”,黛玉这位“智者”,这位“水边的女人”,为着“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将“一泉清流”,将“水的灵动”演绎到了极致。文中所引的诗句,信手拈来,活泼灵动。小作者在特殊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内,写出这样构思新颖、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的妙文,实属难能可贵。

满分作文:人间四月天。

江苏考生。

志摩走了——。

自由写作漫谈【第八篇】

拿出一张纸或者建立一个空白文档,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等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留下的是满足和喜悦。写作好比是一场爱恋,切不可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内心,产生灵魂的共鸣,好似一期一会,理应保持虔诚与郑重的态度。有些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因真实而动人;有些故事,明明是虚构的,却同样可以打动人,只因情感真实动人。真实的情感会产生让人直面内心的力量,让人看到人性的优点和弱点。

写作还好比是一道门,推开这道门,门后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多彩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道门,我们才得以安放那无处安身的灵魂。

小说也好散文也罢,文学总是要追寻创新技巧的。可是一看到新奇瑰丽的文字便奉上赞语,抑或过于追求艺术上的效果,都是不可取的。别忘了,艺术力的彰显并不只靠“形式”“技巧”“张力”以及“陌生化”。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有人得意地夸耀技巧,他们可能是幸运者。我承认别人的才华,我缺少这颗光芒四射的宝石,但我不佩服、羡慕人们所谓的‘技巧’。”我也曾经在改变写作风格上花过不少时间,进行过不少思考,从人称的变换、结构的交错到语言风格的转换,只是经过种种探索,才发现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路线本就是一种福气。

我一直认为写故事便是在写自己、写人生,这种观点多半和某些文学理论背道而驰。然而,我书看得越多便越发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我很同意一位青年批评家的观点,小说关注的不外是“生活世界”和人的“心灵世界”。

我当初问过一些人他们为什么会开始创作,也看过一些人的创作感想,说是看了别人的作品然后才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被引导的经历,但如若这种引导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路走进了迷宫,全无自己的风格,那便是文学的不幸。

文学真是神圣的事物,脑海中理论越多,便越惶惶终日不敢落笔。在我眼中,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观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而青春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笔下的文字里面有个小小的自己,有个孤单迷茫寻找光明的自己,有个不愿仗剑起舞与过往告别的自己。

一旦文字与读者见面,如何评论就是其他人的事情。文字只是彼时彼刻自身的代替,会保留余温和疼痛。保存不同阶段的痕迹,人的自身也从而逐渐完整。

自由写作漫谈【第九篇】

阅读下面的故事。

一位叫珍妮的小姑娘偶然得到一朵“七色花”,七片花瓣,七种颜色;更为神奇的是,每撕下一片花瓣,就可以实现她许下的一个心愿。她实现的第一个心愿是带着不小心丢失的面包圈回家,把它交给妈妈。当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那个小花瓶时,她又撕下一片,终于出现了让花瓶复原的奇迹。她想和同伴玩“到北极去”的游戏,可是大家都不感兴趣,于是花瓣把她带到了北极,……很快,就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了。“哟,只剩下一片了!把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连一点儿乐趣也没得到。唔,不要紧,以后我要聪明些了。”

她走到街上,边走边想:“我还该要什么呢?我给自己要四斤‘熊牌’糖吧。不,最好是要四斤冰糖吧。或者不要吧。最好这样办:要一斤‘熊牌’糖,一斤冰糖,四两花生糖,四两胡桃。唔,我把这些都吃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还有,不管怎么样也要给小弟弟要一个粉红色的面包圈。可是这有什么意思呢?不,最好我给自己要一辆三轮自行车。不过,干吗呢?我骑一骑,过后该怎样呢?有时候会叫男孩子们夺去呢。也许还会挨揍呢!不,最好我给自己要一张电影票或是马戏票,那里总该热闹些。要不就要一双新凉鞋吧,这也并不比马戏坏。不过,说实话,那新凉鞋又有什么意思呢?可以要更好的`东西呢。要紧的是别着急。”

珍妮这样打算着,忽然看见一个很好的男孩子,坐在大门跟前的板凳上。他有很大的蓝眼睛——愉快的,可是沉静的眼睛。小男孩,和气可爱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不是爱打架的人。珍妮想和他做朋友。她一点儿都不害怕,走到他紧跟前,近得在男孩子的两个眼珠里都非常清楚地看见自己摆在两肩上的小辫子。

“小朋友,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威嘉。你叫什么名字?”

“珍妮。我们来捉迷藏吧?”

“我不行,我是跛子。”

珍妮看见他的一只脚穿着和平常不一样的鞋子,那鞋底非常厚。

“多可惜,”珍妮说,“我很喜欢你,我真愿意同你一块儿跑着玩。”

“我也很喜欢你,我也真愿意同你跑着玩,可是,可惜这不可能啊。没法子,一辈子就这样了。”

“啊哈,小朋友,你怎么说这样的话!”珍妮叫着,就从口袋里把神奇的“七色花”掏出来,“你瞧吧。”

小姑娘说着这些话,非常小心地把最后的一片青色花瓣撕下来,把它在眼上贴了一下,后来松开手指,用那幸福得颤抖了的细声唱起来:

“飞哟,飞哟,小花瓣儿哟,

飞到西来飞到东,

飞到北来又到南,

绕一个圈儿哟,打转来。

等你刚刚挨着地——。

吩咐吩咐如我意。

吩咐吧,叫威嘉健康起来吧!”

就在那一分钟,男孩子从板凳上跳下来,就同珍妮玩起捉迷藏来,跑得叫小姑娘无论怎样用力也赶不上他了。

(选自《七色花》,曹靖华译)。

现在给你这朵美丽的“七色花”,去实现你心中美丽的梦想吧!试把你的这些梦想写下来。千万不要轻率从事,花瓣只有七片,撕完了以后如果发觉还有梦想没有实现,后悔就来不及了。

自由写作漫谈【第十篇】

形式: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比如:“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老师和学生一起收集这样的流行语,从中拿出一条或几条出现频率最高或比较高的,就此写1篇议论文。

写好后看看大家的看法是否一致,如果有分歧,可以选出观点不同的作文,在全班举行讨论或辩论。

要求:

1说真话;

2议论尽量不偏激,以理论事。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学生和老师商议,选定合适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86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