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样例(最新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样例(最新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一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自读感悟,讨论。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1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4、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二篇】
我在设计本课的内容时,根据参考资料设计了比较流畅的流程,各种预想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开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我们常见的春联谈论对联,从对联的不同故事引入《茶酒联趣》。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对联,感悟对联,认识对联的格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感悟对联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我课前的预想,实际我本身对对联理解不深,并不懂得怎样去教。在上课时候根据学生当时的气氛和状态,我课前的预想又被打乱了,临时生成了一节实在的课。
在本节课中教学中,由于本人对对联这门艺术领悟的不够深,不像以往课文那样轻车熟路进行。但通过对本课的教学理解了对联这门艺术中蕴藏着生活中的哲理,而且句式上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于我来说,怎样讲好对联这门艺术很茫然。对联的内涵又极其深奥,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有在实际的读悟中结合生活去领会。就像课堂上让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品味对联,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每个人对对联的理解都不同,反复的诵读,感悟,加上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对联的理解更深了。
文中出现的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这本是商家为了招揽生意而出。的确对联一出打破以往生意的冷清,为茶馆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奔忙的同时也要找出时间来休息,做到劳逸结合,这才是养生之道。当下联出现的时候又别有一番滋味。它迎合上联,在忙碌之余找些空闲,引出在劳苦中寻找乐趣,同样告诫我们生活不仅要劳逸结合,更要积极乐观,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更有情趣。下联是: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正与上联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的确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忙里偷闲喝茶消遣,苦中寻乐饮酒欢歌。同样我们在工作中,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做到“劳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工作的有劲,学生学习变得有趣。师生从中都领悟到生活要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看你怎样选择了。这幅对联使师生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同时,看着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这里学习的情景,联想到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也偶然得到一上联:“为学来,为运来,来此求知,改变命运。”然后向在此学生征集下联。学生的热情很高,培养了对对联这门艺术喜爱。对联这门艺术虽语言短小,但他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见国学的博大精深。
课下的时候和朱老师交流,朱老师说,你的上联应该改改,改:“为学来”,为“为命来”,会和“改变命运”更押韵。之后我把上联改为:为命来,为运来,来此求知,改变命运。第二节课时,学生给了我很多的下联,虽然,不够精炼,但是,让学生真正的动脑思考了。学生对对联有了一点学习兴趣,对国学有一定的认识。这也让我收获了平时得不到的知识和以往我不具备的能力。
教学中虽有收获,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课堂上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课堂上还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一些学生对对联没有产生兴趣的原因。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和兴趣的引导。另外,板书写的不够规范,特别是对联的竖写,上下联的位置写反了,这样格式的问题是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全面的原因。
总之,本节课的收获让我激动,出现的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逐步改正。特别要对国学知识要进行充实,来满足教学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素养。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三篇】
《变色龙》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经过,展示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的特点。因为变色龙生活在热带丛林中,这儿的学生对之都不熟悉,所以教学时,我先从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文中的插图对变色龙有了个感性的认识。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的句子没有多少,可是有顺序,有特点。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发现,我在黑板上依次板书:全身——头(嘴、眼睛)——身躯(背、腹部、尾巴),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变色龙的外形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描写外形要有一定的顺序。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看板书描述变色龙的外形,他们的回答非常流利。
在学习变色龙的捕食特点时,文中描写变色龙眼睛的词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它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前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在教学这两句时,我先让学生读文后说说变色龙眼睛的独特之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再次读文,揣摩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很准确地反映出它的这个特点呢?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单独、分别”。因为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只有变色龙的眼睛独一无二,而且两只眼睛能分别观望。我适时进行总结:当我们准确地使用词语,就能准确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四篇】
答:《心愿》的作者是闫纯德,他从1974年至1977年去法国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担任汉语教师。这几年里,他到过法国的许多地方,接触过各行各业的法国人,深深地感到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情。于是,他就把这些难忘的回忆写成文章,一共写出了20多篇散文,由人民出版社汇编成册出版了书名叫《在法国的.日子里》。《心愿》这篇课文就是从这本书里节选出来的,原文的标题是《维勒尼克的心愿》。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他在谈到《心愿》一文时,说:在这篇短文里,我写了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对中国的热爱。我觉得像维勒尼克那样的孩子,可以说是纯洁的法国孩子的一个小小典型,把她和她的家庭,她们的友谊介绍给中国的孩子,沟通两国孩子的心灵,增进彼此的了解,这对开阔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共产主义精神很有益处。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六篇】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二、讲读课文。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
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三、总结全文。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七篇】
1、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3、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生动有趣地讲故事。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评书式导入激趣)。
板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起书空)。
2、回忆1—3节,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
指名回答。
3、回味形象。
二、品言得意识英雄。
1、4——8自然段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浏览)。
2、品读初战画面。(平淡的字眼品精彩)。
(1)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学生读书,圈画)。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预设)。
出示一: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出示:然后说:“来,来!”感受与原句表达的不同。
出示: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抓住“只好”、“请教”体会。
示例二: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抓住“吞”“猛敲”“冲”体会。
(3)齐读。
看似平淡的字眼里实际是精彩无限,我们仔细逐磨。这就是水浒语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啊!
3、品读第六节,感受林冲的机敏。(语言背后的玄机)。
(1)默读。用刚才学的抓关键词的方法,你能读出来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实际藏着玄机吗?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预设一:“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
预设二:“小人戴着枷,就算是输了吧。”
他真的输了吗?再读读林冲的话。体会出什么?
(3)讨论:柴进到底希望谁赢?
抓住“二十五两重的大银”来讨论。
总:刚才我们尝试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品读第七节。(招式背后的形象)。
(1)自由读,画关键词,想象比赛画面。
(2)同桌互读,感悟比赛场面的紧张精彩以及人物的形象特点。
(3)交流读后体会。
(4)引读感受招式对比背后人物性格冲突。
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一横。
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一退。
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一扫。
(5)练习讲故事(最精彩的一个回合)。
出示关键词,想画面讲故事。
三、拓展视野论英雄。
1、讨论失败原因。
灰溜溜走开了的洪教头,回家后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武功太差了,你觉得呢?(学生写后讨论)。
2、教师总结。
3、引发阅读兴趣。
在《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的好汉,还有很多,快去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四、布置作业。
在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想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课文。
五年级心愿教学教案【第八篇】
综合学习六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
1、通过“我的采蜜集”,了解有关《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歇后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
2、在“读读背背”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搜集、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找准论据、阐明观点的能力。
4、学生在“我的小笔头”中学会自由表达,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
通过看一看、写一写、做一做、背一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强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为学生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交流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设课堂口语交际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我的采蜜集。
1、走进三国:作品简介。出示相关课件。
2、话说三国:谈人物故事。
3、我来读一读:品读歇后语。学生熟读这些歇后语。
4、试着写一写:补充歇后语。
5、学着用一用:让学生收集歇后语,分类整理,并尝试运用。
6、抄写在采蜜集上。
读读背背。
1、出示相关课件读一读古诗。
2、看一看作者简介。
3、念一念写作背景。
4、自读自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5、背一背,熟读成诵。
口语交际。
1、出示相关课件口语交际内容:你怎么看待过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
2、搜集资料,找一找有关春节燃放鞭炮的资料,如习俗的由来、鞭炮造成的浪费、危害事例等。
3、论证观点:燃放鞭炮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1)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支持的观点。
(2)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4、讨论辩论,完善观点。
(1)根据所持观点的异同自由结组。
(2)进行讨论或辩论,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5、全班交流。要求:
(1)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要注意交流中的.礼貌。
我的小笔头。
1、出示相关课件明确习作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1篇习作。
2、教师引导。
(1)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感触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可将文章题目变换成《我好想……》《我希望……》。
(3)要深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度的文章,切忌草草“描绘”,而没感触、没真情。
(4)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写成后希望把文章拿给谁看。切忌空发感想,无病呻吟。
3、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4、自己修改。
5、全班交流。
6、交流评改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