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1500字]改革开放的论文3篇

网友发表时间 70197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1500字]改革开放的论文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改革开放的论文1500字1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历史性的伟大创新实践,在过去的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性作为一种涵盖广泛的文明模式,也日益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然而,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必经之路。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最显著特征。

一、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逻辑关联

现代性一词源于西方,是一个多视角的语言系统,其内涵非常广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内产生着影响。”…,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理解足以说明现代性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之深,影响之广。本文旨在构建改革开放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也即是从一个宏观的概念上加以理解现代性。

众所周知,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之门,也由此把近代中国引领上了现代性意识的启蒙之路。终结了一个历史时代,它是历史的分界线,在终结一个历史时代的同时开启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同时,并没有把中国引领进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也就是说,没有从根本上提出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之路。那么,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即中国现代性的真正构建便是从1978年起由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开始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而从更深层的含义来探讨的话,“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将现代性价值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整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制度性维度和文化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吸纳与建构现代性的过程,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

二、当代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基本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首要原则,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否则,就改了旗易了帜。从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看,它的生成绝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它要以一定的制度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因素往往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快慢以至发展方向与前景的决定性力量。现代化虽然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并不一定表明它仅仅与资本主义发生着必然的联系。事实上,现代化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它本身并不因为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远离社会主义。不仅如此,资本主义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因为其制度的局限性而带来了一系列“异化”现象,造成了现代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对立。“异化”从本质上说,体现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道原则,异化的克服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固有的许多罪恶和弊病,超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结构的畸形,超越资本主义曾经历过的若干发展阶段,并为这些超越提供先进的制度支撑。在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谁也无法离开对方。要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二)培育理性精神——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在对现代性反思和批判过程中,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理性,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工具理性导致人的异化,究其根源,有科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理性的迷失——工具理性膨胀,人的价值理性丧失了,导致了非理望对理性的压制。可以说,现代性出现困境和危机,是“工具理性”膨胀的结果,它是对“理性”的偏执甚至是逆反,而并不是理性犯的错。所以我们看到,无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怎样强调自己批判的极端性和否定的彻底性,而一旦要在批判的同时确立某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状态时,它们所求助的依旧是理性文化精神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所应确立的批判宗旨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理性,而是要重建理性的合理秩序。

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中国要建构现代性,培育理性精神也刻不容缓。新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几千年的封建史,贯穿着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蔓延至今,其突出表现是:权大于法、人情大于规则、缺乏民主、忽视个人权利等等,这就造成了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不高,法治文明不够规范等,这都是建构现代性的障碍。作为现代性的基本精神,理性的基本标志就是行为的理性化,即无论是个体行为还是社会行为,都要在规则的框架内运行,而不是受权利和人情等非理性因素的支配。毋庸置疑,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阶段是无法跳跃的。如果从算起,我们在现代性的漫漫征程中,也不过走了近1130年,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仅仅走了30年,与西方几百年的现代性相比,我们还是个咿呀学语的孩子,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未建立或完善起来。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我们要拒斥的也并不是理性,而是要防止对理性的过度膨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而这其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绕开西方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对立与冲突。

(三)立足自我兼收并蓄——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致思理路

就现代性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存在着内部冲突和张力的多层面的概念和结构,简单的批判或者肯定、简单的“拿来主义”或者“拒之门外”,都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另外,从时问上考量,现代性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此,站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看待中国的现代性的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国情,立足自我,既要看到普遍性又要看到特殊性。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要把现代性置于中国的语境中,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为我所用。

首先,要有同西方保持对话的战略姿态。作为后起国家,要想建构自己的现代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师从西方发达国家,从他们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吸取好的经验。其次,有所创造是克服西方现代性弊端的需要。必须要认识到,现代性的负面效应,问题并不在现代性本身,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有将这种现代性中的好东西与社会和政治上危险的东西区别开来,才能更好地建构我们自己的现代性。

(四)贯彻科学发展观——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性在中国的当代演化,其形成有其内在的理论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发展不够全面,不够谐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对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始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因此说,科学发展观是从对经典现代性的批判中破茧而出的,是中国建构现代性的理论指南,也是必经之路。超级秘书网

简而言之,中国要走出自己特色的现代性之路,这种现代性,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甚至也不是第二次现代性,而是将后现代导人中国现代化过程、改造现代化的内容、方向、目标及其结构和机制的现代性,即一种新现代性。主要在于它是一开始就与后工业文明相衔接,受后现代的引导、主导和贯穿,从而使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未来特征有相当的改变。

(五)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目标

改革开放的论文1500字2

学习《文选》首先要认真学习同志改革开放思想.

(一)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改革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22年6月,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同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上,同志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使得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同志首先强调,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2同时,同志又多次指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3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应当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4另一方面,要克服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指导和调控。”5“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6这种经济体制,既可以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又能够体现公平、注重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全面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针对现行经济体制存在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问题,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等。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同志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还指出,“必须改变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8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科学概括,进一步指明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四)适时提出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的新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情况,同志强调,要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指出,要“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开放沿边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9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他积极倡导“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放步伐”,“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贸易等服务领域”。10经过坚持原则前提下的积极努力,2001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需要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证明,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同志适时提出了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新要求。他强调,“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11要“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12同时,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13同志的这些重要论断,对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同志根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举措。强调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14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15“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16实践证明,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长远发展。

(六)正确把握推进改革开放的方法步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同志强调,“在深化改革中,要坚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句话去做,胆子要大,步子要稳。”17“既要做持久的努力,又要有紧迫感;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推进”。18还指出,“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19.“在具体实施时,要十分注意配套、协调,有的需要经过试验”20.同志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21在著名的“十二大关系”中,同志进一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

改革开放理论的不断升华,推动了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化。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2005年,我国gdp从3624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年均增速%,目前,我国gdp位列世界前五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增加到14219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7%,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谷类、肉类、棉花、钢铁、电视机等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255元,年均分别提高%和7%。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当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因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实际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经验不足、具体设计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发展和改革在一定阶段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体上看,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必须依靠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既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又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合作共赢的机遇。在当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学习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任务艰巨、形势逼人。我们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着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要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和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继续深化金融、投资等领域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管理格局。

学习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环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积极稳妥地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按照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承包水平,稳步发展劳务合作。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

改革开放的论文1500字3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改革路径与着力点的选择始终都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出新目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早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之前就有消息说,总书记将在这次论坛上对改革开放30年进行回顾和总结。果然,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__年年会开幕式上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的演讲。演讲开宗明义地提出,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走下去”。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的这番讲话被视为“一次鲜明的关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信息传递”,也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定下基调。

一、深刻认识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首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起来,就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着力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这20个字,是总书记从改革开放30年的高度,立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高屋建瓴的概括;“与时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则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中诸多宝贵经验的升华。

与时俱进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而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经验和收获。前两次解放思想我们冲破了两个“凡是”和“姓社姓资”之争,第三次解放思想首先就要突破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认识的局限。要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改革路径与着力点的选择始终都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出新目标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广东省委书记已经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还能不能‘特’,关键看自己。如果现在的广东不能‘特’,缺少‘特’,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在重庆市委书记看来,种种难题之中,改变干部们的观念显然更为重要。“重在破除干部保守思想”已成为重庆市此轮解放思想的主要着力点。

发展道路的重点己经落到科学发展观这个核心土,而发展模式的的成果则要体现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对改革开放30年最有实践价值的纪念方式,也是“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深刻认识对外的互利共赢和对内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核心所在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能源安全,坚持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潮流,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一体化,这也使得世界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外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

20__年4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首个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此前的3月31日,总理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一直是次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并就下一阶段合作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议和倡议。此外,东盟与中国“10+1”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正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及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

把互利共赢的理念放在国内,那就是要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和区域共赢,就是要从过去的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转变。中央早在20__年就首次打破省级行政区划,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区域规划。20__年8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有关专家预测,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是未来几年国家的发展大势,也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日趋密切,相互之间的种种“壁垒”正在被打破,如天津滨海新区提出要“不断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浦东新区开始了先行先试政策“普惠”长三角的探索等。与此同时,各省之间的合作近一段时间又出现一轮新的高潮。今年2月17日,由广东省委书记率领的广东党政代表团飞抵上海开展了为期5天的沪苏浙考察活动,开启了南、北两大经济引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4月7-9日,由重庆市市长工鸿举率领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考察,主要考察广东高新技术和金融业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在双方交流会上表示,粤渝两地互补性强,双方都要善于扬长避短,促进两地合作再上新台阶。云南省与深圳市日前正式签署昆明深圳工业园合作框架协议,滇深合作进入实质性、深层次发展阶段。4月15日,由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率领的江西省学习考察团来到上海,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江西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水平等向上海“老大哥”真心请教。

目前,中外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地方政府之间充满竞争的多头并进格局。在东南沿海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相继成为国策,中国区域发展形成一个多头并进的格局,一大批二三线省市也趁势推出了次区域发展战略,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三、深刻认识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理念的重要性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重中之重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

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始终不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继续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__年9月15日,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有关专家指出,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积极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之中。“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70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