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1500字]改革开放史论文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51186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1500字]改革开放史论文实用5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改革开放史论文1500字篇1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顾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持以解放思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主要法宝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与解放思想紧密相伴的,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联。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推动下,我们党首先在思想领域内获得巨大解放,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扫除了思想障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打开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枷锁,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全党思想获得了巨大解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党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摆脱了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和对社会主义教条主义的理解,又一次巨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正确认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了姓“社”与姓“资”的迷雾,再一次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高潮,进一步摆脱了制度崇拜和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还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特别是以建党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和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掀起了新一轮以党自身为对象的解放思想的新高潮。其解放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三个解放出来”,摆脱了传统的党建模式崇拜和原则束缚,为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胡锦涛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认为这是我们“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号召全党要坚持解放思想、永不僵化、永不停止;党的十八大也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把“继续解放思想”提高到关系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再次强调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向前推进,党的思想解放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已成为我们党在工作中的新常态。我们要继续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法宝,把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突破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解放思想。

二、坚持以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因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快速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党强调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经历了由广大农村的率先突破向着城市改革拓展,由几个特区试点向着沿海沿江和内地铺开以致全面展开,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引人注目地放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还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一项重要标准。党的十四大做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又明确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推进了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步伐;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后来又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提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进一步推进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步伐。这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上可知,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就是坚持以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的过程,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三、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所坚持和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价值取向,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党纠正过去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的错误认识,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物质利益,提出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提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跨世纪之交,党在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要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要牢固树立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只要真诚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党的十八大也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国人民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体现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过程。

四、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课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党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成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课题。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全党要认真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怎样才能叫善于领导”的问题;提出要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坚持不懈抓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出党要解决关于包括党的根本任务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精神文明论、义本质论和基本路线等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纪之交变化了的新情况,提出党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总览全局的能力;提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这一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要着力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号召全党要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在新的赶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解决了新世纪伟大实践中怎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就是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课题的过程,也表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巨大成绩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战略课题的最好解答。

五、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人民的各项民主政治权益越来越得到切实的保障。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也证明,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提出和阐述了创造文明健康的政治生活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对党的组织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党的十三大更系统地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要切实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民主权利,提出要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大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进一步向前推进,提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法理依据。党的十六大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作了高度概括,提出民主要更加健全,确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人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做到扩大人民民主,真正体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真正理解“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真正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回顾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党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使基层民主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切实发展,并使党坚定不移地走向政治文明,这也是改革开放赋予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

改革开放征文1500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改革开放史论文1500字篇2

[摘要]青岛,其产业产值从开始的亿元到现今的万亿总产值。青岛,一座沿海魅力之都,四十年艰辛的改革之路,促使它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国际化名城;青岛,曾被称为“小渔村”到山东省的政治经济高地、综合性工业城市、金融中心、旅游胜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青岛改革开放品牌

一、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进一步开放青岛,并将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40年来,政府通过放宽外资项目,吸引外商来青投资。西门子公司创新性中心工程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独自注资创立的首家积极开展工业应用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众所周知,西门子拥有百年历史,是全球知名的电气和电子公司,自1872年开始西门子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的可靠性和环保性得到广泛认可。此次工程项目名称中的工业是德国政府明确提出借助物联信息技术,将制造流程中的原料供给,新产品生产,同时将对外销售的应答信息数据化、智信息化,最后做到极速,适合个人的产品供应。

创新中心的引进将使青岛的智能制造进入新的领域,也就是吸收西门子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同时青岛企业将与西门子合作共赢,创建真正意义上让科技的力量进入日常生活,让理念落到实处,彻底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后做到企业间的携手互利。

青岛一惠普软件核心项目项目将在青岛投入建设。青岛将踏入我国第一家总体布局全球大数据应用于研究工作及制造业产业先导基地的大城市。惠普软件中心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其业务包括八大行业,金融服务业、制造业、通信媒体和娱乐业等等。大数据项目一方面能够为国家企业带来分析和洞察力,另一方面凭借大量的数据能够更科学的决策,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就其效果而言,它可以依据某些商超网站的买家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那么惠普软件能给青岛带来什么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提高青岛的城市化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关注于中小企业和百姓,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对企业进行测评,这包括政府对企业提供具体政策,促成企业快速发展,适应青岛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对百姓的吃穿用度提供帮助并不断改善,解决教育基础问题。总之,这一项目围绕着智慧城市使得企业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便利、更有效,而这些就是大数据所带来的。

其次,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的产业示范基地将为青岛提供世界级的先进技术,为中央政府和企业获取重在经济效益的IT服务,使服务实现更高效,从而满足市场大众的希望与市场需求。

最终,工程项目能协助中央政府做到对高新产业的允诺,为青岛的城市化持续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助推社会发展。惠普将和青岛政府携手,对该项目投入大量资源,以吸引更多外资项目的进入,形成高端产业群。

二、计划单列市

1986年10月15日,青岛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计划单列市,这意味着它将拥有等同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利。次年9月,青岛市外贸计划单列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自此青岛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那么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将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呢?首先,青岛能够筹得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青岛在实施计划单列后,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必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而是归属国家计划项下,理论上,青岛可以将其主要计划上报给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等有关机构。举个例子,如果国家制定关于无形资产投资、财政信贷、援助物资、工人工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和基础文化教育等计划指标不必通过山东省政府,直接传达给青岛。

再者说,青岛彻底改变了之前采用的分配留成机制,企业不必在获得国外收入后,根据国家管理规定,将其分配使用后的国外货币净收入,按规向财政机关办理外汇留成。这一措施的出现,对青岛生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是企业的积极性,青岛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对比之前的经济指标,1990年青岛出口创汇相较于1985年增长一倍,同时产品零售总数提高一倍,全市居民年末储蓄额提高3倍。

总而言之,计划单列市为青岛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产生相当多的财政供给,提供给公众更为便捷的公共设施,提高大城市日常生活条件。

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84年10月,作为国家首批开发区,通过青岛政府的大力开发,它成为全省最佳现代化城区。为了吸引更多外商入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政府斥巨资建造开发区公路,电力等基础建设,并史无前例的开辟名牌走廊,吸引驰名品牌的入驻。同时为了易于进驻中小企业办理相关业务,青岛政府启用了“企业绿色通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开发区培养了六大主导产业,新增了高新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青岛开发区的一大动力,其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多。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引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为口号,吸引着众多名牌企业带动青岛经济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青岛本土企業海尔集团入区后,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帮助海尔进行高质高效的生产,其中中天机械公司在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中,年产值千万元。再比方说,两家玻璃企业进入园区,马上就有开发区原企业开始供应耐火材料等必备产品,同时两大玻璃厂也有合作,一家生产毛玻璃紧接着投入另一厂更为先进的生产线进行深加工,最终又能为多种家电品牌提供专用玻璃,这种互帮互助,彼此间学习的文化氛围,能帮助中小企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青岛正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努力着,奋斗着。去年青岛在奥帆基地顺利举办的上合峰会,让世界在奇幻的灯光中,看到了魅力十足的青岛。人常说,国家政府的体制决定城市的改革速度,同时决定着开放的宽度。在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的时代,体制的变革决定着开放的延伸。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两次计划单列,让青岛拥有了更多开放发展的决断权。

改革开放史论文1500字篇3

摘要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口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文章还针对中国“三农”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本文将主要从实践历程、成就与变化、政策建议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讨论。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实践历程成就与变化

一、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实践历程

(一)1978—1988年初步振兴乡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但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被分割成为两个相对封闭而又失衡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农村剩余被过多转移到了工业和城市,导致农业农村发展落后较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对经济发展指导方针进行了调整,乡村经济振兴被提到日程上来。

(二)1988—1998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农村改革10年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普遍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凸显。为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1996年中央1号强调要加速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1997年10月,中央将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写入了党的十五大报告。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乡村基层组织不断涣散的局面,一定程度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

(三)1998—2005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经济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全国已经建立了69万多个村民委员会”,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四)2005—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过去长期忽视的问题开始凸显并不断恶化: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不同利益主体冲突加剧、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空间不足。对此,国家对农业发展政策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好转。

(五)2012年至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十八以来,乡村建设和发展迈入新时代,农业开始表现出新兴产业的基础特征。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城乡不平衡发展开始向农村内部转移,农村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矛盾尖锐,短期化增长成为突出问题,少数地方的农业农村发展表现出虚假性繁荣。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继而在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指南。

二、中国农村发展的成就与重大变化

(一)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逐步放开了农产品的经营,农产品实现了由市场定价,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农民成为自主的劳动者,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农民收入和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惠农政策的提出致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元升高到2011年的6977元。但同时,农村人口增长开始出现“三低”,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处于工作不稳定、待遇低下、缺乏社会保障的境况之下,受城市文明的浸润,“迟婚少生”成了必然选择,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重塑了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已表现出不合时宜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和基层政府矛盾凸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制度变革来**“三农”发展僵局,始于2000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成为国家和农民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2006年,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结,标志着国家与农民间“汲取型”关系已被打破,这场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基层政权组織改革深化、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

三、未来政策走向与建议

(一)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向其他阶层流动的主要制度障碍。消除城乡二元分隔体制的影响,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承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任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必须尽快提到政府议程上来。

(二)加快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并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这要求我们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制度框架,通过法律等手段将现代社会发展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服务全面引向农村、惠及农民。

(三)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农民自组织,作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形式,作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的新型途径,作为有效沟通与协调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中介,其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应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使其真正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1]王丰.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N].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回顾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系列报告汇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272;

[4]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5]乔元晶.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9).

[6]韩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改革开放史论文1500字篇4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08,三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这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年呢?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年来国人才从““””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

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就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而谈: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连心,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改革开放史论文1500字篇5

摘要:本文主题是论述改革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第一,改革开放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第三,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从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开始,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实践顶住了苏东剧变所带来的冲击,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穷困面貌,使社会主义理念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更加坚定我们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信心。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使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回顾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是用实践去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用理论来剪裁现实。因而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我们的实践越来越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

粉碎“_”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过去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后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横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邓小平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以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指示了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实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 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伟大探索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课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更进一步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社会制度没有关系,从根本上解除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束缚。因而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近10%的奇迹,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人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经济活力,因而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后提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提出坚定不移地搞对外开放,是我们一项长期的政策。在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开放,特别是本世纪初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潮流,对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改革开放,完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途径的探索,引导中国经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三, 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理论创新,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活力,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当我们在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时,不难认识到,除了经济上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外,最大的败笔就是发生了““””。这场浩劫充分暴露了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首先是人治重于法治。以党代法、以言代法是酿成十年内乱的主要原因。

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问题,他指出:“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首先是法制问题,即领导制度中缺乏法律规范,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不是办事有法律根据而是随心所欲。因此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改变而改变。”这场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使这场制度创新的变革更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2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