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调研报告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调研报告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调研报告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行税费改革后,各县(市)在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除涝、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城乡供排水体系,基本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防洪工程。我市有堤防1620公里,其中干流堤防公里,中小河流堤防1249公里。从地域上划分,城区堤防公里,郊区堤防公里,沿江8县堤防公里。
2、水库工程。我市有水库196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7座,总库容13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建设的有xx水库和xx水库。
3、灌溉工程。我市有机电井11435眼,小塘坝8344处,提水站3979处,累计兴建灌区20909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60处,实灌面积48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0万亩。
4、除涝工程。我市有涝区847处,其中大中型涝区27处,已治理易涝面积万亩。
5、饮水解困工程。我市已建人畜饮水井3467眼,解决了280万人饮水困难。
6、水保工程。我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7、水电工程。我市有小水电站17座,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8091万度。
但是从总体上衡量,特别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是:
一是灌溉设施老化严重。全市已建灌区中大部分标准比较低,工程不配套。如江河自流灌区共有拦河坝1175座,但永久性的只有117座,仅占10%,其余均为五、六十年代以前建设的条石坝,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加之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实际灌溉排涝能力很低,亩均水资源和水利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的任务很重。
二是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强。我市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86条,河流总长4484公里。其中已设堤防的还不足1/3,仍有3235公里河段没有设防,而且建成的堤防多为砂基砂坝,防洪标准很低,建筑物也不配套,遇有暴雨极易成灾,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重。
三是控制性工程不足。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数没有控制性工程。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控制面积只有6015平方公里,占全市区域面积的13%。由于缺少控制性工程,全市10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只利用了13亿立方米,每年有%的降水白白流走,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没有形成,农业抗灾能力较弱。
四是水源工程分布不均。我市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尤以旱灾为重,一遇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而目前我市仍有4620个村屯没有机电井,占全市农村总数的%;有6286个屯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占全市农村总数的%;还有许多耕地没有必要的水源、灌排条件,仍旧靠天吃饭。现有的8981眼灌溉井都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区,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几乎空白。
五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市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2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平均每年治理面积60万亩,目前仅治理了1178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此外,由于人口增加、建设规划用地等原因,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保证农业整体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难以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二、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步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锐减,建设速度明显放缓。主要表现在:
1、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扶持和农民出工投劳进行的。税费改革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均投工1000万个,完成土石方3300万立方米,总投资亿元。改革后,实行村内“一事一议”,而且对筹资投劳都作了明确的限制,减少幅度很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投劳严重不足。2003年全市仅投工万个,完成土石方万立方米,总投资万元,投资降幅达%,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下降。
2、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再用,转而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农民对有较强公益性的工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参加议事;对流域性和利益不均衡性的工程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形成“修水利、兴水利、用水利”的良好氛围,致使很多急需进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能组织实施。
3、水利工程正常管护难以为继。水利工程担负着防洪、除涝、灌溉等多项任务,大部分属于公益事业。对于这些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各县(市)普遍采取由劳动积累工支付维护管理经费。取消两工后,政府财政没有及时研究解决管护资金,导致我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绝大多数涝区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程损坏相当严重,形成了新的隐患。尤其是那些存在病险隐患的小水库和小塘坝,简单的维修都难以进行,正常防汛备土无法到位,使本来建设标准不高的水利设施更加脆弱不堪,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4、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虽然我市自l995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但其中大部分还只是采取简单承包的办法,回收资金有限。大中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普遍不够,目前全市万亩以上灌区、堤防工程、涝区排涝工程还没有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性承包的,大中型水库也只进行了水面经营性承包。由于没有放开建设权和搞活经营权、缺乏市场运作条件,制约了水利建设吸纳社会资金,而利用外资、世行、亚行贷款搞水利工程的更少。改革滞后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出现更多的困难。
5、“一事一议”难以施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实行,主要表现为:突发事件难议;受益不均难议;遗留问题难议;牵扯到个人利益难议;班子软弱内部分歧家族矛盾难议;心理逆反超前建设超前消费难议。因此,“一事一议”很容易流于“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致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新的困境,这与当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很不协调。
按照税费改革政策,明年我市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后,折资计算全市每年将减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投入1个多亿元,而这个数额地方财政是无力补偿的。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将继续下降,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新要求,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1、创新工作思路,实行政策引导。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水利的发展,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何组织出现了困惑。为了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政策界限,增强干部组织农建的信心,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
路,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再动员。特别是要针对费改税后如何在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同时又加快水利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弱质产业逐步壮大,保障和支撑农村水利持续发展。
2、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机制。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预算。建议市政府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二是要根据“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
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方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三是要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节水、水保等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和参与信心;四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民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改善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3、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水利改革。要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改革。建议市政府强力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外来资本,盘活现有资产,形成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一是深入总结“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针对合同不规范、养护不及时、承包期限短、拍卖租赁形式少等问题,适时启动第二轮改革,注意推广成功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回收资金,保证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契机,尽快组织实施我市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定岗定编、全员聘任、转换机制、管养分离的办法,从而进一步解决水管单位机制不活、经费短缺、人员臃肿、管理粗放的问题,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益和管理水平;三是对新建的水利工程要放开建设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办法,进行小流域和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的开发,逐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四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按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水价,实行“新水新价、一区一价、合同水价”,提升水利工程的盈利能力,促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
4、创新组织形式,规范议事规则。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对“一事一议”的范围、形式、程序、用工管理和约束机制等进行规范,使其更加完善并更具操作性,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社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一是要加强指导,健全村民自治组织。重点是要防止出现家族、宗族势力控制村委会现象,推行财务、政务、事务公开,设立“政务公开墙”和“财务明白栏”,让农民真正了解政策,自己当家作主。二是要规范议事程序。指导、督促村民委员会建立规范的议事程序,特别要把加强水利规划、注重项目筛选、突出事前宣传、提交工程效益分析报告等环节纳入议事程序中来,提高议事的成功率。三是要适当扩大议事范围。实践表明,我市农村大中型水利工程70%以上都是跨村、跨乡的工程。要尊重治水的区域性和科学性,跨村的工程要经乡镇人代会通过、跨乡工程要经县人代会通过,然后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议定后实施,减少议而不决的现象。四要加大督查力度。督查方式可以采取设立意见箱、开通举报电话、建立村务民主公开监督小组等多种形式。督查内容应涵盖资金筹集、议事工作开展及议事款项管理情况三个方面,避免决而不干。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调研报告2
为了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根据工作安排,县人大分成四个调研小组,在常委会四位副主任带领下,深入到各镇和相关部门听取了工作汇报,召开了多个层面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建议和意见,并视察了部分农村水利建设现场。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到县水务局调研,就相关水利建设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认真的探讨。四个调研组进行了情况汇总。县人大常委会第x次主任会议专题听取调研情况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把农村水利作为“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事业发展。xxxx年xx月,县政府专题召开了以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惠民工程动员大会。去冬今春,全县上下结合各自实际,早规划、早部署,统筹抓好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我县先后被评为省农村河道疏浚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县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完善了政府投入、部门融资、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筹资相结合的水利投资模式。xxxx年以来,全县农村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到xx亿元。县水务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想方设法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向银行融资近xx亿元,其中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xx亿元,大力度实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八大惠民工程,强势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农田丰产沟整治、全县独立水系配套更新改造和泵站维修改造。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县政府把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农村环境作为重要的农村实事工程来抓,认真制定整治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xxxx年至xxxx年用两年时间率先在全市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在沟河疏浚和整治的基础上,县政府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理新机制,建立了以河道保洁和治理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落实考核奖惩机制。各镇都成立保洁中心,组建保洁员队伍,制定管理措施。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县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二)突出民生水利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水利工程。一是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实事工程,xxxx年以来,县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先后完成了三期六个镇以及掘港、大豫、栟茶三镇(xx个村)的增补工程和xx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投资xx亿元,累计铺设和改道供水管网近xxxx公里,受益人口xx万人,项目受益人数和工程建设质量评比全市第一。二是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xxxx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水利工程和九洋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共新建改建泵站xxx座,建设防渗硬质渠xxx公里。三是成功跻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来共争取省级以上资金xx亿元,有效地缓解全县水利建设资金制约问题,扭转了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改善项目实施区域基础条件。
(三)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防汛抗灾能力得到增强。我县靠江临海,每年台风、潮汛较为频繁,是灾害多发性区域,防汛抗灾任务十分繁重。县政府根据我县的汛情、雨情和水情,全面做好防汛抗灾工作。一是加强防汛减灾工程建设,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建立。近几年,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水利项目和资金,完成了xx闸、xx闸下迁的任务,同时实施了如泰河整治,恢复了引排功能。二是加强防汛减灾组织领导。坚持防汛抗灾行政首长负责制,县、镇都建立了防汛抗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各镇,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三是加强防汛抗灾监测、处置工作。根据每年防汛工作新形势,做好防汛抗灾预警工作,修订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汛前检查,备足防汛物资,及时做好汛情通报、水情调度等工作。几年来,我县未发生重大水情灾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中央、省、市对水利事业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县各级干部对水利事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但全县发展水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意识还未高度统一,对水利的基础地位感受不深。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园区建设、道路建设改造中,主动邀请水利部门提前介入水系规划和评估的意识不强,影响原有水利布局的情况时有发生。镇、村干部开展水利建设有畏难情绪,被动应付。不少群众对水患存在麻痹思想,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水利干部队伍力量单薄。目前全县镇水利站在职人员56人,承担着农路农桥建设、沟塘整治、饮水安全工程等较为繁重的建设工程任务。县水务局和各镇水利站普遍存在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人员偏少、技术力量不够、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一是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中央、省和市出台一些财政补贴政策,大多数投向大型骨干水利项目水利工程,对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少,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比较困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都有严格的规定,给我县镇、村资金增加巨大的压力。我县近三年投入近xx亿元,主要用于大的水利工程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的资金每年在xxxx万左右,主要用于四级河以上的河道疏浚,对于面广量大的四级以下河道疏浚管护主要靠镇村自筹解决。四级以下沟河多数无财力疏浚。硬质渠道建设未列入县政府惠民工程,需要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经济薄弱村无配套资金来源,不得不放弃水利工程项目,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的现状不容忽视。二是排灌系统不畅。目前我县一、二、三级河道较为畅通,但四级以下河道有的多年未疏浚,导致河道淤积、蓄水能力较差;坝头坝埂多,排水涵洞口径小,河道引排不畅,各地普遍反映四级河向三级河取水困难,影响农田引水灌溉。三是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河道配套设施缺少;工程建设监管力度有待加大,水利设施管护工作制度需进一步落实。镇、村和农户等主体责任不明确,责任感不强,“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平路取土、填沟种地、倒弃杂物和破坏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现象普遍存在。保洁人员工资偏低,年龄普遍老化。水利综治执法推进难度较大,水利工程项目使用周期不长,效益未能最大的发挥。
(三)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一是管网普遍老化。我县乡镇现有自来管网建于90年代初,迄今已有二十多年,当时饮水管网材质较差,目前普遍陈旧老化,不少水管附有淤泥、重金属、铁锈等沉积物,造成自来水浑浊发黄。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水资源极度短缺。我县目前乡镇供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有限的地下水保护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对区域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水管老化,渗漏水现象严重,既提高了制水成本,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供水不足,很多离水厂较远的群众在高峰时段无法用到自来水,部分乡镇采取限时供水方式,导致群众用水不方便,消防栓系统搁置。再加之由于过去部分地区农户自行打的井未完成封填,使用浅井水,容易受到农药等污染,卫生安全很难得到保证。三是饮水安全缺少资金保障。目前区域供水、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到位的镇村,管网还没有对接到位,农户尚未喝上长江水;同时,全县还有7个镇(区)面临着饮水管网急需重新改造的艰巨任务,资金缺口很大,饮水问题成为基层突出的民生问题。
三、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一系列文件精神,加快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来抓,列入重点议程,切实加强领导,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把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利用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加强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县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完善各项政策配套措施,在用电、融资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和发展。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充实基层力量,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队伍监管,提升队伍素质,为我县农村水利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强水利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一是要加大县级财政投入。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认真落实xxxx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平均投入比xxxx年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效益中提取xx%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县财政要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xx%至xx%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政策规定,继续实施“以奖代补”等补助政策,要将硬质渠道和四级以下河道疏浚建设纳入“以奖代补”范围,随着县级财力的不断增长,要加大县“以奖代补”力度,切实减轻镇、村资金筹集的压力和负担。二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积极跑部跑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加强项目的整合,将各类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有机结合,注重项目建设内容的整体协调性,做到建设一片、完善一片、稳定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充分体现项目建设形象,形成我县水利工程建设亮点和特色。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民水利投入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受益的是农民,投入和管理主体也应该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兴办水利,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四要广泛吸引信贷资金投入。要抓住政策性银行优先支持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信贷的最大支持。要统筹好全县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按照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分批分期推进水利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对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加快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进一步推进活水工程建设,提升水系引排功能。水利建设是百年大计,搞好规划至关重要。县政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因地制宜,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修订和完善全县水系规划,完善水系配套,加强水源调度,确保全县用水安全。要加大全县水利规划宣传力度,便于各镇(区)、各部门主动对接水利建设相关工作。要牢固树立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用水利工程更新改造步伐,提升小型农用水利配套水平。全面实现“活水工程”建设,认真制定农村河道疏浚规划,建立新一轮河道疏浚机制,统筹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建筑物配套、灌溉和水环境建设等问题,重点加强四级以下河道和丰产沟的疏浚整治,加快推进硬质渠道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稻灌溉水费,惠及百姓。要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畜禽养殖用房统一规划,粪便集中处理,禁止粪便直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好水环境生态体系。落实综合管理措施,巩固河道疏浚成果,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和资金,严把工程质量,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加强水利设施管护,使工程得到有效保护,长期发挥效益。
(四)进一步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着力破解农民饮水难题。城乡饮水工程涉及面广,县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建水和管水资源,尽快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意见。在明确责任主体,根据时间和节点要求,科学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强势推进引江供水主干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和资金,统筹实施镇、村管网建设和改造。要理顺供水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水厂回购工作。水厂回购工作由于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水厂回购问题,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认真研究和分析水厂回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加大对乡镇在水厂资产评估,回购过程中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性事件,确保水厂回购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要落实好主干管道与镇管网的接水工作,完善管理办法,推动区域供水一体化,确保把优质长江水送到千家万户。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建立行政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广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调研报告3
摘 要:20xx年10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部等5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根据多年来从事基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实践,对**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明确了农田水利建设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提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思考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地北翼,罗霄山脉南段,地理座标介于北纬25°44′至26°13′,东径113°37′至114°14′之间,西接资兴市,西南联汝城,北面与炎陵县相邻,东北与江西省遂川县接壤,东南与江西省上犹、崇义两县毗邻,全县总面积。全县辖15个乡、3个镇、一个国营林场,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9264万元,农业总产值30120万元,工业总产值81555万元,财政总收入7302万元,全县粮食总产量万kg,农民人均纯收入1854元。全县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万亩,总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二、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670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亿m3,平均径流深,径流系数,径流模数/s·km2,产水量万m3/km2。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总量亿m3。全县水资源可利用量亿m3。
全县现有主要农田水利设施包括: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7座,山塘124口,引水河坝2692处,小型电灌站5座197kw,渠道,渠系建筑物1224处,总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农业人平亩,占耕总面积的%。现有水利设施年可供水量亿m3。
三、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设施规模小,供水量不足
全县现有水源达2825处(水库9座,山塘124口,河坝2692处),现有水利设施年可供水量仅亿m3,平均供水量仅为万m3/处,而全县现状年需水量达亿m3,供需缺口达亿m3,总供水量仅占总需水量的%。
2、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配套差,老化、损毁严重
全县现有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工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环节,建设标准普遍较低,绝大部分渠道为土渠,防渗性能差,渗漏严重,缺乏必要的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施工管理不规范,土法上马,采用人海战术,工程施工质量不一,配套差,很多工程建设至中途被迫下马,甚至有不少工程直至现在仍未完全建成。由于工程建设年代久远,加之工程管理滞后,缺乏必要的续建配套与维修资金,工程老化、损毁严重,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水库山塘渗漏严重,蓄水能力削弱;渠系标准差,淤塞垮塌多,利用系数低;扬水设备严重老化,甚至报废。
水库工程建于50-60年代,水库老化失修,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9座水库不同程度带病运行。渠道大多数在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所建,而且大多数渠道为土渠,渠道淤积、滑坡、塌方严重,甚至有些灌区出现大的山体滑坡,由于**县为贫困县,无经济实力修复。灌溉机埠工程多数建于大集体时代,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管理跟不上,机电设备基本已经报废。河坝工程大多数为临时河坝,只有少数的固定河坝,一旦遭到较大洪水,则皆被冲毁,农田灌溉经常得不到保障。
3、工程管理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
水利是一项社会效益大,自身利益小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县地处山区,没有中型以上的水利工程,全县只有2座以灌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库建有水库管理所,由水库所在村的村主任兼管,但从没征收过水费,其运行管理费用没有保障,其他小型水利工程更谈不上专人管理与征收水费,有些工程甚至无人管理,无资金维修,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已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被迫外出打工挣钱,粮食生产已出现了倒退现象。
4、资金投入不足,管理难度较大
由于工程存在使用无偿化,产权模糊化,利益社会化,责任政府化的基本现象,从而构成了对工程设施维护管理上仅靠单一的政府性投入,但由于县财力拮据,无力对工程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只能采取“头痛医头,足痛医足”的近利办法对部分重点工程进行简单维护管理,使得工程整体功能严重下降。同时,工程的无偿使用,根本不能保证工程管理单位的正常工作。
5、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发
传统的耕作方式及重产出轻投入的生产思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道淤积,农田板结现象突出,减少了土壤保水能力,增加需水量,从而增加了自然灾害的易发性及危害性,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森林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导致部分工程水源不足。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1、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需要
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和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正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基础。我县粮食连年减产的根本原因,除了种粮效益比较低使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外,主要原因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而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下滑,农田灌排设施的保障能力下降。虽然最近几年我县粮食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那是各种有利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基本问题,农村是相对落后区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当前,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有效的强化有限的水资源的利用,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加强,可有效的保证农业稳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可使农户与市场紧密相连,生产经营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业产业化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使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有了很大提高。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可引导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多地搞劳动积累,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效途径。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使农村朝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节约了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县的水资源配置,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农田水利建设是为农业发展创造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展农田建设,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延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导致在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不能相互兼顾;二是在工程建设上,许多没有设计就施工或"三边"工程,工程质量先天不足;三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制后,工程建设加快,但管理滞后,很多工程存有安全隐患。
五、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统一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以规划为龙头,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专项中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相对集中,整合使用,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项目整合资金,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水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规划建设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包括粮食增产潜力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的区域;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强、自愿申请加快建设的区域和已落实工程管理责任,特别是建立了规范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区域;
2)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4)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操作性较强的措施;
5)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投资、融资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工程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建设目标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灌溉面积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特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投入机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调动受益农户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六、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与改革
1、改革的基本思路
农田水利工程在各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亟待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促进,从而推动改革逐步完善、健康发展,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2、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执行,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规范管理,明确权责;
2)水管单位定性,人员定编、定岗;
3)规范财政支付政策;
4)管养分离、合理分流;
5)水管单位实行内部改革,严格资产管理;
6)执行新的水价政策,改革水费计收机制;
7)改革经营权;
8)完善在建工程管理体制;
9)环境保护与安全管理。
七、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由县政府组织成立“**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工作,同时,县水利局、项目乡人民政府、项目村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组织管理机构、人员及其职责,责任到人。县水利局为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项目法人,会同县财政局负责项目的申请、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技术指导、项目的审批、督促落实工程建成后的经营和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投入机制
通过争取中央投资,加大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吸引民营资本,接受社会捐资等途径,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稳定增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紧农田水利建设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以项目争取资金,带动投入。发挥地方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的引导作用,确保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建立省、市、县三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采用“民办公助”方式,对农户、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财政给予补助。重点支持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泵站等工程设施的修复、新建、续建与改造。同时依法加强对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占用农业灌溉水源与灌排工程设施补偿费等规费的征收和管理,做到足额征收,未经授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减免。
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项目管理、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提高涉水资金的使用效率。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大干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创造性。对跨村、跨乡的水利工程,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中,要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
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资办水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建设农村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给予优惠条件,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捐资兴建公益性水利设施。
3、鼓励政策
采取“以补促投,民办公助”方法,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维持农民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的主体地位。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以投资权换经营权,以土地使用权换无偿灌溉权,用个人资本换群众集资等方法,走“民建、民有、民营”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进一步开放建设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对符合信贷政策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信贷扶持,适度放宽贷款条件,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贴息扶持。健全管理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4、管护制度
以明晰管理业主为重点,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大力推行防汛抗旱、综合经营、灌区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快以承包、租凭、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水管体制改革步伐,落实管理责任,盘活水利资产存量,降低管理成本。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的有山区特色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明确管理主体。要改变过去想管的管不了、该管的管不好的局面,政府该管的一定要管到管住,不该管的一定要放开放活,划分事权,明确权责。二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管理方式。一家一户的工程,由农户自管;联村联户的工程,建立各类形式的合作组织,通过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方式,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明确产权和义务;重要的和较大的工程,由政府管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三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继续加强乡镇水利站和农村水利技术服务组织建设,搞好各级农村水利队伍的业务培训,使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勇于创新,建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没有行政级别、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新的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立足水利,面向市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中心和中心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谁的实力强、服务好谁就会占领更多的市场,由众多的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全面覆盖的网络,农民有更多的服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