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劳动节感悟【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17074

【导言】此例“劳动节感悟【通用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劳动节感悟范文【第一篇】

韩雪老师执教的《酸的和甜的》,在自主识字环节,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进行高效识字,韩老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巧妙识字:

生活识字:从生活中的味道进行课前谈话,自然引入对“酸”认识,如:在平时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酸? 句中识字:如韩老师出示句子,学生先读句子,然后认读其中的词语: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引导认识“葡萄、狐狸”。看字形识字:串字像什么?规律识字:老师指大屏幕认识“狐狸猴”,引导孩子说“狐狸猴”有什么相同的部分,反犬旁的字 还有哪些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汉字规律,牢记生字。

韩老师非常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训练方式非常独特,孩子读书也非常有感情,抓重点词,理解句子。

陈燕老师执教的是《掌声》,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吴海员老师执教的《长城》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吴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老师的课堂教学,抓住了关键词“奇迹”,围绕这个词找重点句,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教学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学这一段时,又主要是抓住了3个重要的句子(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劳动节感悟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品读;感悟;思辨

在新课改理念的感召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日益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重视学生自我感悟后的独特体验,努力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因而我们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自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一、品读文本。感悟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最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坚信“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规律:“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

《五月端阳》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笔者在教学此课时,力求将人文性和情感性渗透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笔者抓住文中“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一纵身跳入江中。”这句话中的“长叹一声”,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滋味,理解文字蕴涵的营养。

师: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他在为谁而悲叹,又在悲叹什么呢?

生:屈原在悲叹自己的祖国已经被秦国所占领。

师:为国家的灭亡而悲叹,这是绝望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他还为谁而悲叹呢?

生:他还会为楚王悲叹。因为是楚王把他赶出了都城,把他削职流放。

师:因为楚王听信奸臣的甜言蜜语,不听忠臣的肺腑之言,最后导致国破家亡,这是无奈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生:屈原还会为老百姓而悲叹,因为楚王听信奸臣的话,使得国家灭亡,老百姓遇难,成为亡国奴。

师:是呀!楚国的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屈原热爱楚国的百姓,这是凄凉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还有吗?

生:屈原也在为自己而悲叹,因为他永远也不能为祖国效劳了。

师:屈原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为了不做亡国奴,他只得选择以死明志,这是悲愤的叹息。因此屈原在投江之前长叹一声(引读)。

师:在投江之前,屈原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矛盾的,而这种痛苦和矛盾就融到了这一声长叹之中。让我们再次来朗读此句。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地为学生去创造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一次次引读、一次次齐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引导学生体味词句中蕴藏的绝望、无奈、凄凉、悲愤等复杂的情绪,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阅读情感也便自然地从心底里喷发出来。

二、品读文本,思辨解惑

古人主张“熟读精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质疑解疑:教师要善于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精读的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朗读,仔细思考,读思结合,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在学习《一夜的工作》第七和第八两个自然段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学会思辨,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

师: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说说你觉得哪些词句让你感动,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并思考课后问题)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让我感受到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不仅工作劳苦,而且生活简朴。他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师:理解得非常好。作者亲眼看见了一夜的工作,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因此——生接读第七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说明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为国操劳,为民解忧。

师:对!从一夜想到了无数个这样的工作之夜,作者心潮澎湃,更加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于是——生接读第八自然段。

师:作者不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在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集中抒发了自己对总理的敬仰爱戴之情。请你用自己真心的话语表达对总理的爱戴之情吧!

回忆学过的课文完成填空题:读了《借书》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读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一夜的工作》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感受到总理__________________。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说说令自己最为感动的句子及理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有创见性和个性化的体会表达出来。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感染。最后引导学生顺着课文延伸想象,拓展内涵。通过对总理发自内心的赞颂,有效地升华总理的形象。

劳动节感悟范文【第三篇】

读过几遍课文后,我很快确定了“一明一暗”两条相互交融的教学主线,即以“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为落脚点,紧扣“梦想”,以“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彼得的梦想实现了吗?”“彼得是怎样实现他的梦想的?”这三个问题为抓手,辅之以彼得的情感变化来贯穿全文进行教学。一番思量后,我感到这样的教学主线设计确有其合理之处――能使教学流程清晰明快,能让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对话简洁明了,能让教师的教学显得轻松从容。然而,隐约间,我又感到不满足,觉得教学主线的设计还可以有新的尝试与突破。于是,我又细细地阅读起了文本。

再读之后,我产生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为彼得的幸运感到高兴,与绝大多数一无所获的淘金者相比,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那片原本荒芜的土地上收获了“财富”;我也赞赏彼得的智慧,面对被大水冲刷得平整、长出绿茸茸小草的土地,能有所“悟”,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更佩服彼得的踏实与勤劳,通过辛勤地劳作,他让田地长满了鲜花,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了鲜花般的美丽。

在慢慢咀嚼中,文中反复出现的“土地”一词进入了我的视线,并激荡起了我的设计灵感,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在我的脑海中越发清晰起来。经过梳理、沉淀,教学主线成“型”了――以文中描写土地的语句为抓手,引导学生逐层阅读,围绕相关问题的探究,逐步悟情、明理。下面是我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几点理由:

第一,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之间联系紧密,抓住它们展开教学可以使教学前后贯通,一气呵成。文中写到“土地”的语句有五处:

⒈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⒉ 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⒊ 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⒋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⒌ 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这五句话正体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故事开始彼得跟随众多淘金者到萨文河畔淘金,默默挖掘却一无所获;但他意外发现雨后土地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就留下来辛勤地种花,这是故事情节的转折;故事的结局是通过种花、卖花,彼得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金子”。抓住这些语句展开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呈现出清晰的递进结构。

第二, 课文写“土地”的语句是相当立体、多元的。细细朗读这些语句,能品出很多“滋味”,能读出这片土地的前后变化――“不毛之地”最终变为了“肥沃的土地”;能读出彼得的心理变化。起初他是听说土地里有金子,因而满怀希望而来;在坑坑洼洼的地里没发现一点儿金子,就产生了极大的失望;当他发现土地变得肥沃时而若有所“悟”,心敞亮了起来,最后因自己的勤劳终有所得而感到无比骄傲。这样就读出了彼得行为的变化:默默挖掘、翻地――准备离开――留下来培育花苗――实现了梦想。

可以说,这些语句隐含着大量重要的教学内容,抓住每一处语句都可以生发开一些需要探究的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踩着点”,顺着这些教学点就能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建立起通道,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文本图式,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明了简明的内容,感悟曲折的情节,体验彼得的心路历程。

第三, 文中所写的“土地”指萨文河畔的土地,彼得在这里洒下了汗水,通过辛勤的劳动种植出了鲜花,得到了“金子”般的财富。文中所写的“土地”还可以指更广阔的人生之路。同样,在“人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也会获得“财富”,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教学时,可把课文中直接描写的“土地”与人生需要耕耘的“土地”联系起来理解,这样就会有时空的超越,有视野的拓宽,有自醒的激励,有感悟的提升,从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解读“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句话,并直奔课文的主旨而去――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劳动节感悟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模拟旅游;载体;情境

模拟旅游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假想的旅游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旅游活动,从中去观察、感受和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长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欣赏自然美景、游览名胜古迹、了解各地风俗民情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模拟旅游教学?笔者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多媒体为载体,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属于经验型,我们的教学往往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观察实物、具体形象的材料,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模拟旅游教学,凭借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仪器,把模拟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景观、材料等变成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感知材料形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带入如临其境的旅游胜地。例如,《逐水草而居》一课,笔者创设了在东非草原模拟旅游情境。为加深学生对“草原上干湿季节的变化”,播放视频《马拉河之渡》。东非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如角马、斑马等食草动物,随着南方坦桑尼亚旱季的来临,为了生存,横渡马拉河,迁到北方水草丰美的肯尼亚。面对暴涨的激流和鳄鱼的狙击,野生动物展开了惊心动魄的“马拉河之渡”。通过视频播放,丰富学生对“草原上干湿季节的变化”的感性认识,进而明白生活在东非草原上的马赛人为什么要“逐水草而居”。

二、以旅游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爱玩,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上课伊始,他们普遍存在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期待心理,希望教师在这节课里讲一些有趣的东西。以模拟旅游情境为导入,使学生感到这节课是“旅游”活动,将会看到比书本上更多有趣的新事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拉近学生与课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距离,创设了一种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例如,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旅游了平原地区:湄公河平原的和美国中部大平原。同样是平原,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完全不同。湄公河平原是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在生活中留下了稻作文化的印记。而美国中部大平原则是高度机械化的旱地作物生产、商品性农业,人民生活水平高。今天同学们和老师要去哪里?”此时多媒体播放图片,展示山区的美丽风光,激发起学生浓浓的兴趣。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到山区走一走、瞧一瞧,山区人民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把学生带向了山区,使学生感到今天自己的身份不是学生,而是一个旅游者,老师是一个导游。这种旅游情境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想去看看的欲望,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较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以旅游见闻为线索,串联教材知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教材上下段之间的连接性不强、知识跳跃性很大,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材知识。而模拟旅游教学,就是以师生的旅游见闻为线索,把教材知识有机组织起来,建构了知识脉络。例如,执教《IT新城:班加罗尔》一课,笔者设计了“旅游前的准备工作:随身衣服带什么?”这一问题,通过查阅气候图和地形图知道了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地处德干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比较温和。乘飞机去班加罗尔,参观了那里的软件园区,高楼大厦林立,环境优美,到处都是软件公司;参观了一个软件公司,在公司的全球会议中心,有一个巨大的屏幕,原来职员在屏幕前在与世界的合作伙伴进行实时对话;也访问了一些人,了解了这里的就业情况、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这些状况,再让学生分析发展IT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影响。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和旅游的所见所闻,串联了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IT产业迅速发展的表现、发展IT产业的有利条件、IT产业对印度的影响等内容。

四、以旅游活动为平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要让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这节课,笔者在模拟旅游的过程中设计了寻找活动和归类活动,让学生寻找华盛顿最主要的建筑或机构,并进行归类。通过学生的寻找、归类,结论的得出是水到渠成: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模拟旅游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和脑,让学生参与课堂,做学习的主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读图、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旅游感悟作小结,加深学生印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0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