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范文优秀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范文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第一篇】
本书主要介绍了高水平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激发幼儿产生更高水平的思维的。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师的高水平提问的定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了教室各游戏区的高水平提问展开,第二部分主要是在一日常规的其他环节中使用问题,第三部分是在其他学习机会出现时使用问题,第四部分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源。
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学习书中的提问方式,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经验,尝试运用了高水平提问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思考并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想法。本书以布鲁姆分类法作为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六个认知级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以积木区为例,在日常观察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在制定游戏计划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有目标的设计想要搭建的物体,能够设计出需要运用到的积木,通过画表格记录的方式对每一种材料所需的数量进行统计,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数字、符号能够运用起来,并且对记录数字很感兴趣,体现出他们的前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孩子的表现阶段已经是创造这一阶段了,教师通过更多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更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帮助孩子通过制定建构计划,完善建构计划,将幼儿的知识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天游戏时,幼儿又准备重新制定游戏计划,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想到了要继续完成之前未完成的“游乐园”的搭建。在今天的搭建中,幼儿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搭建了新的内容,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幼儿对游戏计划进行了修改。通过引导,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实施和完善,并且对计划的完成产生了持续性。
高水平的提问除了在建构区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其他区域以及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效的,通过学习书中的提问技巧,我也将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通过高水平的提问,不断地促进幼儿诸多方面的发展。
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第二篇】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应该涵盖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等多种内容,但在本书的“艺术区”中重点指向美术,这对我们教师提升对“艺术区”的指导有非常大的帮助。作者强调了幼儿在创作之前,对材料进行“探索”的重要性,因为幼儿只有对材料熟悉、喜爱了,才会有兴趣、有灵感来操作这些材料。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着重实施以下几点:
1.材料的多样性、开放性,并且方便幼儿自主拿取。
2.提供开放性的艺术体验(木工活、印刷等等)。
3.强调工具的多样性。
4.同样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多款进行创造,但又不浪费。
5.提前预设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而准备相应的工具。
6.随时准备一套创作工具,为幼儿及时进行创作提供便利。
7.为幼儿介绍著名的艺术家及代表作,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
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第三篇】
本书的理论模型是布鲁姆的分类法,这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一线老师去理解记忆的六个认知级别组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本书的目的是老师们能够运用高水平问题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思考并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想法,从而使得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书的第二部分内容是一日常规活动,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一日常规?这对于实际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
一、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二、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
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三、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
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四、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
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便知道了应该如何走路。
五、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你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比如,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情境,在情境中他们会不自觉地融入角色。因此,在培养幼儿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识时,教师可以用“送玩具宝宝回家”这一游戏完成。比如引导幼儿边收拾玩具边说:“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里),黄筐住楼上(玩具柜第一层贴上黄色标志,中间一层贴上红色标志,最下面贴上蓝色标志),红筐住中间,蓝筐住在最下边。”
六、用拟人的语言引导幼儿习得常规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例如:在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说成:“小白兔最爱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爱。”
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以激励其他幼儿以他们为榜样。例如:教师对认真洗手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希望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也要认真洗手。好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或者是幼儿喜欢的文艺作品中的某个形象等。
读《小脑袋,大问题》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阅读了《小脑袋,大问题》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后。我了解到我们可以提出高水品的问题,来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深度的学习。但是在向幼儿提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孩子,全面的了解孩子,了解他的经验和能力,才能选择适宜水平的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如果我们面对的孩子能力水平低,我们一开始提的问题的水平也要相对的降低,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决定下一个问题的水平。如果幼儿的能力高,那么我们就可以提一些高水平的问题。不过鼓励幼儿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固然重要,但是其他水平的问题也是有价值的。我们还是要根据幼儿的反馈和具体情况来提问。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提问是高水平提问?书中它将问题分成了六大级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也就是“布雷姆分类法”。刚开始看到这六个词的时候,我还是不能从这写词中了解怎么提问题,好在书中用到了大量的,对应这些级别的提问,让我对这些关键词有了了解,对一些提问是什么级别的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高水平问题它的答案绝非显而易见,封闭式的问题,而是开放式的,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回答,是能鼓励幼儿拓展思维和看问题的视角的。
像我现在所任教的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年纪小,能力弱,在游戏中的思维方式以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有些幼儿他们的游戏是无目的的,随意和偶然性颇多,这时候教师就要从记忆这个级别的提问开始,促进幼儿的思考和学习。
而向对中大班,能力强的幼儿提问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采用不同层级的问题,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思考,如:“我看到你在将积木堆起来。你搭的这是什么?你用到了几根长积木?几根短积木?(记忆)跟我说说这个积木作品吧。(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搭呢?(应用)你搭的这个作品和另一个有什么不同?(分析)如果把长积木换成短积木会怎么样呢?(评价)你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这个?(创造)通过递进的不同层次的提问让幼儿对他的一次偶然的或者无目的的游戏结果进行思考,从而促进他能力的提升。有可能有的问题幼儿回答不出,但就像书中说到的,提出高水平问题更富有挑战性,这种尝试是值得的!
另外我们在向幼儿提问时,不要吝啬一些专业、难懂、“高端大气”的词汇,虽然我们面对的是3-6岁的儿童,固有的思维让我们在跟小孩子说话的时候用词会直白、简单、幼稚,但是其实孩子们他们能根据你说话的语境、前后语句的含义来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也能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中或者幼儿游戏时,因为有时间的限制,导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就请孩子回答,试问你都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孩子如何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呢,所以我们在提出问题后也要给孩子几秒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充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