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课稿范例通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0615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课稿范例通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

同志们: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个长期的思想武装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学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党课的有关要求,我重点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题,向大家汇报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提升政治站位新高度,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中“文化”一词出现了58次,贯穿了报告始终,成为了报告的热门关键词;而“旅游”一词也出现了2次,这是这些年来“旅游”首次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可以说文化和旅游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报告专门用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又在第八部分的第四点对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清晰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阐释了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历史方位,为做好文化和旅游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过学习,我觉得报告中有4个关键词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个关键词:“两个结合”。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了深入阐述,特别是富有独创性地对“第二个结合”作了深入阐述,用“40个字”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了二者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同时,把中华文化精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了我们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在今天和未来要弘扬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任务。

第二个关键词:“自信自强”。报告在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强”。强调“文化自信自强”是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一致、相协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现代化,不仅物质上要强起来,精神上也要强起来”。报告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这就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三个关键词:“文旅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旅游本质上是人文活动,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旅游业处在转型期,正进入提升质量的爬坡阶段。提升旅游业品质,根本上说是用高质量的文化来塑造高质量的旅游。当前,我国旅游人数每年已达60亿人次,是我国最大的人文活动。如此庞大的人文活动,必须用先进文化引领,必须建成文明的高地。这就要求旅游业必须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倡导者、引领者、践行者。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文旅融合的内涵,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要塑造旅游,必须用文化精品来塑造。所以说,以文塑旅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身提升质量、创造精品的过程;旅游要彰显文化,必须用高品质的旅游才能彰显高品质的文化。所以说,以旅彰文的过程,也是旅游业品味和品质提升的过程。高品质的文化塑造高品质的旅游,高品质的旅游彰显高品质的文化,高品质的融合推动着文旅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文旅融合,既是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句话,给现阶段文旅融合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是“深度”两个字。文旅融合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业内的共识,已经化为文化和旅游的生动实践。“深度”,简言之,就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往深里做、往深里走。在政府层面,要形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推出一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项目。比如国家文化公园,就是典型的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项目。在产业层面,要形成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市场主体,培养一批文旅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报告中,还有多处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文旅融合”,但实际上讲的就是“文旅融合”。比如:报告提出要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振兴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结果,乡村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比如报告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我们知道,对红色资源用得最广泛、最直观、最生动、最吸引人的就是红色旅游,现在红色旅游人数占到旅游总人数的30%左右。用活红色资源必须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用红色旅游激活红色文化。这就是我们要重点抓好的事情。

第四个关键词:“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报告再次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几句话指明了未来5年我们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以内循环为主,文旅产业发展和投资的大方向仍是国内旅游为主,政策对文旅消费的激励、市场对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文旅新消费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催生新的文旅场景和增长。这就是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方向。

二、抢抓发展面临新机遇,切实增强做好文旅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二十大把文化和旅游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省第*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省“两会”和市委*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我们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精准把握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切实增强做好文旅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一,文化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是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四个自信”,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就文化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覆盖了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文化工作迎来了最明媚的春天。

二是从省级层面看。省第*次党代会作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战略部署,并从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繁荣发展舞台艺术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省委*全会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强省”,强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战略,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人代会也对文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是从市级层面看。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建设文化强市和到2025年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把*市建设成为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高地的战略部署。市委高规格召开全市文化发展大会,将文化事业作为民生事实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从发展基础看。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位居全省前列,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彝绣等非遗技艺闯出了大市场;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群众在文化事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对文化事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可以说,发展文化事业基础坚实、需求旺盛、舞台宽广。

第二,旅游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业发展相继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又历史性地将旅游写入了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将文化和旅游作为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品质,支持打造一批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省委*全会再次提出了打造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任务,明确开展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对文旅产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也把文旅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打造,提出了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5%左右的目标,并出台了系列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二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在疫情前的2019年已经达到6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万亿元,国内游和出境游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疫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给旅游业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全国旅游市场迅速回暖。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亿人次,同比增长%,实现国内旅游收亿元,同比增长30%;全省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旅游业在“重生”的同时,消费结构、消费环境的持续变化也带来了旅游消费格局的深刻调整。省委经济工作会指出“疫情三年旅游停滞、创新停滞,但疫情之后春天到了,将迎来新的机遇”。省委书记强调,“我们要从过去的旅游业态中跳出来,大力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开发中高端产品,从‘门票经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转变”。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去年“十一”黄金周有%的游客选择小众旅游目的地;携程网数据也显示,一些小城市的订单比同比增幅超过100%。淄博火热、反向旅游等现象火爆,无不说明这一点。具有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的我们,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三是发展前景十分可期。*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重要的交通、水利、能源、大数据、物流枢纽,具有区位、资源、生态、产业、民族文化等优势,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拥有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长征长江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市旅游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旅游模式从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微旅游、周边游、近郊游、乡村游蓬勃兴起。*市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日照充足、阳光明媚,山川秀丽、生态良好,具有发展康体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的先天优势,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发展气候旅游、阳光旅游、生态旅游最好的地方之一。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正迎来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转型发展的攻坚期。

三、汇聚跨越发展新动能,奋力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这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紧扣省委“3815”发展战略,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职责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超常之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让文化兴起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把握历史主动,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理论特质的认识,充分认识这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也不断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所激活,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推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深刻领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的理论特质,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不断丰富学习方式,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做好宣传阐释,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在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中增强定力、把牢方向,在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把握规律、指导实践,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推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仍然繁重,尤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更好巩固团结奋进新征程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爱党爱国大德,凝聚起齐心协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力量。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塑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三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平台、自媒体、网络名人作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网上传播,助推文化繁荣发展。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连接都市消费者。整合市内网络媒体资源,围绕民族文化、生态文明等内容,精心策划推出等一批新媒体爆款精品。不断巩固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展示非遗保护成果。

四要大力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水平优化文体设施服务,高品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高标准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便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更多的精品力作丰富市民精神家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倡导全民阅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城市书房、乡村文化礼堂等城乡“文化微地标”,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好数字技术优势,助力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实施文艺精品繁荣计划,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第二,落实保护传承,加强开发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内涵深刻、思想精深、论述精辟,为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入领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做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有效落实到文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工作理念、政策法规、具体措施。

一要在保护传承上聚力加强。常态化开展全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推进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统筹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积极向上争取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项目,充分利用好智慧化科技手段,确保各类文物不塌不漏不灭失,防火防盗防破坏,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赓续。不断提高保护传承的效能和水平,切实维护好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坚决守住文化根脉的安全底线。积极推进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创建工作。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民族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探索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展示”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市级非遗会展品牌。

二要在发掘研究上加压奋进。加大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扶持力度,搭建服务、宣传展示平台,支持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壮大传承人队伍,增强传承活力。加强遗址考古工作,在对全市文物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课题的研究,力争形成一批新成果。

三要在活化利用上创新推进。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在保持原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大文博创意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IP和文博创意产品。真正让文化“活起来”、文物“会说话”,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四要在项目建设上提速加力。紧紧抓住国家正在全面推进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征四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长江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标准,深入挖掘我市长江、长征沿线的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引领、活化利用、彰显特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市遗址公园建设。

五要在文旅融合上升级业态。旅游是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加快推动文物与旅游“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让文旅融合成为我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推进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在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A级旅游景区、精品旅游线路产品中,有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第三,推进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让文旅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大机遇,不断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全力打造“*旅游胜地”。

一要千方百计推进产业恢复发展。积极推进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文旅行业恢复发展系列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积极组织文旅企业、旅行社申报奖补资金、新增流动贷款财政贴息补助、景区门票补助等,切实帮助文旅企业共渡难关。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交通区位优势,与各地旅行社、旅游协会协作,合力打造推出一批精品疗休养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快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

二要多措并举培育新业态新产品。继续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做特康养旅游,做深文旅融合,做活特色夜游。推进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生物医药、旅游+现代农业、旅游+体育等。积极推进打造一批符合文旅发展方向、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较大、消费质量和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融合发展项目和线路产品。积极发展“夜间游”“微度假”和城市“周边游”等旅游新业态。

三要聚焦聚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省级重大项目、市级重大项目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尽快形成投资实物量,确保达产见效。

四要全力以赴推动产品宣传营销。加快构建“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的宣传营销体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加强区域联动协作开发,加强与周边地区及重点客源地区域合作,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合作发展格局。

同志们!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学原著、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提高自己,努力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2

同志们:

按照公司党委统一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堂“不忘初心使命强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党课。借这个机会,主要想和大家探讨三方面问题:第一,我们党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第二,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第三,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其言谆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初心和使命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来路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历史角度切入,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我们要看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二)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坚定信仰、立根固本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党的政治灵魂。不忘初心,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忘初心,就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忠诚使命、勇于担当

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政权,一个强大的政权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执政党,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当今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涉及人数之众、阶层之多,触及利益问题之深刻复杂,世所罕见。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世情与国情,对我们党的胆识、定力和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责任担当。有初心就会有担当,不忘初心才能敢于担当。建设一个大而强、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

(四)初心和使命就是要牢记宗旨、为民服务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就要不忘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是对党员的党性要求,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执政三问”的明确回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政治舞台的主角、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书写历史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党是领导力量,人民是依靠力量。

二、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追寻初心和使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 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浩劫虽然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和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今。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要是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 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接近奋斗目标的历史。不忘初心,就是始终不忘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不忘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的历史。

三、为什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特别是,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一)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建党98年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二)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奋斗了九十多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深刻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拉开了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序幕。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深情宣告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开启了向着伟大梦想进军的新征程。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永远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三)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激励我们朝气蓬勃地不断前进。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仁人志士一直怀揣救国救民的梦想,他们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那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多少个政党、多少个政治团体为之努力过、奋斗过,却都没能成功。

98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四)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党的一大召开时只有50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在于我们党能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五)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在圆梦中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我们党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始终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今天,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依然需要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

四、明确当前公司面临的形势任务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指明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航向。从全省看,我省提出在开展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的建议方案,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为山西量身定制推动能源革命的政策举措,为企业争取产业转型支持政策提供了新机遇。近年来,晋煤集团全面开启了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二次转型”新征程,提出了“做大做强燃气主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三条转型路径,为实现2020年第一阶段转型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受环保、“煤改气”等政策影响,去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居全球第一,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我省把煤层气产业发展作为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的重要内容,将全面建立煤层气矿业权退出机制,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面对能源消费低碳化和清洁化催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借助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山西燃气集团的平台支撑,燃气产业将步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期。

“安全稳定供气,提升经济效益”就是我们公司的“初心”和“使命”,这几年我们紧紧围绕这项工作中心,千方百计积极拓展气源,确保燃气供应稳定充足;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持续加强市场拓展,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员工培训教育,不断增强全员服务水平;加大目标绩效考核力度,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质量。经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公司经营情况完成良好,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组织能力有效增强,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保持了安全向好、管理向好、服务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公司面临的困难问题,一是去年“10·17”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反映出公司各级干部、广大职工放松了对安全工作的警惕,工作中安安全意识不强、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制度规程与实际脱节、作业现场监管不力、员工习惯性违章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安全管理基础还没有真正扎实筑牢。二是部分干部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担当不够,管理水平还需提高;部分职工业务能力不强,进取精神不足,亟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干部职工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存在断档;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短缺,科技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公司快速健康发展,与国内一流的燃气企业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打造一流燃气企业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解决、完善,全力打造符合高质量要求的一流燃气企业。

20**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下半年我们的工作任务依然繁重,比如煤气销量、小营福用户发展任务、营业大厅流程梳理,二青会的安全保障、冬季保供气,没有哪项能够轻轻松松完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面对各项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燃气人,精诚团结、顽强努力,辛勤工作,不断开动脑筋,全力以赴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开展好各项工作,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砥砺前行,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指明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航向。

(一)提升安全管控水平,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公司上下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做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坚守安全底线,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反思和查找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安全管控水平。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网络,使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生产操作规范化;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继续强化安全技能培训,加强管线巡检力度,加大作业现场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真正将安全压力传递到每一位干部职工,将安全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切实筑牢安全管理基础,避免各类事故发生,为公司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今年是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大庆,“二青会”也将于八月在我市召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更加重大。为此,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做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扎实,确保公司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二)贯彻习总书记新发展理念,提升企业全方位立体营销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要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燃气销售作为“保规模、稳增长”的首要任务,一是要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注重挖掘现有用户潜力,进行存量市场开拓深耕;要变坐商为行商,加强市场调研摸排、分析,针对潜在优质用户制定灵活的发展策略,对优质用户和大客户要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进行重点攻关、集中突破。要全面下放小微用户发展权限,大力开拓小微营福用户市场。二要在继续实施好城边村、城中村改造、热源厂清洁能源替换等工程的同时,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网覆盖薄弱区域的市场拓展,积极向城市周边、县域、工业园区等区域拓展延伸。要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沟通联系,获取政策支持,重点推进热源厂供气工程的项目建设。三是要全面拓展燃气增值服务。要依托百万燃气用户资源,继续加大“太原天然气”手机APP的推广力度,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扩大用户规模,为广大燃气用户提供维修、保养、保险、购物等多方面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在提升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的同时,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点。用具公司、工程公司、检测站等单位要树立创新理念,搞活经营机制,增强走出去揽业务、争市场的主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效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司立体营销能力。

(三)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构建良好营商环境。作为公用服务类企业,服务是我公司唯一的产品。我们必须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变坐商为行商,主动开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提质升级上狠下功夫。首先是针对在用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送气周期长、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对新用户发展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尽快出台新用户发展管理办法,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同时建立完善用户回访机制,随时掌握用户诉求,及时发现、解决过程中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提速用户发展。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要积极研发公司用户发展管理系统,搭建新用户发展网上业务办理平台,更好的服务用户,实现用户发展工作质的飞跃。其次是继续引申“三化”服务创优工作,提升全员服务意识和能力,实现服务质量的动态控制,进一步完善“大服务”体系。严格首问负责制和投诉问责制,强化服务责任追究与考核,将问题处置的速度和质量纳入考核。客服系统要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咨询解释、跟踪督办、增值服务等功能。各窗口单位部门要继续巩固提升“三化创优”活动成果,全力打造优化服务环境的示范窗口、服务人民群众的便民窗口和展示企业精神风貌的形象窗口。管理站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好服务进学校、进军营、进村庄等安全用气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市政公用服务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社会形象。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水平。从7月一日起我们正式纳入燃气集团管理,燃气集团正在出台一些新的管理办法,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尽快适应新的标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手头工作做好。我们要进一分解指标,责任到人,严格考核,确保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大力开展增值服务,依托百万燃气用户资源,继续加大“太原天然气”手机APP的推广力度,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扩大用户规模,为广大燃气用户提供维修、保养、保险、购物等多方面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此外还要推动二级单位创新理念、搞活机制,增强走出去揽业务、争市场的主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效水平。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缩小与同行业一流企业在管理、效益方面的差距。

(五)领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根本论断,提升企业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颠覆和变革已成为了新常态,企业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屹立不倒。这就需要我们要坚持“前瞻性、市场化”和“适用性、实用型”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企业、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公司“创新工作室”,促进企业技术升级、科技创新,为培养企业管理、技术人才搭建平台。下一步,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用户抄收、计量管理、管线巡视、安全监控、抢险抢修、优质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重点推广远程监控、民用户远程抄表、智能化巡检等技术,加快实施营福用户在线分析管理系统、实时在线安检和抄表软件、无线远传热式燃气表等科技项目的开发,加快无线远传表应用型研究、智能阴极保护检测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对企业发展的引领。

(六)强化培训、提升素质,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上半年公司各层面都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下半年还要继续推进好这项工作,营造学习钻研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积极开展好各类技术比武、岗位竞赛活动,创新和优化先进选树办法,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选拔、考评机制,拓宽职工成才、岗位成功之路,激励更多员工潜心钻研业务、刻苦学习技术、立足岗位做贡献。同时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做好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推进干部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七)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对改善民生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了总体部署,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人民情怀。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是我们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始终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职工”的经营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积极指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系统总结公司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坚持文化自信,强化实干担当,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体现广大干部职工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要广泛开展幸福之家建设,不断提升和改善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指明了航向,描绘了宏伟的壮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团结一心、紧盯目标,脚踏实地、奋力拼搏,为圆满完成全年奋斗目标,为加快公司一流燃气企业建设步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一、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逻辑起点。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从需求结构变化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日趋个性化、多样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从国际经验启示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我国要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需要顺应并遵循这一经济规律。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增长,必定因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条件日趋紧张而不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兵团作战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高质量发展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高质量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个“需要”不是一般需要,而是“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质的变化。高质量发展聚焦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将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高质量发展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富强,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需要经济质量的提升。有量无质的发展,必然是大而不强。今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资本等要素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经济的质量和韧性,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代变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高质量发展必须瞄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断深化,必须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持续升级,必须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谋布局,必须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统筹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年来,我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十亿人。实践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然要求。

必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事业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作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针对“卡脖子”问题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力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增长到2021年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二位,天宫、蛟龙、中国天眼、大飞机、北斗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实践证明,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根本支撑。

必须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科学谋划,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出一系列大手笔大方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以“江河战略”为牵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绘制出一幅联动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中国经济新版图。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践证明,下好高质量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在绿色低碳发展中让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畅通经济循环,尤其要实现供给侧有效畅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坚持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

三、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大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铸就新的辉煌、创造新的伟业。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我们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基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努力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我们实施强链补链行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为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筑基赋能;我们积极塑造多元化的外贸格局,与东盟、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冲击,我们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打牢公共卫生的“安全补丁”,最大程度守护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抓机遇、应变局,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在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不断育新机、开新局。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高水平安全才有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有可能保障高水平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越是面临复杂情况,越是处于关键时期,越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升斗争本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

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把中国经济发展放到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视野中来观察和谋划,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谋强国竞争新优势,以区域大战略谋协调发展新优势,以布局重大工程谋深根固本新优势,以绿水青山谋永续发展新优势,以构建新发展格局谋战略主动新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准确把握发展之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在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坚持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宏伟目标,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掌握新技术,满足人民新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跨越,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2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