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1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就是政府关注得重点,也就是学术界研究得热点问题之一,对美丽乡村建设得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得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得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得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得实地调研,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与操作层面存在得问题,剖析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层面存在得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得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得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得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就是不全面得。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得建设与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得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得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得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得“文明村”、环保部门得“生态村”、宣传部门得“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得“美丽村庄"、林业部门得“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得示范村,有得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得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得行动计划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就是相通得。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得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得地方就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宣传部负责,有得地方就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得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得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就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得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得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得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得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得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得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得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得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得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得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得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得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就是众所周知得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得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我省得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得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得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没有发挥作用。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得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得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得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与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得管理制度。”
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就是部分合作社得成立就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得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得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得工作。这种现象不就是个别,而就是普遍存在.二就是国家鼓励成立得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得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就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就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得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得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得共担机制缺失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就是农业生产面临得最大灾害,特别就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得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得推进,农民种植得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得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得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得打击。每公顷得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得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得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得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得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得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得划分不就是按照面积,而就是根据土地生产率得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得。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得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得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
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得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得与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得工程体系不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得主要对象就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得泥草房、危房得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
“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得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得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得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得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就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得县市.此外,有得地方采取“以奖代补"得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就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得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得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得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得基层矛盾比较突出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就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得工作造成极大得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得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得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得纪检、监察部门得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得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得管护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得集体统一经营,农村得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得体制与机制,过去已建成得基础设施如何管理与使用,国家、集体与受益农户三者之间得责任与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得明确得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得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得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得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得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得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
“一事一议"就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得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与“村提留"中开支得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得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得集体生产生活等其她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得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得心态,对自己有利得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得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得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得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得示范村,从各自得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就是这些村最需要得。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得分散,难以达到预期得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得不当行为,而就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得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得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得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得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得影响。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2
1、土地。
土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具体解决土地的承包报关系和使用政策。十九大报告已经表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土地之所以属于核心问题是因为:第一,解决土地问题是破除小农经济、实现大农业的根本条件;第二,确定土地承包关系和使用政策是吸引社会工商资本下乡的关键点。
2、社会工商资本下乡。
十九大报告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工商资本下乡的内容,仅提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主体的类型很多,其中就包括社会工商资本投入为主的涉农生产服务企业。
但土地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工商资本下乡的前置条件,如果无法确定土地的承包报关系和使用政策,社会工商资本将继续观望。
若没有社会工商资本的驱动,乡村振兴将失去动力。正如文章《工商资本下农村:历史、现状、前瞻和忧思》的观点:社会工商资本下乡“有利于缓解农业投入不足之弊;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开展农业科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培养有市场意识和农业科技意识的新农民等”。这既是乡村振兴。
3、人物和人才。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以总结为“有知识和有情怀”,在此基础上同样也得“有盼头”。
乡村振兴需要“人物”和“人才”。人物要有情怀,人才要有知识。人物属于领头者,他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拥有一定的资金量,最关键要拥有热爱三农事业的情怀,当代乡贤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才要有知识、有技能,同样也要有情怀,即坚定信心,愿意将自己所学奉献给三农事业。
但是,事业奋斗光有情怀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盼头。所谓盼头,一是付出要有回报,二是国家政策要坚实有力,让人能看得到希望。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3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剖析了当前我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十九大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李祖杰,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报刊编辑部编辑。
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DOI:/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乡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在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农村基层党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尤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正确认识当前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着力点,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建薄弱
乡村振兴,需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支持,但最核心的,是村级基层组织。无论是一个国家也好,还是一个企业也好,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将决定着它们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乡村振兴的任务,落实在乡镇、村,主要落实在村。村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村支两委班子扮演着带领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头雁的重要角色。实践证明,强村之所以强,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个强班子、强书记;后进村工作之所以滞后,根本在于村级班子的领导力不强,带头人作用没有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问题在于,在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基层组织是软弱涣散的,村干部的综合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小。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小,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无钱办事、无人办事、无章理事,村委会作出的决策在村民中推行起来很难一呼百应;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偏低。由于村干部大多数是民选干部,工资待遇低,事务繁杂,很难吸引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轻人,大多是由上了一定年纪、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担任。由于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导致政策理论水平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不全、把握不准,很难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对于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缺少足够的创造与担当。
(二)城乡二元体制影响
从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到脱贫攻坚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政策上,我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体制影响仍然明显,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过大。比如,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是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城乡发展体制机制还不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当然,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长期存在的体制导致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基本上被城市占有,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主体失衡,造成了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置的“农村总量不足”与“城市局部过度”的矛盾现象。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国家对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是很大,基础设施配置的资金受限,建设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比大多数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产品被城市占据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作为当代中国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不仅在经济方面,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人口所能获得的生存工资远低于城镇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资,在城镇生活的质量往往远高于农村,这是导致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化率大幅提高(201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另一方面使得无数的村庄人去楼空,许多村庄严重空心化,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留守”之地。很明显,当一个国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时候,乡村就缺少了活力,乡村振兴将会变得举步维艰。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
尽管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业农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品质与效益较差;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经济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慣性。
具体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小。中国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小,人均耕地不足,森林面积平均每人,草原平均每人,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700m3,这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二是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三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经营小。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水平低,规模经济效益小,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些年迅速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浪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呈现出高风险和低收入的状态,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这种传统的小农经济现象更为明显,贫困程度也更深,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万个贫困村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就是证明。近些年,贵州六盘水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把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激活起来,安徽小岗村、河南南街村、贵州塘约村等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把闲置荒废和小块的土地整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分配方式,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让我们看到了革新的力量,看到了合作的力量。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区域差异又十分显著的广大农村,任何一种统一化、全盘式的制度构建,事实上都难以应对无穷无尽的问题,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但是我们同样也相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单打独斗是没有出路的,农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时候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革,是农业农村唯一的出路。
(四)乡风文明落后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不仅是全面振兴乡村的外在体现,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从本质上来说,乡风文明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靠近,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村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提高,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对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缓,乡风文明落后成为乡村振兴中又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各类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育人才缺乏,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农村教育水平质量普遍偏低。长期以来的教育发展滞缓,进一步导致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文化素养、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价值观、人生观落后。当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望,社会处于变革转型期。在这样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易发生扭曲,容易金钱至上,精神空虚,奢侈享乐,唯利是图、重利轻义。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三是传统文化被忽视。中华文明很大一部分发源于农村,农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甚至农村的许多本土文化被抛弃。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选优配齐村干部,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打造一批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支两委干部,打造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基层干部,真正实现人才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再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最后,政府出台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二)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以城帶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日益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出发点在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要解决城乡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置差异,真正实现“一体化”,必须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取消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完善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首先,大力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让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是目前影响乡村振兴的明显短板。近年来虽然农村的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建设得到了全面提速,但是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短板尤为明显。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差异,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满足农民基础性需求,加大对基层健康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体系,关注农村高发病症,定期开展农村健康体检,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政府应加大教育专项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激励机制,充实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有学上,有书读,结合本地实际,把农村有需要的特殊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
最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力助推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模化相联系,但是在中国农村仍然以传统技术来耕作,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生产效率低,经营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这要求我们对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行革新,把握当前农业规模经营不断发展、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深化、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的时代特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重塑农村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尤其是要重视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销售方式,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
当然,这需要政府尤其是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一方面,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前提下,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民住房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与自愿退出机制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明晰集体产权,盘活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结合实际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现有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在私人精神文化上表现为文化形式单一,文化生活时间少,家庭用于文化生活的支出少,一些地方甚至有颓废文化抬头现象。在公共文化生活上,农村很少组织集体的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简陋,没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建设不受重视,缺少对农民进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的指导。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宣讲报告会、座谈会、公开栏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村、组、自然寨,向党员和群众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们振兴乡村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营造文明乡风。立足乡村文明,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农闲、重大节庆、民间传统节日,发动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比赛、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培育和睦孝悌的家风,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营造文明的乡风。
注释: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02-04)[2018-04-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2014-11-20)[2018-04-01]
[4]彭代超、何源.新形勢下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及路径探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4
党的*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金融、公交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二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农产品供需不均衡,造成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民弃农进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二、三产业发育缓慢,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心、人员减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居多,青壮年外出较多,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的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源大多闲置,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乡村治理短板突出。*主要问题是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农村征地、产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法律服务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如何制胜。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把人组织起来,把人调动起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要建立一支领导班子过硬、动员能力强大、传承红色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按照全市基层党建“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工作总要求,一是推进“书记头雁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动示范作用。二是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针对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情况,基层党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姜城党旗红、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群众快速直接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振兴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的内在动力难以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才能加快发展。三是丰富党员组织活动,除了规定动作“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远程教育之外,要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谈心谈话、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灾后重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扩大党员组织生活平台。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一是加大政策帮扶,积极争取实市县和部门的帮扶,让给更多的帮扶政策成为*镇跨越发展的重要支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5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三大主要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其各项目标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要将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增收上,实现生活富裕,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态宜居不仅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建设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要求,也回应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乡村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要关注和攻克的难题。
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兴旺的基础,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每平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关中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每平方米,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严重限制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后劲不强。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根本出路,而环境门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乡镇原本就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困境;同时,山区县交通不便、资源禀赋缺失,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难度较大,这些情况都加剧了关中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
农村常住人口减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2006—2016年关中地区农村常住人口以年均30万人的速度减少,2016年关中常年务工人员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行政村数量减少2662个,部分村庄逐渐消亡;且从乡村留守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留守人口中21——40岁的骨干劳动力仅占%,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与此同时,2016年关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2%,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缩减农业可吸收的劳动力人口,乡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乡村人口数量持续降低不仅导致乡村振兴存在人力资本障碍,也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规模经济困境,这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农村工作环境,加剧了乡村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
长效投入机制缺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由地方政府承担,但受二元经济体制和资本逐利性影响,城乡间形成了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2013年关中农村地区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亿元,仅占当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的18%;且从财政投入体系来看,也仅占当年地方财政支出的1%,与2008年相比占比下降6%,农村财政投入有效资金下降。以2017年西安市各区县172个美丽乡村为例,所有乡村均无金融机构贷款;12%的乡村拥有1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且多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所得,但以西安市为例,60%以上的村庄无集体经济,这些村庄经济实力弱、筹资难度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建设明显滞后;同时道路养护、设施维护等建设后期资金投入需求也较大,大部分乡村也没有承担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维修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