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周恩来》电影观后感范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52255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周恩来》电影观后感范例(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周恩来》电影观后感【第一篇】

周恩来总理一生有无数感人的故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找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展现周总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

故事讲述了1973年,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22小时中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想、所为。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贯穿在整个影片中。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从而使观者对影片更认同,更加信服。

影片展现有人们所熟知的领?对人民真挚的情感,更有一位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老人,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生死与共的人们,难以放下、又难以言表的深情。还有一颗魂牵梦绕、渴望安放却难以安放的赤子之心……

影片中一个接着一个别具匠心的电影场面,富有独特的典型性。比如,总理请了当年的老朋友们来吃饭,老乡们见到总理真亲呀!可见到饭的时候也亲!当年的房东郝全有老汉忍饿称饱,只为不让总理担心。但总理还是看到了,他默默地给所有人盛满了小米饭,又让给每个人带一碗回去。郝老汉得到了总理一碗小米饭的馈赠,却感到无颜回家,内疚给总理添了心愁。还是这个郝老汉知道总理要走了,拿着家中仅存的全部小米,早早坐在路口等着要送给总理。一句“家穷不算穷,路穷穷死人”的台词,令人观者泪流不止,这就是我们朴实无华的人民,令总理始终挂在心上的人民!

影片中还展现总理专程去看曹大嫂,当年是她为风雪中赶路的总理端上了热腾腾的饭,又把大儿子送到队伍里,大儿子最后为了救周总理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现在,曹大嫂老了、脑子也糊涂了,但手里还补着那件烈士的外套。这件外套已连续穿了两代人,现在还要补了给小孙子穿……总理拉着家常凝视着无怨无悔的曹大嫂,将自己的老花镜给曹大嫂戴上。这一个动作道尽了总理心中说不出的痛苦、愧疚和深情厚爱……

再比如黄河边上,老乡们把总理的车抬过河后,总理亲吻着群众怀里的一个孩子,那一吻,何尝不是他对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又深爱又心痛的拥吻……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不把故事情节停留在叙事上,而是通过叙事走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后,总理在飞机上请求飞行员:“在延安上空再飞一圈,我还没有看够。”黄土地上的人们,同时也都像是受到了呼唤一样,从四面八方抬起头来,把最深情的仰望投向天空……总理隔窗望向延安每一位乡亲、每一寸土地、草木的眼神,如饥似渴、如拥如抱,道尽总理当年没能留下的千言万语,这个时候,静静的画面语言已化作一首感天动地的诗。

作为导演、主演的刘劲老师,运用精湛的表演,把总理对人民的深切情感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时,要为扮演回馈总理小米的郝老汉和扮演曹大嫂的两位演员点赞。要为全体工作人员、每一位群众演员点赞。电影整体完成得令人欣喜。主题立意、人物塑造、电影语言,都真挚、质朴,深情动人。让我不禁想起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尘灰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本文作者冯俐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

《周恩来》电影观后感【第二篇】

观看《周恩来回延安》后,被周总理的情怀深深的打动,他作为我党的核心领袖在回到革命老区面对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乡亲们的内心世界。更是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作为共产党员的代表,周总理在身体状况已经很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回到延安,追忆过去的革命岁月。也是更加的启发了我们要学习这种为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精神,投射到我们目前的工作中,更多的要发挥党员先进性的作用,以小见大,贯彻三个云集的精神,励志成为为国为党为企业而奋斗的合格共产党员。

这部电影太催泪了,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带领观众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我想说,其实总理的事迹依旧会鼓励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

开始去看这个影片是抱着任务的态度去的,但是没想到是我看得最认真的电影之一,全程都没怎么看手机,昨晚部门聚餐,我讲了几个场景给同事们听,好几个同事都热泪盈眶,我觉得这部电影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去看,当时看完我也这样发圈呼吁了,包括我们的子女也应该去看看,了解历史,像伟人的优秀品质学习。

电影中,比较深刻及感动的是总理几番眼睛湿润的镜头,无需任何言语,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党的奋斗历程需要铭记,党的奋斗精神需要传承,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更要永远不忘历史,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周恩来》电影观后感【第三篇】

《周恩来回延安》展现出周总理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而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情细腻地讴歌出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连成一线,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看完后,最让我泪目的就是周总理和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场景,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好久,又快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他们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周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给自己留下的小米,又放回到给总理的袋子中,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得感动连连,泣不成声。

总理的和蔼亲切,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

周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

周总理看望曹奶奶时帮她穿针,把自己的眼镜给曹奶奶带上......

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细节,在这部影片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总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上说的一样:“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虽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灵魂将与长存不朽。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人事工作人员,我感到是很光荣的,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论工作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努力坚持,兢兢业业,不负革命先烈的热血。

《周恩来》电影观后感【第四篇】

事实与欺骗的矛盾在影片中显得尤为突出,看过影片的人大多都会觉郭凤林可恨,掩盖百姓忍饥挨饿的事实,可又可怜可爱,通过善意的谎言义正言辞的说“咱老区人民不能给国家添堵”。但粉饰太平不能带人民走出水深火热,深入调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在教育整顿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影片中的这种调研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走群众路线就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实地调研就成了为民办事的必要条件。可如何让调研不走过场,发现实际问题就成了难点。就像影片中,不论郭凤林是善意隐瞒还是恶意欺骗,都代表了一种强权,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强权与老虎有多少呢?百姓是否真的敢说真话与实话,是否担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阵风吹过后遭到打击报复?因而,调研不能仅仅是调研,要注重引导,注重方法,也要有相应的保障机制。

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是政法战线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的新举措,是人民群众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后的又一新期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政法队伍要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必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为此,要在政法系统来一场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进一步弘扬英模精神,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纪律作风的政法铁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从“为人民服务”到“走群众路线”,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民为贵”的实质。周总理正是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心,用四个昼夜完成了调研报告,向毛主席汇报,才解散了公社食堂;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满腔热情地去做群众工作,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管是群众理解我们的时候还是暂时不理解的时候,对群众的真挚感情不能变。特别是在群众暂时不理解我们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这种批评可能不那么准确和正确,对群众的满腔热情也不能改变。决不能在思想上淡忘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行动上背离群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85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