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9962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第一篇】

周恩来,对于80后的我来说,是一位从小学课本里、从电视里认识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内心深处,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从银幕出现在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像他身上陈旧的衣服—质朴而干净地真切。

如果从影片本身来说,虽我不是一个懂艺术的人,但是在我看来,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客观再现”本身已经摆脱了“艺术”粉饰、浮夸的束缚或者套路。没有粉墨登场、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作牵强,于是乎,影片的这种朴实的触角已自然而然触及到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这种真实、这种纯粹、这种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动人心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一个困难的年代,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受难,村儿里的树叶已被摞光当粮食充饥,村主任为了“面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周总理汇报虚假的现实状况,正如今天有些领导干部为了“面子”搞打肿脸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忽悠上级领导干部。难能可贵的是,周总理没有“车轮转一转、手指一指”忽悠着“被忽悠”,而是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搞起了真材实料的“调研”。他走进困难群众家、和老党员谈心请教、要求大家讲问题、摆事实、走上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他用笔记录下他所看到的、所亲身体验到的农村问题,他用心感知着农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个总理应有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态度为群众能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着总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个积贫积弱年代群众们心中的希望。周总理的“四个昼夜”何尝不是对“实地调研”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如何开展“调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活着意味着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脚下才能有路、未来才有希望!周总理亲自来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为生病还坚持上课的赤脚江老师穿上那双已经不合脚的鞋,他吩咐把特意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分给群众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资拿来给孩子买衣服、给老人备棺材……这些对于那里的、那个时代的群众,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超乎了党关心底层群众的感动,它意味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总理和苦难群众在一起!“在一起”,它所传递出来的淳朴与真挚的强大情感足以让群众心里有底气、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爱、用责任、用担当为群众筑起不倒的精神丰碑。

有一种眼神,充满希望,那是群众望向周总理的“信任”;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那是百姓对党的信仰;有一种精神,充满正能量,那是中国苦难人民生的勇气与斗志。周总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难的岁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阳一样,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带去希望、带去温暖,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导师,一个时代的命运需要伟人,一个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领袖。周总理,无疑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领袖。

群众看见周总理就如突见很久不见而重逢的亲人会热泪盈眶,老大妈会那么幸福地将自己备的棺材拿去换成面粉给周总理做擀面吃……那种无法掩饰、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朴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总理,之所以让人民群众如此爱戴,与其是说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不如说他把毕生的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

“周总理”,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在几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职位,俨然已成一个爱戴的尊称、一份虔诚的怀念。席间,会听到浅浅的“唏嘘的叹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动的泪水让气息的律动有了颤抖。我也深知在座的党员干部能有这样的情感流露—中国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好事,但是作为领导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因为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国际挑战依然严峻。中国的未来依然需要越来越多像周总理一样的领导干部,真正拥有一颗纯粹为人民服务之心,真正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真正肩负起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国家的命运中。

干群的血肉关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远。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昌需要干群众志成城、同舟共济。今天,有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甚至伤害群众,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于人民的幸福不顾、于国家的前途不顾,这样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思想境界于“领导干部”的身份与职责是何等不相称、又是何等羞愧与渺小。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我看来,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传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让“迷途”的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坚定使命,也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脚踏实地、多一份求真务实、多一份为这个国家真正做点什么的歇斯底里,为“中国梦”的腾飞多一份纯粹的偏执。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第二篇】

上周日,在学院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透过剧情加深了我对周总理的了解,让他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深深扎根在我心中!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时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周总理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来到了革命老区伯延,周总理来到伯延后希望与伯延民众亲切交谈,以考察实际情况,但当时的伯延干部出于不想让周总理担心他们的生活,故意不像周总理说实情,但是这种生活困难是瞒不住的,最终被周总理发现,总理在得知伯延群众的实际生活后,留下了愧疚的眼泪,他觉得这是他们的错,他们没有领导好国民搞好建设。剧中周总理特别亲民,在得知连弟奶想见自己时,亲自到连弟家去见连弟奶;在得知张二廷自己一个人带四个孩子特别困难时,提出替他带一个孩子。可以说周总理来到伯延后完全像平民一样融入在伯延人民群众中。处处为伯延群众着想。同伯延群众一起吃大锅饭,下地干活,研究问题。

剧中的周总理深深感动、触发了我。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如此的求真、亲民、务实。这些品质是值得我去学习的,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重担。这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负重前行。因此我们要更加完善自己所俱有的品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担。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向老一代革命人学习,学习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转换为自身优点,在不断学习中让自己成长,成长为优秀的青年!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第三篇】

根据中央有关通知精神,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科技部统一安排,社发司分三批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大家谈感悟、学精神,普遍认为电影真诚感人,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为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了榜样,纷纷表示将这部电影作为生动教材,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在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时,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它不仅诠释了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深入群众交流,认真听取意见

影片中公社主任郭凤林为避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而选择隐瞒真实情况时,周总理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多次深入群众家中探访,认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法宝,也是我们开展工作、加快发展的根本方法,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实、体察民意,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

近期由司领导带队,深入基层科研单位召开座谈会就是与一线科研人员零距离听取意见,体察民心的举措,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继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分析不足

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呈现了老一代革命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结合社发司实际,我们要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深度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的推动社发司在业务层面的提升。

三、强化执行能力,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

周总理在了解到真实的群众意见后,连夜整理分析上报,调整农村政策,取消了大食堂分户吃饭,使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我司是业务司,在科技领域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科技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对于科研单位及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对待,有效落实。

四、弘扬清正廉洁,杜绝铺张浪费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水和粮食都来之不易,影片中当周总理看到村干部为他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时,已经迈过门槛的腿又迈了出来,从多处细节反映了总理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第四篇】

由河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共同打造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推出以来,导演陈力听到最多的两个字是“感动”。

“我带着10名小学生过来观看影片。来之前我们曾经排练过一个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也许是如今的孩子们对周总理不够熟悉了解,因此在诗朗诵时他们很难找到感觉。来看电影前,我布置学生们写观后感,他们还不乐意呢。在流着泪水看完影片后,他们却主动要求写观后感。”《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日前在邯郸工人剧院放映时,来自邯郸市滏东小学的教师李蓓在映后的观众交流会上说了这样一番话。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为背景,讲述1961年周恩来来到河北邯郸市武安革命老区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里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弄虚作假的行为,但周恩来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得知真相后与毛泽东含泪通话,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大食堂分户吃饭。

据悉,影片在邯郸、武安、涉县等革命老区的第一轮巡映受到热烈欢迎,场场座无虚席。当影片回到武安露天放映时,老区人民纷纷闻讯赶来,在放映现场哭成一片;观众席中不时传出“周总理,周总理”的呼喊声。映后,一位伯延老乡说:“我亲历了这段历史,那时我才二十出头。影片中的情景跟当年周总理来的时候一模一样,周总理就是这么亲切,没架子。影片圆了我们伯延人民五十几年的梦,让我们这帮老头儿老太太活得更有劲头了。我的孙儿们平时跟他们说啥都听不进去,一看这电影就知道了,好日子来之不易,要好好过才对得起咱们国家。”

“这是一个传递感动的故事。”曾凭借《少年毛泽东》《爱在廊桥》等影片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以及“金鸡奖”、“百花奖”的女导演陈力强调这部新作“不是命题作文,完全是有感而发”。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剧组多次到伯延当地采访,影片中的一些故事便是由采访得来,而老区人民的淳朴也让她颇为感慨:“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51年,大部分亲历者都已是70多岁的老人,但当我们一谈起周总理的这四天四夜他们就流泪,我们也深受感动。”在陈力看来,影片的基调取决于如何理解那个时代:“我是用一种温暖的心态来理解那个时代。一旦你真正走进生活,你总是能看到生活的希望所在。”

主演孙维民并不是第一次在电影中扮演周恩来,然而这一次的表演经历却令他分外感动:“最后一场与总理告别的戏,找了很多当地的百姓当群众演员。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他们穿着单衣,赤脚站在水里,站了很长时间。他们像真地见到总理一样,热泪盈眶,表现出的真情实感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历史情境当中。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觉。”

在北京召开的几场观摩研讨会上,影片赢得了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部应该向广大观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推荐的优秀影片。专家们认为本片具有很高的历史含量,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着力塑造了领袖人物的人情、人性和人格魅力,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敢于说真话,听真话。

据了解,影片正在进行第二轮巡映,放映团队及剧组主创奔赴西柏坡、阜平等革命老区,驻石部队,接下来影片将走出河北赴山西吕梁、陕西延安等革命老区开展第三轮巡映,并计划推向全国各电影院线进行放映。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9月24日和9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编译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两次组织集体观看故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全局在职党员干部、离退休老党员和老同志共160余人观看了影片。

本次观影活动是根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组织观看电影故事片的通知》要求开展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河北省武安县调研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始终心系群众、忧国忧民,为群众利益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

中央编译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组织观看影片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看影片引导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质和光辉人格,学习他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公仆的无私奉献精神。观影后,大家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百姓疾苦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作风,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努力为中央编译局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64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