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例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例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篇】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教育学生运用学到的抽象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正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我让大家猜测、想象身边哪些熟悉场所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平方千米?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再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使学生加深对1平方千米的认识。这样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同时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课堂上学生虽然能尽量的去猜,去想象1公顷到底有多大,但还是没有实际直观的一个感受,如果可以让学生到实际的操场上去跑一圈,感受100米的长度,感受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建立1公顷的概念就更加清晰,有了1公顷的表象,那么1平方千米就是100个1公顷,就更加容易理解。相信学生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充分理解数学的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书上涉及的单位换算大多是在整数的范围里,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都不是整数,所以课上要注意数据的大小,可以有不同的数,关键是强调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公顷到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小数点移动4位。平方千米到公顷进率是100,小数点移动2位,平方千米到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00,小数点移动6位。另外可以要求学生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面积是1来描述各面积单位,相信学生在熟记之后,能帮助更好的理解进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二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以及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方千米”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平方千米。
老师直接揭示:平方千米的符号表示法和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想像一下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大约有多大,获得对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平方千米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
你能想办法算出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吗?
4、完成“练一练”第2、3题。
说说你是怎样换算单位?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算出梯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再把计算结果换算成公顷。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观察、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五个省的不规则图形,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
你可以通过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估算?
4、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完成练习十四第6、7题。
(2)、把所有单位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一排。
(3)、相互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4)、根据每个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总结:在进行有关面积计算的习题中,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平方千米,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三篇】
本单元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从生活实际中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各种素材和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样的实践活动去帮助学生感知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由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不容易亲身体验,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平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再加上平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面积单位,是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表象认识。一个正确的教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他们慢慢体会。这些概念的认识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目的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测量,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注意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相结合。
本单元,在作业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单位换算时,因进率比较大,学生在具体换算时移动小数点容易出粗,或进率混淆。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四篇】
1.使学生认识较大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想。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指名说一说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
3.课件或投影仪展示84页体育场的画面。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说并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体育场。林场。首都天安门广场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我们常常用到比平方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平方千米(板书:公顷。平方千米)。
1.认识公顷:
师:公顷是较大的面积的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
师: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大呢?(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如果我们的教师是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才是1公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组中议一议。
2.认识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请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面积呢?
生1: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
生2: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师: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100个,即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如果画面上的体育场约是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
4.课件展示:
我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用()作单位。
2.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0000平方米=()公顷10000公顷=()平方千米。
6平方千米=()公顷50000平方米=()公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五篇】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面积认识,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学:1公顷的含义。
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分小组合作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推算出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六篇】
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实践出真知就一定只能被解释为,只有经过了,才能有感悟的基础。换句话说,只能事事躬亲,你才能有知识的习得,你才能有真知的拥有。大多数时候,相当程度的历史意义,都是不需要当是主体去亲身体验,就可以获得传承性的文化,可以享受历史沿陈的经验成果。所以,任何学习必须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前提——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而后发展,承袭而后创新。
就如我今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一课,也得有许多的知识环节经由经验积累来完成。究竟标准的一个单位面积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也只是引用正方形格子大小来说明。当我们有了边长和正方形面积的已学经验积累时,才有了探讨单位平方厘米的面积大小的基础准备。因为,数学学科追求逻辑严密性,所以1平方厘米大小的空间延展度,就得精确到某种可以用数值来表征的程度。如此,我们还得回到一个数学推理层面上来:借助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平面大小,就是一平方厘米,也就是单位面积。
其实,关于物体表面大小这样一个二维空间印象,学生应该是早有经验积累的。比如,眼睛观察到的物体表面有宽窄之分,有大小之别。因为眼睛最先能感受到的是平面性的空间与自己视力眼界之间的融合情况,或者超出眼界的宽,或者只在眼界之内的窄。而后,才能离开一定的眼界局限,同时对两个物体表面作以二维空间大小的比较。在不断地积累出大小空间比较的经验之后,才可能促进三位立体思维的培养,才能在抽象思维中,凭借规则、规律来比类,来参照。而这样的过程,大概就是一种心理成熟、思维发展、能力增长的过程。而学习的进步探索,就是应该遵循这样的心理发展过程,要注重对学习主体——学生已有心理经验的挖掘引导。
本节课的学习发展之基础在于:学生有正常的二维空间想象力,至少有明显的感官能力,能对平面、边长、延展度,表面大小等基本的空间概念有认同感;学生已经学会求正方形面积、懂得面积单位的度量意义;学生应该对身边的一些平面模型,有基本的空间想象,有一定的空间延展的自觉意识。于是,这节课也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上发展而来的。
如此之故,学习这节课,我们没必要从面积概念的原初角度来解释,为什么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也没必要非得让学生有个亲眼看航拍图的经历,然后认识浦东陆家嘴地区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更没不可能让学生亲眼目睹整个上海市人口全部站在一个面积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格子里,然后才确认1平方千米的空间大小。我们只是凭借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一些学习方面的过程类推,来进行演绎归纳。当然,这里的想象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合乎逻辑的数理推理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体会出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之大小——1平方米正方形平面上,可以挤站着17个人。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有个切身的体会——没有亲自挤站的,那也一定要亲眼见到这样的过程。然后,我们才可能根据数学推理原则,来对1平方千米的空间大小进行想象规定。
当我们依赖于纯粹的数学推理规则而得出一些知识点时,我们都有必要立即经过符合相关推理规则的练习来确定验证,然后归纳、演绎成相对固定的知识点积累,也就达到了学习的一个阶段醒目的。之后,一次经验积累为基础,又循环着另一个学习过程。
在循环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有种经验参用的意识。否则,学习将是不可想象。纵向看来,学习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问题假设、条件创造、运用一定的思维规则,经过符合事物原理发展的规律抽象的过程。学习平方千米,必须参照平方米而施展,更要借助对平方厘米的认识而逐步展开。而面积单位的认识,也得在一定的数学环境中得以不断返现——比如单位转换练习、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求解等等。这样,原本看似两个层面的学习,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借助之前的学习经验积累,学生们知道了,标准的单位面积,不仅可以由正方形格子来导出,也可以参照身边的一些平面大小来进行验证。如,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指甲盖的大小约为1平方厘米,那么这样的早已得到过精确验证的面积大小,就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参照物——用指甲盖的大小估量出别的物体面积大小。同样,一个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教师多媒体电视机的正面面积大小约为1平方米等,也可以作为学生做知识迁移的思考参照。这样的知识迁移,不仅体现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我发现,在他们判断给定平面图形面积单位时,参照一定的标准,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答案。所以,每次关于面积单位的填空题、判断题,我都会让学生自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可以用什么来做判断参照?这样,养成习惯,也就可以培养出他们自学的一些基本技能。
当然,当学习的解析过程完成使命时,我们不能在把学生的知识积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上。该让学生完成知识结构架定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将一些知识点进行固化,进行识记背诵的过程。这节课的面积单位换算,如果只有过程的解析,而不紧紧跟上相关的练习,包括背诵默写面积单位进率、一些面积单位换算的书面练习等,那么,停留在学生认知层面上的学习效果,就不会那么成熟,甚至会很轻浮。如此,学习就难以保证效益,更无从谈学习目标之达成了。而这,倒不是泼素质教育的冷水,更要取用应试教育的一些操作方式,也可以说学习方法。
而当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完整的固化、转换成经验积累后,他们又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学习过程。这样的经验积累,又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一个前提基础。待日后学生心理、意志、思维较为成熟时,他们就可以凭借已有的习得经验,进行思考,进行抽象,进行学习的不断探索。
有了过去,要习得过去,有所扬弃,有所鉴益。当将来经历时,历史绝不要重头再来,再来一个彻底的、原初的日月翻新。机械地说,实践出真知,一切都要躬身实践,切乎到个人细微,那是受害的!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七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阳瑞安。
50千米38千米。
乐清灵昆。
45千米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选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
三、千米和米的换算。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四、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00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课件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00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00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执教:温州市鹿城区百里路小学王逸娴老师。
设计:温州市鹿城区百里路小学王逸娴老师。
指导:温州市鹿城区教师进修与科研中心曾秀真老师。
公顷与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范文【第八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应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多媒体课件。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课件配合演示)。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0000÷10000=100,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1.在()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
四川:485000西藏:1210000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阅读课本p35的“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