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残疾人的感人事迹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0008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残疾人的感人事迹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残疾人成功的故事【第一篇】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纽约哈得孙河畔一个显贵的家庭里。命运赐给他的是英俊的容貌、善良 的性格和聪明的天赋。他14岁进入著名的格罗顿公学学习,四年后来到哈佛大学,并于1901年加入共和党人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正是这一年, 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罗斯福决心仿效堂叔进入政界,并在1910年找到了一鸣惊人的机会。他打算竞选纽约 市参议员,但却是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出现。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而骂道:“你这个卑鄙的兔崽子!你这个叛徒……”但是富 兰克林·罗斯福没有改变前进方向。他乘着一辆红色的汽车,每天进行十多次演说,最终当选纽约市参议员。1913年,威尔逊总统任命他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 任七年,表现杰出。1920年,罗斯福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此次竞选失败了,但他的作为政治新星的光芒却未曾削减。

智慧、干练、胸 怀宽广、深孚众望,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39岁的男人迈上政治峰巅的脚步。但是,无情的灾难就在这时降临。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 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 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并在1928年成为纽 约州州长。

残疾人的感人真实故事【第二篇】

我国现代文坛上,活跃着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他就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史铁生生于1951年,北京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史铁生没有放弃生活,他在母亲的照顾和关爱下,在好心人的鼓励下,充满了生活的勇气,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发表了第1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小说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有着很大的意义。

史铁生因为有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因此,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史铁生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和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史铁生有许多富含哲理,催人奋进的语录,如“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激励了许多处在阴影里的人们,使他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重新振作起来,笑着面对生活。

残疾人励志小故事【第三篇】

海伦·凯勒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海伦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海伦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海伦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海伦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海伦的老师教海伦认字,使海伦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海伦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凯勒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海伦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

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海伦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凯勒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海伦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海伦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海伦·凯勒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海伦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

海伦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海伦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海伦共写下了14部着作。1887年3月3日,对海伦·凯勒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海伦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会海伦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凯勒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像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海伦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海伦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

但是,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海伦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海伦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凯勒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海伦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海伦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海伦,连海伦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海伦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海伦的手。

海伦。凯特的学生时代

有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到后来,海伦不耐烦了,把老师给海伦的新洋娃娃摔坏了。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海伦带着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

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海伦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海伦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地过生活。

童年的海伦。凯特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海伦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海伦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海伦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海伦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海伦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海伦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海伦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海伦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海伦,决心要把老师给海伦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残疾人励志小故事【第四篇】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强,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亲笔题词:“学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800085